A35毛城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金塔长城》
唯一号: 292734020230000288
专题名称: A35毛城
文件路径: 2927/01/object/PDF/292710020230000004/001
起始页: 0077.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A35(斯坦因编号T48d)城障遗址,当地名“毛城”。《述要》称“大湾城”位于A33(地湾城)西南约8.7千米,西距黑河200米,东距干涸古河道2.4千米。遗址由障、坞组成。障,面积70米×70米,夯土版筑,墙宽4米~6米,残高8.5米,门位于东墙正中。宋、元时期,北墙北移20米,东、西两端各扩筑20米,使障的平面成为北大南小、形似“冒”字的不规则格局。同时,补筑了障西南角和西墙北端的望楼,以及障门内的短墙、通障顶的土台阶、障顶女墙等。1930年,在南墙上的小坛(第十六地点)曾出土西夏文印版文书和有西夏文的丝绸各1件。障外东、北部有坞,北墙长约184米(现存166米),东墙长约155米,西墙长约94米(现已为洪水冲毁无存),南墙长约116米(西段38米为晚期改建平毁),可能曾经过晚期改建,坞墙夯土版筑,基宽2米,残高约1.65米~2米。坞北墙中间开门(第一、第二地点)。坞东墙中间(第四地点)和东南角(第十二地点)各有一望楼,底基5米×5米,高4.5米,似为晚期增筑。东北角有一烽燧,已坍塌成圆丘形,残高约7米。1930年在此燧南壁下清理出一小屋(第三地点),高1.8米,深0.75米。在坞内、外第一、二、三、四、七、九、十二等地点,均出土有汉简若干枚。第八、第十一地点,出土汉代器物;坞内一现代庙址下(第六地点)出土汉简约500枚;第十地点出土汉代及汉代以后的器物。 宋、元时期,除扩筑障墙外,在障门外加筑瓮城;在障四周掘一道宽约7米的壕沟;在壕沟外加筑两道平行的土墙,今存东墙和南墙东段。在坞外约17米处,加筑外城,现北墙和东墙保存较好,东墙残存210米,北墙残存130米。墙内有一道宽约5米的浅壕,南段较宽,其上有一条窄沟。 宋、元时期外城的东南角有1座汉代烽燧,夯土版筑,底基5米×5米,原高2.5米,宋、元时在其上加筑至10米。将汉代的望楼改筑成小屋,门南开,以木梯或绳梯上下。小屋之上,中空,两侧有脚窝登燧顶。燧东、燧南原有两间房子(第三、第四地点),已倒塌成土堆。在东屋(第十三地点),1930年曾出土汉简约900枚。 A35共计出土汉简约1500枚,纪年简集中在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至平帝元始二年(2年)之间,最晚为王莽新始建国三年(11年)。同出的器物约350件,有木器、竹器、葫芦器、芦草器、石器、陶器、铜器、铁器残件,以及皮革、丝麻织物残片等。根据A35出土的邮书课,此遗址应为肩水都尉府治所。A35出土的简牍中,有许多关于“骍马田官”的记载,以及田卒的名籍、衣物簿、牛籍等,可能骍马屯田区就在A35以东的干涸古河道两岸及其以南地区。

知识出处

金塔长城

《金塔长城》

出版者:甘肃人民出版社

本书通过对金塔县境内长城遗址的实地调查并结合有关文献资料,对金塔县境内长城的历史概况和修筑情况做了考证。依据调查资料,对长城遗址的保存状况、地理环境、分布情况及长城设施做了调查,分析了金塔县境内长城的损害情况及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