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院寺

知识类型: 专题
查看原文
知识出处: 《金塔文物志》
唯一号: 292734020230000055
专题名称: 塔院寺
其他名称: 原名:金塔寺
文件路径: 2927/01/object/PDF/292710020230000001/001
起始页: 0116.pdf
专题类型: 景区

专题描述

塔院寺原名金塔寺(因寺内有塔而得名),位于金塔县金塔镇塔院村东南1公里处,东经98°54′56.6″,北纬39°57′39.6″,海拔1276米。寺内有古塔一座,名为“筋塔”,疑为东晋十六国时北凉沮渠氏所筑,建筑时间约在公元421—439年之间。后来“筋塔”不知毁于兵燹,还是年久失修,无有记载。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置金塔寺营守备兼管地方。清圣祖康熙初,改设金塔寺营,此时,塔已倾颓,其基尚存。 据民国《金塔县志》记载:“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金塔营游击甘州(今张掖)人孙一贵,召集比丘僧性贵、会士耆成彩、黄纤、张有宝、梁弧等商议,募化十方,鸩工庀材,在原基重修宝塔,并在塔南修寺院一座,有正殿三间,前承抱厦,两庑十间,中殿三间,前殿三间及山门、乐台俱全,四十二年(1703年)告竣。延至雍正十年(1732年),性贵弟子可法募化资财,将前后殿宇及舞殿覆瓦,谋久固之,并增钟、鼓楼两座,寺容较昔大为改观(其时称金塔寺为塔院寺)。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焚毁无存,唯塔未受损失。清光绪四年(公元1878年),有贡生陈豫纳督修,募化十方,建筑大殿三楹,上供释迦佛。其后又有商民芦德,贡生刘怀基曾先后两次修葺之。”经多次修葺后的寺院,有大殿三楹,中殿三楹,前殿三楹,左右廊房、山门、乐台俱备。山门前,有两个石狮子,进了山门,步入前殿,两侧供四大天王,有手拿宝伞的多闻天王、怀抱琵琶的持国天王、手持宝剑的增长天王和广目天王。四位神像脚下都踩小妖魔。出了前殿,东侧为东狱天齐殿,内塑地藏菩萨、东狱天子两位神像,左右两侧墙上画有穷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五官王、阎罗王、卞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转轮王,通称十大阎罗王,并画有18层地狱壁画;两侧为三霄娘娘殿,塑有云霄、碧霄、琼霄三位神像。中殿上顶有紫牙楼,殿内正面上方塑有弥勒佛、韦陀菩萨神像,左右两边塑有十八罗汉座像。走出中殿,两旁有约两米多高的大理石石碑,前后都满刻着碑文。跨过院内松柏、花园就是大殿,大殿为塔院寺的主殿。大殿二梁上,悬挂着清朝光绪年间及民国初年的八块大匾。墙壁两旁最上面画有风神、雨神、雷公、电母神像。大殿内塑有释迦牟尼像,头顶大鹏,陪站两善两恶4位菩萨。右面塑有骑像的普仙菩萨,左面塑有骑狮子的文殊菩萨,最后一个神像是观音菩萨,面向金塔倒坐着。寺院内精美的人物雕塑、壁画艺术、碑文、匾文反映了历史,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精神,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 “金塔”座落在塔院寺大殿后院中间,是塔院寺的主建筑,顺着麻子石(花岗石)石条台阶上去,是用方砖和麻子石条镶成的塔座,四周有一人多高的围墙。塔的造型优美,工艺精细,套转图案设计巧妙,并有独特风格。塔顶有木质的8个角,每个角上吊着一个风铃,一刮大风吹过,塔角风铃和寺院庙角风铃声汇合在一起,声音清脆悦耳,仿佛是一首节奏匀称、美妙动听的乐曲。蜀人李士璋诗曰:塔势巍然若建瓴,晴云一抹接遥青。 夕阳映作擎天柱,碧落高撑注月瓶。 几度题名来雁字,何人写罢换鹅经。 萧间古寺行踪少,细听松风响铎铃。 塔院寺内,有生长百年的榆树、杨树,还有数棵挺拔翠绿的松柏和两架水葡萄。木栏花池里栽有红、黄玫瑰、芍药、兰草等花草。特别是玫瑰花开季节,香味扑鼻,使人觉得格外清爽愉快。巍巍宝塔在花、树、草的映衬下,四季各有它不同的神采。塔后有农田和花果园,每到春夏,这里景色迷人,五彩缤纷,使塔院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 塔院寺中,还有分别吊在娘娘殿和上殿钟架上铸有正、草、隶、篆四种字体的两口大钟,钟的两耳各有不同的音响,钟声清脆悦耳,后音长,只要僧人敲钟,方园一公里左右的庄户人家均可听到。 1944年,当时的县长阎重义,为了引起众人保护古迹,在寺院山门正中,署名悬了“金塔寺”红堂金字大匾一块。山门前百米远还有一个戏台,在清朝和民国初年每年农历三月十八、四月初八过庙会,唱大戏,这里热闹非凡。后来,由于金塔干旱缺水,庄稼连年缺水,老百姓盼水心切,又增修了龙王庙、文昌庙,期望龙王多行水,请来文昌振兴教育。 塔院寺是金塔的名胜古迹之一,但遗憾的是没有把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文物保存下来。1967年在“文革”中,庙宇被全部拆毁,松柏被伐,唯古塔犹存,但因风蚀雨淋,表皮大部分脱落。1986年,县十届二次人代会作出维修古塔的议案,县人民政府拔款2万元,对古塔进行加固维修,立碑保护。并将原东岳庙正殿移建于古塔近旁,改称文昌阁。 1994年7月,根据县政协的建议和县民政局的报告,县政府以1994(105)号文件批准修复塔院寺,并收回塔前原先庙地28亩,仍做庙宇基地。金塔县民族宗教局和佛教协会积极倡议募资,各方人士慷慨解囊,使塔院寺重建、修复工作顺利进行。 1996年至1998年,历时三载,首先修复了大雄宝殿,总面积695.56平方米,建筑面积495.8平方米,共五间,砖混结构,底座高1.8米,庙宇高11米,四面带回廊,殿内正面塑释迦牟尼像,两面塑阿兰、迦叶,背面塑观音菩萨,后两角塑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左右山墙塑十八罗汉。庙宇辉煌,原貌重现,幔帘高悬,香火缭绕,神像肃穆慈祥,众佛合聚一堂,大殿东侧另修斋堂僧舍15间。此后,又在寺院内建起了多座庙宇。2008年由永靖籍企业家宋安学投资,在宝塔北侧修建了接迎殿。目前金塔寺内有僧侣数人常年守护。如今的塔院寺历经沧桑后又焕发了生机,庙宇雄伟,僧舍林立,古塔高耸,乌语花香,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和每月的初一、十五香客络绎不绝,香火彻夜长明,已成为本县的佛事活动重要场所和旅游胜地。

知识出处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

《金塔文物志》比较详细的记载了从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期至近现代境内的文物古迹,包括古遗址、古墓群、古建筑和石刻等共279处。有新石器时期的古遗址、陶器、石器、骨器,秦汉至魏晋时的古城堡、古窑址、长城、烽燧、铜器、陶器、竹木简牍,隋唐时的铜币,宋、元、明、清时期的古城堡、寺庙、铜币、瓷器、木器、书画经卷等。这一处处文物古迹都是金塔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的重要依据。以缸缸洼、二道梁、火石滩、石岗等遗址为代表的史前大型聚落遗址,收集出土了一大批精美彩陶、精细石器,揭示了先民比较发达的手工业和农牧业,有力的佐证了金塔的悠久历史。以地窝墩南窑址、双庙湾窑址、西三角城北窑址群、窑洞滩窑址群、土墩子井窑址群、破城窑址群等为代表的古窑址,分布广泛,形状各异,是青铜时代到魏晋时期先民制陶、烧砖、冶炼的历史见证和智慧结晶,对研究金塔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作用。由蜿蜒数百里的长城,星罗棋布的烽燧,闻名遐迩的“三城一关”(东大湾城、西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散布在田野戈壁中的城堡等组成的古代军事设施遗址,集中反映了金塔作为居延门户的战略地位,给我们留下了“汉简故乡”盛誉,是金塔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源。以汉会水城故址、西古城、王子庄、威虏城、毛目城、鼎新城、金塔堡等为代表的古城城址,几乎遍布全境,有的虽残破甚厉,有的已遗迹无存,但透过这些古城、古堡历史的烟云,我们还是依稀可见金塔昔日的繁荣。以金塔寺、青山寺、城隍庙、文昌庙等为代表的寺庙遗址,反映了历朝历代金塔大地兴盛的佛教文化。火石梁遗址、白山堂古铜矿遗址、威虏坝、金塔寺“金塔”、文昌阁等冶炼、水利和建筑遗迹,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才能。从大坡梁一天泉寺墓群、东沙窝古墓群等汉一魏晋时期古墓葬群中出土的以铜马、伏羲女蜗棺画为代表的一大批文物,是研究汉一魏晋时期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依据。金塔寺“金塔”碑铭、创建金塔厅衙门碑铭、鸳鸯池水库碑铭、毛公墓志铭、宝水堂碑文、仙姑庙石刻等石刻碑铭,既闪耀着前辈石刻艺术的光辉,又为后人了解重大事件提供了原始的史料。鸳鸯池水库大坝、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鼎新黑河大桥、传统民居等近现代文物,是奋发图强的丰碑,记述了勤劳勇敢的金塔人民艰苦奋斗,创造美好家园的光辉里程。详尽介绍的陶器、铜器、石器、居延汉简、经卷等馆藏历史文物以及民俗文物,犹如翻开了4000年历史的画卷,一件件宝物“诉说”时空的流转,“叙述”历史的变迁和发展,展示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是我们灿烂文化的宝贵遗产。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