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发源轶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名人足迹》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983
颗粒名称: 张发源轶事
分类号: K820.842
页数: 2
页码: 190-191
摘要: 本文记述了张发源是一位经历过革命、建设、改革多个时期的金塔县老干部。他在工作期间秉公办事,积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金塔县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晚年的他依旧关心家乡建设,严格教育子女,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关键词: 名人足迹 近现代 张发源

内容

张发源,1914年1月出生于甘肃宁县九岘乡鸭儿沟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由于受旧社会黑暗统治和剥削阶级的压迫,少年时期无吃无穿,更没有机会上学念书。青年时期,他怀着反压迫、反剥削、争取光明的强烈愿望投身革命,于1933年3月参加了陕北工农红军,193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红军第四支队、九岘区、新宁县政府和春荣区工作,曾任区主席、科长、粮食部长及区委书记等职,经历了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经受了各种严峻的考验。在抗日战争中,有一次他工作所在的村子被敌人包围,张发源采取声东击西的办法,组织群众和民兵点火把、放土炮迷惑敌人,进行突围转移,保存了乡村干部和革命队伍。由于他组织纪律性强,接受任务坚决,作战勇敢,每次都能出色完成所担负的任务,曾5次受到上级机关的嘉奖。
  1950年11月,张发源调到金塔县工作,1952年10月任县政府民政科科长,1953年4月任县政府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兼监察室主任,1954年6月和11月,分别当选为县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和县委委员,1955年8月任县人民政府财政科科长。1958年冬,酒泉县和金塔县合并为酒泉市后,1959年5月张发源调酒泉市屯升公社工作,任党委副书记。
  在金塔工作期间,张发源坚持党的方针政策,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虚心学习,勤恳工作,秉公办事,在原则问题上从不含糊了事。当时武装科干部2人,群众反映有贪污和重婚等问题,县委安排张发源调查处理。他多方了解,查明事实后,及时向县委汇报,建议给予必要的处理,并主动找当事人谈话,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改正了所犯错误。
  1952年秋末冬初的一天,二区送来一位妇女,因家庭虐待,被打得遍体鳞伤,生命难保。张发源迅速派人到医院组织抢救。这位妇女康复后,详细向张发源反映了自己的遭遇。张发源建议区政府追究其家人残害妇女的行为,并给予受害者妥善安置。1953年冬,张发源下基层检查工作时,发现西红乡西移的一户农民生活非常困难,家中有老有小,妻子常年生病而生活又不能自理。回县后,他立即安排科员王海山送去两床被子、三套棉衣及其他用品。1954年7月,县政府建设科的一名干部去西安学习期间,其长女病重,生命垂危,别人指点其家属找张发源帮助,他当即派人找来医院白璜院长,一再嘱咐,要采取一切措施治好孩子。白院长白天亲自诊治,晚上还跑到病孩家中看视。经过五六天的抢救治疗,使这个女孩转危为安。
  1949年后的一段时期,金塔农村经常发生恶狼伤人、伤畜事件,县上成立了打狼队为民除害。这件事虽由建设科负责,但张发源也积极从人力、物资上给予支持,使打狼除害工作成效显著。
  1962年4月,张发源又调任国营金塔生地湾农场党总支书记。1964年农场移交农建十一师管辖后,先后担任生地湾建设兵团(农建十一师九团)政委、团长。生地湾农场东、南、西三面是一眼望不到边的荒滩,北面是戈壁大山,各方面条件都很差,尤其是用水矛盾突出,他带领技术人员多方勘测确定线路,又会同职工从20多公里外的地方修渠引水,有效地解决了农场生产生活用水问题。由于张发源同志和班子成员团结一致,与职工同甘共苦,硬是站稳脚跟,整理开发了百古荒原。为了方便工作,单位虽为他等主要领导配备了马匹,但他到各连队检查工作时,总是步行来去,就这样坚持了10多年,充分体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和优良的作风。
  1972年,张发源退休后(1982年改为离休),组织安置他到生活、居住和医疗条件较好的酒泉城安度晚年,但他想到家乡的建设发展,依然提出回原籍安家落户。他到宁县后,不居功自傲,不图安逸享受,积极参加党组织安排的学习等活动,经常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并严格教育子女,遵纪守法,为家乡的建设多做贡献。1987年8月,经批准,张发源享受副地级待遇,同年他当选为出席甘肃省老干部工作会议的代表,并树为先进个人。1994年2月20日下午2时,张发源同志病逝,享年81岁。

知识出处

名人足迹

《名人足迹》

本书分为远古时期、战国后期至秦代、秦汉时期、魏晋十六国时期、隋唐时期、宋西夏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近现代八个部分,记载这些有价值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他们对金塔所做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张发源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