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溥劝捐赈恤救灾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名人足迹》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954
颗粒名称: 齐溥劝捐赈恤救灾民
分类号: K820.842
页数: 2
页码: 126-12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齐溥在金塔县上任后,遭遇大旱灾,大部分贫苦农民缺粮接济,饥饿难忍,齐溥召集绅商劝捐赈恤,就地筹捐粮食抢救人命,共得小麦30余石,糜子若干石,发动各磨坊磨成连麸珍子,并办舍饭场,后因人员复杂,成天蜂集在饭场周围,导致领饭的人越来越多,最后停办。
关键词: 名人足迹 民国时期 齐溥

内容

齐溥,字润泉,陕西富平县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任金塔县县长。“首倡革除例弊之举,将多年陋规积弊,有扰于民者悉裁减之。呈请备案。旋被奇灾,民不堪命,其筹赈饥民,捐款施粥,又于各乡村多发‘劝民格言’,凡关地方利益无不积极为之。善政累累枚不可举。解组后邑人立碑记颂。以志去思耳”(《创修金塔县志》)。齐溥在金塔最大的功绩,当属劝捐赈恤救灾民。
  民国十五年(1926年),齐溥刚到金塔县上任,就遭遇了全县大旱灾,除金塔坝外,由于王子六坝土地多近沙地区,庄稼十之八九被旱枯。当时,正是军阀混战,国民军统治甘肃时期。为了逐鹿中原,问鼎天下,冯玉祥在甘肃大力扩兵备战,到处抓兵,致使金塔境内年轻力壮者多逃往嘉峪关外。少数富裕之家,勉能度日。而大部分贫苦农民,缺粮接济,饥饿难忍,且告借无门,大多只能靠剥榆树皮、挖锁阳、勒咸菜籽、剜野菜充饥。到了冬天,没有野菜可食,常有饿死者。当地街头路边,时有饿死者尸体无人掩埋,惨不忍睹。当时,三分沟(现东坝镇三下村)原有14户人家,就有6户全家逃往关外。剩下的8户已饿死了7人,其中有一户姓万的,就病饿死3人。
  民国十六年(1927年)刚一开春,齐溥就接到各坝呼吁求救报告,但由于那时正是军阀横行、战事频繁之际,军粮紧张,县仓粮不予批准赈灾,苦无良策。齐溥乃召集绅商刘怀基、赵积寿、吴永昌、李世昌、谢鸿钧等人商议,提出劝捐赈恤,就地筹捐粮食抢救人命。他们联名发启,向全县及酒泉一带的殷商大户劝募,共得小麦30余石,糜子若干石,发动各磨坊磨成连麸珍(音)子。并委任商会会长吴永昌兼慈善院院长,李光藻任会计,抽调专职人员,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农历三月初,在县城北栅门外行宫庙搭棚办舍饭场,用大锅煮麦糊粥放舍,饥民闻讯纷纷前来舍饭场就食每人一餐给三碗,勉可果腹。开始一月间,确也救活不少人。一月以后,由每天数十人增加到一百多人,并且逐日增加,后来每天达两百多人,竟成人多粥少之势,做熟的不够发,又改发生的。每人每顿发五两(每斤十六两),后减成四两,最后减到三两,直接用茶缸盘发。又过了些时日,领饭的人越来越多,人员也比较复杂,成天蜂集在饭场周围,等着领一天的两次粮。有些饥民头次领过又混领二次,更有少数饿急之人,领来生麦珍,无处去煮,生吞整咽。后发现吃生食的人浮肿,甚至有胀死的情况。
  到六月份,部分地区的新粮快收割了,有些饥民自量能以乞讨或无代价给人干活混饭,可以活下去,就离开饭场。此时募捐的粮食也放完了,宣布饥民各奔生路,舍饭停办。
  齐溥等人的这一善举,在当时确实帮助不少挣扎在饥饿线上的贫苦农民渡过了难关。

知识出处

名人足迹

《名人足迹》

本书分为远古时期、战国后期至秦代、秦汉时期、魏晋十六国时期、隋唐时期、宋西夏元时期、明清时期、民国时期、近现代八个部分,记载这些有价值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以及他们对金塔所做的贡献。

阅读

相关人物

齐溥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