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最早的文化类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之最》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809
颗粒名称: 金塔县最早的文化类型
分类号: K872.42
页数: 3
页码: 146-14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境内发现的古文化遗址及其文化类型,包括马厂类型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火烧沟文化和骟马文化。这些文化类型在年代和地域分布上有所不同,但在酒泉境内的黑河流域和讨赖河、疏勒河流域交汇融合,表明这一地区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区。
关键词: 金塔县 古文化 文化类型

内容

从远古时期开始,金塔县就是东西南北文化交流的通道。先民们在这块沃土上繁衍,为中华民族文明史增添了绚丽的色彩。
  考古学家于二十世纪初在黄河、洮河、黑河等流域相继发现了“马家窑文化”“马厂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等文化遗存。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金塔县境内相继发现了缸缸洼遗址、火石梁遗址、榆树井遗址等多处古遗址,从这些古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看,其文化类型大多呈现出多样性。如在火石梁遗址内,既有马厂类型的紫红色陶衣施黑彩的彩陶盆,又有齐家文化类型的细泥薄壁蛋壳陶、蓝纹彩陶片,更多的则是四坝文化类型的夹砂素面陶、三角纹、网格纹彩陶器。
  根据考古结果,马厂类型文化因最早发现于青海省民和县马厂塬而得名,距今4350—4050年,分布范围与半山类型大致相同,只是更为向西,发展到了河西走廊的西端玉门一带。马厂类型是继半山类型后发展起来的文化类型。陶器种类繁多,彩陶图案绚丽多彩。陶器以红陶为主,有少量的灰陶和白陶。马厂类型结束后,分两支继续发展。一支以青海省乐都县柳湾为代表,主要分布于兰州以西及青海地区,这一支最后发展为齐家文化。另一支沿河西走廊向西北发展,吸收了许多游牧民族的文化特征。以甘肃省永昌县鸳鸯池遗存为代表,逐渐演变为四坝文化,向西进入新疆中部,最后在新疆绝迹。两支文化各自具有明显的特点,尤其在后期,文化面貌的差异更大。
  四坝文化是在河西走廊分布最广、最重要的一支含有大量彩陶的青铜文化。其分布范围在甘肃省河西走廊中西部地区,东起山丹,西至安西(今瓜州)以及新疆东部哈密盆地一带。四坝文化内涵丰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它的某些器型与彩绘图案和马厂、齐家文化较接近,说明接受了它们的强烈影响。从年代上看,四坝文化的年代约为距今3900—3600年,相当于夏代晚期和商代早期,略晚于马厂文化和齐家文化,说明它们相互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四坝文化陶器质地较粗,多为夹砂陶,这与河西地区的土质有相当大的关系。器形多样,以罐、壶为主,四耳带盖罐、腹耳壶是其代表器物,有的造型较奇特,彩陶豆、方鼎、陶埙有强烈的地方风格。彩陶多施紫红色陶衣,彩陶比例较大,如火烧沟墓地彩陶超过半数以上,黑彩居多,虹彩偏少,色彩浓重,有凸起感,既有烧窑前绘制的,又有出窑后绘制的。纹饰有三角纹、折线纹、条带纹、蜥蜴纹、回纹和圆点纹等。
  火烧沟文化遗址是甘肃六大古文化遗址之一,位于玉门市清泉乡境内312国道边,范围约20平方千米,中心面积0.2平方千米,是青铜时期人类文化遗存,距今约3700年。因其文化类型既与四坝文化有相似之处,又有其独特性,以其发掘地而被命名为火烧沟文化。从该文化类型的特征与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有很多相似之处,说明火烧沟文化可能与四坝文化同属于一个文化类型的两个分支。
  骟马文化因其最早发现于玉门骟马城遗址而命名,也是青铜时代文化类型,其年代距今约3500—3000年,其上线接近四坝文化和火烧沟文化,其文化类型也与上述两类文化有许多相似之处,表现出了某种承接关系,这说明骟马文化很可能是四坝文化和火烧沟文化的延续。2003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位于玉门境内的火烧沟遗址中,发现了青铜时代骟马文化类型的遗址和墓群,根据地层叠压关系和有早晚打破关系的灰坑及其中的出土文物,可判断出,属骟马文化的遗迹打破属四坝文化的遗迹,更进一步确定了骟马文化晚于四坝文化的相对年代。
  从以上分析说明,马厂类型文化、齐家文化、四坝文化、火烧沟文化、骟马文化是新时期时代晚期——青铜时期甘肃河西的主要文化类型,从地域分布上看,由东向西渐进,并有部分交叉;从年代上看,既由远及近演变,又有交叉重复现象。这些文化类型均在酒泉境内的黑河流域和讨赖河、疏勒河流域交汇融合,这说明这一地区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重要地区。

知识出处

金塔之最

《金塔之最》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政治、经济、社会事业、人物、综合五个篇目,记述了金塔县在建制历史演变过程中,位居各项事业的首次发生的事件和堪称第一的事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金塔境内的世界之最、亚洲之最、中国之最、甘肃之最、金塔之最进行解读。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