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到金塔县的支边青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之最》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788
颗粒名称: 最早到金塔县的支边青年
分类号: K825
页数: 2
页码: 124-1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在20世纪50年代招收天津和上海支边青年的情况,以及这些支边青年为金塔县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
关键词: 金塔县 人物 支边青年

内容

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各项经济建设逐步开始,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金塔县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各类建设人才更加缺乏。为此,酒泉地委报请甘肃省委,经中央组织部、教育部批准,从天津市招收了一批青年干部。1955年6月5日,65名天津青年响应党的号召来到金塔,县委举行了隆重的欢迎大会。之后,这批支边青年被安排在金塔、鼎新两县的县委、县人委、公检法、城关镇、粮食、百货公司等部门工作。
  这批支边青年克服了金塔县自然条件差、生活条件简陋等各种困难,坚持扎根金塔,建设金塔,积极要求下基层,参加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党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在运动中接受考验,锻炼自己。各部门的领导同志对天津支边青年在政治上关心,工作中放手,积极支持他们做好工作。
  到20世纪70年代,分配到党政机关的青年干部,大部分都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不少同志还担任了部门领导。如天津支边青年李宝峰,在党的长期培养下,经过了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炼和政治斗争的考验,1976年3月担任中共金塔县委书记。后来,成长为一名地级干部。几十年来,这批天津支边青年为金塔县的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至今,有的还在为金塔县的发展献计献策,发挥余热,受到金塔人民的爱戴。
  1956年3月,甘肃省教育厅根据省政府“提高教师水平,发展本省基础教育”的安排部署,派专人从上海招收了300多名初中毕业生,分配到酒泉专区。到酒泉后,经过半年的教育教学技能培训,分配金塔县31人。金塔县进行了10天的培训后,除将几人分配在县委宣传部、教育科、文化科、文化馆等单位,其余人员全部分配到南关小学、县城幼儿园、二完校、三完校等学校。1956年,支边青年在金塔县度过了最为漫长的冬天,在旧庙房、纸窗户及简陋的取暖条件下,很多人的手、脸、脚被冻肿,长了冻疮。语言隔阂、习俗差异、简陋艰苦的生活工作环境,锻炼了他们的意志。这些上海支边青年,有一部分人始终坚守在教育岗位,为金塔县的教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特别是坚守在边远乡村的上海籍教师,对金塔县的教育事业有开拓之功,其中一些人至今仍扎根在金塔。

知识出处

金塔之最

《金塔之最》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政治、经济、社会事业、人物、综合五个篇目,记述了金塔县在建制历史演变过程中,位居各项事业的首次发生的事件和堪称第一的事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金塔境内的世界之最、亚洲之最、中国之最、甘肃之最、金塔之最进行解读。

阅读

相关人物

李宝峰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天津市
相关地名
城关镇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