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最大的屯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之最》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713
颗粒名称: 汉朝最大的屯田
分类号: K234.1
页数: 3
页码: 42-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居延屯田是汉代最大规模的屯田之一,主要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东部。屯田是汉武帝移民实边的重要措施,旨在巩固河西地区的统治。屯田组织管理自成体系,包括大司农、农都尉、部农、屯田第×长等官员。劳动力主要包括戍卒、移民和原有居民。屯田采取代田法,实行定量生产,全部收获归仓。
关键词: 汉朝 屯田 金塔县

内容

居延屯田,是汉代最享盛名,也是最大的屯田之一。
  徙民实边,是汉武帝的一大国策。屯田,是汉王朝经营西域的重要措施。
  西汉王朝在夺取河西走廊,建立郡县后,开始大规模移民屯田。
  居延,是指分布在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和甘肃省金塔县东部的大片区域。汉时的居延一带,由于正好处在黑河两岸的冲积扇上,水源充足,土质肥沃,宜农宜牧,是汉朝和匈奴争夺的重要地区。汉武帝往河西移民,首先是为他巩固河西的统治服务的。在先期的移民屯田中,主要以卫边为主,移民的衣食是国家供给的。随着河西以长城为主干的防御体系的逐渐建立,边境的安全,人口的不断增加,再要从内地运粮,所费甚多,国家也承受不了。移民的活动也逐渐向农业生产转移。经过数年的开垦耕植,居延屯田成为汉时国内最享盛名的一处屯田,参与屯田的军队和民众达到十万余人,这在当时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关于居延移民屯田的记载,在居延汉简中占有较大比例,内容涉及屯田组织、农事系统、屯垦劳力、田仓就运、田卒生活、剥削形式、剥削量以及农具、籽种、水利、耕耘、管理、收藏、内销、外运、粮价、廪给、定量等等。这不仅反映出居延地区的屯田规模,而且可以看出居延地区的屯田孕育了黑河两岸的文明。
  居延屯田规模很大,包括两个屯区,北部是甲渠塞、卅井塞和居延泽包围的居延屯田区;南部是肩水东西两塞保卫的骍马屯田区(现鼎新、双城一带)。
  屯田地区有各级官吏管理屯田事务,自成相对独立的系统,它与“主侯望、明烽火”的正式哨卡队伍有别。居延屯田的组织管理是四级制:大司农—农都尉—部农(或称农部)—屯田第×长与行政系统的郡—县—乡—里的四级制和候望系统的府—官—部—隧四级制都是相应的。就其名称计有屯田校尉、农都尉、护田校尉、守农令、劝农掾、仓长、仓佐、仓曹吏、事田以及战斗在劳动第一线的田卒、河渠卒、什、伍长等。按田官组织的管辖权限,屯田都尉、农都尉分属都护、太守的领导,同时受制于中央的大司农。守农令、护田校尉则听命于农都尉或都尉。
  屯田劳力,一是戍卒。汉王朝采取亦兵亦农、且田且守的戍边措施,组织戍边士卒开展大规模的屯田。屯田戍卒有一定的期限,一般为一年,屯田者每人耕种土地约20亩。二是移民。移民多来自关东各郡,“关东下贫”占绝大多数。“关东下贫”,指河南、山东、河北一带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还有征来的良家子弟、应募士、刑徒、谪卒和失去官职的人。众多的居延汉简载明,居延的屯田卒,涉及全国46个郡74个县670余个里。朝廷对著籍的移民管理,采用什、伍编制,分属郡、县、乡、里进行管理。三是原有的羌、月氏、乌孙和匈奴等居民。朝廷鼓励他们开荒屯田,发展生产。
  田卒的生产工具、籽种和口粮由官府供给。田卒每年生产有定量,不够定量要记录在案备查。当时居延乃至河西地区,谷物种类有谷、麦(大麦、小麦)、糜、胡麻等。这些农作物种类都是见于简文的。屯田的全部收获要归仓。居延汉简中有很多仓名,这些仓应分属府、县和都尉府管辖。汉时居延农作推行代田法。将一亩田划成三畎三垄,在垄中播种,薅草时锄垄土,用来培壅苗根。畎和垄的位置逐年轮换,借以轮休而保持地力。

知识出处

金塔之最

《金塔之最》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政治、经济、社会事业、人物、综合五个篇目,记述了金塔县在建制历史演变过程中,位居各项事业的首次发生的事件和堪称第一的事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金塔境内的世界之最、亚洲之最、中国之最、甘肃之最、金塔之最进行解读。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