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图书馆
金塔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金塔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今胜辉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650
颗粒名称:
今胜辉煌
分类号:
F127.42
页数:
8
页码:
309-31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北部,光热水土资源充足,农林牧业资源丰富,矿产品储量大品位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现代农业优质高效,种植业科技含量高。
关键词:
金塔县
经济发展
概况
内容
金塔县位于甘肃省酒泉市北部,在北纬39°47′至40°59′,东经97°58′至100°20′之间。东以合黎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为界,西至芦草井子和土地庙与玉门市毗连,南越夹山与高台县、肃州区、嘉峪关市接壤,北界南泉、五道明水、河西新湖与额济纳旗相邻。是居延丝绸古道的必经之地;是东西南北人类文化交流的孔道;是居延汉简的重要考古地和发掘地;是“神舟”升起的地方。曾荣获全国农业先进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全国百强产棉县、全国法制教育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等荣誉称号,素有“塞上明珠”之称。至2011年12月,金塔县辖金塔、鼎新、航天、中东、东坝5个镇,西坝、古城、三合、大庄子、羊井子湾5个乡,89个行政村,478个村民小组。
资源物产得天独厚
金塔县光热水土资源充足,农林牧业资源丰富,矿产品储量大,品位高,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光热水土资源充足 金塔县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县境内夏季炎热,冬季寒冷,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具有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年均气温9.1℃,1月平均气温零下8.9℃,7月平均气温24.5℃,全年日照时数3305.1小时,5月最多,12月最少;年日照率74%,10月最多,7月最少。平均无霜期166天。
金塔气温≥0℃期间,日照时数2283.9小时,平均每天实照9.6小时;气温≥10℃期间,日照时数1650.3小时,平均每天实照10小时。夏季作物生长季(4-7月),日照时数1200小时,日照率70%,平均实照9.9小时;秋季作物生长季(5-9月),日照时数1525.3小时,日照率71%。
金塔县位于东北—西北风系分流区,县境内南有夹山,北有北山对峙,等高线近于纬向分布。1990-2008年,金塔县境域内平均风速为2.4米/秒,大风年平均为60天左右,大风集中于每年3-5月,10~70米高度年平均风速6.2~6.5米/秒,风功率密度270~310瓦/平方米,年有效风速6300小时以上,年满负荷发电小时数2300小时以上,无破坏性风速,风能资源适宜开发利用。
金塔县水资源主要有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形式。境内入境河流主要有讨赖河、黑河、红水河、清水河、临水河等。金塔县境内地下水是地表水资源通过水库、河道、渠系、农田灌溉的入渗补给,是地表水资源的直接转化,二次利用。据统计:2008年,金塔县水资源总量为4.6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74亿立方米;地下水9100万立方米。
金塔县有水库14座,总库容1.88亿立方米,总蓄水面积5.8万亩,水资源储量达到6.6亿立方米。
农林牧业资源丰富 金塔县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绿洲面积2400平方公里,有宜农、宜林、宜草面积150万亩,耕地面积45万亩。金塔县土壤耕性好,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条件优越,渠、路、林、田配套,盛产小麦、玉米、豆类等16种粮食作物;棉花、瓜类、蔬菜、孜然、花卉等42种经济作物及22种林果产品。有白杨、胡杨、国槐、沙枣等34种林木;有甘草、大黄、麻黄、锁阳等110种药材;有黄牛、骆驼、山羊等50种家禽家畜;有黄羊、羚羊、狐狸、沙鸡、黄鼠狼等42种野生动物,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种;有牛蛙、河蟹、板鸭、鱼类等水生物6个种类15个品种。
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 金塔县地质成矿条件较好,矿藏丰富,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品位高,已探明的金属和非金属矿藏有8大类、50多个品种,矿产资源总储量在20亿吨以上。已开发的金属类矿产有金、银、铜、铁、锌、铅、铬等23种;非金属类有煤、碳、芒硝、萤石、石膏等31种;稀有金属有锶、铀、钡等13种。
现代农业优质高效
金塔县是个农业大县,农业在农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种植业科技含量高 1990-2011年,金塔县围绕农业提质增效,农民致富增收,农产品竞争增强的思路,初步培育起以棉花、肉羊、番茄为主的三大特色支柱产业基地和日光温室、对外制种、花卉、药材、水产养殖为主的五大新兴产业基地,形成种、养、加,产、购、销,农、工、商一条龙的经营体制,推动种植业向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和产业化方向发展。以杂交棉、制种棉为主体的产棉基地;以温室蔬菜、制种、花卉、酱用番茄为主的新兴产业基地;以温室花卉、托鲁巴姆嫁接茄农业基地和酒泉市最大的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制种基地初具规模。所产棉花、甜菜、孜然、豆类、瓜果等5大类90多个品种,产量稳定、品质优良。金塔县8个品种的脱水蔬菜、6个系列的脱水果蔬脆片、“金穗”牌面粉、“金星”牌胡麻油、“金雪”牌成品黑瓜籽等产品名优价廉,远销国内外。2011年,金塔县建设日光温室小区,新建日光温室,发展大弓棚,并逐步调整结构,向新、特、优目标稳步迈进。
棉花种植成为支柱产业金塔县光热水土条件适宜大面积种植棉花,传统的植棉经验和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促进了棉花优质高产。2004年,金塔县种植棉花28.2万亩,总产皮棉59.34万担,亩产皮棉110.6公斤,棉花总收入4.5亿元,占农业总收入58%。农民人均植棉收入2790元,占人均纯收入45%。金塔县成为甘肃省第一产棉大县,名列全国百强产棉县第54位。2004—2011年,金塔县在棉花种植上,大力推广植棉新技术,亩产皮棉96.3公斤。棉粕饲料蛋白、优质脱绒棉种、气流纺纱等生产线投入运营,提高了棉花的深加工、精加工能力,棉花生产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格局。
林果产品享有盛名 金塔县在林果业发展上推广林草、枣粮和林药三种模式。至2011年,金塔县建成鼎新片优质大枣基地、金塔片葡萄长廊基地和优质梨基地,经济林成林面积约6万亩。2011年,金塔县果品早酥梨、苹果梨、锦丰梨、砀山酥梨,色泽鲜艳,皮嫩肉厚,口味纯正,产销东北及沿海地区。以无核白、黑扎玛特及红、黑提子为主的葡萄系列和以紫姻肉桃、蟠桃、油桃、李广桃、李广杏、曹杏、凯特杏为主的桃杏系列,皮薄肉厚,汁多味甜。甘草、麻黄、白花、红花、苁蓉、锁阳等名贵中药材,在国内外市场享有盛名,被视为稀世珍品,畅销不衰。
规模养殖效益提高 金塔县在发展畜牧业上推行良种、良料、良法、良舍、良医等措施,大力发展规模养殖。1990-2011年,金塔县先后组织实施瘦肉型猪杂交改良、商品猪基地培育、塑料暖棚饲养畜禽、饲草青贮氨化、黄牛冻配改良、褐壳蛋鸡、三元杂优猪推广、家畜胚胎移植和人工授精等技术,全面推广应用“33151”等高效养殖发展模式,实现了畜牧业从“增量”到“增效”的重大转变。2011年,金塔县有万元以上规模养殖户3508户,饲养骆驼、牛、马、羊、猪、鸡、兔及珍禽等50多个品种。全县肉类总产量1.5万吨。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交通网络遍布城乡 金塔县民航、铁路、公路三位一体立体化运输网络基本建成。兰州—酒泉—金塔—鼎新飞机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为一条联网配套的旅游干线;北京—鼎新飞机场—金塔—酒泉—嘉峪关—敦煌形成纵横贯通的交通枢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鼎新飞机场—金塔上元、石泉子火车站与兰新铁路线接轨;敦煌—嘉峪关—酒泉—金塔—额济纳旗策克口岸成为亚欧大陆桥的一个分支。214省道、酒航公路纵贯县境,形成以县城为中心,连接辐射各乡(镇)、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县、乡(镇)、村主干道路全部硬化,乡(镇)通油路,村组通班车。
邮电通讯快捷发达 金塔县以长途通信、数字通信、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和大容量程控交换机为尖端的全方位、立体化的电话通信网基本形成,电信、移动、联通、因特网“四网”以县城为中心,覆盖城镇农村的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有线无线结合的现代化电信通信网直接接入国际、国内因特网,向社会提供国际国内互联网业务、分组交换、数据通信、会议电视等服务。创建了农村信息化“金塔模式”,成为全国信息网络示范县和甘肃网络第一县。
城市建设稳步推进 金塔县是甘肃省小城镇建设先进县,县城内有建筑新颖的四大住宅新区和政治文化中心、商贸交易中心及金融、保险、医疗、供电等服务中心,初步形成吃、住、行、游、购、娱相配套的城市新格局。在远离人居生活环境地段,建起了金鑫、西川、北河湾三大工业园区。
城乡工业初具规模
1990—2011年,金塔县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为动力,以发展民营地方工业为主体,逐步推行市场引建龙头,龙头带动基地,基地连接农户的工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工业生产围绕“一红(酱用番茄)两白(棉花、肉羊)三黑(煤、铁、铜)”,初步形成以棉纱、棉籽油、棉蛋白为主的棉花深加工业;以番茄酱、脱水菜、果汁饮料、航天牌系列白酒为主的绿色食品加工业;以肉羊为主的畜产品精深加工业;以紫花苜蓿为主的饲料品种和秸秆生化蛋白饲料的草畜加工业;以铜精粉、氧化球团、优质煤、碳酸镁、超细二氧化硅矿产品采掘冶炼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等五大工业产业体系。工业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以矿业开采与加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建筑建材化工、番茄酱加工为主体,以粗铜加工、钢铁冶炼、铁精粉精选、黄金冶炼、萤石、石棉、原煤开采、地膜、棚膜、甜菜专用肥、酒精、白酒、饮料等为主导产品;工业发展上,形成以农业综合开发,矿产品、农副产品深度加工为主体,以林果、养殖为基础,围绕“农”字搞开发,规模经营、综合发展、相互牵动、共同升位的格局。
社会各业欣欣向荣
科技兴县硕果累累 金塔县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和“星火计划”、“攻关计划”,推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加快了县域经济发展,提高了经济效益。农业上以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为重点,地膜覆盖、立体种植、模式化栽培、设施农业、节水灌溉、生物滴灌、新品种引进等新技术措施的组装配套水平大大提高;工业上以技术改造和新产品的开发为重点;氧化球团、番茄酱、加气混凝土、新农具新产品填补了金塔县空白。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 金塔县认真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合理调整教育布局,大力发展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全面普及义务教育。2011年,金塔县城乡学前教育普及率及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毕业率为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毕业率分别达到100%、98.6%、100%、98.3%,初中各科优秀率34.86%;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53.33%。
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金塔县重视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活动阵地建设,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1999年,金塔县被中共甘肃省委、甘肃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甘肃省文化先进县。至2011年,金塔县基本形成以县文化馆为龙头,乡镇文化中心为基础;村文化室为前沿的三级文化网络,实现了乡(镇)有中心、村有站、组有室的小康文化建设目标。广播电视网络实现了金塔县光缆与甘肃省主干网贯通的目标;数字电视和农村信息网络化建设进展良好。
卫生条件大为改观 1993年,金塔县医院被评为甘肃省首批二级甲等医院。1996年,金塔县医院荣获国家级“爱婴医院”。2000年,金塔县急救中心成立。2011年,金塔县拥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0个,有床位395张,卫生技术人员796人。全县100%的村拥有医疗点,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114人。初步形成门诊治疗、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科研培训、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一网多用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了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障的目标。
文物保护利用进展有序 金塔县是甘肃省文物资源大县之一。至2011年,金塔县共有文物景点299处,县境内有大湾城、地湾城、肩水金关3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缸缸洼、火石梁等2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金塔县博物馆珍藏国家一级文物藏品5件,二级文物藏品9件,三级文物藏品39件。
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 金塔县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旅游名县之一。县境内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全国AAA级水利风景名胜区鸳鸯池水库、万亩原始胡杨林、东晋古建筑金塔等旅游景点与神舟揽月、宝塔凌云、黑河环流、碧湖映日、金关古韵、高庙清钟、林涛秋望、石城春晓等八大景观交相辉映,初步形成以肩水金关、汉长城为主的古文化研究区;以金塔寺、三元道观为主的宗教文化观光区;以“三湖一溪”为主的自然风景区;以金塔县城至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为主干线的边塞风光游览区;以三合生态园为主的观光农业区等五大旅游区。
人民生活步入小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金塔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变革,居民生活逐步改善。至2010年,金塔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3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5万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226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276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522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3.64%;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0.43%;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0.73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9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日摄入热量2693大卡,人均日摄入蛋白质81.9克。人均日摄入脂肪70.5克,基尼系数0.26。农村居民人均日摄入蛋白质102.8克,基尼系数16.5。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6.7%,城市人均公共绿化面积10.8平方米。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2.05‰;政策性生育率99.54%。已通汽车的行政村比重100%。城乡饮用水达标率分别为100%和54.65%。用电农户比重100%。城镇家庭电脑拥有量36.7台/百户,农村家庭摩托车拥有量99辆/百户,居民生活由基本小康向富裕型小康逐步迈进。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金塔区域建制演变、县治府尹、区划演变、乡镇村闾、东风航天城、文物古遗址、自然地理、人文景观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