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图书馆
金塔县图书馆
机构用户
金塔县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大墩门的彩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638
颗粒名称:
大墩门的彩虹
分类号:
TV54
页数:
4
页码:
296-2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大墩门水利工程的建成使用结束了当地农民下冰河打水的历史,改善了灌溉条件,增加了有效库容和蓄水量。
关键词:
金塔县
大墩门
水利工程
内容
1993年国庆节这天,天气格外晴朗。鼎新、芨芨、双城、天仓四乡镇的一万多名男女老少聚集在大墩门引水枢纽渠首,企盼着祖祖辈辈美好夙愿得以实现。就在这一瞬间,一阵响亮的鞭炮声震耳欲聋,崭新的电闸顺利合靠后,4扇20吨重的提闭闸门缓缓起升,平日里狂荡不羁的黑河水,乖乖地顺着预制块衬砌的渠道流入了它应该去的地方。兴高采烈的人们跟着水流跑着、笑着、年近8旬的胡老大爷看着黑河水流过渡槽,注入农田,激动地说:“结束了,结束了,鼎新人民世世代代下冰河打水的历史终于结束了!”
一潭碧水洗愁颜 “一时洪来冲田园,数月无水苗枯荒。”千百年来,鼎新人民饱尝了黑河水的苦头。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鼎新人民兴修水利,整治河渠,先后在县境黑河灌区建成焦家大湖等11座中、小型水库,配套机井480眼,基本使鼎新片6万亩农田保灌两次水。但冬天在小库群蓄水仍少不了灌区群众下冰河堵坝引水,特别是每年秋末春初两次堵坝引水,需要大量劳力,有数千名干部群众泡在冰碴水中,用木桩、柴草,用泥沙,用身体挡住汹涌的河水,每次长达六七天,每天轮班作业达10多个小时。据统计,每年用去柴草60多万公斤,木桩2.5万根,用工5万多个,累计折合人民币42万元。年复一年,不知有多少人为了堵水冻坏了身体,落下了终身残疾。有的姑娘为了不再下冰河,抛弃“青梅竹马”,外嫁他乡。还有个别农户害怕下水堵坝,离开故土,迁居他乡。然而正是在这艰苦的环境里,鼎新2.3万人民经受了锻炼和考验,他们靠苦干、实干去改变这里的农作条件。
一腔热血写春秋 面对鼎新人民下冰河拦水劳动强度大、耗工耗料多、且不能保证灌溉的现实,国家水利部及省、地、县各有关部门领导多次深入黑河灌区进行实地勘察,研究解决办法。1984年,水利部组织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水利工作者进行了详细的现场勘查后,作出了兴建大墩门水利工程的决策。1986年9月,甘肃省水利厅批准了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的设计报告,省两西建设指挥部将该项工程定为“两西”专项投资重点项目。1986年10月,金塔县成立了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建设指挥部,县水电局举才荐贤,启用能人,挑选20名自学成才又具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施工队伍,让这些本地行家能人边学边干挑大梁,承担技术施工、质检等主要任务。
1987年4月1日,鼎新人民盼望已久的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破土动工了,鼎新、芨芨、双城、天仓4乡镇,挑选精兵强将组成了施工队。开工的第一仗,就是在1987年黑河汛期到来之前,完成3.5万立方米的一起围堰工程,工期只有三十天,若不能按期完成,将造成整个工程延期一年或下马的后果。面对奔腾不息的黑河水,鼎新人民并没有畏缩,他们改变历史上黑河打坝脱衣下水、齐头并进、滚沙堵坝的原始做法,采用先埋压柴草,后以两边推进的施工措施,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缩短了工期。
由于工程地处戈壁沙漠,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春秋风沙多,正是在这艰苦的环境里,他们早出晚归,风餐露宿,一干就是8个春秋。
在这项建设工程中,机槽开挖、劈坡开渠、主体工程浇铸等技术要求高、难度大,工程技术人员注重实际,多次召开诸葛亮会,向设计单位提出了修改原设计的建议,过河渡槽由原设计跨度550米改为432米后,节约了大量资金和劳力。渡槽槽深浇铸过程中,采用了一次成型的活动内支撑模板,不仅较好地解决了模板架设问题,而且每孔浇铸时间由14天缩短到7天。公路桥最后一孔的模型架设,按计划用5天时间,工程技术人员亲自架设,结果只用了一天半时间就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任务。折合工日52万个,需要花费两年多时间的干渠开挖工程,招标包给25家个体户采用机械开挖,只用了100天就按质量完成了任务,缩短工期20多个月。
一幅蓝图载史册 大墩门引水工程,起于金塔县境内黑河干流的大墩门峡谷,止于黑河灌区大坝渠道。全工程分为引水枢纽和引水干渠两期实施,总投资2117.94万元,总工程量201万立米。用工109.8万工日,耗用钢材1485吨,水泥16775吨,木料1792立方米,采筛开炸各种石料3.72万立方米。一期工程年引水量9000万立米,有效库容700万立米,经省地有关部门验收,单位工程13项,分部工程46项,分项工程115项全部合格。二期工程引水干渠全长51.5公里,其中总干渠29.5公里,东干渠3公里,西干渠16.85公里,高腰墩支渠1.8公里,各类建筑物34座,在使用过程中,质量优良。
大墩门水利工程的建成使用,结束了千百年来遗留下的下冰河拦水的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灌区灌溉条件。西干渠与北河湾水库连通后,新建红沙墩水库,增加有效库容600万立方米,从根本上解决了天仓因地质条件不能打井、干旱缺水的问题。新建的渠首增加蓄水量700万立方米,可使全灌区6万亩耕地在原基础上增加一次灌水。从长远的观点看,新建的引水枢纽工程与11座星罗棋布的中、小水库连通后,只要水情好,在保证鼎新片8万亩灌溉面积(包括林草地)的基础上,可规划发展灌溉面积14万亩。
(本文摘自《甘肃经济报》桂发荣文·1993年12月8日)
大墩门引水工程碑铭
大墩门引水工程因从黑河流域的大墩门峡谷引水而得名,由枢纽和干渠组成,枢纽以引蓄为主,兼防洪。总库容750万立米,引水流量12秒立米,干渠上接大墩门引水枢纽,下连大坝渠首和北河湾水库,中部与库区相连全长51.15公里,其中:总干渠29.5公里,东干渠3公里,西干渠16.85公里,高腰墩支渠1.8公里,沿渠有渡槽等建筑物24座。工程由黑河灌区芨芨乡、鼎新镇、双城乡、天仓乡三乡一镇受益,现有灌溉面积8万亩,规划发展达到14万亩。
工程建于1986年10月至1993年7月,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省地县有关部门在资金、物资、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一些专业生产厂家和个体机械经营者直接参与了施工,指挥部全体工作人员和受益四乡镇广大干部群众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苦战七年零九个月,保质保量的完成了施工任务,曾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
工程耗资2117.94万元,群众投劳109.8万工日,完成总工程量201.1万立米,耗用钢材1485吨,水泥16775吨,木料1792立米。
工程建成结束了黑河灌区人民历代下冰河滚坝引水的历史,节省了大量的劳力和财物,保障了人民健康,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和引灌保证率,为黑河灌区后备资源的成片开发利用输入了水利命脉,创造了良好条件。特立此碑,以表万世。
金塔县人民政府
一九九三年十月一日立
大墩(洞)门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位于黑河镇夷峡东北部,距村庄百米的地方,有个沟壑,据说它还有一个神奇的传说。
相传,这沟壑在古时候经风雨的冲刷,残留下了一个深潭。冬天眺望时,雾气袅袅升起,四旁拥有众多的树木,鸟语花香:夏天更是人们乘凉、游泳的好去处。不知何故,有一次,七条巨龙腾云驾雾来到这潭里,这七条龙挺有灵性,一有闪电,不到片刻就会乌云密布下起倾盆大雷雨。后来村里的一位妇女将洗衣污水倒入了潭中,七条巨龙中的六条腾飞而去,唯独有一条龙还睡着未醒而被倒入的污水毒瞎了眼睛不能腾云驾雾,之后就一直困眠在这潭里了。但这条巨龙仍能呼风唤雨,每次一有闪电,顿时天空乌云滚滚,随后就下起大雷雨。潭的左下方,有一个洞口,直通东海,在此潭游泳的人们,谁都不敢轻易往洞里钻,只是用绳子绑在身上后,方能游进洞里,但也不敢进去太远。据说,这里就是那条龙的藏身之处,惊动它就会下起大雷雨,为此,许多外地人,遇到天旱之年,他们就会到这里点香祈雨,求得丰雨人安,久而久之,人们就把这个洞称之为“大洞门”。汉代,在修筑长城时,在“大洞门”修筑了居延塞防线最大的长城烽燧,由此人们又把这个地方称为“大墩门”。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金塔区域建制演变、县治府尹、区划演变、乡镇村闾、东风航天城、文物古遗址、自然地理、人文景观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