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池墩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567
颗粒名称: 城池墩堡
分类号: K878.3
页数: 18
页码: 200-217
摘要: 本文介绍城池的作用不仅是军事上的防御,还包括防洪、交通运输等多种功能。城池能够有效地阻挡敌人的进攻和盗匪的侵扰,保护城市和人民的财产和生命安全。同时,城池还能够提供安全的交通环境,使得人们能够安全地出入城市,促进城市的发展。城池的名称和历史沿革。例如,会水城和金塔县的古城遗址等,这些城池的历史沿革与当地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反映了不同时期城市建设和管理的特点。
关键词: 金塔县 文物古遗址 城池墩堡

内容

“城池不守,支体分裂”。历代封建统治者皆依城池来保护自己,并以“城郭沟池以为固”,以资防守。自汉代修筑长城以来,至清代和民国期间还在修补城墙,开挖城壕(护城河)。所以,就形成了千百年来的“城池”之称。
  会水城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与会水县取名同宗。《汉书·地理志》载:“汉代酒泉郡领九县。”据《西域考古录》、《元和郡县图志》、《读史方舆纪要》、《重修肃州新志》等史书记载,会水县在众羌水会张掖河的地方。会水县自公元前111年置县,到东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改酒泉郡为酒泉军,隶属于敦煌镇。至此,会水县遂废,以其地归酒泉军。
  金塔县东沙窝(今金塔镇和羊井子湾乡辖境)有两座古城,据文物工作者多次深入实地考证,考证此地就是汉代会水县的位置。《重修肃州新志》、《金塔县志》等史籍亦有此记载。根据李并成先生调查考证,位于今金塔县现代绿洲东部,北大河下游,条湖(唐白亭海,已涸)以南,已沙漠化的沙丘中汉唐古城遗址中的西古城,即为西汉至北魏的酒泉郡会水县城。众羌水:发源于祁连山羌人居住地,西北流经张掖、酒泉,汇聚于会水县诸条河的统称,如黑河、摆浪河、洪水河、讨赖河等。
  据考证,汉代会水县的境域范围:东南沿羌谷水至罗城,与表氏县接壤;正南与安弥县(今高台双井、盐池以南)为邻;西南与福禄县接连;西与延寿县遥相连接;北面以古汉长城与匈奴相隔。县境东西总长360里,南北宽约240里,是酒泉郡所领九县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县。
  西古城位于金塔县城东北10公里处,东距金塔镇五星村委会驻地4公里,此址风蚀严重,甚破,仅存残迹,地面散布有汉晋陶片,当属魏晋时期之遗存。据晋人所作《汉书·地志详释》云:“今和韶屯(按指东晋之世),在呼蚕、羌谷二水之间,去会水口西南九十里。”据考证,西古城东北至两河会口四十五公里,正合于九十里之说,证明西古城是魏晋时期会水县属之和韶屯遗址无疑,并非会水县城。据《魏收志》载,后凉吕光曾于酒泉郡北部置凉宁郡,领贡泽、园池二县。考古认为其贡泽,约即汉时之白亭海,后凉凉宁郡治贡泽县,其县城或者就是西古城旧址,其城址为东西两座城并连,南北80米,东西总长200米,附近有古代屯田遗迹。
  东古城位于金塔县城东北23公里的沙漠中,与《肃州旧志》所载:“在卫东北一百四十里”大致吻合。其城东西89米,南北89米,残高2~3米,似开南门,四角有角墩,城为风沙侵蚀,地面散布有汉晋陶片、残砖、五铢钱等遗物。城外四周数十里内稠密分布有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窑址等,地下埋藏十分丰富,尤以新石器时代的彩陶文化占有重要地位。据考证,双古城一带,在秦汉以前,就是西部土著民族集居生活的地带,而东古城为汉代会水县城,当无误,方位里距,都与典籍所载吻合。所谓“城北有白亭,古曰白亭海”,今虽干涸变为沙漠,但从地势之高低,生物之状态,仍然能发现它的海域位置之所在。白疙瘩,东南靠海滨,在古代,地多盐碱,终年呈现一片白色,故以白色冠地名。按此地为汉代酒泉郡通往北部障,以至居延海的边塞交通要道,沿线往往起亭、筑障。这个亭不属农村行政建置,是军事性的站口,是通往酒泉北部障或居延肩水金关的一个驿站,是过往人员食宿之处,备有“传舍”(即今国营旅社、客店之类)、烽燧、凉亭等,故称“白亭”,其海亦名“白亭海”。
  居延故城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与居延县取名同宗。居延城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以东30公里处的荒漠中,因其东北方向有居延泽而得名,为汉代张掖郡辖属十县之一的居延县治所。居延城大致呈南北方向,四墙长度略有不同,南墙长127米,北墙长126米,东墙长131米,西墙长122米。城墙残高仅为1.7米,墙基厚4米,城墙主要以夯土板筑,间或有土坯砌筑,城门在南墙中部,四边墙角各有凸出的墩台,城内房屋遗址多被流沙所掩埋。
  据《括地志》记载,居延城“在张掖东北一千五百三十里,汉置。”《武帝纪》记载:“元狩二年,霍去病出北地二千余里,过居延。太初三年,路博德筑居延泽上。天汉二年,李陵出居延,至浚稽山。”《地理志》记载:“居延县属张掖郡,为都尉治。”《郡国志》记载:“张掖,居延属国,故郡都尉。安帝时,别领居延一县。建安末,立为西海郡。”《新唐志》记载:“张掖河,西出合黎山硖口,旁河东堧,屈曲东北行千里,有宁寇军,军东北有居延海。”《元志》记载:“有亦集乃路,在甘州北一千五百里。城东北有大泽,西北俱接沙碛,乃汉西海郡居延城。夏国尝立威福军,太祖二十一年内附,至元二十三年立总管府。”明洪武初,冯胜拔肃州,进至扫林山亦集乃路,即此。
  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西汉王朝为了保障中原通往西域道路的畅通,“于酒泉、张掖北,置居延、休屠(二城)以卫酒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汉武帝又起用前伏波将军路博德大规模修筑居延地区的军事防御线及府、县设施,任用侯官、县吏等。由此,居延城的规模得到进一步的扩大,其职能机构更为健全完善,后在此置“张掖居延属国”。汉安帝时期,仅居延属国就有居民4000余人。到汉献帝建安末年(196年),改立西海郡,辖居延一县,郡、县治所同为一处。
  居延城作为居延丝绸古道上的名城重镇,不但是居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自然条件较好的主要农垦屯田区。两汉时期为了大力发展垦屯田业,以保障居延地区戍边队伍的给养,当局推行移民实边政策。据史载,当时作为汉代社会基层行政组织的“里”,在居延县就有35个。
  居延县城的商业也曾是百兴不凋,繁荣一时。有简文记载,居延地区的商品多来自中原,而居延地区的特产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内地。
  马庄子城故址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位于金塔县西大湾城址西南4公里处的砾石戈壁滩上,汉代古城遗址。基底呈正方形,截面呈梯形,基底边长21米,顶部边长17.7米,残高9米,整体夯土板筑,夯层厚0.08米,墙体基底厚5.6米,顶部厚2.6米。墙体四壁有不同程度的坍塌,外壁四角均整体坍塌。
  将军营盘(又叫芮公营)。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将军营盘位于金塔县航天镇营盘村,居黑河西岸。黑河通道由此分岔,一路伸向张掖,一路伸向酒泉。它巍峨矗立,是当时阻止匈奴进犯河西的屏障,是汉将李陵的驻军营地,俗称“将军营盘”,
  据《汉书·武帝本纪》载:“天汉二年,诏陵以九月发,出遮虏障,至东浚稽山南龙勒水上”。据文物工作者实地考证,当时的会水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之北部咽喉。境内有沿黑河通向南北的必经之道,东有合黎山为天然屏障,北有狼心山和孤红山自成锁钥,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汉时,为了保证河西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武帝在居延境内大搞军事设施,派遣重兵把守。李陵驻守酒泉时,其大本营就在今金塔县航天镇营盘村,当时人们称之为“将军营盘”,其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据唐《元和郡县志》载:“遮虏障,在酒泉北二百四十里,李陵与单于战处,隋镇将杨元,于其地得铜弩牙、箭镞。”宋《太平寰宇记》载:“酒泉有古长城,在县北,《汉书》谓之遮虏障。”清《重修肃州新志》载:“遮虏障,在州北。”民国《鼎新县志》载:“将军营盘在城西十里,黑河右岸,是汉代李陵将军的营盘,当地农民曾在营地拾得残刀片、铜弩牙、箭镞等物。明代,明代曾设兵防守,又遣内监驻此。游击芮钊御贼于此。又叫芮公营。”曾经在此处发掘箭镞、刀刃等文物。
  白城子故址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在肃州城东北一百二十里,在黑河西岸。《元志》又,瓜州亦有白城子。今北虏亦云肃州有白城子,疑即今之金塔北二十里之双古城。
  西三角城故址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位于金塔县羊井子湾乡羊井子村东北1公里处,周围为戈壁砾石地带。遗址东西长500米,南北宽500米,面积25万平方米。遗址中心有45米×40米的小城一座,城墙遗迹尚存,残高2~3米,基宽2.7米,夯层厚0.1~0.23米,南面开门。遗址内地表有大量绳纹灰陶片及石器残片。周围分布着多处古窑址、古墓葬,其中城东65米处有窑址一座,平面呈椭圆型,长2.5米,宽1.9米,残高0.2米,窑壁烧结层厚0.05米,为汉代烧制陶器的作坊。1993年3月确定为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城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双城,即平朔城。由于城中间有东西向隔墙一道,将城分为南北两半,因此叫“双城”。
  西夏时修筑的双城,是居延塞防线上的重要关城,位于金塔县航天镇(原双城乡)境内。经文物工作者考证,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赵元昊(党项族)打败回鹘,正式称帝,号大夏,史称西夏。西夏政权在最强盛时辖二十二州,在甘肃河西设西凉(武威)、宣化(张掖)二府和镇夷(张掖)、番禾(酒泉)二郡,居延属镇夷郡,统归黑水镇燕军司管理,其中黑水镇燕军司驻今金塔县航天镇境内。双城原名平朔城,现故址修筑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重修肃州新志》载:“平朔城,在今甘肃金塔县东北鼎新镇北约七十里,镇夷城北二百二十里,周围二里,门外有教军场。平朔,元时守御,明初为二所,属威远卫。”城垣遗址至今尚存,呈正方形,边长250米,周长1000米,残高2米,基宽11米,城内外已辟为农田,城外平坦的教场形迹依然可辨。
  双城南城城门开于南墙,北城城门开于北墙。当时在此共同守御的有元朝政府嫡系蒙古军和旁系汉军,蒙古军驻北城,汉军驻南城,民间俗称“蒙汉城”。明初,置平朔所,属威远卫,千户所属驻城内,主要防线是毛目东山北段,治理范围为今金塔县航天镇一带。清代,曾有清朝政府嫡系满族部队八旗军和旁系汉族部队绿营军在此设防驻扎,八旗军驻北城,绿营军驻南城,民间又称之为“满汉城”。
  天仓故城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与天仓乡取名同宗,在额济纳河(俗名黑河)之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筑。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重筑,以处番夷。在天仓城西四十里处有夜目故城。
  威虏城 (即威虏卫故址)。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位于金塔县古城乡政府东南200米处。城平面呈方形,边长400米,面积16万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夯层厚0.16~0.18米,墙残高4.5米,墙基宽12.8米,顶宽4米,四面开门,有瓮城,进深10米,城墙遗址犹存。北凉时为王子沮渠牧犍放牧之所,稍西有王子庄。今故址尚存,与王子庄近。明初置卫,寻废。嘉靖七年,番夷牙木兰等内附。巡抚唐泽议:于肃州迤北境外,威虏旧城及天仓墩、毛目城、白城子等地散处其众。二十八年,监生李时旸上言:边外属夷,旧为吐鲁番所迫,今环肃城杂居不便。巡抚杨博檄副使王仪等,修葺威虏并金塔寺古城,添设白烟墩等城堡凡七,墩台十有二,安置番帐七百余所,于是,肃城数十年番害顿平。
  据《肃镇志》记载:“威虏城,在肃州东北一百三十里,即威虏卫。闻说先年本卫军戍获功,斩虏首级,勘官御史赵春以为杀降,欲致获功官军于死地,因以致民叛乱,后招抚迁于肃州。今中右、中中所,即此卫人也。余亦有徙于河西各卫者,乃首叛也。后,嘉靖二十七年,重修此城,安插西番住牧。雍正四年,吐鲁番回目伯克拖马忒木等率众归附,因安插此城,并为开渠授田,给籽种农具以自业。”
  威远城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威远城故城址在今金塔县天仓乡东北部,肩水都尉遗址附近,唐代在此处设置威远守捉。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肃州有酒泉、威远二守捉城。”《肃镇志》记载:“威远城在卫东北三百八十里,城筑于唐代,沿革宋代、元代之,明初设立威远卫治所。后因失误秋表,该部查究,风闻有诛徙之说,军民大惧,相率逃入西域回夷之地。本官恐民去地空,乃立招抚旗七杆于山上,而民竟远去,不复返。因名其山为旗杆山。今尚有三杆峙立焉。”又,《西域记》云:“威远汉人,今在鲁迷地方(也作芦眉国,在今土耳其),穿衣戴帽与夷不同,衣制仍中国,穿则置襟于背后,网巾同汉人,戴则悬圈于额前,言语、饮食、养犬豕与夷不同俗。”
  茨湾营营城堡故址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位于鼎新镇(原芨芨乡)芨芨村南21公里处的沙漠中,据考证初建于汉代,明代重修,城坐南向北,平面略呈方形,东西长17.5米,南北宽16.2米。城墙夯土版筑,夯层厚0.15~0.18米,墙基宽6.2米,残高8.8米,门北开,门墩残高7.8米,宽3.8米,门道进深5.7米。
  毛目城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因本地东临合黎山,西沿黑河,如若登高远瞩,黑河东岸狭长地带呈毛目状,犹如额前之眉毛,磅礴的黑河流水汹涌澎湃,好比眉下之眼目,人们按地形若毛目状,故曰“毛目”。
  毛目城,明代修筑,治所在威远城。唐于此置威远守捉。今金塔县鼎新镇一带,故址尚存。《清一统志·肃州》:毛目城“在高台县镇夷城北一百六十里。乾隆元年设县丞驻防,并设把总……(城)周一里。相传皆元时守御,属威远卫。”志言元至正十五年(1353年)筑,可为一说。
  据《肃州新志》记载:“毛目城,地在镇夷口外一百六十里,双树墩之北八十里,与天仓、威远,皆昔人屯耕战守之处。雍正十一年开。其渠道远迎黑河之水。有大常丰渠一道,自龙口起,至尾止,计长六十八里九分;小常丰渠一道,自口至尾,计长二十七里三分;开常丰渠一道,自口至尾,计长一十七里二分。内编列“天、地(元)[玄]、黄”等三十号,每号五、六、七百余亩不等,共地一万八千零二十五亩。十二年,下麦、稞、糜、粟四种一千四百三石五斗四升五合。除种,官、民各分三千七百五十七石二斗八升八合零。十三年暨乾隆元年,下夏、秋籽种一千六百七十一石七斗五升。经理之员始系原任山东布政司孙兰芬,嗣有原任江苏布政司赵向奎接管,外有效用镇夷千、把总田进录、刘勇等”。
  镇夷营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与镇夷峡取名同宗,含“震慑夷人”之意。在金塔县城东南。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都指挥马溥,于黑河之北筑堡,为哨马营。三十年(1397年),就马营展筑,设镇夷千户所。永乐初,总兵宋晟复奏置。后为黑河冲决。
  王子庄州同署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与王子庄取名同宗。王子庄旧址在威虏旧城之西(今中东镇政府驻地附近)。相传北凉沮渠蒙逊王子牧犍住此。
  据《重修肃州新志》载:“在威虏城内之哥里哥失处设王子庄州同署。乾隆二十七年移驻金塔城,借寓民房。历任数官,仍属草创。乾隆五十五年,州同谭乃熊见衙署逼仄,大门至头门仅五丈,借养廉银三百两买杨、张、李五家地基扩修盖造。自前至后,共成照壁、辕门、头门、二门、大堂、二堂、书房、内宅、班厅、衙役房、群房、寅宾馆、土地祠,马号八十余间,围墙一道,泉井一口,规制始备。百余年来,渐就倾颓,后因军务繁重,未遑修理。光绪四年,署州同郝遇龙见栋柱朽败,墙壁坍塌,先将头门、仪门、照墙、甬道设法重修。所需木、瓦、砖、石、灰料,工匠各费,官自给发,不动公帑,不扰民财,次第完整,又拟将大堂、二堂、内宅、花厅一并兴修,而力尚未逮。”
  金塔分州城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与金塔县取名同宗。据《重修肃州新志》载:“曾设在王子庄威虏堡,即威虏卫旧城。雍正七年将威虏卫改设为州同。乾隆二十七年移驻金塔城。其城始于汉朝北部都尉,设在边外夹山以北平川,筑以土城,周围二百四十丈,高一丈八尺,厚七尺,池阔一丈,深八尺,南北东三门,规模狭隘。嘉靖二十八年,巡抚杨博檄副使王仪等,(将)[修葺]金塔威虏各旧城。乾隆五十一年,州同彭以懋兴工增筑城门楼堞如式,又于城外西南筑堤百丈,以捍水患,有碑志。同时修葺,终嫌卑薄。咸丰年间,山水猛发,冲塌西南隅六十余丈,至今仅存一百九十丈。同治五年,知州李元嘉、州同刘秀挹,因肃回既变,恐城头太卑,不足守御,乃培厚四尺,加高六尺,连老城共高二丈四尺,于是东南两门俱塞,仅启北门。同治十二年秋九月,州同郝遇龙以肃逆荡平,始(厂)[敞]南门,以便往来。既见墙多崩挫,门无城楼,乃于光绪元年增修南北城楼二座。门瓮甃以砖石,又筑北城外月城一道,高与城等。”
  创建金塔厅衙门碑记
  南岳 谭乃熊
  雍正八年,设立州同官。其旧署原在噶里戈什,乾隆二十七年移驻金塔,借居民房。三十年,前任姚详请建修,请银二千一百两已准,未行。三十九年,前任瑚在州借银七百五十两,作八年流摊,不过略为(粘)[贴]补。五十五年,予莅兹任,见衙署窄小,从宅门至头门仅五丈,因详准上宪借得养廉三百两。于是以银一百余两买添杨、张、李等五家地基,鸠工庀材,修盖头门、仪门、大堂、二堂、书房、内宅、衙役房、群房、迎宾馆、土地祠共八十余间,历百七十余日而工竣,共费一千八百余金。旋奉部驳,估变噶里戈什旧署砖瓦木料,饬解银二百一十二两零。二项并解费共用银二百六十余两。夫噶里戈什寸砖片木俱无,旧基尽属沙土,早年为营中所有,童叟均知。今日新署柱梁皆属大木,椽檐皆构松株,房上脊梁则用兽头筒瓦花砖,壁则灰饰丹粉,地则墁砖镶石,外周垣墉,内启门窗,照壁前峙,辕栅旁列,掘井栽树,安挂匾联,予之力几疲矣!因述之以志其事。
  乾隆五十七年,岁次壬子无射月立。
  天仓头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天仓头墩在肃州城东北三百五十里处,为诸墩之首。东去威远地方八十里。
  永宁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永宁墩在天仓墩东南一里处,墩旁有泉。昔墩军下墩取水,尝被贼害,自筑天仓墩瞭哨,军始获安。
  夜摸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夜摸墩在天仓、永宁二墩西南,离肃州城三百四十里处,接传天仓墩烽火。明初自为一所,属威远卫,后废为墩。
  夜魔(摸)墩的传说 据说,黑河下游有个十来户人家的村子,当时这个村庄土地贫瘠,人们生活贫困,村民们一年早出晚归,收入微薄,难以维持生计。
  尽管这样,这里却时常出现闹鬼的传闻。天一黑,全村家家户户大门关紧,不敢外出,害怕恶鬼出现。当时,本村有个叫“夜摸爷”的人,他想,反正我们一家也只有老夫老妻,没有孩子,无所牵挂,为了全村人的安康,夫妻俩商议了片刻,一致决定,非要除掉这恶鬼不可,为民除害,就是死也死得其所。这天晚上,夜摸爷全套武装,一切准备完毕。时间一分一分地过去了,就在当晚深夜,恶鬼果真又出现了。夜摸爷手提钢刀,冲到村庄路口,恶鬼一见夜摸爷就气势汹汹地扑过来,夜摸爷闪过就是一钢刀,迎头劈去。而这恶鬼很狡猾,摇身一变,一左一右,速度极快,动作敏捷,很难对付,夜摸爷竭尽全力打斗,被恶鬼抓得遍体鳞伤。但夜摸爷除鬼心切,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就这样,你来我往一直拼杀了三个时辰。由于夜摸爷年近花甲,力不从心,就在马上要倒下的时候,夜摸奶奶赶到了现场。老夫妻相互照应跟恶鬼斗了大约半个时辰后,突然,夜摸奶奶不幸被恶鬼折颈致死。夜摸爷见到自己的老伴倒下动弹不得,顿时火冒三丈,拼着老命,一钢刀,将恶鬼杀死了。待天亮时,在亭坪处人们见到夜摸爷夫妻倒在血泊中,为民除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为了纪念这两位老人,村民们自发地把夜摸爷夫妻分别用红胶泥塑了像,并在塑像的周围建造了一个高高的大墩,村民们称为“夜魔(摸)墩”。
  时光流逝,夜摸爷夫妻塑像已经不复存在,但在村子西头的夜摸墩仍然屹立在高高的山岭上,现在村民将夜摸爷夫妻当做神来供奉。
  岔口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岔口墩在肃州城三百三十里处。瞭夜摸墩烽火,以达红沙墩。
  红沙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红沙墩在肃州城二百九十余里处,界于红沙、半截二墩之中。因二墩相去二十余里,中有沙沟一道,南有芦草大湖,林木稠密,沙窝险峻,墩军瞭哨不见,乃于此添筑墩台一座,贼遂不能藏形。
  半截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半截墩在肃州城北二百七十里处,旧瞭红沙墩,今瞭李见嘴。
  细腰儿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细腰儿墩在肃州城二百五十里处,联半截墩烽火,以传火烧墩及上石梯墩。
  火烧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火烧墩在肃州城二百三十里,离细腰儿墩十里处,瞭细腰儿墩烽火。
  昌平头敦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昌平头墩在肃州城二百二十里处,接火烧墩烽火。
  昌平二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昌平二墩在肃州城一百九十里处,接头墩烽火。
  昌平三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昌平三墩在肃州城一百九十里处,接二墩烽火。
  昌平四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昌平四墩今改名新四墩,在肃州城一百七十里处。
  威虏后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威虏后墩在肃州城一百六十里处,瞭昌平四墩烽火。
  威虏城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威虏城墩在肃州城东北一百三十里处,瞭后墩烽火。明初有西番居住,后徙去。
  东八里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东八里墩距威虏城东八里,在肃州城北一百三十里处,传后墩烽火,以达威虏城墩。
  王子庄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王子庄墩在肃州城一百里处,瞭东八里、北八里并镇朔三墩烽火。
  上半截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上半截墩在肃州城八十余里处,接王子庄墩烽火。凡寇警由钵和寺地方来者至此,由天仓墩者,不能至此。
  沙山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沙山墩在肃州城北六十七里处,接半截烽火。由西来者至此,由孤红山来者不能至。
  红烟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红烟墩在肃州城西北七十里处,瞭西路寇警。
  酸枣林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酸枣林墩在肃州城西北六十里处,瞭红烟墩烽火。
  新添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新添墩在肃州城西北四十五里处,瞭酸枣林墩烽火。
  威虏旧四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此下又分一路,乃极北沿边之墩,威虏旧四墩在肃州城一百七十余里处。
  永安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即威虏北八里墩,永安墩在肃州城一百六十里处,瞭旧四墩烽火。嘉靖二十七年,参将刘勋筑威虏城,并筑此墩。
  镇北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镇北墩在肃州城一百五十里处,北瞭永安墩之烽火,以达哥力哥失及镇朔二墩。
  镇朔二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镇朔墩在肃州城一百四十里处。此为交通之路,由北往西,由西往北,俱经道于斯。
  白烟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白烟墩在肃州城北一百三十里处,冲要同前,接镇朔二墩烽火。
  镇朔三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镇朔三墩在肃州城东北一百一十里处,即王子庄西八里墩也。凡寇由西潜至者有之。先年,西番朵尔只等在此耕牧。有营堡遇警传火,由王子庄以达城,此又一路也。
  哥力哥失营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哥力哥失营墩在肃州城一百二十里处。因先年安插西番族,故名。瞭望镇北墩烽火。西北虏寇俱可交至,亦冲要之边寨。
  察黑包营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察黑包营墩在肃州城东北有哥力哥失,又二路也。在肃州城一百二十里处。先年,有西番住牧,故名。不接各处烽火,惟有由天仓等处来者,此处举火,而金塔寺接之,以达肃州城。
  上石梯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上石梯墩在肃州城东北二百三十里处,接细腰儿墩烽火。
  下石梯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下石梯墩在肃州城东北二百一十里处,接上石梯墩烽火。
  照壁山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照壁山墩在肃州城东北六十五里处。
  河口腰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河口腰墩在肃州城东北一百九十里处。万历三十九年,兵备泽州王显忠添筑,应下石梯墩烽火。
  陈千户古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陈千户古墩在肃州城东北一百七十里处。万历二十五年,兵备井陉霍鹏添筑,应河口腰墩烽火。
  流沙坡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流沙坡墩在肃州城东北一百五十里墩,传陈千户墩烽火。
  以上二墩兼瞭镇夷以来双树子、桶箍湾一路贼警。
  大柳林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大柳林墩在肃州城东北一百三十里处,应流沙坡墩烽火。
  大沙窝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大沙窝墩在肃州城一百三十里处,传大柳林墩烽火。
  双古城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双古城墩在肃州城东北一百一十五里处,传大沙窝墩烽火。
  金塔寺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金塔寺墩在肃州城东北一百二十里处,有营堡。先时,凡有北由镇夷地方自双树儿过河,经桶箍湾、顺天仓河潜至此地者,西番日羔剌部属,适当其烽。出大口子,而古城、临水等处,俱有备。万历二十四年,兵备井陉霍鹏、参将宁夏姜河议呈巡抚田乐,奏设守备、兵马,展筑大堡,四角添墩,惟西北角墩瞭察黑包烽火。万历三十五年,离堡八里周围筑边墙一道,添筑流沙墩、陈千户古墩。近如天仓等处有警,则烽火接流沙墩,而金塔以东北角墩接应,通肃州城。
  新营儿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新营儿墩在肃州城东北九十里处。
  塔院大墩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塔院大墩在肃州城东北九十五里处。
  塔院腰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塔院腰墩在肃州城东北一百里处。
  沙山大墩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沙山大墩在肃州城东北一百二里处。
  沙山腰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沙山腰墩在肃州城东北一百五里处。
  黑沙窝大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黑沙窝大墩位于临水东北,在肃州城东北一百三里处。
  黑沙窝腰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黑沙窝腰墩在肃州城东北一百五里处。
  北暗门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北暗门墩在肃州城东北一百五里处。
  北暗门腰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北暗门腰墩在肃州城东北一百五里处。
  察黑坝大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察黑坝大墩在肃州城东北一百三里处。
  察黑坝腰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察黑坝腰墩在肃州城东北一百里处。
  西俺头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西俺头顿在肃州城东北九十七里处。
  乾河腰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乾河腰墩在肃州城东北九十五里处。
  南暗门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南暗门墩在肃州城东北九十二里处。
  以上十四墩皆系万历二十五年,兵备井陉霍鹏议呈巡抚田乐奏筑,俱系金塔周围边墙之墩。
  清流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清流墩在肃州城北七十里处,接金塔诸墩烽火以达大口子。若由大口子出者,亦至此处。
  大口子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大口子墩在肃州城北六十里处,乃虏往来出没之处,接清流墩烽火。
  石板墩 修筑长城时,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重修肃州新志》记载,石板墩在肃州城北六十里处,接镇夷、红口子烽火。
  金塔寺堡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与金塔县取名同宗。据《重修肃州新志》载:距州城东北一百里。在边外夹山以北平川之地,开创于汉时。北部都尉堡南五里,有金塔寺,故名。土城周围一百九十丈,东至镇夷所属之桶箍湾,即双树湾一百四十里,东南至肃、高交界之双井堡七十里,南至鸳鸯池交肃州界三十里,西南至两山口六十五里,又至新城七十里,又至野麻湾八十五里,正西至下古城境外王子庄四十五里,北至天仓墩二百一十里。外有西狼心山,离堡六百一十里;孤红山,离堡三百五十里;羊头泉,离堡一百二十里;俱系走歇要路。先年本堡与所属之威虏堡,俱系汉民居种。后因威虏归并肃州,民皆远徙,遗有房舍基址、碾磨之类。因西番日羔剌等内附,安插于此,使之住牧。雍正八年设肃州直隶州。州同一员,驻扎威虏堡,专司水利,并弹压安插回民。后因金塔寺改设副将,遂移驻一处,文武同城。土多膏腴,户口殷饶。本堡军民平时不下二千余家,今仅存三之一。
  据民国《金塔县志》记载:金塔寺堡(建筑年月待考),后称金塔城。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巡抚杨博檄副使王仪修葺此堡。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王子庄州同治所由威虏堡移至金塔堡。乾隆五十年(1785年),州同彭以懋整修扩充,改为金塔城。其时墙高2丈5尺,厚2丈8尺,围430丈有零,锥堞(垛口)780数。光绪元年(1875年),州同郝遇龙重建城垣与北门翁城门及城楼。宣统二年(1910年)州同寇炳寅谕饬赵积寿、刘怀基督修东门城楼,兼葺南北二门城楼。悬挂匾额三:南门楼“祁连绩懋”、北门楼“华夷锁钥”、东门楼“建康重镇”。民国2年(1913年),改肃州直隶州王子庄为金塔县后,金塔县治金塔寺堡。人们形象地称金塔寺堡为“卧牛城”,是因南门似牛头,西城墙似牛背,北门似牛尾,东门似牛脐而言,“卧牛城”象征金塔人民像老黄牛一样善于勤劳耕耘。
  金塔寺堡即明代金塔寺城。地踞边外,筑以土城。嘉靖五年,巡抚陈九畴言,哈密内徙金塔等处,宜将肃州北境弃地及威虏旧址修筑安插之。向来设兵防御,今置副将。东北有红口子,距堡六十里,为肃、镇交界之所,系镇夷汛地。先年两汛游击、哨探,未有墩塘,不能瞭望烽火。嘉靖三十五年,兵备陈其学添设墩塘,拨肃、镇二处巡兵探望,道路乃静。又有威虏城,在堡东六十里,为西额力劾窟窿住牧。又有天仓墩,距堡东北二百六十里,其墩西十里有夜摸墩,皆历来(戎)戍守处。天仓东七十里有狼心山,又东三百余里有孤红山,又天仓西七十里有羊头泉,俱系夷人走歇要路。其东北五百里为坤都仑湖,系西夷罕顿台吉住牧,今归旧土尔扈特贝勒王所属。
  金塔寺改设副将议
  岳钟琪
  总理事务王大臣谨奏,为遵旨议奏事。据陕西总督刘奏,金塔寺营改设副将、添设官兵等因一折,查金塔寺营地方,外通昆都仑,直达阿济,为肃州镇北面之藩篱,最系紧要。该营原设游击等官,马、步兵四百七十三名。前于雍正十年五月内,经刘奏请,改设副将,添设兵丁。臣鄂等议,将甘提标新募兵三千内,拨五百名,移驻金塔寺防守。俟大兵凯旋之后,该督等再将边防事宜,统行悉心筹画,酌议具奏,等因在案。今刘以现今大兵撤回,军务告竣,金塔寺营设在塞外,应请改设副将,添设兵丁。并请于金塔寺营所属之威鲁堡,添设兵丁,即于甘提标现驻金塔寺新兵内,照数拨补。刘身在地方,酌议添设官兵之处,似属妥协。但事关更正营制事宜,应请敕交该部详议具奏。
  乾隆元年冬,部议应设,奉旨允行在案。
  注:这是岳钟琪代鄂尔泰写的奏折。由总理事务王大臣转奏。鄂尔泰于雍正十年(1732年),以少保大学士督巡陕甘,经略西边一应军务,至肃州。雍正死后,受遗命辅政。乾隆初与张廷玉等为总领事务大臣。此奏议涉雍正十年(1732年)至乾隆元年(1736年)冬五年间事。
  金塔凌虚①
  李士璋
  不省何年缔构功②,一峰突兀白云中③。高临北极天光迥,低压南山地势雄。风送铃声来碧落④,雨收虹影入晴空。何当平地丹梯上⑤,尽日徘徊兴莫穷⑥。
  ①金塔:在酒泉北境边外地,约建于元、明之际。民国二年(1913年)分置金塔县。民国六年,四川人李士璋作《金塔八景》,列此为首景。此诗咏酒泉东北九十里外之佛寺金塔。诗描写金塔突兀矗立于云霄之中,势压祁连的雄姿。晴明之日,清风送来塔顶铎铃回响之声,像似来自高远的天空;月圆之夜,清辉万里,月光投下高际的塔影;雨后晴空,金塔在彩虹映照下显得分外挺拔焕彩。
  ②省(xǐng):犹“察”。明白。缔构:营造,建筑。
  ③突兀:高耸貌。
  ④碧落:天空。也即上天(道家所称的天界)。白居易《长恨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⑤丹梯:红色的台阶,登天的梯子。此指登塔的阶梯。亦喻仕进之路。
  ⑥徘徊:往返回旋的样子。此指往来游玩。
  王子庄墩堡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与王子庄取名同宗。据《重修肃州新志》载:城北一百里。先,番族头目察黑包子满个虎力耕牧,因互相攻杀,遗众流散,其地遂虚。本朝康熙、雍正间,节经肃州卫守备曹锡钺、监收通判毛凤仪招徕户民,垦辟土田。雍正七年,因设肃州州同一员,驻扎此堡,专司水利,并弹压威虏堡安插回民。
  杨博,字惟约,山西蒲州人,明嘉靖进士。官户部郎中,随大学士翟銮巡九边,尽记其形势利害。吉囊、俺答岁盗边,尚书张瓒一切倚办博。帝或中夜降手诏,博随事条答,皆称旨。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以佥都御史巡抚甘肃,利用农闲季节,修筑肃州、榆树泉、甘州和平川境外大芦泉等地的墩台边墙,开凿龙首等地的水渠,修筑金塔、白城等七座屯堡,安置内徙关西四卫部落,使肃州境内秩序井然。累迁蓟辽总督、总督宣府、大同军务,累却盗寇。后召还,帝眷倚若左右手。其于开屯田,通水利,添墩堡,谨圻堠,经理西陲,功绩甚著。进吏部尚书,管理兵部事,加太子太保。杨博临事安闲有识量,出入中外四十余年,始终以兵事著。其奏边备事务,名言硕画,确凿可行,指陈利害,机宜洞中。万历二年(1574)病故,赠太傅,谥襄毅。传有《本兵疏议》。
  双树墩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与双树村取名同宗。地处镇夷口外八十里。旧渠土埂,故迹犹存。雍正十一年开。其渠道迎取黑河之水。自渠口清流益墩起,至风窝山止,计长二千七百丈,一十五里。后查丈,实一十六里六分。内分“大有年”三字号,每号各五百二十亩零,共地一千五百六十二亩五分。十一年,下糜、粟二种八十三石六斗一升。除种,官、民各分五百九十二石二斗九升五合。十二年,下麦、稞、糜、粟四种一百八十八石四斗七升九合,除种,官、民各分三百五十一石七斗九升七合四勺。十三年暨乾隆元年,下夏、秋籽种一百五十九石九斗八升五合二勺。经理之员,系县丞倪长庚,常往协助者,州判任邦怀,末后接管者,州判李如琎。
  相关联的事件:双树墩屯田。在今金塔县芨芨乡南一带。清代雍正年间,曾在这里进行过规模较大的屯垦。原属镇夷千户所管辖,雍正十二年(1734年),分设高台县和毛目县,双树墩屯田归毛目县管辖。
  镇夷堡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与镇夷峡取名同宗。明置。临边山湾冲地。土城周围四里三分,开南门。东至沙碗堡二十五里,西至石硖口三里,南至黑河五里,北至边外新墩十五里。边外贼来,由水头四处:哨马营,距肃州城三百五十里;狼心山,距肃州城五百里;兀鲁乃湖,离城八百里;亦集乃湖,离城一千里,俱系套虏行走、住歇要路。内设游击一员,千总一员,马步兵四百二十七名。雍正十年(1732年),添设僧会司一员,仓场一处。
  威虏堡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与威虏城取名同宗。在金塔寺北八十里。故明时安插瓜州总牙族于此。后为西夷额力刻窟隆住牧,今徙去。安插吐鲁番回民。
  相关联的词:威虏堡缠头,亦吐鲁番部落。雍正初,大学士、将军富宁安既撤兵,回族请内附,奏准安插于金塔寺西威虏堡。其头目则有伯克拖克、拖马毋特及参领品级伯克苦车克、佐领阿三、骁骑校马忒木尔等二十六人,其余男妇子女六百二十八名,共一百四十四户,男妇子女六百五十四口。其回目伯克拖克、拖麻木忒给肥田五百亩,每亩下籽种一斗,农具五副。所管部落回民一百四十三户,每户拨给肥田一顷,共地一百四十三顷,计一万四千三百亩。每亩下籽种一斗,各给农具一副。
  察黑包堡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距肃州城一百一十里。察黑包,本西番头目之名,今满个虎力乃其子也。先,西番归附肃州时,筑此城以自居。又筑一城,真帖木尔加住牧。
  白烟墩南空堡 距肃州城一百一十里。先,西番朵尔只住牧。
  八里墩堡 距肃州城一百一十里。原安插头目可洛纵。先年,伊与兄哥力哥失同处居住。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金塔区域建制演变、县治府尹、区划演变、乡镇村闾、东风航天城、文物古遗址、自然地理、人文景观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会水城
相关专题
西古城
相关专题
东古城
相关专题
居延故城
相关专题
马庄子城故址
相关专题
白城子故址
相关专题
西三角城故址
相关专题
双城
相关专题
天仓故城
相关专题
威虏城
相关专题
威远城
相关专题
毛目城
相关专题
镇夷营
相关专题
王子庄州同署
相关专题
金塔分州城
相关专题
天仓头墩
相关专题
永宁墩
相关专题
夜摸墩
相关专题
岔口墩
相关专题
红沙墩
相关专题
半截墩
相关专题
细腰儿墩
相关专题
火烧墩
相关专题
昌平头敦
相关专题
昌平二墩
相关专题
昌平三墩
相关专题
昌平四墩
相关专题
威虏后墩
相关专题
威虏城墩
相关专题
东八里墩
相关专题
王子庄墩
相关专题
上半截墩
相关专题
沙山墩
相关专题
红烟墩
相关专题
酸枣林墩
相关专题
新添墩
相关专题
威虏旧四墩
相关专题
永安墩
相关专题
镇北墩
相关专题
镇朔二墩
相关专题
白烟墩
相关专题
镇朔三墩
相关专题
哥力哥失营墩
相关专题
察黑包营墩
相关专题
上石梯墩
相关专题
下石梯墩
相关专题
照壁山墩
相关专题
河口腰墩
相关专题
陈千户古墩
相关专题
流沙坡墩
相关专题
大柳林墩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