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沟文化遗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562
颗粒名称: 火烧沟文化遗存
分类号: K878
页数: 2
页码: 196-197
摘要: 本文介绍肃省山丹、民乐、酒泉、安西、敦煌等地发现了大量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表明河西先民们对绿洲土地的利用、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出现。介绍了缸缸洼、火石梁和榆树井三个文物古迹的名称由来、地理位置、文化价值和相关传说。这些古迹反映了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期的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关键词: 金塔县 文物古遗址 火烧沟文化遗存

内容

肃省山丹、民乐、酒泉、安西、敦煌等地不断发现。曾出土大量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生产工具,这反映出河西先民们对绿洲土地利用、当时社会分工、商品交换和私有制出现等情况。
  缸缸洼
  缸缸洼,依据文物古遗址取名。缸缸洼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烧制缸缸等皿器的窑址,又因此窑址在东沙窝低洼地带,当地人称“缸缸洼”。
  缸缸洼遗址位于金塔县大庄子乡永丰村东南7公里处,距县城30公里。缸缸洼遗址是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缸缸洼遗址面积约25万平方米,其东边沙梁上残存烧制陶器的窑址四座。一号窑长、宽各1米。二号窑残底呈圆形,直径1.4米。三号窑长2米,宽1.5米,炉门南开,门口宽0.3米。四号窑仅存灰层,范围模糊,窑址灰层中有木炭残块。遗址西面是墓葬区,多为竖穴土坑墓。1987年文物普查时发现和征集的文物有双耳彩陶罐、双耳盆、石刀、石斧、石纺轮等69件。陶罐壁薄而硬,造型美观,带有“人”字形或菱形黑色陶纹。石器通体磨光、多穿孔。窑址地表密布夹砂红陶片、彩陶片和破碎石器。从窑址和陶片看,这是一处陶器作坊遗址。
  缸缸洼陶器的出现,是四坝文化的标志,是新石器和青铜器时期中间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不可忽略的环节。
  火石梁
  火石梁,依据文物古遗址取名。遗址地表残留夹砂红陶片、彩陶片和泥制红陶器。远眺火石梁遗址如烈火通红,故而得名火石梁。
  火石梁遗址位于金塔县大庄子乡头墩村九组东北14公里处,距金塔县城40公里。火石梁遗址是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火石梁遗址面积约9.5万平方米,文化层达0.3~2.2米,遗址内东北部直径约30米的灰堆中有大量的炭结块、孔雀石和碎铜片。1987年文物普查时,火石梁遗址发现和采集的有石刀、石勺等文物。石器通体磨光,制作精细,陶器有精细的花纹,属新石器时期的青铜冶炼场遗址。
  关于火石梁有这样一则传说,据传:当年讨赖河水浇灭了北山的大火之后,却在山南的一个小山梁上,保留了永久的火种。于是,每天远远近近的人们都跑去取火,用来冬季取暖,夏季做饭,白昼烤肉,夜晚点灯,人们管这里叫火石梁。此事被这一带一个凶狠的妖怪知道了,派众小妖包围了火石梁,并张贴告示,要取火种者,交上火种钱。种地的交粮油,放牧的交牛羊,打猎的交猎物。有一天,百姓们趁着妖怪不备,骗过众小妖,偷来火种。家家户户又透出了缕缕火光,又飘出了袅袅炊烟,又响起了阵阵笑声。这无疑断了妖怪的“财路”,再也没人给他交粮油、牛羊和猎物了。恼羞成怒的妖怪,强行收回各家各户的火种,不交的就要遭受严刑拷打,并且逼出了人命。百姓们忍无可忍,用火烧死了妖怪,家家户户又可以到火石梁引燃火种,生火做饭,煨炕取暖。
  再后来,人们用这里的火种炼过铜,制过陶,烧过砖,铸过鼎。于是,在金塔一带留下了许多与火有关的地名与传说。火石梁不远处,有两个古老的村庄,一个叫牛头湾,一个叫火烧沟。
  榆树井
  榆树井,依据文物古遗址取名。因此地有一株硕大的郁郁葱葱的榆树,被当地群众视为“神树”,榆树井因此而得名。
  榆树井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烧制陶器的窑址。因烧制作坊位于榆树井旁,取名榆树井遗址。
  榆树井遗址位于东沙窝中部偏西,今羊井子湾乡境内。榆树井遗址是甘肃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榆树井遗址面积约1万平方米,文化层距地表0.05~0.6米,表面残留夹砂红陶片、彩陶片和骨珠等物,曾出土侈口彩陶罐等。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金塔区域建制演变、县治府尹、区划演变、乡镇村闾、东风航天城、文物古遗址、自然地理、人文景观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