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村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521
颗粒名称: 乡镇村闾
分类号: K924.2
页数: 54
页码: 115-168
摘要: 本文介绍了金塔镇、鼎新镇、中东镇、东坝镇、航天镇、西坝乡、古城乡、三合乡、大庄子乡、羊井子湾乡的镇村取名和逸史情况。
关键词: 金塔县 乡镇村 历史沿革

内容

金塔镇镇村取名
  金塔镇 金塔镇(原金塔乡)依据境内的“金塔”取名,(与金塔县取名同宗)。因环绕金塔县城,根据金塔县名而命名的。金塔镇驻地曾叫河滩村。
  与金塔镇相关联的名称:金塔、金塔堡、金塔城、金塔坝、金星人民公社、金塔人民公社、金塔乡。
  至2011年底,金塔镇辖红光、中杰、营泉、塔院、边沟、上杰、西沟、金大、东星、胜利、五星11个行政村。
  红光村 (原名新庙)。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红色光芒照村子;走红色光明的路。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红光村设9个村民小组。红光村委会及第六村民小组驻新庙;第七村民小组驻顾家屯庄;第一、二、三村民小组驻行宫庙;第四村民小组驻亢家沟;第五村民小组驻雍家庄;第八村民小组驻沙沟;第九村民小组驻三官庙。至2011年底,红光村名仍沿用。
  中杰村 (曾用名:中截村,原名金西下截)。依据水系分段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中杰村设7个村民小组。中杰村委会驻管闸湾;第一、二、三村民小组驻黄家小庙;第四村民小组驻何家庄;第五村民小组驻蒋家庄;第六村民小组驻高家庄;第七村民小组驻吴家庄。至2011年底,中杰村名仍沿用。
  营泉村 依据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取名。这里曾经驻扎过军队,村子里有泉,军营驻扎在泉的周围,故名“营泉”。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营泉村设5个村民小组。营泉村委会驻刘家大庄;第一、二、三村民小组驻陈家后庄;第四、五村民小组驻高家地。至2011年底,营泉村名仍沿用。
  塔院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取名。因附近有“金塔”、“金塔寺”而取名塔院村。(相关联的地名:塔院寺、金塔寺)。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塔院村设5个村民小组。塔院村委会驻李家屯庄;第一村民小组驻李家庄;第二村民小组驻付家屯庄;第三村民小组驻塔院寺;第四、五村民小组驻陈家大庄。至2011年底,塔院村名仍沿用。
  边沟村 依据水系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边沟村设6个村民小组。边沟村委会驻黄家屯庄;第一村民小组驻苏家庄;第二村民小组驻万家大庄;第三村民小组驻杨家大庄;第四村民小组驻殷家墩湾;第五、六村民小组驻肖家东庄;边沟村林场驻羊庙湾。至2011年底,边沟村名仍沿用。
  东沟村 依据水系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东沟村设4个村民小组。东沟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中截庙;第一村民小组驻许家庄;第二村民小组驻康家庄;第四村民小组驻吴家大庄。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并入边沟村。
  建国村 (原名中截村),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建设祖国。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建国村设4个村民小组。建国村委会驻张家庄;第一村民小组驻刘家庄;第二、三村民小组驻王家庄;第四村民小组驻盛家庄。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并入上杰村。
  上杰村 (曾用名:上截村)依据水系分段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上截村设8个村民小组。上杰村委会及第五村民小组驻李家地湾;第一、二、三村民小组驻刘家屯庄;第四、六村民小组驻陈家屯庄;第七、八村民小组驻齐家庄。至2011年底,上杰村名仍沿用。
  西沟村 依据水系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西沟村设6个村民小组。西沟村委会驻黑沙窝庙;第一村民小组驻张家大庄;第二村民小组驻黄家庄;第三村民小组驻黑沙窝屯庄;第四村民小组驻肖家台子地;第五村民小组驻梁家四田地;第六村民小组驻赵家沙窝。至2011年底,西沟村名仍沿用。
  金大村 依据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取名。民国24年(1935年)设金大保,1949年10月设金大乡。1961年金塔人民公社设立金大大队,1983年易名为金大村。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金大村设7个村民小组。金大村委会及第二、三、四村民小组驻新沟庙;第一村民小组驻蔡家墩;第五、六、七村民小组驻龚家屯庄。至2011年底,金大村名仍沿用。
  四清村 (原名闇门)。依据人文环境取名,1966年“四清运动”结束,为适应时政的需要,将“闇门”改为“四清”。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四清村设5个村民小组。四清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要家风墙湾;第一、二村民小组驻罗圈沟;第四村民小组驻北闇门;第五村民小组驻马路窑屯庄。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并入东星村。
  东星村 (原名仙姑庙)。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东方一颗明亮的卫星。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东星村设5个村民小组。东星村委会及第一、二、三村民小组驻仙姑庙;第四村民小组驻马路窑;第五村民小组驻祁家庄。至2011年底,东星村名仍沿用。
  胜利村 (原名马路窑)。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永远取得胜利。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胜利村设7个村民小组。胜利村委会及第三、四村民小组驻肖家沟;第一村民小组驻潮湖沟;第二村民小组驻黄土崖;第五、六村民小组驻大柳林;第七村民小组驻胡家东沟。至2011年底,胜利村名仍沿用。
  五星村 (原名双古城)。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高举五星红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五星村设9个村民小组。五星村委会及第四村民小组驻双古城庙;第一、二、三村民小组驻芦洼;第五村民小组驻七分沟;第六村民小组驻九分沟;第七村民小组驻十三分沟;第八村民小组驻十六分沟;第九村民小组驻十七分沟。至2011年底,五星村名仍沿用。
  金塔镇镇村逸史
  奔赴延安投入革命的先锋
  ——顾元勋
  顾元勋,1915年11月出生于今金塔镇红光村,1936年6月考入甘肃省立酒泉师范学校。1938年2月,顾元勋奔赴革命圣地——延安。5月,从延安“抗大”正式入伍,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任“抗大”三大队八区队区队长、党支部副书记。1939年10月,从延安开赴敌后,建立武工队,开展抗日斗争。1944年4月,任山西省晋东独立营一连连长,12月积极参加豫北道清战役的北柳树、柏山东战斗。1945年4月,配合分区主力打下陵川,主动埋伏于高庄村,歼灭日伪军60余名,受到晋鲁豫太行八分区通令表扬。8月,在焦作、温县、修武等攻坚战中,率领全连战士,荣立战功。10月,任晋冀鲁豫太行八分区司令部参谋。1947年8月,任太行四分区47团参谋长。1948年12月,任华北独立七旅19团副团长、团党委委员。1949年1月的新乡战斗中,出色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战斗任务。1950年10月,在朝鲜1、2、3次战役之泰川战斗、华岳战斗中任志愿军586团副团长。1951年10月,任华北第66军196师司令部副参谋长兼一科科长、前直党委书记。1953年1月,任586团团长,7月,兼任团党委副书记。1955年9月,国防部授中校军衔。1957年6月,国防部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各一枚。1960年3月,由国防部任命为陆军第66军后勤部副部长,5月,授上校军衔。鼎新镇镇村取名
  鼎新镇 鼎新镇(原名毛目),依据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取名,与鼎新县名同宗。(相关联的名称:进化乡、鼎新人民公社、鼎新乡)。
  至2011年底,鼎新镇辖芨芨、洪号、上元、进化、头分、东明、新民、友好、新西、双树、夹墩湾11个村。
  芨芨乡 芨芨乡,依据地理环境取名。(相关联的名称:芨芨大墩、芨芨大庙、芨芨公社、芨芨乡)。芨芨乡驻芨芨墩庙。汉代沿黑河修筑长城,在芨芨滩上建造大墩,取名为芨芨大墩,而后在芨芨大墩旁建庙宇一处,称芨芨大庙,芨芨乡址位于芨芨大庙。
  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在毛目分县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和水系设“天号、地号、日号、月号、宇号、宙号、洪号、黄号、元号、昌号、盈号、昃号、辰号、宿号、列号、张号、寒号、来号、暑号、往号、秋号、收号、冬号、藏号”24号,称为“五屯”;将芨芨墩渠、万年渠和双城子渠称为“三科”,总称“五屯三科”。民国18年(1929年),推行区、村、间体制。鼎新县将“五屯三科”改为2个区,8个村(乡)。
  由此沿革至今的地名有:天地号、洪号、
  天地号村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天地号村设3个村民小组。天地号村委会及第二、三村民小组驻地字号;第一村民小组驻天字号。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并入上元村。
  洪号村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洪号村设6个村民小组。洪号村委会及第三、四村民小组驻东沟;第一村民小组驻孙家庄;第二村民小组驻宙字号尾;第五村民小组驻下湾;第六村民小组驻中湾。至2011年底,洪号村名仍沿用。
  上元村 依据地理环境取名法取名,上元村位于鼎新县城南部。民国18年(1929年)春,推行区、村、闾建制,鼎新县设二区,辖上西村(乡)。民国24年(1935年),区改乡,设上西乡,辖上元保。当地人习惯上把南部称为上面子,北部称为下面子。上西,指鼎新城西南部。下西,指鼎新城西北部。1949年,将上元保改为上元乡。1958年,将上元乡改为上元大队。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上元村设7个村民小组。上元村委会及第三、四村民小组驻黄字号;第一村民小组驻上元字号;第二村民小组驻下元字号;第五、六、七村民小组驻宇字号。
  1983年,将上元大队改为上元村。2004年,上元村、天地号村合并为上元村。
  至2011年底,上元村名仍沿用。
  西湾村 依据地形特征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西湾村设4个村民小组。西湾村委会及第一、二村民小组驻宙字号;第三村民小组驻宙字号庙;第四村民小组驻王家尖地。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并入洪号村。
  进化村 (原名盈昃号)。依据人文环境取名。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鼎新设立进化乡,寓意为在社会主义大道上向前进,积极推进农村合作化。
  1956年3月,金塔县、鼎新县合并。1958年,城乡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鼎新人民公社下辖进化大队。1969年,将月号大队并入进化大队。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进化村设6个村民小组。进化村委会及第三、四、六村民小组驻昃字号;第一村民小组驻辰字号;第二村民小组驻下盈字号;第五村民小组驻上盈字号。1983年3月,将进化大队改为进化村。至2011年底,进化村名仍沿用。
  头分村 依据水系分段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头分村设5个村民小组。头分村委会及第二、三村民小组驻头分;第四、五村民小组驻上二分;第一村民小组驻康家庄。至2011年底,头分村名仍沿用。
  东明村 (原名四分)。依据人文环境取名。东明村位于鼎新县城东部,寓意为东方的太阳照耀在村子里无限光明;也含有鼎新“东面的一颗明珠”向着东方迎接光明之意。
  民国18年(1929年)春,推行区、村、闾建制,鼎新县设一区,辖中兴村(乡)。民国24年(1935年),区改乡,设中兴乡,辖东明保。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东明村设6个村民小组。东明村委会驻石家沙窝;第一、二、三村民小组驻下二分;第四村民小组驻三分;第五、六村民小组驻四分。至2011年底,东明村名仍沿用。
  新民村 (原名张字号)。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新中国的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新民村设6个村民小组。新民村委会及第四、五村民小组驻下张字号;第一、二村民小组驻上张字号;第三村民小组驻营田岗;第六村民小组驻营田台子。至2011年底,新民村名仍沿用。
  五分村 依据水系分段取名。(相关联的地名:五分屯庄)。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五分村设3个村民小组。五分村委会及第二村民小组驻殷家大桥;第一村民小组驻塔湾;第三村民小组驻五分屯庄。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并入新民村。
  友好村 (原名赉字号)。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村民们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筑毛目城,位于今鼎新镇友好村内,现遗址无存。1957年,金塔县共辖1个区,1个镇,15个乡,下属68个高级农业合作社,510个生产队。进化乡辖友好社。1958年,城乡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友好社易名为友好大队,隶属鼎新人民公社。1983年,将友好大队改为友好村。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友好村设8个村民小组。友好村委会驻张家庄;第一、二村民小组驻毛目城;第三、四村民小组驻刘家板桥;第五、八村民小组驻来字号庙;第六村民小组驻苏家庄;第七村民小组驻双桥。至2011年底,友好村名仍沿用。
  新西村 (原名月字号)。依据地理环境取名。因村子位于鼎新的西面,故名“新西”。
  民国十八年(1929年)春,推行区、村、闾建制,鼎新县设二区,辖上西村(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区改乡,设上西乡,辖新西保。因位于鼎新城的西部,称为新西。1949年,将新西保改为新西乡。1958年,将新西乡改为新西大队。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新西村设8个村民小组。新西村委会驻付家洞子;第一村民小组驻南门外;第二村民小组驻魁星楼;第三村民小组驻高闸湾;第五村民小组驻昌字号;第六村民小组驻付家台子;第七村民小组驻上月字号;第八村民小组驻下月字号;第四村民小组驻董家闸湾。
  1983年,将新西大队改为新西村。至2011年底,新西村名仍沿用。
  双树村 依据地理环境取名。相传,在汉代军民屯田时,这里是荒漠、草滩,周围没有参照物,只有两棵榆树,人们就习惯的称其为“双树”。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张掖县丞倪长庚等负责,在双树墩原荒芜屯田地界开双树渠。民国十八年(1929年),推行区、村、闾体制。鼎新县将“五屯三科”改为2个区,8个村(乡)。第二区辖双树、芨芨、上西、下西4个村(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鼎新县改2个区,8个村(乡)为2个区,8个保,双树保属上西乡管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鼎新县将24号合并为2个区,12个乡,双树乡属二区管辖。1955年11月,鼎新县撤区并乡,将19个乡合并为9个乡。同年底,又将9个乡合并为5个乡,双树乡、芨芨乡合并为芨芨乡。1957年,金塔县组建高级农业合作社,芨芨乡下辖双树社。1958年,城乡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乡属农业合作社合并组建生产大队,双树生产大队属鼎新人民公社管辖。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双树村(大队)设10个村民小组。双树村委会及第七村民小组驻石滩;第一村民小组驻大茨湾;第二村民小组驻坂梁;第三村民小组驻东湾;第四村民小组驻上庄子;第五、六村民小组驻攒庄子;第八、九、十村民小组驻腰坝。1983年,双树生产大队易名为双树村,沿革至今。
  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保留建制。
  芨芨村 依据地理环境取名。与芨芨乡名同宗。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芨芨村设9个村民小组。芨芨村委会驻屯庄湾;第一村民小组驻头分;第二村民小组驻五分;第三村民小组驻四分;第四村民小组驻二分;第五村民小组驻三分;第六村民小组驻八分;第七村民小组驻白家直沟;第八村民小组驻何家台子;第九村民小组驻地湾。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保留建制。
  五爱村 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取“五爱”(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热爱科学、热爱劳动,简称为“五爱”)教育之意。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五爱村设3个村民小组。五爱村委会驻喇嘛湖庙;第一村民小组驻裴家庄;第二村民小组驻焦家庄;第三村民小组驻上顾家庄。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并入芨芨村。
  上夹墩湾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上夹墩”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上夹墩湾村设3个村民小组。上夹墩湾村委会及第二村民小组驻蔺家庄;第一村民小组驻王家庄;第三村民小组驻高家庄。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上夹墩湾、下夹墩湾村合并为夹墩湾村。
  下夹墩湾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下夹墩”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下夹墩湾村设7个村民小组。下夹墩湾村委会及第四村民小组驻曹家闸;第一村民小组驻公地湾;第二村民小组驻顾家庄;第三村民小组驻沈家墩;第五、六村民小组驻魏家庄;第七村民小组驻赵家地。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上夹墩湾、下夹墩湾村合并为夹墩湾村。
  夹墩湾开垦田亩碑序
  徐浩
  肃州金塔寺边外之北夹墩湾一带地方,古荒丘也。无业贫民负畚荷锸,往耕于野,播种资食,帮给附近河东屯田,以充差徭。于是郡侯徐大老爷移委儒学王师老爷勘验坍地之可垦者。耕艺既兴,而其供军需,趋公务,民亦力役维勤。然惟疆理未分,居无定址,不可以作恒业,非所以安民堵也。
  我郡侯徐大老爷轸恤穷黎,肇创嘉猷,盖为斯民室家衣食之虑,即于兴地验明四至:东至黑河,西至古累墩子,南至石湾,北至明沙窝,共抛荒地一十二顷亩。按户授田,照依下则水田升科之例,依亩额本色仓斗正粮二升五合,本色大草一分五厘,共应纳本色仓斗正粮三十石,共应纳本草一百八十束。水源接引于黑河。定例六年升科,自庚辰为始,试种六年,扣至乙酉年入额。其中若有水冲、沙压、碱潮、不毛之地,禀明查验开除,以上各情,载入全书,为民恒业,耕守输将。事经措举而奉文北上入觐。我张大老爷署任,下车乘流宣化,为正沟洫,均水利,浚黑河,劝农功,则明贤相继,恩意殊深。二公之为斯民计,德斯溥矣。不数月而徐大老爷回辕,遂毅然曰:“经界既正,民食差足,不立学校,其何以昭王化?”又为置学田,招租归塾,延师训课。今而后荒丘皆新畬,穰穰沃壤也;愚鲁皆发明,胥沾教化也。凡我穷民,莫不食德饮和,沐三公勤劳稼穑、培植儒学之泽。不惟生斯时者祝颂不忘,即(子)子孙百世安居乐业,被其宏庥,亦深感戴矣。是用勒诸珉碑,永垂不朽。
  乾隆二十七年,岁次壬午仲夏朔四日立。
  鼎新镇镇村逸史
  毛目的传说 毛目,即西王母的眼匝毛。相传,西王母居昆仑时,常到黑水边洗脸。一次,她的两根眼匝毛掉到了黑水里,被黑水带到沙滩上,经过640年后,变成了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男耕女织,传宗接代。由于这些人是由西王母的眼匝毛变的,所以不论男女都长得俊美,尤其是一双眼睛,眼匝毛浓密,分外传神,他们自称毛目人,所在的县城也叫毛目县。一直到1928年才将毛目改为鼎新。
  夹墩湾的藤桥 在黑河的中游,有一个夹墩湾。相传很久以前,夹墩湾出过状元,状元搬进京城后,留下管家在此地管家收租。乡亲们给状元府当佃户,一年一年辛苦不说,却难以糊口,只好上山砍柴烧炭弥补生计,状元府还要仗势收山租,犹如在谷壳里头榨油一般。
  人人都说,出状元的地方山水灵秀,这话倒不假。夹墩湾四周丘壑环绕,是个十分幽静的地方。特别是附近的沙枣墩、西窑墩,更富于传奇色彩。黑河水流湍急,溪滩下是一个深不见底的黑潭,深潭两岸尽是峭壁,村里人要过溪串门子,对岸人要过来走亲戚,只好从险滩上涉水而过。夏日洪水常发,行人受阻不得归家;冬季风寒水冻,赤脚涉水冷入骨髓,真是苦坏了两岸的乡亲们。特别是黑潭中有一条小水龙,时常兴风作浪,把涉水过溪的人卷下潭去,供其饱餐一顿,闹得两岸人心惶惶。乡亲们饱尝无桥之苦,几次筹划在溪上造桥,谁知桥墩才建一半,便被小水龙掀起恶浪卷得一石不留。有一个仙人感于民间疾苦,施法术把山上的巨石化为一群水牛,赶到溪边后再念咒语,水牛又变作巨石。仙人正欲用此造桥,不料小水龙又掀起排天黑浪,把这些巨石统统吞没,仙人也只好摇头兴叹,老百姓更是无可奈何了。
  话说夹墩湾有一个后生,名叫牛大力。他长着虎势一样的好身架,是个下田驾牛把犁、上山砍柴烧炭的好角色,他抡起那把雪亮的利斧,再粗的树用不了几斧头就被砍了。有一天,他正在黑水潭上砍柴,见小水龙又在兴风作浪,正张牙舞爪要把一个涉水过溪的姑娘卷下潭去。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牛大力“忽”地举起斧头,朝小水龙砍去,白光一闪,利斧从天而落,像半空闪过一道霹雳,小水龙吃了一惊,尾巴已被砍断,怪叫一声,忙化作一团阴云逃走了。牛大力飞身跳入深潭,救起了那个落水姑娘——原来是对面的文娟。过去,牛大力上这边岩头砍柴,文娟在对面油菜地上除草,两人常常隔溪相望,心里早就暗生爱慕之情,只因一水相隔,不易相见。现在,当文娟慢慢睁开眼,发现自己躺在牛大力那温暖而宽阔的怀中时,羞得她脸红得就像杜鹃花开,心跳得如山鹿过涧。她赶紧闭上眼睛,装作还没醒过来的样子,在牛大力的怀抱中依偎了很久很久,最后,这一对情人便在青山绿水之间互诉衷情,订下了海誓山盟。
  小水龙被砍断尾巴后,恨透了牛大力,发疯般地兴风作浪,害得两岸乡亲无法过溪,害得一对恋人不能相会,只好隔岸相呼,望眼欲穿。牛大力眼看着乡亲们这样受苦,心爱的姑娘被隔在对岸,他心急火燎,决心要在溪上造一座桥。于是,他顶着炎炎烈日,翻过了一座座高山,向一个又一个石匠请教造桥的办法,可那些石匠们只是摇头。他冒着瓢泼大雨,越过一条条峻岭,向一个又一个木匠请求帮助,木匠们也只是叹气。最后,有一个老木匠被牛大力的诚心感动了,告诉牛大力一个法子,每年九月九重阳节那一天,沙枣墩上会有两个仙人在对弈,那时可以设法向仙人讨教。
  到了重阳节那一天,牛大力照老木匠的吩咐,泡了一壶好茶,悄悄地攀上了沙枣墩。果然如老木匠所说,有两个鹤发童颜的清瘦老者在专心对弈,连牛大力来到身边也未察觉。牛大力忙斟了两杯茶,高高捧着,低头长跪在两位仙人面前。二仙棋兴正浓,简直到了忘我之境,还以为是在仙人洞中,鹤女鹿童来献茶。仙人随手接过茶杯,喝了一口,连称好茶,待到喝光茶,棋也圆局了。二位仙人雅兴已足,正欲乘风归去,忽见一凡间少年长跪在一边,不觉吃了一惊,忙问何方人氏?来此有何贵干?牛大力连忙诉说造桥之愿。二仙捋须沉吟良久,也觉为难。正所谓“喝人一杯茶,心中结个疤”,二仙感于牛大力殷勤献茶之意和为民造福之心,便从岩边拔来一株小青藤,念了一阵咒语,然后把那株青藤交给牛大力,吩咐说:“把这株小青藤栽在溪边崖头上,每天挑一担水浇它,水中要有三滴你的鲜血,照这样不停地浇下去,青藤会长得很粗壮,越过溪谷,就能把两岸的青山连起来,成为一座藤桥了。”
  牛大力接过青藤,高高兴兴地谢了二仙,飞步赶回村来,细心地把那株小青藤栽在溪边岩头上。每天清早,他便挑水上山,咬破指头把三滴鲜血渗进水里,再把水浇洒在青藤头上。整整一年,牛大力每天都这样,也不知流了多少血和汗。虽然长得很慢,牛大力一点也不灰心,一直按仙人吩咐去做。春天来了,一阵春雷春雨过后,这青藤猛地一下子长大了,顽强地向对岸伸出了有力的臂膀。牛大力心想,要想青藤长得快,一定需要更多的心血灵气,于是,每天浇水时他都滴上一滴自己的热血。那青藤也像通人性似的,见牛大力有恒心和勇气每天都滴下鲜血,它的长势也更猛了,时间不长,就有碗口那么粗,横过溪谷,快要伸到对岸了。
  小水龙见青藤快要把两岸连了起来,气得暗暗磨牙,便使出浑身解数,吸饱溪水向青藤猛喷去,硬把青藤给喷断了。
  牛大力又气又急,一发狠,用砍刀割开自己的手臂,让鲜血像山泉一样流到青藤根上,他把砍刀朝黑水潭中一扔,忍着痛,含着笑,仰望天空。小水龙的魔法被镇住了,霎时间,云开雾散,风平浪静。天空上彩霞似锦,山坡上野花露笑颜,枝头上百鸟在欢唱。再看溪面上,奇迹出现了,青藤已经把两岸青山连了起来。青藤长成了一尺多粗,上面可以承载两个挑柴的人,两边的青枝绿叶长得密匝匝的,成了绿色的桥栏杆……好一座奇妙而牢固的藤桥啊!两岸的乡亲们欢呼雀跃,文娟姑娘头一个飞奔过藤桥,她有好多心里话要对牛大力说,可是牛大力因为流血过多,已经昏倒在绿叶丛中。文娟急忙替他包好伤口,轻轻抱起他的头,急切地呼唤着他的名字。牛大力没有反应,眼睛闭得紧紧的,脸色像纸一样苍白!文娟伤心地哭了,眼泪像五月的山泉水一样流个不停。乡亲们为了救牛大力,攀悬崖爬峭壁,很快采来了金银花、灵芝草、生命树、长青木,把这些草药熬成了汤,让文娟慢慢喂进牛大力口中,很快地,牛大力睁开了眼,又恢复了健康。于是这座藤桥便把两岸乡亲们的心连在一起了!藤桥这边的后生过溪去那边砍柴烧炭,藤桥那边的姑娘过来到这边走亲访友,方便多了,省得脱鞋涉水,提心吊胆,藤桥上天天人来人往,特别的热闹!
  藤桥上的欢声笑语,惹得小水龙更加嫉恨。但青藤那么粗壮,根扎得那么深,又长在溪谷上空,任凭小水龙兴风作浪,也无法动摇。小水龙躲在黑水潭中想了七天七夜,终于想出了一条毒计。它变作一个算命先生,上岸来到状元府,状元府的管家一年到头穿鞋套袜不劳动,脚趾烂了,流着脓水,又痒又痛直骂娘。“算命先生”见机造谣说,管家脚烂,是因为藤桥把对岸山上的邪气引了过来,只有把藤桥砍断了,烂脚才会好,否则,不光会烂脚,还会有别的灾难降临状元府上。“算命先生”的一张油嘴,把管家的心说动了。再说,自从有了藤桥,人们都跑过溪去砍柴烧炭,状元府上少收了山租,管家也在为此事暗暗生气。不过要砍断藤桥,管家也有一些胆怯,怕众怒难犯。“算命先生”见管家犹豫不决,又和他说了一阵,管家才点头了。半夜里,趁着山里人一天辛苦睡得熟,管家带了几个狗腿子摸到藤桥下面,打算偷偷把藤桥锯断。可那青藤真韧啊,真不愧是牛大力的心血浇大的,像岩石一样坚硬。几个坏蛋锯了一整夜,锯得浑身大汗,筋疲力尽,只能把大青藤锯掉三分之一。这时天亮了,他们怕乡亲们发现了不好办,就赶紧溜走了,打算晚上再来锯完。谁知这大青藤也真有灵气,天亮后,露水一润,太阳一照,被锯开的伤口很快又长上了,像没锯时那样。一连几个晚上都是这样,管家和手下人都泄气了。这时,可恶的小水龙又化作算命先生上岸来献计说,凡是灵怪之物,都怕污秽!如果把狗血往藤桥上一泼,大青藤桥就会很容易被锯断的。管家照计而行,到了晚上把狗血往藤桥一泼,真怪,本来又韧又硬的大青藤,马上变得像麻秆一样松软,没锯几下,就锯掉了一大半。小水龙乐得在黑水潭里直打滚,管家一伙人高兴得手舞足蹈。就在他们得意忘形的时候,“轰”的一声,藤桥被锯断了。刹那间,山崩地陷,大青藤连根拔起,摔下潭去,小水龙冷不防被拦腰砸成两段,一窜老高,又摔下来直挺挺地死了。管家和那几个狗腿子,也都掉进潭里喂了王八。
  葛正儒与《男女杂症要略》葛正儒,字青云,金塔县鼎新新西人,清代文庠生(秀才)。精通中医,擅长脉理,对男女诸症,临床不慌,用药精细,手到病除,尤其对医治伤寒、时疫白喉和虚火喉症有妙术。对贫寒求治者不收谢礼,反而将自己的药物赠送他们,因此登门求治者络绎不绝。至晚年,精神壮健,秉性谦恭,邻县人有重病者,常聘请出诊,一时名声远扬。著有《产后经验良方》、《男女杂症要略》等书。
  中东镇镇村取名
  中东镇 中东镇(原名东坝五分屯庄),依据地名组合取名,因地处西三坝(西坝、东坝、威虏坝)之中,民间称为“中正”。后来在中正的基础上又分出“中五”、“中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五分屯庄先后为第三区区公所(署)。并在今中东镇辖区设东五、中五、中树、西三、西四5个乡。1955年,撤区并乡,将中树乡的1-5村和东五乡的1、2、3、5、6村合并在一起,取中树乡和东五乡的第一个字组合为中东乡。同年底,又将中五乡合并到中东乡。中东乡驻五分屯庄。1985年2月,中东乡改建为中东镇。
  至2011年底,中东镇辖梧桐坝、上三分、官营沟、上四分、三湾沟、王子庄、营田地、团结、中午、下四分10个村。
  屯庄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中东五分屯庄取名。(相关联的地名:王子庄)。因北凉沮渠牧犍的庄院坐落在村子里,当地人习惯地把这种黏土夯筑的庄院称为“屯庄”。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屯庄村设5个村民小组。屯庄村委会及第一、二村民小组驻七角地;第三村民小组驻马王庙;第四村民小组驻马家官沟;第五村民小组驻侯家澄槽。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谢家墩村合并为王子庄村。
  梧上村 依据地理环境取名。因地处梧桐坝上游,故名“梧上”。(相关联的地名:小梧桐坝)。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梧上村设4个村民小组。梧上村委会及第一、二、三、四村民小组驻小梧桐坝。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岔河坝村、黑树窝村合并为梧桐坝村。
  岔河坝村 依据水系取名。(相关联的地名:岔河坝庙)。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岔河坝村设6个村民小组。岔河坝村委会及第六村民小组驻岔河坝庙;第一、二村民小组驻黄蒿坑;第三、四、五村民小组驻板地槽。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梧上村、黑树窝村合并为梧桐坝村。
  黑树窝村 依据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取名。(相关联的地名:黑树窝屯庄)。相传很早以前,旧屯庄、黑树窝屯庄、赵家大庄、殷家沙窝周围水土条件良好,树多且长得茂盛,远远望去,农家村舍绿树环抱,炊烟袅袅,故人们习惯的称其为“黑树窝”。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黑树窝村设7个村民小组。黑树窝村委会及第三、四村民小组驻旧屯庄;第一村民小组驻黑树窝屯庄;第二村民小组驻赵家大庄;第五、六、七村民小组驻殷家沙窝。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梧上村、岔河坝村合并为梧桐坝村。
  上三分村 依据水系分段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上三分村设8个村民小组。上三分村委会驻张家庄;第一村民小组驻吕家庄;第二村民小组驻李家庄;第三村民小组驻马家墩湾;第四村民小组驻陶家庄;第五村民小组驻王家大庄;第六村民小组驻陈家庄;第七村民小组驻代家庄;第八村民小组驻邓家庄。至2011年底,上三分村名仍沿用。
  官营沟村 依据水系取名。(相关联的地名:营尔沟)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官营沟村设6个村民小组。官营沟村委会驻毛公祠;第一村民小组驻杨家庄;第二村民小组驻三分刘家;第三村民小组驻二湾沟;第四村民小组驻红柳窝;第五村民小组驻罗家屯庄;第六村民小组驻营尔沟。至2011年底,官营沟村名仍沿用。
  上四分村 依据水系分段取名。(相关联的地名:上四分庙)。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上四分村设7个村民小组。上四分村委会及第四村民小组驻上四分庙;第一、二村民小组驻红柳沟口;第三村民小组驻张家烧坊;第五村民小组驻杨家墩;第六村民小组驻董家沟;第七村民小组驻北沟。至2011年底,上四分村名仍沿用。
  三湾沟村 依据水系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三湾沟村设7个村民小组。三湾沟村委会驻山陕庙;第一、七村民小组驻九莲寺;第二、三村民小组驻直沟沿;第四村民小组驻西四屯庄;第五村民小组驻羊圈台子;第六村民小组驻姜家明沙窝。至2011年底,三湾沟村名仍沿用。
  谢家墩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谢家墩”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谢家墩村设4个村民小组。谢家墩村委会及第二村民小组驻谢家墩;第一村民小组驻何家庄;第三村民小组驻谢家屯庄;第四村民小组驻上五分。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屯庄村合并为王子庄村。
  营田地村 (原名下五分)。依据自然地理和人文环境取名。因这里曾经驻扎过军队,村子里有仰坝和杨家沟流过,军营驻扎在仰坝和杨家沟的周围,军队利用有水的便利条件开垦耕种,故军队开垦种植过的农田,称之为“营田地”。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营田地村设5个村民小组。营田地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仰坝地;第一村民小组驻李家墩;第二村民小组驻马家老庄;第四村民小组驻外八分;第五村民小组驻杨家沟。至2011年底,营田地村名仍沿用。
  树沟村 依据地理环境取名。因三分坪坐落在村子中央,姜家沟从村子中间流过,中二分沟又从村子中间分叉,这里水土条件良好,适宜耕种。很早很早以前,这个村子里的农民喜欢在姜家沟两岸、三分坪、阎家老庄、阎家北庄周围种植杨树、沙枣树、柳树等,好多年过去了,村子里的各种树木由少变多,由小变大,以姜家沟两岸形成了一条树林带,人们习惯的称其为“树沟”。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树沟村设7个村民小组。树沟村委会驻三分坪;第一、二村民小组驻姜家沟;第三、五村民小组驻阎家老庄;第四村民小组驻阎家北庄;第六、七村民小组驻中二分。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并入团结村。
  团结村 (原名中三分)。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团结力量大;团结取得胜利。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团结村设5个村民小组。团结村委会驻谢家地;第一、二村民小组驻中三分;第三、四村民小组驻下三分;第五村民小组驻上贴;团结村林场驻夹沟湾。至2011年底,团结村名仍沿用。
  中午村 (亦称为中五),依据水系分段取名中五;依据人文环境取名中午,中午寓意为中午的太阳高照村子。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中午村设6个村民小组。中午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魏家上庄;第一村民小组驻四分庙;第二村民小组驻板地屯庄;第四村民小组驻宋家庄;第五村民小组驻东头分;第六村民小组驻紫花滩。至2011年底,中午村名仍沿用。
  下四分村 依据水系分段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下四分村设6个村民小组。下四分村委会驻车家沙窝;第一村民小组驻王家庄;第二村民小组驻北湾口;第三村民小组驻三分大陆;第四村民小组驻车家庄;第五、六村民小组驻四分新地;下四分村林场驻大草岗;中东镇林场驻盐路口;中东镇农科队驻许家湖。至2011年底,下四分村名仍沿用。
  中东镇镇村逸史
  闻家圈起义金塔首领赵福 宣统元年(1909年),河州人祁得隆受同盟会影响,以行医做掩护,在酒泉、金塔等地以哥老会名义联络民众,准备发动起义。在他的积极谋划组织下,有6000多名农民秘密参加了起义军。金塔王子庄有200多名农民参加了起义军组织。当时肃州、金塔共分为5个营,每营各树一面大旗,上书“革命军”或“起义军”,以青布包头,额头以大红圆徽为标志,宣传反清革命思想,散发反清传单,拟定讨清檄文,并以“生为齐王三千岛,死为田横五百人”的誓言表示斗争到底的决心。闻家圈义军在金塔县的主要首领赵福,今金塔县中东镇人。他以金塔县西坝西红屯庄、中东五分屯庄为据点,积极联络活跃于两地的哥老会,并招募士兵,组建金王义军。由于组织不严密,起义秘密泄露,祁得隆果断决定提前起义,但因清兵防范甚严,无法通知金塔王子庄义军,故形成孤军作战局面,义军仓促应战,以刀、矛、土枪,与手持洋枪的清军官兵激战。终因火力薄弱,又不谙军机,起义惨遭失败。首领祁得隆在方家屯庄附近牺牲,赵福后来被官府悬赏捉拿,惨遭杀害。闻家圈农民起义,为辛亥革命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东坝镇镇村取名
  东坝镇 东坝镇(乡),依据水系取名,原名梧桐坝,是王子六坝中的东三坝之一,故名东坝。驻地白疙瘩村。相关联的名称:东坝、西坝、金塔坝、户口坝、梧桐坝、三塘坝、威虏坝、东坝人民公社、东坝乡。
  清雍正四年(1726年),肃州通叛毛凤仪劈山引水,开垦王子庄、东坝、西坝。雍正七年(1729年),设王子庄分州后,按水系和地域划分金塔坝、户口坝、梧桐坝、三塘坝、威虏坝、东坝、西坝、天夹营等地方,各地设农官1人,专司水利。乡约2~3人,管理民政、赋税和差役等。
  至2011年底,东坝镇辖梧盛、渠东、三上、大坝、下黑树窝、三下、烽火坪、小河口8个村。
  白疙瘩村 依据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取名。很早以前,村子里的刘家地周围有高低不平的小土丘,因这里干旱缺水,盐碱严重,土丘上呈现出盐碱状,显现出白色,故人称其为“白疙瘩”。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白疙瘩村设3个村民小组。白疙瘩村委会及第二村民小组驻刘家地;第一村民小组驻头分;第三村民小组驻三分。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新地村合并为渠东村。
  大厨房村 依据人文环境取名。(相关联的地名:大厨房庙)相传,很早以前开垦这里时,实行集体食宿制,众多人靠一座很大的厨房做饭就餐,久而久之人们就习惯的称其为“大厨房”。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大厨房村设6个村民小组。大厨房村委会及第四村民小组驻大厨房庙;第一村民小组驻大沙窝;第二村民小组驻李家沟;第三村民小组驻白家路口;第五村民小组驻澄槽沟;第六村民小组驻斜沟。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西盛村合并为梧盛村。
  西盛村 (原名西岔)。依据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相关联的地名:西岔庙、西岔公湖)。“西岔”依据水系取名。“西盛”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西边兴旺昌盛的村子。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西盛村设5个村民小组。西盛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西岔庙;第一村民小组驻二道洪沟;第二村民小组驻向家屯庄;第四村民小组驻板槽;第五村民小组驻西岔公湖。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大厨房村合并为梧盛村。
  三上村 依据水系取名。因村子位于新西沟、中沟、三截沟的上段,故称为“三上”。(相关联的地名:三上庙)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三上村设8个村民小组。三上村委会及第四村民小组驻新屯庄;第一村民小组驻大坝岔;第二村民小组驻小庄子;第三村民小组驻干河岔;第五村民小组驻老屋;第六村民小组驻万家高庄子;第七村民小组驻下湾;第八村民小组驻向家夹道。至2011年底,三上村名仍沿用。
  柴门子村 依据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取名。(相关联的地名:柴门子屯庄、柴门子庙、柴门子尾)。相传很早以前,干河两岸及周边红柳、白茨长的非常茂盛,因当地人用柴火烧火、做饭、取暖,可以说这里的柴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周围的人一般不到别处拾柴火,就能满足生活的需要,故人们称其为“柴门子”。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柴门子村设4个村民小组。柴门子村委会及第二村民小组驻柴门子庙;第一村民小组驻干河;第三村民小组驻柴门子屯庄;第四村民小组驻柴门子尾。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新寺墩村合并为烽火坪村。
  新寺墩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取名。(相关联的地名:新寺墩庙)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新寺墩村设7个村民小组。新寺墩村委会及第四村民小组驻新寺墩庙;第一、二村民小组驻上四沟;第三村民小组驻下四沟;第五村民小组驻小东沟;第六、七村民小组驻上新沟。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柴门子村合并为烽火坪村。
  下黑树窝村 依据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取名。(相关联的地名:黑树窝庙)相传很早以前,赵家庄、景家庄、卢家庄、陈家庄、毛蒿子湾、燕麦湾、赵家地、黑树窝庙周围水土条件良好,树多且长得茂盛,远远望去,农家村舍绿树环抱,炊烟袅袅,故人们习惯的称其为“黑树窝”。1982年地名普查时,因一个县村子的名称不能重复,易名为“下黑树窝”。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下黑树窝村设8个村民小组。下黑树窝村委会及第四村民小组驻黑树窝庙;第二村民小组驻赵家庄;第一村民小组驻景家庄;第三村民小组驻庙上;第五村民小组驻卢家庄;第六村民小组驻毛蒿子湾;第七村民小组驻燕麦湾;第八村民小组驻陈家庄;下黑树窝林场驻赵家地。至2011年底,下黑树窝村名仍沿用。
  三下村 依据水系取名。因村子位于新西沟、中沟、三截沟的下段,故称为“三下”。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三下村设9个村民小组。三下村委会驻三塘坝屯庄;第一村民小组驻新西沟;第二、九村民小组驻中沟;第三村民小组驻三截沟;第四、五村民小组驻王家学庄子;第六村民小组驻石家庄;第七村民小组驻石家屯庄;第八村民小组驻殷家槽。至2011年底,三下村名仍沿用。
  大坝村 依据水系取名。(相关联的地名:大坝庙、大坝屯庄)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大坝村设9个村民小组。大坝村委会及第六村民小组驻大坝庙;第一、二村民小组驻上东沟;第三村民小组驻下西沟;第四村民小组驻柴家大树;第五村民小组驻下东沟;第七村民小组驻大坝屯庄;第八村民小组驻王家台子;第九村民小组驻吴家大庄子。至2011年底,大坝村名仍沿用。
  新地村 依据人文环境取名,(相关联的地名:新地庙)相传,当地居民在关家楼湾、朱家大圪垯、刘家后坑周边新开垦的土地取名为“公地”,后来人们习惯的称公地为“新地”。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新地村设4个村民小组。新地村委会驻新地庙,第一村民小组驻刘家后坑;第二村民小组驻公地;第三村民小组驻关家楼湾;第四村民小组驻朱家大圪垯;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白疙瘩村合并为渠东村。
  小河口村 依据水系取名。(相关联的地名:小河口屯庄、西小河口庙)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小河口村设9个村民小组。小河口村委会及第六村民小组驻袁家桥;第一、二村民小组驻小河口屯庄;第三、四村民小组驻陆家板地;第五村民小组驻营田地;第七村民小组驻西小河口庙;第八村民小组驻野麻洼;第九村民小组驻顾家大沙窝。至2011年底,小河口村名仍沿用。
  东坝镇镇村逸史
  万修业自学成医 万修业(1867—1946年),金塔县三塘坝(今东坝镇三上村)人,年轻时目睹劳动人民饥寒交迫、贫困病苦的情景,立志学医,济世救人。万修业只读过一年多私塾,文化程度低,为实现自己的夙愿,他边识字,边学医,药书不离手,歌诀不离口。经多年刻苦学习,于32岁成医,49岁考为医官。万修业精通中医脉理,善于对症施治。敦煌、酒泉、玉门等地常有重病患者登门求医或邀请出诊。凡就医者,不论贫富贵贱,平等对待,精心医治。贫穷者不取手礼,富有者不收重谢。1936年,万修业外出行医,路过酒泉北乡,患者李某曾就诊于兰州、张掖等地,先后花去大洋200多元,不见疗效,经万修业诊断治疗后痊愈,李某带着礼物前来酬谢,修业只收白糖1包,将大洋12元如数退还。万修业从医47年,深受乡人爱戴。民国《金塔县志》中载有其名。
  航天镇镇村取名
  航天镇 航天镇,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因航天城坐落在境内,扬航天之名,弘扬航天精神而取名。相关联名称:东风航天城。
  2004年4月,金塔县撤销原天仓乡、原双城乡,合并组建为航天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双城乡政府驻地,天仓乡政府改设航天镇天仓办事处。
  航天镇辖航天村(东胜村、东光村合并)、西和村(和平村、西岔村合并)、双城村(双城村、茨岗村合并)、三星村(国光村、堡子村、常丰村合并)、天仓村(上五分村、下五分村合并)、大湾村(二杰村、沙门子村合并)、永胜村、永联村、东岔村、营盘村、中丰村、双湾村、金关村、沙红山村14个村。
  双城乡 依据文物古遗址“双城”取名。(相关联名称:双城村)。双城乡驻万年渠大庙。
  双城,(西夏时的重要关城),是居延塞防线上的重要关城,是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平朔城,镇夷城北二百二十里,周围二里,门外有教军场。平朔,元时守御,明初为二所,属威远卫。”至今,城垣遗址尚存,呈正方形,边长250米,周长1000米,残高2米,基宽11米,城内外已辟为农田,城外平坦的教场形迹依然可辨。宋宝元元年(1038年),赵元昊(党项族)打败回鹘,元昊正式称帝,号大夏,史称西夏,金塔地方属西夏国。西夏政权在最强盛时辖22州。在甘肃河西设西凉(武威)、宣化(张掖)二府和镇夷(张掖)、番禾(酒泉)二郡,实行对居民区域性的统治。西夏统治190年,金塔地域分属镇夷郡和番禾郡。统归黑水镇燕军司管理。其中黑水镇燕军司驻今金塔县航天镇境内。
  双城原名平朔城,现故址修筑于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由于城中间有东西向隔墙一道,将城分为南北各半,因此又叫“双城”。双城南城城门开于南墙,北城城门开于北墙。当时在此共同守御的有元朝当局嫡系蒙古军和旁系汉军,蒙古军驻北城,汉军驻南城,民间俗称“蒙汉城”。清代,曾有清朝当局嫡系满族八旗军和旁系汉族部队绿营军在此设防驻扎,八旗军驻北城,绿营军驻南城,从而改称“满汉城”。明初,置平朔城,属威远卫,千户所属驻城内,主要防线是毛目东山北段,治理范围为今航天镇一带。
  天仓乡 依据文物古遗址“天仓”(取新添仓廒之意)取名。天仓乡驻五分大庙。因五分大庙内有一粮仓,根据这一粮仓演绎了许多故事,取名天仓。相关联的地名:沙门子村、常丰村、上五分村、下五分村、二杰村。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高台分县设置后,按水系和地域形成毛目、双树2屯,在大常丰渠和小常丰渠各设渠长1人,专司水利。而后,又沿大常丰渠和小常丰渠开设五分渠。民国24年(1935年)后,设置天仓堡,管理此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沙门子乡、上五分乡、下五分乡。1955年,撤区并乡,将沙门子乡、上五分乡、下五分乡合并为天仓乡。至2011年,航天镇辖航天、西和、双城、三星、天仓、大湾、永胜、永联、东岔、营盘、中丰、双湾、金关、沙红山14个行政村。
  永胜村 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村子里的人们在社会主义大道上永远取得胜利。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永胜村设5个村民小组。永胜村委会及第一、二、三、四村民小组驻暑字号;第五村民小组驻万年渠。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双城乡、天仓乡合并为航天镇。永胜村建制仍保留。
  永联村 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村子里的人们永远联合在一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永联村设6个村民小组。永联村委会及第二、三、四村民小组驻往字号;第一村民小组驻仲家坪;第五村民小组驻东湾;第六村民小组驻宇字号。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双城乡、天仓乡合并为航天镇。永联村建制仍保留。
  东胜村 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因村子位于双城的东面,寓意为双城东面的这个村子,人们在社会主义大道上永远取得胜利。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东胜村设4个村民小组。东胜村委会及第二村民小组驻下黄号;第一村民小组驻上黄号;第三村民小组驻积草;第四村民小组驻开草。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双城乡、天仓乡合并为航天镇。原双城乡东胜、东光村合并为航天村。
  东光村 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因村子位于双城的东面,寓意为双城东面的这个村子,在社会主义大道上永远放射着光芒。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东光村设5个村民小组。东光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王家大庄子;第一村民小组驻东岔小庙子;第二村民小组驻葛家大庄子;第四、五村民小组驻祠堂。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双城乡、天仓乡合并为航天镇。原双城乡东胜、东光村合并为航天村。
  东岔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取名。(相关联的地名:东岔墩)。因附近有汉代居延塞防线(今金塔县境内)上的烽燧东岔墩而命名。
  1953年10月,鼎新县调整区划,从双城乡内划出东岔乡,隶属一区管辖。1955年11月,鼎新县撤区并乡,将双城乡、东岔乡合并为双城乡。同年底,又将双城乡并入中岔乡。1961年6月,金塔县调整社队规模,将4个人民公社划为11个,双城人民公社辖东岔生产大队。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东岔村设4个村民小组。东岔村委会驻李家屯庄;第一村民小组驻焦家庄;第二村民小组驻赵家地;第三村民小组驻徐家地;第四村民小组驻谢家大庄子。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双城乡、天仓乡合并为航天镇。东岔村建制仍保留。
  茨岗村 依据地理环境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茨岗村设4个村民小组。茨岗村委会及第三、四村民小组驻申家岗;第一村民小组驻韩家堡子;第二村民小组驻李家沙窝。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双城乡、天仓乡合并为航天镇。双城、茨岗村合并为双城村。
  双城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双城”取名。(相关联的地名:双城庙)。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双城村设6个村民小组。双城村委会驻双城庙;第一村民小组驻上石掌;第二村民小组驻城湾;第三村民小组驻李家小分子;第四村民小组驻小分子;第五村民小组驻丁家石滩;第六村民小组驻公地湾。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双城乡、天仓乡合并为航天镇。双城、茨岗村合并为双城村。
  西岔村 依据水系分段取名。(相关联的地名:西岔屯庄)。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西岔村设5个村民小组。西岔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西岔屯庄;第一村民小组驻梧桐台子;第二村民小组驻蔺家庄;第四村民小组驻王家庄;第五村民小组驻李家庄。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双城乡、天仓乡合并为航天镇。西岔、和平村合并为西和村。
  和平村 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村子里的居民和平相处。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和平村设5个村民小组。和平村委会及第五村民小组驻中岔子;第一、二村民小组驻边沟沿;第三村民小组驻小分湾;第四村民小组驻草岗。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双城乡、天仓乡合并为航天镇。西岔、和平村合并为西和村。
  营盘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将军营盘”(汉代将军李陵曾驻兵于此)取名。
  汉代,会水县(今金塔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之北部咽喉。境内有沿黑河通向南北的必经之道,东为合黎山天然屏障,北为狼心山和孤红山自成锁钥,具有近屏河西、远控天山和黄河之势,乃中央王朝与匈奴领主激烈争夺的地方。为了保证河西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武帝在会水县境内(今金塔县境东部)修筑军事设施,派遣重兵把守。汉武帝派李陵驻守酒泉,其大本营在今金塔县航天镇营盘村,当时人们称之为“将军营盘”。
  将军营盘位于金塔县航天镇营盘村,居黑河西岸。黑河通道由此分岔,一路伸向张掖,一路伸向酒泉,小城堡巍峨矗立,是当时阻止匈奴进犯河西的屏障。它是汉将李陵的驻军营地,俗称“将军营盘”。明代,内监芮钊扎营于此,因此又称“芮公营”,遗址尚存。
  据唐《元和郡县志》载:“遮虏障,在酒泉北二百四十里,李陵与单于战处,隋镇将杨元,于其地得铜弩牙、箭镞。”宋《太平寰宇记》:“酒泉有古长城,在县北,《汉书》谓之遮虏障”。清《重修肃州新志》:“遮虏障,在州北”。民国时期《鼎新县志》记载:“将军营盘在城西十里,黑河右岸,是汉代李陵将军的营盘,当地农民曾在营地拾得残刀片、铜弩牙、箭镞等物。明代,芮钊扎营于此,又叫芮公营”。1958年编《河西志》记载:“遮虏障——金塔营盘”。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营盘村设8个村民小组。营盘村委会及第四、五村民小组驻刘家庄;第一村民小组驻魏家大沙窝;第二村民小组驻潘家庄;第三村民小组驻李家庄;第六村民小组驻龚家庄;第七村民小组驻蔺家庄;第八村民小组驻吕家沙窝;营盘村林场驻坂湾。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营盘村保留建制。
  国光村 (原名旧先地)。依据人文环境取名。1956年,金塔县转并组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天仓乡成立国光社,寓意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光芒照耀着村子,居民要为国争光。
  1958年后,城乡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天仓人民公社辖国光大队。1983年后,生产大队改为村,国光大队易名为国光村。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国光村设2个村民小组。国光村委会及第一、二村民小组驻旧先地。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天仓乡、双城乡建制撤销,两个乡合并组建为航天镇。原天仓乡的国光、堡子、常丰村合并为三星村(因这3个村围绕黑河,在广袤的戈壁滩上,形成三块小绿洲,寓意为三颗闪亮的星星,故取名为三星村)。
  堡子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取名。(相关联的地名:堡子沟)。
  据《肃州新志》记载:“天仓头分屯庄,地名恒泰村,距金东北二百一十里”。据考证,头分屯庄俗称恒泰堡,后来人们习惯称恒泰堡为堡子。1958年后,城乡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天仓人民公社设立堡子大队。1983年后,生产大队改为村,堡子大队易名为堡子村。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堡子村设3个村民小组。堡子村委会驻王家桥;第一村民小组驻头分曹家湖;第二村民小组驻堡子沟;第三村民小组驻城拐地。
  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天仓乡、双城乡建制撤销,两个乡合并组建为航天镇。原天仓乡的堡子、国光、常丰村合并为三星村(因这3个村围绕黑河,在广袤的戈壁滩上,形成三块小绿洲,寓意为三颗闪亮的星星,故取名为三星村)。
  常丰村 (原名头分)。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常常丰收。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常丰村设4个村民小组。常丰村委会及二、三村民小组驻头分;第一村民小组驻头分庙;第四村民小组驻二分。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天仓乡、双城乡建制撤销,两个乡合并组建为航天镇。原天仓乡的常丰、国光、堡子村合并为三星村(因这3个村围绕黑河,在广袤的戈壁滩上,形成三块小绿洲,寓意为三颗闪亮的星星,故取名为三星村)。
  沙门子村 依据地理环境取名。据《肃州新志》记载:“元代,蒙古包头等处悉任通商,置防设卡,杜偷越以安行族。”据考证,元、明、清时期,居延丝绸古道在阳关丝绸古道“三绝”时,商贾云集,过往商旅较多,时而有贼寇来居延一带行窃。在当时,今金塔县北部是出入居延的门户,是东西南北的交通要道。为防止贼寇行窃,或失窃后及时跟踪抓捕贼寇,执守本地方的官员根据当地的地形,在天仓北山的一个垛口,过往行人唯一行走的路段,铺设上当地特有的砂砾,行人过往,验印脚印,故人们称此地为沙门,久而久之,人们把路过沙门称为过沙门子。明清时期,朝廷凭借黑河中下游地势平坦,水源充足,水草丰茂,宜开发利用的优势,派遣军民开垦屯田,在沙门子南部开辟了大量农田,并派遣劳役耕种。
  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沙门子村设5个村民小组。沙门子村委会及第四村民小组驻殷家台子;第一村民小组驻沙咀子;第二村民小组驻河湾;第三村民小组驻湾湾;第五村民小组驻沙门子。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天仓乡、双城乡建制撤销,两个乡合并组建为航天镇。原天仓乡二杰、沙门子村合并为大湾村。
  二杰村 (原名二截村)。依据水系分段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二杰村设4个村民小组。二杰村委会及第二村民小组驻曹家沙窝;第一村民小组驻四分铺子;第三村民小组驻伊家庄;第四村民小组驻毛家庄。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天仓乡、双城乡建制撤销,两个乡合并组建为航天镇。原天仓乡的二杰、沙门子村合并为大湾村。
  中丰村 (原名中分,易名为中丰)。依据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因村子地处天仓中部,人们盼望天仓乡中部的村子年年丰收,故名“中丰”。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中丰村设6个村民小组。中丰村委会及第四村民小组驻九分屯庄;第一村民小组驻七分;第二、三村民小组驻八分;第五、六村民小组驻十分李家庄。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中丰村保留建制。
  下五分村 (相关联的地名:五分庙)。依据文物古遗址“五分庙”取名。以庙为界,其下为“下五分”;其上为“上五分”。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下五分村设4个村民小组。下五分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六分;第一、二村民小组驻五分;第四村民小组驻七分屯庄。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天仓乡、双城乡建制撤销,两个乡合并组建为航天镇。原天仓乡上五分、下五分村合并为天仓村。
  上五分村 (相关联的地名:五分庙)。依据文物古遗址“五分庙”取名。以庙为界,其下为“下五分”;其上为“上五分”。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上五分村设3个村民小组。上五分村委会驻三分墩;第一村民小组驻三分崔家庄;第二村民小组驻三分屯庄;第三村民小组驻四分。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天仓乡、双城乡建制撤销,两个乡合并组建为航天镇。原天仓乡上五分、下五分村合并为天仓村。
  航天镇镇村逸史
  万年渠的传说 明朝洪武年间,宋国公冯胜率军西征,平定了河西,在现在的金塔县境内设置威虏、威远二卫。在这一时期内,威远卫军民已超过千户,他们一面御边,一面屯田。这里虽然傍临弱水,但却没有水渠能把河水引入田里,人们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弱水白白流去,庄稼因无水浇灌而死去,每年辛勤劳动却收获无几,远远不能满足屯垦军民所需的粮食。
  据说,当时在屯军中有一名普通士兵姓万名年,文武兼备,聪慧过人,看到这种情况他提出了开挖水渠,引水浇灌良田的想法,这个建议得到了全体军民的响应,于是便上报威远卫长官。威远长官给予准许并命万年率领军民修渠引水。万年领命后,亲自察看地形,设计路线。开工以后,他身先士卒,并体恤军民,因此深得民心。经过三个多月的日夜奋战,一条长四十余里的水渠修成了,大家给水渠取名叫“军魂渠”。
  渠修成后,滔滔的河水被引入了农田,从此庄稼再也不怕被旱死了,当年就获得了大丰收。万年因修渠有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渐渐地名声超过了长官,这使得威远卫长官非常恼火,越来越嫉妒百姓们对万年的爱戴,暗想:“万年这小子,智谋过人,今日不除,他日恐为后患。”于是,威远卫长官偷偷给朝廷写了一道奏折,诬陷说:“治下有一军卒姓万名年,臣令其率军民开渠引水浇田。渠成后,其私自起名‘昏君渠’。此名一出,众皆和之,侮吾皇万岁,实为图谋不轨,犯上作乱,罪在不赦,请万岁定夺。”奏章送达朝廷,皇帝阅后龙颜大怒,提起朱笔,批了一个大的“斩”字。御旨一传到威远卫,长官容不得万年有半句辩解,便将万年押到渠边斩首。屯垦军民见此情境,悲愤至极,纷纷为万年打抱不平,但也无可奈何。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含冤而死的开渠英雄,便把“军魂渠”改名为“万年渠”。随着历史的变迁,“万年渠”已不复存在,如今的双城乡政府就坐落在当年的“万年渠”上。
  天仓的传说 天仓,即粮仓。相传古黑水两岸,土地肥沃,盛产稻麦,西王母及众神的口粮都由这儿提供。所以,西王母在此修建了一座大粮仓,专门用来贮藏粮食,天仓便由此而得名。
  天仓、石佛寺、沙门子的传说 天仓乡在金塔县城东北102公里处的黑河西岸,在距天仓大庙(五分庙)背后偏北的西山山坳有一石佛寺(现寺庙已无存),附近有二杰、沙门子等村,这里流传着有关天仓、石佛寺和沙门子的不少神话传说。
  很早以前,北海里出现了作怪的蛟龙,二郎杨戬奉玉帝旨意率部下界把蛟精征服了,只是还有许许多多筹集来的粮食没有吃完,就把粮贮藏在天仓里,派神荼郁垒巡查,并把哮天犬拴在天仓门口防盗贼。
  再说西方佛祖,慧眼发现东土沙洲鸣沙山佛光普照,便派佛徒悟性沙弥到鸣沙山一带,度量形势,开凿佛洞,以扬佛法。悟性到鸣沙山一看,果然一片佛地风光,沙成陡壁,并不移动,沙石凝结,坚固成岭。要凿洞佛,因势象形。悟性就化成了一个云游僧人,四方召集人力,要在这沙丘石壁间凿成一千个石洞,塑像画神。四方招来的匠人、民伕等愿出力的工匠不下千人,这吃饭就成了问题。悟性自己无法解决,就去求救于佛祖。佛祖又去与道教祖师商议,欲借道祖存放在天仓的米粮百担。道祖李老君毫不吝啬,满口答应,并说:“三教原来是一家,各教互助,理所应当。”只是那天仓之粮,不敢经风吹日晒,若经风雨之侵,籽质被蚀,人不能食。天仓之粮必须从地道运行,才无妨碍。佛祖要悟性去想办法运粮。
  悟性回到鸣沙山,详查地形,决定打石洞运粮,便召集所有石匠,让大家毛遂自荐担任打洞任务,没人应声。最后众人推荐一位技术最高的石匠,这石匠迟疑为难,不敢接受打石洞的任务。悟性对石匠说:“石工师傅,你放心去打石洞吧,我会助你一臂之力的。”石匠这才慨然应诺,去开山打洞。
  石匠到指定地点,执凿拿锤用力一凿,山石竟软如泥土,一下就凿开一尺多深。原来是悟性暗吹了仙气,石匠非常高兴,浑身是劲,一锤比一锤用力,再也收拾不住,一口气把石洞从鸣沙山凿到了天仓。山洞通了,天仓里的米粮平安地从石洞运到鸣沙山,解决了工匠的饥饿问题,保证了千佛洞的按期开凿。
  再说这位凿了山洞的石匠,在打通山洞时,用力过猛,自己也不由自主地向前扑去,碰死在了前面的石壁上。此时悟性才后悔,由于自己太大意,没有把法力收住,碰死了石匠。虽属悟性大意所致,但也因石匠闻打山洞迟疑不决,犯了慢佛之罪,洞凿成了,人碰死了,也属报应。石匠一死,众人皆悲,因他功高德重,又不知姓名,就把他称为石佛。为了纪念他专修了寺院,把石佛像塑在正位,寺院就叫石佛寺,山洞就叫石佛洞。
  在石匠被冲出洞时,还有许多沙子从洞内涌出,堆在了洞口两边,成了沙丘。只有石匠面前的沙,冲到不远处,成了门户样子,人可行走,故称此为沙门子。
  后来,那看守天仓的哮天犬,常舔仓库中的油灯,二郎怒了,把这只天上的大神犬贬到了凡间,变成了小哈巴狗,在石佛洞一带,受凡间的各种饥寒冻饿之苦。狗最爱钻洞,一旦钻进了石佛洞,想回头出来也不能了。它在石洞中走了八十一天,受尽了饥困冻饿之苦,以满“九九”劫数,及至出来,就是千佛洞的一个山坳了。从此以后,人们在修庙时,都要在庙墙上泥个关煞洞,小孩子要是生了小病症,父母爱说“娃又变狗了,领上去钻个关煞洞”。这也是狗钻石佛洞遗留的习俗。
  西坝乡乡村取名
  西坝乡 西坝乡,依据水系得名。西坝乡驻李家大庄。(相关联的名称:西坝、户口坝、梧桐坝、三塘坝、西坝人民公社、西坝乡)。
  清雍正四年(1726年),肃州通叛毛凤仪劈山引水,开垦王子庄、东坝、西坝。雍正七年(1729年),设王子庄分州后,按水系和地域划分金塔坝、户口坝、梧桐坝、三塘坝、威虏坝、东坝、西坝、天夹营等地方,各地设农官1人,专司水利。乡约2~3人,管理民政、赋税和差役等。
  至2011年底,西坝乡辖金马、共和、双雁、晨光、高桥、张家墩、西红、西移8个村。
  共和村 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村民共同协作、和好相处之意。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共和村设5个村民小组。共和村委会驻老祖宫;第一、二村民小组驻马家沙窝;第三村民小组驻陆家庄;第四村民小组驻宋家庄;第五村民小组驻王家树窝。至2011年底,共和村名仍沿用。
  高桥村 依据地理环境和建筑特征取名。因张家沟、姜家北沟、俞家东沟从村子中央分叉,在三个沟分叉处,搭建着一座很高的木桥,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要从这座桥上经过,因此,人们便将这个地方称为“高桥”。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高桥村设7个村民小组。高桥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罗家庄;第一村民小组驻台台庙;第二村民小组驻张家沟;第四村民小组驻俞家东沟;第五村民小组驻姜家北沟;第六村民小组驻葛家庄;第七村民小组驻红柳滩。至2011年底,高桥村名仍沿用。
  三五分村 依据水系分段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三五分村设4个村民小组。三五分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义学桥;第一村民小组驻下五分庙;第二村民小组驻三六分;第四村民小组驻马家井湾。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并入共和村。
  张家墩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张家墩”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张家墩村设5个村民小组。张家墩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刺湾子;第一村民小组驻牛王宫;第二村民小组驻张家墩;第四、五村民小组驻芦家大庄子。至2011年底,张家墩村名仍沿用。
  西头村 依据水系分段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西头村设5个村民小组。西头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大墩沟;第一、二村民小组驻东仰沟;第四村民小组驻阎家庄;第五村民小组驻南九分。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金马村、前进村一组合并为金马村。
  金马村 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因很早以前,当地人把富有的标准指代为“家中有个金马驹”,这里寓意为期盼富有。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金马村设5个村民小组。金马村委会及第一村民小组驻白芨芨屯庄;第二村民小组驻李家北庄;第三村民小组驻金马圈;第四村民小组驻芨芨槽子;第五村民小组驻树窝子地。西坝乡林场驻大碱岗。至2011年底,金马村名仍沿用。
  晨光村 (原名西红)。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早晨的太阳照耀着村子,光芒万丈。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晨光村设8个村民小组。晨光村委会驻宋家沟闸;第一村民小组驻六分庙;第二村民小组驻骆驼圈桥;第三村民小组驻三分墩下;第四村民小组驻肖家楼庄;第五、六村民小组驻王家东庄子;第七村民小组驻西红大庙;第八村民小组驻罗圈沟。至2011年底,晨光村名仍沿用。
  前进村 (原名生地湾)。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乘胜前进。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前进村设3个村民小组。前进村委会驻白肚子岗;第一村民小组驻总岔;第二村民小组驻李家沟;第三村民小组驻东沟。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前进村一组与金马村、西头村合并为金马村;前进村二、三组与晨光村合并为晨光村。
  西移村 依据人文环境取名。(相关联的地名:西移庙)。寓意为村子向西迁移。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西移村设7个村民小组。西移村委会驻南沟沿;第一村民小组驻马家地;第二村民小组驻贺家大庄;第三、四村民小组驻杨家墩;第五村民小组驻西移庙;第六村民小组驻杨家大庄;第七村民小组驻杨家北庄。至2011年底,西移村名仍沿用。
  西红村 (原名红沙滩)。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因红沙滩坐落在西坝乡的最西边,寓意为夕阳西下,红沙滩上庄稼长得格外茂盛。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西红村设7个村民小组。西红村委会驻公地湾;第一村民小组驻李家高庄;第二村民小组驻西红屯庄;第三村民小组驻东官地;第四村民小组驻李家老庄;第五村民小组驻仲家地;第六、七村民小组驻西官地。至2011年底,西红村名仍沿用。
  二分村 依据水系分段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二分村设5个村民小组。二分村委会及第二村民小组驻龚家庄;第一村民小组驻西沟尾;第三村民小组驻刘家庄;第四、五村民小组驻罗家庄。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白雁墩村合并为双雁村。
  白雁墩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取名。相传,在本地修筑烽燧时,有许多只白雁,夜间栖息在此墩上,人们就把这座烽燧称其为“白雁墩”。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白雁墩村设5个村民小组。白雁墩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五石五;第一村民小组驻中贴;第二村民小组驻下帖;第四村民小组驻王家北庄;第五村民小组驻甘家庄。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二分村合并为双雁村。
  西坝乡乡村逸史
  金马村的传说 毛凤仪动用国库银两为金塔人民开山引水,蒙受了冤屈的事得以昭雪以后,皇帝降下圣旨,除为毛凤仪修建祠堂,树碑立传外,并给毛公的后代封给了“马跑之地”,和“种地不纳粮,养马不当差”的优待。
  所谓“马跑之地”就是选择一匹马,人骑上让马尽管去跑,直到马跑不动为止。马所跑过的土地都归毛家所有。州判郝迂龙派出主事,主持了这一封地仪式。
  这天,天气晴朗,上四分一带人山人海,衙役骑在选择好的枣红马上。主事的号令一下,马便飞一般地向西北方向奔驰,马跑了约十几里的地方,突然从旁边树林里飞出一只老鹰。马被老鹰一惊,跳了一个蹦子,几乎将马上的衙役摔下来。这时,马一掉头,跑进一个淤泥坑里,把马蹄陷进泥里,不能自拔,跑不动了。因此,毛家的属地也就到此为止。
  地封好之后,人们把马受惊的地方叫惊马,并把陷了马的淤泥坑周围修了一个圈子围了起来,把这个圈子叫做惊马圈。经过几百年的流传,后人把“惊”字换成谐音字“金”字。从此,“惊马”变成了“金马”,“金马圈”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至于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毛凤仪后裔,一直享受着“种地不纳粮,养马不当差”的特权。直至新中国成立前夕,马元鄂当县长时才将此特权取缔。
  古城乡乡村取名
  古城乡 古城乡,依据文物古遗址取名,因境内有威虏古城遗址而取名古城。(相关联的地名:威虏古城、威虏大庙、威虏卫、威虏坝、古城公社、古城村)。古城乡驻威虏大庙。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今金塔县境西部置威虏卫。辖王子庄全境(威虏城在今金塔县古城乡政府南,遗址存)。据清代《重修肃州新志》和民国《金塔县志》记载:“本卫(威虏卫)军戎获功,斩虏首级,勘官御史赵春以为杀降,欲致获功官军于死地,因以致民叛乱。”民众潜逃,城堡空虚,遂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裁威虏卫,并入肃州为中右、中中二所。
  威虏卫故址,位于金塔县古城乡政府东南200米处。城平面呈方形,边长400米,面积16万平方米。城墙夯土版筑,夯层厚0.16~0.18米,墙残高4.5米,墙基宽12.8米,顶宽4米,四面开门,有瓮城,进深10米,城墙遗址犹存。
  至2011年底,古城乡辖古城、新光、新丰、旧寺墩、头号、移庆、四分、上东沟8个村。
  头号村 依据水系分段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头号村设6个村民小组。头号村委会及第三、四村民小组驻沙咀子;第一、二村民小组驻三号坝沿;第五村民小组驻东沟湾;第六村民小组驻姜家地。至2011年底,头号村名仍沿用。
  移庆村 依据人文环境取名,(相关联的地名:移庆后湾)因这里的农田最早是移民开垦,寓意为喜庆移民垦殖,故取名为“移庆”。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移庆村设7个村民小组。移庆村委会及第四村民小组驻许家沙窝;第一村民小组驻蒿子湾;第二村民小组驻威虏破城;第三村民小组驻沙沟;第五村民小组驻移庆后湾;第六村民小组驻古墩子地;第七村民小组驻姜家沟。至2011年底,移庆村名仍沿用。
  光明村 (原名威虏后墩)。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前途光明。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光明村设3个村民小组。光明村委会及第二村民小组驻王家庄;第一村民小组驻七号庙;第三村民小组驻何家庄。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新五分村合并为新光村。
  新五分村 依据水系分段取名。(相关联的地名:五分庙)。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古城乡将五分村改为新五分村。新五分村设5个村民小组。新五分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五分庙;第一村民小组驻澄槽屯庄;第二村民小组驻五分;第四、五村民小组驻何家楼台。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光明村合并为新光村。
  四分村 依据水系分段取名。(相关联的地名:四分庙)。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四分村设6个村民小组。四分村委会及第二、三村民小组驻四分庙;第一村民小组驻土神庙;第五村民小组驻灰圪垯屯庄;第六村民小组驻康家桥。至2011年底,四分村名仍沿用。
  新头分村 依据水系分段取名。(相关联的地名:头分庙)。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古城乡将头分村改为新头分村。新头分村设7个村民小组。新头分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彭家地;第一村民小组驻殷家湖;第二村民小组驻俞家庄;第四、五村民小组驻头分庙湾;第六村民小组驻殷家庄;第七村民小组驻明沙窝口。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新沟村合并为新丰村。
  新沟村 依据水系取名。新沟,指清朝末年屯田时新开垦的一条引水渠道。当地人习惯上把渠道叫沟,故名新沟。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新沟村设5个村民小组。新沟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裴家庄地;第一、二村民小组驻沙滩庙;第四村民小组驻赵家地;第五村民小组驻头分新地。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新头分村合并为新丰村。
  沙沟村 依据地形特征和水系取名。(相关联的地名:沙河西)。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沙沟村设4个村民小组。沙沟村委会及第二村民小组驻窦家井湾;第一村民小组驻沙河西;第三村民小组驻西五号沟;第四村民小组驻六号。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上号村合并为古城村。
  上号村 依据水系分段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上号村设5个村民小组。上号村委会及第二、三村民小组驻四号屯庄;第一村民小组驻夹坝;第四村民小组驻李家庄;第五村民小组驻刘家地。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沙沟村合并为古城村。
  上东沟村 依据水系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上东沟村设5个村民小组。上东沟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夹坝沟;第一村民小组驻殷家地;第二村民小组驻梁家庄;第四村民小组驻雷台庙;第五村民小组驻红柳窝口。至2011年底,上东沟村名仍沿用。
  下东沟村 依据水系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下东沟村设5个村民小组。下东沟村委会及第二、三村民小组驻景家墩;第一村民小组驻马家油坊;第四村民小组驻大屯庄;第五村民小组驻高家庄。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并入旧寺墩村。
  旧寺墩村 (原名旧刺墩)。依据文物古遗址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旧寺墩村设4个村民小组。旧寺墩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王家北庄;第一村民小组驻倒沟;第二村民小组驻张家闸;第四村民小组驻圪垯沟。
  古城乡乡村逸史
  至2011年底,旧寺墩村名仍沿用。
  金塔县第一个留学生赵世英 赵世英,字子俊,今金塔县古城乡新沟村人。他少年好学,颇有大志,1913年毕业于陕西西北大学。1917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法学部,获法学士。回国后积极参加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革命运动,奔走教育界,在教育上有所建树。经多方奔走,极力争取,精心筹划,于1918年在酒泉古城内创建第一所新型学校——甘肃省立第九师范,即今酒泉师范,任第一任校长,为酒泉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做出了重大贡献。1919年被选为甘肃省第三届议员。1921年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后选为甘肃省议会议员。因他性格耿直,遭人妒忌,加之言辞过激,得罪了军阀头目,1924年被诱至省署杀害。
  三合乡乡村取名
  三合乡 三合乡,依据人文环境取名法组合而成。以官坝乡、天生场乡、新坝乡三个乡合并为一个乡得名,驻天生场。(相关联的名称:官坝区、天生场区、新坝区、新地乡)
  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将官坝、天生场、新坝三区合并为乡,称为三合乡。同年底,又将新地乡合并到三合乡。
  至2011年底,三合乡辖红星、永光、榆树沟、大柳林、下新坝、古墩子、天谭7个村。
  陆沟村 依据水系取名。(相关联的地名:陆沟屯庄)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陆沟村设4个村民小组。陆沟村委会及第三、四村民小组驻陆沟屯庄;第一、二村民小组驻任家西沟。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并入永光村。
  永光村 (原名官坝)。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永远跟着中国共产党走红色光明的道路。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永光村设6个村民小组。永光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沙沟;第一村民小组驻白家南沟;第二村民小组驻方家沟;第四村民小组驻板地台;第五村民小组驻高沟;第六村民小组驻仰坝湾。至2011年底,永光村名仍沿用。
  天生场村 依据地形特征取名,因村子中间有一块很大的开阔地带,好像农民晒粮食的场,场子的周边是农户,故取名“天生场”。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天生场村设4个村民小组。天生场村委会及第一、二村民小组驻王家庄;第三村民小组驻东沟;第四村民小组驻殷家沟。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谭家湾村合并为天谭村。
  谭家湾村 依据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取名。因村子周围是沙丘、湖湾和草滩,很早以前,村子里居住着一个姓谭的大户,这户人家土地多,牛羊肥壮,勤劳朴实,乐于助人,村子里的人有了困难,他们一家经常接济。由于这家姓谭的大户居住在湖湾旁,久而久之当地人就称这个地方为“谭家湾”。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谭家湾村设3个村民小组。谭家湾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杞果台子;第一村民小组驻冰草洼;第二村民小组驻谭家湾。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天生场村合并为天谭村。
  榆树沟村 依据植被特征取名。因村子里有一块低洼地带,村民也称这块低洼地带为阴水沟。很早很早以前,金塔县一带大旱,许多树木枯死,而在这条阴水沟两岸生长着的榆树格外的郁郁葱葱,人们来到这里就将阴水沟称为“榆树沟”。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榆树沟村设8个村民小组。榆树沟村委会驻俞家公地;第一村民小组驻顶闸;第二、三、四村民小组驻大坝沿;第五村民小组驻榆树沟;第六村民小组驻东岔头;第七村民小组驻西岔头;第八村民小组驻板地上。至2011年底,榆树沟村名仍沿用。
  头杰村 (原名头截村)。依据水系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头杰村设5个村民小组。头杰村委会驻殷家地;第一村民小组驻头杰;第二村民小组驻孙家北沟;第三、四村民小组驻俞家东沟;第五村民小组驻孙家高桥。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上新坝村合并为红星村。
  上新坝村 依据水系取名。(相关联的地名:上新坝庙)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上新坝村设3个村民小组。上新坝村委会及第二村民小组驻魏家老庄子;第一村民小组驻沙窝南;第三村民小组驻上新坝庙。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头杰村合并为红星村。
  下新坝村 依据水系取名。(相关联的地名:下新坝庙、下新坝屯庄)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下新坝村设5个村民小组。下新坝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下新坝庙;第一、二村民小组驻下新坝屯庄;第四、五村民小组驻沙巷。至2011年底,下新坝村名仍沿用。
  大柳林村 依据植被特征取名。因整个村子沙丘环抱,三塘坝河从村子中间流过,很早很早以前,这个村子里的农民喜欢在三塘坝河两岸和申家河湾种植柳树,由于这里水土条件良好,生长着的柳树格外的茂盛,加之村子里的农民喜爱种柳树,好多年过去了,村子里的柳树由少变多,由小变大,形成了一片片柳树林,人们习惯的称其为“大柳林”。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大柳林村设7个村民小组。大柳林村委会及第三、四、五村民小组驻梁家车院;第一、二村民小组驻梁家大庄;第六、七村民小组驻申家河湾。至2011年底,大柳林村名仍沿用。
  古墩子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古土墩”取名。(相关联的地名:古墩子庙)。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古墩子村设6个村民小组。古墩子村委会及第四村民小组驻上闸;第一、二村民小组驻张家庄;第三村民小组驻柴家庄;第五村民小组驻古墩子庙;第六村民小组驻古墩子。至2011年底,古墩子村名仍沿用。
  三合乡乡村逸史
  清代名儒胡文炳 胡文炳,字虎臣,今金塔县三合乡永光村人。1849年拔贡(拔贡系明、清两朝保送到京师国子监读书的秀才),同年中举。他聪明好学,喜读经史,学识渊博。少年时代即有志著述,曾主讲金塔、酒泉、玉门等县书院,教学严谨,教育有方,颇有威望。1852年,胡文炳赴湖南省湘乡县任知县,为人耿直,不阿权贵。在走马上任之时,他一身俭朴,粗袍破靴,但却不卑不亢,从容应对。有人讥笑他是个“破靴”知县,他针锋相对地说:“其靴虽烂,底子很正。”使讥笑者尴尬无言。当时,知府案件堆积如山,乡绅鄙视胡文炳为西北人,才疏学浅,便冷眼静观,看胡如何处理结案。但胡文炳先生微服私访,了解案情,胸有成竹。一旦开堂,明镜高悬,从容不迫,审理案件有条不紊,是非分明,深受群众爱戴。
  胡文炳先生在湖南汇同县任知县期间,办事公正,为民请命,惠政利民,政绩卓著。因忤上级而被罢官,胡文炳毫不介意。后任陕西关中书院山长,闭门谢客,锐意潜修,从事著作,先后编著出版了《折狱龟鉴补》、《史学联珠》、《读史碎金》、《二百四十孝图》、《春秋类赋》、《楚南鸿爪》、《韵字同异辩》、《幼幼集》、《最最言》等。被人们称为“胡夫子”。他编写的《二百四十孝图》,揭露了封建道学家提倡的愚孝的残酷性,批判和剔除了矫枉过正而刻意求名者,如把“郭巨埋儿”、“割股剖肝”、“一死殉节”、“庐墓改毁”等都剔除在外。他认为这些作法“揆之天理人情,殊不可以训”。
  胡文炳先生不仅政声卓著,在中国文坛也有一席之位。因此鲁迅先生赞叹道:“这位肃州胡老先生的勇决,委实令我佩服了。”胡文炳先生敢于将封建礼教所树的“标兵”——“郭巨埋儿”从自己的书中剔除,在当时是很不简单的。胡文炳的事迹被列入《甘肃通志》、《肃州新志》。
  大庄子乡乡村取名
  大庄子乡 大庄子乡,依据文物古遗址取名。因境内有仲家打(大)庄子古遗址而取名大庄子。(相关联的名称:下三塘坝、梧桐坝大西沟、打(大)庄子)。大庄子乡驻高家沙窝。
  至2011年底,大庄子乡辖大庄子、双新、永丰、三墩、牛头湾、头墩6个村。
  新民沟村 依据水系和人文环境取名。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地农民将过去从大东沟到新南沟、旧南沟引水浇地的水沟,进行了维修和加固,寓意为这条水沟是新中国的农民自己修、自己受益的水沟,取名为“新民沟”。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新民沟村设5个村民小组。大庄子村委会及新民沟第一村民小组驻高家沙窝;新民沟村委会及第二村民小组驻马家井;第四村民小组驻石家沙咀子;第三村民小组驻胡家庄;第五村民小组驻北河湾。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新八分村合并为双新村。
  新八分村 依据水系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新八分村设5个村民小组。新八分村委会及第三村民小组驻马家庄;第一村民小组驻王家庄;第四村民小组驻郑家盐池;第五村民小组驻罗圈沟尾;第二村民小组驻郑家屯庄。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新民沟村合并为双新村。
  牛头湾村 依据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取名。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牛头湾村设10个村民小组。牛头湾村委会及第五、十村民小组驻朱家庄;第一村民小组驻白家西沟子;第二、九村民小组驻新南沟;第三、四村民小组驻旧南沟;第六、七村民小组驻王家庄;第八村民小组驻火烧;牛头湾林场驻地胡家店湾。至2011年底,牛头湾村名仍沿用。
  头墩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取名。头墩,明代修筑,是军事瞭望和烽火通讯的建筑,每十里一墩依次排列,后遂沿袭为地名。(相关联的地名:头墩庙)。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头墩村设9个生产小组。头墩村委会驻胡家湾;第一、二村民小组驻头墩庙;第三村民小组驻太窑子;第四、五村民小组驻四湾;第六村民小组驻谢家板地;第七村民小组驻尖沟;第八村民小组驻杨家沟;第九村民小组驻光子地。至2011年底,头墩村名仍沿用。
  永丰村 (原名五五永丰)。依据人文环境取名,寓意为永远丰收。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永丰村设5个村民小组。永丰村委会及第四村民小组驻史家沟;第一村民小组驻西岔;第三村民小组驻东岔;第五村民小组驻张家沙井子湾;第二村民小组驻东沟;至2011年底,永丰村名仍沿用。
  大口子村 依据地理环境取名。因韩家沙窝横亘村子,人们出行要翻越沙窝。车辆进出在沙窝里只有一条通道,人们习惯的称其为“大口子”。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大口子村设5个村民小组。大口子村委会及第一、二村民小组驻韩家沙窝;第三村民小组驻新五分;第四、五村民小组驻北岔。2004年4月(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并入永丰村。
  三墩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取名。三墩,明代修筑,是军事瞭望和烽火通讯的建筑,每十里一墩依次排列,后遂沿袭为地名。(相关联的地名:下三墩、上三墩、二墩)。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三墩村设5个村民小组。三墩村委会及第二村民小组驻下三墩;第一村民小组驻上三墩;第三村民小组驻赵家庄;第五村民小组驻张家花庄子;第四村民小组驻二墩。至2011年底,三墩村名仍沿用。
  双桥村 依据水系和人文环境取名。因西沟和老东沟从村子流过,在西沟和老东沟交叉的地方,各搭有一座便桥,人们从这儿经过需要过两座桥,人们习惯的称这个地方为“双桥”。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双桥村设3个村民小组。双桥村委会驻范家地;第一村民小组驻三坪;第二村民小组驻西沟;第三村民小组驻老东沟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上八分村一起并入大庄子村。
  大庄子村 依据古屯庄取名。(相关联的地名:大庄子屯庄)。因村子里有一个大屯庄,当地人把屯庄也叫做大庄子,故名“大庄子”。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大庄子村设5个村民小组。大庄子村委会驻台子地;第一村民小组驻大庄子屯庄;第二村民小组驻大东沟;第三村民小组驻大西沟;第四村民小组驻高家湾;第五村民小组驻仲家庄。至2011年底,大庄子村名仍沿用。
  上八分村 依据水系取名。(相关联的地名:上八分庙、上八分屯庄)。根据《甘肃省金塔县地名资料汇编》(甘肃省金塔县地名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内部资料,1982)记载:1982年,上八分村设3个村民小组。上八分村委会驻上八分庙;第一村民小组驻许家沙窝;第二村民小组驻上八分屯庄;第三村民小组驻柴家路口。2004年(合乡并镇、合村并组时)撤销建制,与双桥村一起并入大庄子村。
  大庄子乡乡村逸史
  大庄子的传说 大庄子这一地名缘何而称,前说本地有一屯庄较大,人们就习惯地称之为大庄子屯庄。经考查大庄子村五组仲家仲氏族人的家谱——《仲氏功德录》,得到了大庄子这一地名的原始来历。
  原来,大庄子村五组仲氏前十三代先祖为清朝正黄旗蒙古族人,名为达喀郎。因其为清皇室效力有功,战死于扬州城下,故顺治帝赐百万金于其后人。后来,达喀郎之孙达乌图在康熙平定噶尔丹时战功卓著被授予内务府三品侍卫统带,投靠于太子胤衽门下。由于达乌图居功自傲,扰官欺民,朝野对其颇多非议,加之因朝事而被革职,发配到山西大同为民。但康熙念及达氏对清朝开疆立国之殊勋,只革其职,未抄其家,故而家资丰厚,豪富依旧。清雍正五年(1727年),朝廷清查犯科官吏发配充边,并传旨:“凡在山西、陕西之犯官统迁甘肃”。达乌图惊悉此旨,一病不起,在未动身之前,便身绝人世。为保族人安全,其子达登按先父生前遗愿,废旗人名号,归汉人之伍,将其姓改为“仲”,达氏全族均各取汉名。
  达登更名仲仁,守孝期满后,便率本族50余人携家产迁往甘肃,并按甘肃布政司的安排,到达肃州王子庄分州下三塘坝,垦荒务农,养畜经商。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仲仁路过梧桐坝大西沟(今大庄子村三、四、五组)时,发现此处土地肥沃,地域宽阔,地理位置优越,遂率其嫡系移此垦荒200余亩,修建庄院定居下来。
  仲仁所建庄院坐北向南,12丈见方,外墙用泥土夯打而成,内用土坯砌成四合院,并在庄西北距墙9丈规划占地9亩成“厂”字形蓄水池一个,夯打庄墙时即在此取土,墙成池就,此蓄水池起名叫达喀郎。人畜皆饮达喀郎水,意即吃水不忘老祖宗。时至今日,原蓄水池已平整为耕地,但本地人仍把此处叫达喀郎。仲家庄院修成之后,根据这种建筑风格,人们便把它叫做“仲家打庄子”。然而“打”用在“庄子”前面虽符合用土打筑之事实,但听着不太吉利,于是,仲仁便广泛征求本地民众意见,大家一致认为,仲氏庄院在本地规模最大,又建在大西沟,干脆把“仲家打庄子”直呼“大庄子”。仲仁不违民意,遂将自己的庄院起名大庄子,大庄子之名从此诞生。
  牛头湾村的传说 牛头湾村,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和民间传说取名。相关联的名称:红沙滩、红沙墩。
  据传说,很早以前,这儿住着一个非常富有的大财主,家有良田千亩,牲口百头,银钱万贯,粮食百石,草滩一大片,树木好几千,光使唤的长工就有几十人呢。可是这财主心比蛇毒,手比姜辣,把钱财看得比命还重,对长工分外刻薄,对邻里异常吝啬。因此,人们给他起了个外号——蛇蝎精。
  一天,蛇蝎精家里来了一个尕娃子,年约十五六岁,眉清目秀,活泼可爱,他自称牛娃,要求给蛇蝎精干活。蛇蝎精一看这娃还真有点机灵样,询问了几句便爽快地收下了,并安排让他去放牛。第二天,天刚麻麻亮,牛娃就赶着几十头牛到草滩放牧。黑暗降临大地时,牛娃才把牛赶回来圈好。天天如此,倒也博得蛇蝎精的欢心。
  半月之后的一天,太阳还没有落山,牛娃便把牛赶回来了,并急忙跑去向蛇蝎精报告,拾到了一头黄犍牛。蛇蝎精一听,高兴极了,马上跑去看,好家伙,邙头邙脑,体大膘肥,真是一头好牛啊!蛇蝎精心想,附近穷鬼们根本没有这样的好牛,一定是远处哪个有钱人家的。既然拾来了,不用白不用,干脆明天就让长工套上去犁地。次日,长工就把这头牛拉去犁田。可这么肥肥胖胖的牛,使唤起来就不动弹了,五更天套上,到了吃早饭,还没犁上一分地。长工没法,只好如实地给蛇蝎精诉说了一番。蛇蝎精听了,气上心来,指着长工的鼻子,美美地训了一顿。下午,他又令心腹庄头赶牛下田,套上犁之后,这牛好像故意跟庄头作对,把庄头气得直翻白眼,抡起皮鞭,使劲抽打。打着打着,黄犍牛索性卧在了地上,一动也不动了。庄头无可奈何,回去就在蛇蝎精面前把牛骂了个死烂不堪。蛇蝎精大怒道:“好个废物,养着还得白吃草料,干脆宰掉吃肉算了!”
  次日,蛇蝎精让庄头准备好了杀牛刀,并令长工把牛绑在木桩上,自己亲自拿刀,使劲一劈,便把牛头砍落在地。说也奇怪,这牛不但没死,反而又长出一个头来,连绳索也挣开了,向蛇蝎精的庄稼地上跑去。牛跑了,蛇蝎精气得浑身打战,马上令庄头喊了五六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人人拿一把大刀去追,可这黄犍牛跑一阵就停下来,等待赶上来的人砍它的头。砍掉一个,又生出一个,生出后又向前跑一截。就这样,现砍现长,现长现砍,牛跑遍蛇蝎精的全部庄稼地。小伙子们追砍了一天,不知跑了多少路,不知砍下了多少牛头,直累得小伙子们筋疲力尽。这时候,他们抬头一看,凡牛头落下的地方,都鼓起了一个个牛头形的沙包,蛇蝎精上千亩的肥田沃地变成了沙包群。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黄犍牛又跑回了蛇蝎精庄院。蛇蝎精见这个怪物又跑回来了,简直气成了红头公鸡,大声喊道:“快把这个怪物撵走!”
  话音一落,几个长工扛起挑扦,拿着木棍前去赶牛。这黄犍牛见人们来撵,拔腿向东南跑去,钻进了离财主庄院有一里远的一个破房圈里。蛇蝎精老远一看,正中他的下怀。于是命令家人和长工拉去了大量干柴,把房圈码了个严严实实,堆成了一个大柴垛。蛇蝎精心想:“砍不死你,还怕烧不死你吗?”他便亲自前去放了一把火,谋心把牛烧成灰烬。刹那间,熊熊烈火冲天而起。正在蛇蝎精得意之时,火苗突然向他站着的地方跑来,吓得他和家人直向家中跑去,人在前面跑,火在后面追。等蛇蝎精和家人跑进庄院后,大火马上包围了庄院,把蛇蝎精一家活活烧死在里面。这时,大火好像还不甘心,一直向东北方向蛇蝎精霸占的地方烧去,烧了约10里才细了下来,余火又向前延伸了五六里才熄灭。
  当火点着以后,看热闹的人们和长工不由自主地向西南方向跑去。大火烧得正旺的时候,人们看到牛娃却骑在牛背上向西南方向腾空飞去,原来这牛娃和黄犍牛正是天上牛郎星和他的天牛。他们飞过的地方,荒漠变成了绿洲,长工和穷人们又繁衍生息在这片绿洲上。从此,人们把放火烧了牛的地方叫火烧,火细了的地方叫细腰,被火烧红的沙地叫红沙滩,把牛头落地形成沙丘的一带叫牛头湾。现在,这儿还有无数个沙包,远远望去,就像一个个牛头摆在那里。
  大庄子龙王庙 位于大庄子乡大庄子村,建筑年代无考。这里原来筑有一座屯庄,内有一土台,台上建有龙王庙,大殿三楹,左、右两座各三间,并有山门。大殿内上供龙王塑像,白发白须,坐在一头横卧的土黄色骡子身上。屯庄内外各有戏台一座,每年农历五月,庙会极盛,各坝绅士都来求神,有的县官也来祈拜,连续唱戏七八天,人山人海,比较热闹。
  羊井子湾乡乡村取名
  羊井子湾乡 羊井子湾乡,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取名。
  在金塔县东沙窝深处有一沙井,牧羊人放牧时经常到此井去饮羊,由于在沙漠深处没有其他参照物,人们就把这个沙井取名为羊井子。羊井子周围水草丰茂,当地人就把周围地带叫羊井子湾。1985年,甘肃省将羊井子湾一带确定为移民开发区,取名为金塔县羊井子湾移民开发区。
  1986年,金塔县农业建设指挥部完成羊井子湾乡开发建设总体规划设计及羊井子湾乡集镇总体规划布局。
  1986年后,随着移民不断迁入,羊井子湾乡开始兴建学校、卫生院、商贸服务设施和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
  1995年11月,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金塔县成立羊井子湾乡人民政府。辖金新、羊井子湾、大泉湾、榆树井、黄茨梁、双古城6个村18个组。村名沿用至今。
  至2011年,金塔县羊井子湾乡辖金新、羊井子湾、大泉湾、榆树井、黄茨梁、双古城6个行政村。
  金新村 依据人文环境取名。金新村是羊井子湾最早组建的一个村,与金塔镇田地相连,农田同灌一渠水,寓意为金塔县新组建的村子。
  羊井子湾村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取名,与羊井子湾乡取名同宗。
  大泉湾村 依据文物古遗址和自然地理环境取名。在羊井子湾乡境内的茫茫沙漠里,有一眼古泉,当地人称大泉,大泉周围是平坦的沙地,开发羊井子湾时,把此地命名为大泉湾村。
  榆树井村 依据境内文物古遗址——榆树井取名,相关联的名称:榆树观。榆树井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火烧沟文化的遗存地,是一座兵器和陶
  羊井子湾乡人民政府器烧制作坊。开发羊井子湾时,把此地命名为榆树井村。
  黄茨梁村 依据自然地理环境取名。开发羊井子湾时,此地是一块茫茫沙丘,周围是广阔的沙地,沙地上长满了芦苇、骆驼刺、白刺等沙生植物,每当秋天来临,沙丘上的骆驼刺、白刺由绿色变为黄色,刺尖溢黄泛绿,沙丘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黄色的光芒,人们习惯地称此地为“黄茨梁”。组建村子时,把此地命名为黄茨梁村。
  双古城 依据境内文物古遗址——汉代会水县城遗址取名。(相关联的地名:会水县城、东古城、西古城)。
  金塔县东沙窝(今金塔镇和羊井子湾乡辖境)有两座古城(东古城和西古城),据文物工作者多次深入实地考证,证实此地就是汉代会水县的位置。汉代会水县的境域范围,东南沿羌谷水至罗城,与表氏县接壤,正南与安弥县(今高台双井、盐池以南)为邻,西南与福禄县接连,西与延寿县遥相连接,北面以古汉长城与匈奴相隔。县境东西总长360里,南北宽约240里,是酒泉郡所领九县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县。
  东古城 位于金塔县城东北23公里的沙漠中的东古城(现羊井子湾乡境内),与《肃州旧志》所载“在卫东北一百四十里”大致吻合。其城东西89米,南北89米,残高2米~3米不等,似开南门,四角有角墩,城为风沙侵蚀,残破甚厉。地面散布有汉晋陶片、残砖、五铢钱等遗物。城外四围数十里内,稠密分布有古文化遗址、古墓群、古窑址等,地下埋藏丰富,尤以新石器时代之彩陶文化最为引人注目。据文物工作者考证,双古城一带,在秦汉以前就是西部土著民族集居生活的地带,而东古城为汉代会水县城当无误,方位里距,都与典籍所载吻合。所谓“城北有白亭,古曰白亭海”。今虽干涸变为沙漠,但从地势之高低,生物之状态,仍然能发现它的海域位置之所在。白疙瘩,东南靠海滨,在古代,地多盐碱,终年呈现一片白色,故以白色冠地名。按此地为汉代酒泉郡通往北部障,以至居延海的边塞交通要道,沿线往往起亭、筑障。这个亭不属农村行政建置,是军事性的站口,是通往酒泉北部障或居延肩水金关的一个驿站,是过往人员食宿之处,备有“传舍”(即今之国营旅社、客店之类)、烽燧、凉亭等,故称白亭,其海亦名白亭海。
  西古城 位于金塔城东北10公里处,东距金塔镇五星村委会驻地4公里的西古城,其址风蚀严重,仅存残迹,地面散布有汉晋陶片,当属魏晋时期之遗存。据晋人所作《汉书地志详释》,会水县有屯,名曰和韶屯。其文云:“今(按指东晋之世)和韶屯,在呼蚕、羌谷二水之间,去会水口西南九十里。”根据目前文物工作者考证,西古城东北至两河汇口45公里,正合于“九十里”之说,证明西古城是魏晋时期会水县属之和韶屯遗址无疑,并非会水县城。据《魏收志》载,后凉吕光曾于酒泉郡北部置凉宁郡,领贡泽、园池二县。考古认为其贡泽,约即汉时之白亭海,后凉凉宁郡治贡泽县,其县城或许就是西古城旧址,其城址为东西两座城并连,南北80米,东西总长200米,附近有古代屯田遗迹。
  羊井子湾乡乡村逸史
  榆树井子村的传说 在金塔县城北12公里五星村东部,原来那里是一望无际的荒滩,野草丛生,茫茫无边,只见黄羊、兔子,不见人烟。后来,这里却奇迹般地长出一株榆树来,就这棵榆树,这里人们对它有一段动人的传说。
  相传大约在民国年间,有个外来银匠挑着货郎担从高台转到毛目(今鼎新镇),又想去金塔,因路途远,缺干粮而犯难时,他看到毛目一带榆树成荫,榆树上榆钱繁茂,果实累累,银匠喜出望外,心想这不是最好的干粮吗?他摘了几口袋榆钱子,边走边吃,向金塔走来。一直走到天昏地黑,仍没有走出荒滩,当银匠四肢困乏,口干舌燥,前无人烟后无店家之际,路边有一大坑,便放下担子,想在这里睡上一觉,蹲下后发现坑底湿漉漉的,情急之中用手刨了一阵,惊喜让他叫出声来:“这里有水,这里有水啊!”不一会儿,水渗了半坑,银匠等不到全清,用手捧着一尝,真甜!不知喝了多少,再吃些榆钱子,枕着货担进入梦乡。
  一阵鸡叫声把银匠惊醒,一骨碌翻起来,揉了揉眼睛,附近有人家,原来已经走到金塔了。他抖了抖衣服,将吃剩下的榆钱子全都撒在坑内,便朝鸡鸣方向走去。
  过了不久,这里便长出了无数小小嫩芽,它便是一株株榆树苗。
  由于风沙袭击,牲口践踏,不少榆苗逐渐干枯,剩下一株却顽强地存活了下来,不几年就超出一人高,远远望去,宛如一位牧羊姑娘,亭亭玉立,英姿飒爽,像在挥舞牧鞭,频频招手,刮风时,还能听到她在轻盈的吟唱呢。
  随之而来对这株榆树人们有了更加奇妙的传说。传说这是一株神树,凡折了她的枝叶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不少吃过她枝叶的牲畜都死了,折过她树枝的人会暴病。上杰村有个牧民用枝叶喂牛,结果吃了的牛全倒在荒滩上咽了气;闇门村有个人叫王二,他不相信传说,去试着折了一枝榆树,不久便瘁死了……一传十,十传百,附近男女老幼,家家户户都传遍了,人们对此株榆树望而生畏,敬而远之,谁都不敢动,也不让其牲畜靠近她。
  由于无人畜伤害,榆树渐渐长高,超过屋顶,树冠也大起来,成了荒原中的指路标,寻找清泉的定位仪,如有人在荒野里迷失方向,只要看到她,就能辨出方位;人畜干渴之际,看见她,就能找见清泉。
  时间飞驰,光阴荏苒。榆树井一带地下水位下降,清泉慢慢干涸了,那株榆树一直顽强地生存着。大开发带来了大发展,榆树井子被开发成绿洲,孤独的榆树周围长满了各种树木,正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如今,这株充满传奇色彩的古榆树,傲然屹立在榆树观旁,郁郁葱葱,枝头上挂了不少红布条。据说是由于它的指路、救渴,曾救过无数人的生命,为感恩,人们以此表达怀念。
  榆树井和神树 据说,金塔东沙窝一带原来是一片台地,古流沙河从此流过。这里土地肥沃,能耕宜牧。住着许多游牧民,他们以种植稻、麦为主,兼营畜牧和手工业,生活相当富裕。
  可是,有一时期,流沙河两年没有发水,当时流沙河里没有龙王。人们虽然多次烧香、献贡、牺牲祭祀,也没有能把水祭下来。第三年夏天,地裂禾枯,一片惨景,就连人们吃的水也难找到。一次,一个放羊娃发现离此地西南二十里的地方有一汪池水。旱急了的人们不管水能不能流下来,就动员成百上千的人挖渠引水。可渠挖成了,水根本不往前流,大家只得干瞪眼,在渠沿上发呆。这时候,西海龙王瑶池赴会从这儿经过,听到人们的叹息声,便按下云头,仔细一看,好家伙,只见太阳烤得大地发焦,禾苗枯死,地皮都旱裂了。这是怎么回事呢?龙王一想,原来自己赴会前没有安排龙子龙孙为流沙河发水。天上一天,地上一年,自己赴会三天,人间便是三年,心中后悔莫及。便赶快走下凡间,变作一老者,亲自察访,安抚百姓,走过一家又一家,只见家家缺吃少穿,人人面黄肌瘦。过了半天,龙王感到肚子饥饿,当他向百姓讨点吃的时,谁都不乐意给,怕把饭给别人吃了,自己会饿死。从早到晚,没讨得一口饭吃,龙王心中大为不快。
  后来,龙王到了一家,这家只有老两口,没有儿女,听到老者说一天了没吃饭,这老两口便为老者做了大米饭,让老者饱吃了一顿。饭后,老者告诉这老两口:“今天下午,你们新开的渠里就会发水。”说完,就走出了门外,老两口也似信非信地跟了过去。老者四处瞅了瞅,看到门前的一棵榆树,愣了一下对老两口说:“这棵树可不是一般的树”,边说边向老两口告辞。
  老两口看到老者气度不凡的样子,加之盼水心切,心想这陌生人肯定不是凡人,他的话可能是真的。因此,十分高兴,便四处奔走,把这好消息告诉了大家。下午,兴高采烈的人们围在渠边等待。约过了一个时辰,果然新渠里清粼粼的水从南往北缓缓流来,水流前还有一条蛇。蛇在前边走,水跟在后边流,蛇走多快,水流多快,大家一看,都感到十分奇怪。这时候一个顽皮的小伙子只嫌水流的太慢,认为是前面的蛇在作怪,便一锹铲去,把蛇铲成了两截子。这一铲不要紧,可流来的水也缩了回去。盼水心切的人们,对小伙子的这一举动十分气恼,纷纷围过来责怪小伙子。就在这时候,人群中的老两口走下渠去,发现铲断的蛇肚子里还有大米饭。善良的老人大叫一声:“坏了!”可是别人都不明白。恰在这时,一只喜鹊飞了下来,把铲断的蛇接了起来,用嘴叼着向西方飞去了。
  原来,喜鹊是龙太子的舅舅。今天他路过此地,发现姐夫被人铲伤,便把他救了送回龙宫。龙太子一看父亲被凡人铲伤,大发雷霆,发誓要报仇,龙王劝也劝不住。当晚,他就拿上了宝瓶,立即向流沙河中送水。顷刻,台地便成了一片汪洋。黑夜中,到处是人们的哭喊声。那老两口也泡在水里无法逃出。这时,他们想到了白天老者所说的榆树,两人便爬上树,水越淹越深,可这树也越来越高。水涨一尺,树高二尺。别人都被淹死,老两口终于得救。三天三夜后,水才退了下去,老两口下树一看,原来的一切都没了,全被水冲来的泥沙埋压了。从此,这一带变成了无数沙丘,成了现在的东沙窝。
  说来奇怪,自大水之后,老两口变成了一对年轻夫妇。他们到沙丘西南一带居住,生育了许多后人。为了感谢榆树的救命之恩,他一直教育后人,要祖祖辈辈敬奉榆树,不准动树上的一个枝叶。因此,直到今天,这棵榆树上的树枝也没人折它。多少年来,干枯的枝叶在下面铺了厚厚的一层。现在这棵榆树还长在沙丘之中,久旺不衰。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地名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介绍了金塔区域建制演变、县治府尹、区划演变、乡镇村闾、东风航天城、文物古遗址、自然地理、人文景观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