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形式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文苑史话卷》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372
颗粒名称: 文艺形式
分类号: J722.2
页数: 5
页码: 159-1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地方色彩浓郁,时代特点鲜明。文化艺术活动主要表现形式有扭秧歌、闹社火、游旱船、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驭“竹马”、跳芯子、摆锣鼓阵、唱花儿、唱秦腔、卡拉OK比赛、集体舞、交谊舞、健美操等。
关键词: 金塔县 文体活动 文艺形式

内容

金塔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地方色彩浓郁,时代特点鲜明。文化艺术活动主要表现形式有扭秧歌、闹社火、游旱船、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驭“竹马”、跳芯子、摆锣鼓阵、唱花儿、唱秦腔、卡拉OK比赛、集体舞、交谊舞、健美操等。
  地蹦子又叫“老社火”,是金塔民间流行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颇受群众喜爱。地蹦子是由4个鼓子、4个拉花、4个和尚娃、1个膏药匠、1个傻公子、1个丑婆子、1个大头和尚和1个柳翠组成。鼓子头戴鸡冠帽,身穿红裤褂,腰系白色或蓝色短裙,肩挂腰鼓,边跳边击。花姑身穿红绿袄,系花裙,手持小铜锣,边走边敲。和尚娃头戴和尚帽,涂花脸,穿花袄,腰系开裆裙,4人手持霸王鞭、担子槌,边走边击。傻公子头戴相公帽,身穿长衫,足蹬厚底靴,挂长须,边走边扇衫襟。丑婆子身穿大花袄,大麻脸,一手摇扇一手提帕,一身丑态,边走边扭。地蹦子的跑跳花样很多,约二十多种,跑跳一场长达三、四个小时。通用的花样有:一字长蛇、二龙戏珠、三环套月、四门焚香、四门斗地、四门拧钻、太子游四门、拜四门、五福梅花、八卦纂丁、九连环、十枝梅、蛇抱九蛋、黑虎掏心、八角茴香、九斤葫芦、盘肠儿、蒜瓣子、龙摆尾、蛇蜕皮、剪子股、兵扎墙、虎豹头、云转子、卷心子、白马分鬃、霸王观阵等。
  说唱兼备、歌舞并存是地蹦子最大的特点。其说唱形式可以分为先说后唱、先唱后说和自唱、电唱、对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等。说唱内容丰富,有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神灵的祈求、对官府的褒贬期望;有唱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后的愉快心情;有唱当地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有唱自然现象和颂扬吉利;有唱古诗词的,大都即兴赋诗,现编现唱。表演几场后由膏药匠唱一段或数段赞誉之词,祝福人寿年丰,全家和睦,继而再跳,循环往复。有的社火队外场加大头和尚和柳翠,表演相互嬉戏动作。乐器有大鼓、大铜锣、镲等。
  游旱船游旱船俗称“划旱船”,又名“船姑娘”。船中坐花姑,戏剧小旦打扮,身穿锦缎花袄,高挽云髻,粉面桃腮,耳环银镯,手扶船楼柱以步行代船行驶,船姑娘在衣内用背带把船身挎起,齐于腰间,如坐船状,船身以下围裙正好遮住腿脚,而将一双假腿脚平置船上。游旱船一般有艄公2~4人,赶船人为一老艄公,戏剧贫苦老生打扮,手持木桨,头戴凉帽,表演时作划桨动作,与花姑配合,舞船行步,各执桨板作划船状,据说来源于传说中尼姑陈妙常追赶书生潘安的故事。边歌边舞,如行船于水面之上,船前还有两位姑娘打扮的童子,扶于船沿左右,随船行进。他们有唱有白,唢呐、笛子伴奏,场外伴唱队随乐唱《四景》和《十道河》,彩船在音乐声中行走几十个场次,唱完一段曲调之后,花姑和艄公对白一段,语言颇具戏剧性。
  猜灯谜 是金塔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每到重大节日,特别是元宵节期间,各单位及各乡村文化站(室)都少不了猜灯谜这个游艺项目。组织者把诗谜条系于花灯上,供人猜测。制谜猜谜者众多,内容颇为生动活泼。这时,谜语也就成了“灯谜”。“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就是一个谜面,它的谜底正是“猜谜”。
  金塔流传的谜格多达几百种,名目有:秋千格、卷帘格、求凤格、徐妃格、白首格、粉底格、谐音格和蜂腰格等。
  耍龙灯 金塔民间耍龙灯,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扎成龙头龙尾和数节龙身,节数不等,但均为单数。每节内燃蜡烛的称“龙灯”,不燃蜡烛的称“布龙”。龙灯,一般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看龙,它讲究装饰,通常有13~17节。“龙衣”有用布绘上彩鳞的,也有用绸缎加以刺绣的,它专供观赏;第二种是舞龙,它和看龙在形式上无多大差别,但制作远不及看龙精致,舞龙能上能下,可左右旋转;第三种是龙灯,有13~17节,是用竹笼糊上透明面筋纸,竹笼里点上蜡烛,在夜间翩舞犹似火龙,又叫“穿花灯”。耍龙灯时要求动作循环连贯,侧重于花样技巧,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耍龙时,不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都是巨龙追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耍龙灯也叫“龙舞”、“龙灯舞”,是金塔传统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尤其是在春节期间,金塔城乡社火表演中,“耍龙灯”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驭“竹马” 金塔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舞者将竹马系于腰间,或用绳带挎于肩上,如骑马状。马身下部围彩绸幔裙,正好将舞者下半身遮住。舞者碎步徐行、急驰或跳跃,动作轻松活泼,热烈奔放。玩竹马的道具是用竹篾扎马头马尾各一截,彩饰,表演者系于腰部,一手执缰,一手执鞭,古装,舞碎步,出场人数不定,表演花样场次与社火、秧歌相似,鼓、锣、镲伴奏。骑马人一般由儿童扮演,头束彩巾,身穿短袄,腰系红绫,袄、裤一色,粉面桃腮,披红挂彩。骑竹马表演一般成双成对,动作协调一致。
  跳芯子 金塔民间的一种大型穿足舞蹈。具体装扮由铁匠打制单人杆和双人杆两种,铁杆下粗上细,长一丈四五尺,顶端置踩脚横板,外以蓝布包缠,因叫芯子。芯子一组27人,演员都是十二三岁的男女孩童。表演时用5个方桌,每桌置3个杆,扮演者各穿新鲜衣裙,腰束彩色绸飘带,牢绑在铁杆顶端,然后连人带杆绑在方桌腿上,演员周围装置各种花朵和其他饰物,每桌4人抬,两边各设保镖1人,手持长柄护杆安宫扇形护板,以防演员闪失。在前面还有2人抬一条桌,横担一根双檩长的木头,两头各骑1人,叫做独龙杆,两人一松一驰上下翻转,前春官、后春婆,或扮张公或拿水瓶,行动时,各执其事,锣鼓齐鸣,杆上小孩有的手舞绸巾,或拿水瓶,或拿花朵、仙桃;有的脚踩在花枝上,或菜叶上;有的立在莲花心上,望去玄妙无比,游街走巷,稳步前进,表演项目有观音洒净水、天女散花、白猿摘桃等。
  舞“狮子” 也叫耍“狮子”、“狮子”舞,“狮子”舞所用道具:“狮子”头用竹篾作架,彩饰。狮身用黄布栽毛做成。两人扮一狮,身穿与狮身颜色一致的裤褂。一人撑狮头,一人扮腰尾,配合行动。每狮有一古装少年手持彩球引舞,表演时大鼓、锣、镲伴奏。可演出“狮子”登山、“狮子”打滚、“狮子”滚绣球等多种花样。在模仿动作上有舔毛、擦脚、搔头、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踩青等。
  金塔县“狮子”舞表演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主要表演狮子的生活习性,动作细腻诙谐,表现狮子温驯、活泼的神态和嬉戏的各种姿态;“武狮”则着重于技巧,动作敏捷勇猛,表现狮子的威武,表演动作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
  太平鼓 金塔县表演太平鼓,槌鼓手为武士装扮,头扎红色丝巾,身穿红色扎袖上衣,中式黑色结扣,扎脚红裤,额头和腰间均扎武士束带,胸间有白色护心镜;穿黄的,则为黄衣、黄裤、黄头巾,额头、腰间扎黑色武士束带,有的腰系红绫,扎核桃结;着绿的,则为绿衣、绿裤、绿头巾,额头、腰间所扎武士束带与穿红、黄衣者相同。槌鼓手系红绫于肩,鼓挎于膝部侧身。行进鼓随着前进步伐重复捶打。表演鼓点多变,动作花样繁多。队形变换有“一字长蛇阵”、“二龙戏水阵”、“伏羲八卦阵”等,表演的高难度动作有“鹞子翻身”、“牡丹花开”、“跑四门”等。押鼓即暂停鼓,一般鼓点为三三二,锣鼓同响,重捶重敲,最后两声锣鼓需猛敲猛停,急速收住。
  威风锣鼓 以鼓、铙、锣、镲四种乐器齐奏的一种民间音乐表演形式,其特点是古朴凝重,粗犷豪放。1998年传入金塔县,由三合乡社火队首演。经人民群众不断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威风锣鼓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鼓花、锣花、镲花与铙花传统表现手法上不断推陈出新,队伍不断壮大,由二三十人扩大为一二百人。
  演皮影 也叫皮影戏、灯影戏、影子戏。金塔民间皮影从造型、刀法上看,和秦晋皮影一脉相承,但相比之下,当地艺人刻制的皮影较粗犷,刀法较简练,造型也较拙朴,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风格与本地剪纸如出一辙。影偶人头大身长,手臂过膝,男影人豹头凸额,浓眉大眼;女影人鼻高而尖,红唇小口。影人结构大致分为头、双臂、双手、上身、下身、双腿等11部分。演出时那些挑线把式手夹竹签,可以表演出影偶人的正、侧、仰、俯多种姿势,通过调节影偶与屏幕之间距离,可获得大、小、虚、实的形象变化,虽为侧影,但给人以“曲从口出,动自其身”的艺术效果。
  扭秧歌 原为金塔县民间模仿田间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期间化妆娱乐舞蹈表演形式。秧歌分表演性、自娱性两种,秧歌舞队人数少则数十人,多时达上百人,有集体舞、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花束、扇子、绸带、手绢、伞、棒、鼓、灯笼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器乐伴奏下尽情舞蹈。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摆动彩扇,锣鼓、唢呐伴奏,在大街小巷或广场尽情扭跳,达到强身健体、娱乐即兴的效果即可。
  霸王鞭 也叫“打莲湘”、“金钱棍”、“花棍舞”,是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花棍多用竹、木制成,长约三尺,直径寸许。花棍漆彩纹饰,两端各凿孔4~5眼,交错排列。孔内装麻钱数枚。舞者手持花棍中间部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敲击四肢、肩、背等部位,不断打击出有节奏的响声。鞭子手一般为武生打扮,穿着戏剧服装中的滚身,即戏剧舞台上扮演兵、卒的服装。鞭子手面部化妆谱式为净水脸,也叫清水脸。
  腰鼓 是金塔县团体表演的一种文艺形式。表演者身背小红鼓、着彩装,由领队导演用铜锣按节奏指挥,舞姿优美,动作整齐、欢快、统一。
  唱“花儿”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和甘肃省东部等地盛行的一种民间歌谣,1986年后,随着移民的迁入,在金塔县羊井子湾乡盛行起来,主要有“河州花儿”和“青海花儿”两种。“花儿”是以歌代言、倾吐心声的民间娱乐载体,“花儿”具有独特的西部风情,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金塔民间,人们大多喜欢在农闲季节、茶余饭后聚集在一起举行“花儿”演唱会。唱“花儿”的音乐一般由主曲、词牌和小曲(民歌)三部分组成。主曲是贯穿“花儿”的主要曲调,它吸取佛经中的佛曲成分和本地的民间故事情节,其韵句属于赋体。其中包括“七字符”和“十字符”。词牌和小曲是各种词调的曲牌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它是“花儿”音乐中固定的音调形式。将这种文艺形式穿插在故事情节之中,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踩高跷 金塔县表演踩高跷时,出演人数不定,表演者将木架绑缚腿上,脚踩木架中横撑,离地1米。扮工、农、商、学、兵、医等,亦有扮唐僧师徒和八仙者,根据服装道具而定。鼓、锣、镲伴奏,秧歌鼓步,表演花样场次与扭秧歌相同。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文苑史话卷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文苑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方言词汇、文学创作、金石妙语、艺术集粹、俚言俗语、民间艺文、文体活动、桑田逸事、乡情民俗、文化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