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文苑史话卷》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371
颗粒名称: 文体活动
分类号: G127.42
页数: 10
页码: 157-166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文体活动情况的具体介绍,内容主要包括文艺形式、健身项目、休闲娱乐等。
关键词: 金塔县 文体活动 文化艺术

内容

文艺形式
  金塔县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丰富多彩,地方色彩浓郁,时代特点鲜明。文化艺术活动主要表现形式有扭秧歌、闹社火、游旱船、猜灯谜、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驭“竹马”、跳芯子、摆锣鼓阵、唱花儿、唱秦腔、卡拉OK比赛、集体舞、交谊舞、健美操等。
  地蹦子又叫“老社火”,是金塔民间流行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它有说有唱,载歌载舞,颇受群众喜爱。地蹦子是由4个鼓子、4个拉花、4个和尚娃、1个膏药匠、1个傻公子、1个丑婆子、1个大头和尚和1个柳翠组成。鼓子头戴鸡冠帽,身穿红裤褂,腰系白色或蓝色短裙,肩挂腰鼓,边跳边击。花姑身穿红绿袄,系花裙,手持小铜锣,边走边敲。和尚娃头戴和尚帽,涂花脸,穿花袄,腰系开裆裙,4人手持霸王鞭、担子槌,边走边击。傻公子头戴相公帽,身穿长衫,足蹬厚底靴,挂长须,边走边扇衫襟。丑婆子身穿大花袄,大麻脸,一手摇扇一手提帕,一身丑态,边走边扭。地蹦子的跑跳花样很多,约二十多种,跑跳一场长达三、四个小时。通用的花样有:一字长蛇、二龙戏珠、三环套月、四门焚香、四门斗地、四门拧钻、太子游四门、拜四门、五福梅花、八卦纂丁、九连环、十枝梅、蛇抱九蛋、黑虎掏心、八角茴香、九斤葫芦、盘肠儿、蒜瓣子、龙摆尾、蛇蜕皮、剪子股、兵扎墙、虎豹头、云转子、卷心子、白马分鬃、霸王观阵等。
  说唱兼备、歌舞并存是地蹦子最大的特点。其说唱形式可以分为先说后唱、先唱后说和自唱、电唱、对唱、边说边唱、边舞边唱等。说唱内容丰富,有唱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神灵的祈求、对官府的褒贬期望;有唱通过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后的愉快心情;有唱当地好人好事和坏人坏事;有唱自然现象和颂扬吉利;有唱古诗词的,大都即兴赋诗,现编现唱。表演几场后由膏药匠唱一段或数段赞誉之词,祝福人寿年丰,全家和睦,继而再跳,循环往复。有的社火队外场加大头和尚和柳翠,表演相互嬉戏动作。乐器有大鼓、大铜锣、镲等。
  游旱船游旱船俗称“划旱船”,又名“船姑娘”。船中坐花姑,戏剧小旦打扮,身穿锦缎花袄,高挽云髻,粉面桃腮,耳环银镯,手扶船楼柱以步行代船行驶,船姑娘在衣内用背带把船身挎起,齐于腰间,如坐船状,船身以下围裙正好遮住腿脚,而将一双假腿脚平置船上。游旱船一般有艄公2~4人,赶船人为一老艄公,戏剧贫苦老生打扮,手持木桨,头戴凉帽,表演时作划桨动作,与花姑配合,舞船行步,各执桨板作划船状,据说来源于传说中尼姑陈妙常追赶书生潘安的故事。边歌边舞,如行船于水面之上,船前还有两位姑娘打扮的童子,扶于船沿左右,随船行进。他们有唱有白,唢呐、笛子伴奏,场外伴唱队随乐唱《四景》和《十道河》,彩船在音乐声中行走几十个场次,唱完一段曲调之后,花姑和艄公对白一段,语言颇具戏剧性。
  猜灯谜 是金塔群众文化艺术活动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每到重大节日,特别是元宵节期间,各单位及各乡村文化站(室)都少不了猜灯谜这个游艺项目。组织者把诗谜条系于花灯上,供人猜测。制谜猜谜者众多,内容颇为生动活泼。这时,谜语也就成了“灯谜”。“一时欢乐一时愁,想起千般不对头。如若想得千般到,自解忧来自解愁。”这首诗就是一个谜面,它的谜底正是“猜谜”。
  金塔流传的谜格多达几百种,名目有:秋千格、卷帘格、求凤格、徐妃格、白首格、粉底格、谐音格和蜂腰格等。
  耍龙灯 金塔民间耍龙灯,龙的形象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扎成龙头龙尾和数节龙身,节数不等,但均为单数。每节内燃蜡烛的称“龙灯”,不燃蜡烛的称“布龙”。龙灯,一般可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看龙,它讲究装饰,通常有13~17节。“龙衣”有用布绘上彩鳞的,也有用绸缎加以刺绣的,它专供观赏;第二种是舞龙,它和看龙在形式上无多大差别,但制作远不及看龙精致,舞龙能上能下,可左右旋转;第三种是龙灯,有13~17节,是用竹笼糊上透明面筋纸,竹笼里点上蜡烛,在夜间翩舞犹似火龙,又叫“穿花灯”。耍龙灯时要求动作循环连贯,侧重于花样技巧,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裆子(穿花)、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耍龙时,不论表演哪种花样动作,都是巨龙追着红色的宝珠飞腾跳跃,忽而高耸,似飞冲云端;忽而低下,像入海破浪,蜿蜒腾挪,煞是好看。
  耍龙灯也叫“龙舞”、“龙灯舞”,是金塔传统舞蹈形式之一。每逢喜庆节日,尤其是在春节期间,金塔城乡社火表演中,“耍龙灯”是常见的表演形式。
  驭“竹马” 金塔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舞者将竹马系于腰间,或用绳带挎于肩上,如骑马状。马身下部围彩绸幔裙,正好将舞者下半身遮住。舞者碎步徐行、急驰或跳跃,动作轻松活泼,热烈奔放。玩竹马的道具是用竹篾扎马头马尾各一截,彩饰,表演者系于腰部,一手执缰,一手执鞭,古装,舞碎步,出场人数不定,表演花样场次与社火、秧歌相似,鼓、锣、镲伴奏。骑马人一般由儿童扮演,头束彩巾,身穿短袄,腰系红绫,袄、裤一色,粉面桃腮,披红挂彩。骑竹马表演一般成双成对,动作协调一致。
  跳芯子 金塔民间的一种大型穿足舞蹈。具体装扮由铁匠打制单人杆和双人杆两种,铁杆下粗上细,长一丈四五尺,顶端置踩脚横板,外以蓝布包缠,因叫芯子。芯子一组27人,演员都是十二三岁的男女孩童。表演时用5个方桌,每桌置3个杆,扮演者各穿新鲜衣裙,腰束彩色绸飘带,牢绑在铁杆顶端,然后连人带杆绑在方桌腿上,演员周围装置各种花朵和其他饰物,每桌4人抬,两边各设保镖1人,手持长柄护杆安宫扇形护板,以防演员闪失。在前面还有2人抬一条桌,横担一根双檩长的木头,两头各骑1人,叫做独龙杆,两人一松一驰上下翻转,前春官、后春婆,或扮张公或拿水瓶,行动时,各执其事,锣鼓齐鸣,杆上小孩有的手舞绸巾,或拿水瓶,或拿花朵、仙桃;有的脚踩在花枝上,或菜叶上;有的立在莲花心上,望去玄妙无比,游街走巷,稳步前进,表演项目有观音洒净水、天女散花、白猿摘桃等。
  舞“狮子” 也叫耍“狮子”、“狮子”舞,“狮子”舞所用道具:“狮子”头用竹篾作架,彩饰。狮身用黄布栽毛做成。两人扮一狮,身穿与狮身颜色一致的裤褂。一人撑狮头,一人扮腰尾,配合行动。每狮有一古装少年手持彩球引舞,表演时大鼓、锣、镲伴奏。可演出“狮子”登山、“狮子”打滚、“狮子”滚绣球等多种花样。在模仿动作上有舔毛、擦脚、搔头、朝拜、翻滚等动作;在技巧上有上楼台、过天桥、跨三山、出洞、下山、滚球、吐球和踩青等。
  金塔县“狮子”舞表演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主要表演狮子的生活习性,动作细腻诙谐,表现狮子温驯、活泼的神态和嬉戏的各种姿态;“武狮”则着重于技巧,动作敏捷勇猛,表现狮子的威武,表演动作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
  太平鼓 金塔县表演太平鼓,槌鼓手为武士装扮,头扎红色丝巾,身穿红色扎袖上衣,中式黑色结扣,扎脚红裤,额头和腰间均扎武士束带,胸间有白色护心镜;穿黄的,则为黄衣、黄裤、黄头巾,额头、腰间扎黑色武士束带,有的腰系红绫,扎核桃结;着绿的,则为绿衣、绿裤、绿头巾,额头、腰间所扎武士束带与穿红、黄衣者相同。槌鼓手系红绫于肩,鼓挎于膝部侧身。行进鼓随着前进步伐重复捶打。表演鼓点多变,动作花样繁多。队形变换有“一字长蛇阵”、“二龙戏水阵”、“伏羲八卦阵”等,表演的高难度动作有“鹞子翻身”、“牡丹花开”、“跑四门”等。押鼓即暂停鼓,一般鼓点为三三二,锣鼓同响,重捶重敲,最后两声锣鼓需猛敲猛停,急速收住。
  威风锣鼓 以鼓、铙、锣、镲四种乐器齐奏的一种民间音乐表演形式,其特点是古朴凝重,粗犷豪放。1998年传入金塔县,由三合乡社火队首演。经人民群众不断创新,极大地丰富了威风锣鼓的艺术表现形式,在鼓花、锣花、镲花与铙花传统表现手法上不断推陈出新,队伍不断壮大,由二三十人扩大为一二百人。
  演皮影 也叫皮影戏、灯影戏、影子戏。金塔民间皮影从造型、刀法上看,和秦晋皮影一脉相承,但相比之下,当地艺人刻制的皮影较粗犷,刀法较简练,造型也较拙朴,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其风格与本地剪纸如出一辙。影偶人头大身长,手臂过膝,男影人豹头凸额,浓眉大眼;女影人鼻高而尖,红唇小口。影人结构大致分为头、双臂、双手、上身、下身、双腿等11部分。演出时那些挑线把式手夹竹签,可以表演出影偶人的正、侧、仰、俯多种姿势,通过调节影偶与屏幕之间距离,可获得大、小、虚、实的形象变化,虽为侧影,但给人以“曲从口出,动自其身”的艺术效果。
  扭秧歌 原为金塔县民间模仿田间劳动的一种原始舞蹈,后来成为农闲或年节期间化妆娱乐舞蹈表演形式。秧歌分表演性、自娱性两种,秧歌舞队人数少则数十人,多时达上百人,有集体舞、双人舞、三人舞等多种表演形式,根据角色的需要手持相应的花束、扇子、绸带、手绢、伞、棒、鼓、灯笼等道具,在锣鼓、唢呐等器乐伴奏下尽情舞蹈。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摆动彩扇,锣鼓、唢呐伴奏,在大街小巷或广场尽情扭跳,达到强身健体、娱乐即兴的效果即可。
  霸王鞭 也叫“打莲湘”、“金钱棍”、“花棍舞”,是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花棍多用竹、木制成,长约三尺,直径寸许。花棍漆彩纹饰,两端各凿孔4~5眼,交错排列。孔内装麻钱数枚。舞者手持花棍中间部位,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敲击四肢、肩、背等部位,不断打击出有节奏的响声。鞭子手一般为武生打扮,穿着戏剧服装中的滚身,即戏剧舞台上扮演兵、卒的服装。鞭子手面部化妆谱式为净水脸,也叫清水脸。
  腰鼓 是金塔县团体表演的一种文艺形式。表演者身背小红鼓、着彩装,由领队导演用铜锣按节奏指挥,舞姿优美,动作整齐、欢快、统一。
  唱“花儿” 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和甘肃省东部等地盛行的一种民间歌谣,1986年后,随着移民的迁入,在金塔县羊井子湾乡盛行起来,主要有“河州花儿”和“青海花儿”两种。“花儿”是以歌代言、倾吐心声的民间娱乐载体,“花儿”具有独特的西部风情,蕴含着丰厚的文化底蕴。
  金塔民间,人们大多喜欢在农闲季节、茶余饭后聚集在一起举行“花儿”演唱会。唱“花儿”的音乐一般由主曲、词牌和小曲(民歌)三部分组成。主曲是贯穿“花儿”的主要曲调,它吸取佛经中的佛曲成分和本地的民间故事情节,其韵句属于赋体。其中包括“七字符”和“十字符”。词牌和小曲是各种词调的曲牌和富有地方特色的民歌,它是“花儿”音乐中固定的音调形式。将这种文艺形式穿插在故事情节之中,能增强艺术感染力。
  踩高跷 金塔县表演踩高跷时,出演人数不定,表演者将木架绑缚腿上,脚踩木架中横撑,离地1米。扮工、农、商、学、兵、医等,亦有扮唐僧师徒和八仙者,根据服装道具而定。鼓、锣、镲伴奏,秧歌鼓步,表演花样场次与扭秧歌相同。
  健身项目
  滚铁环 滚铁环要件由直径1尺左右的圆形铁圈和1根70~80厘米长的粗铁丝组成,粗铁丝一头撅成勺状弯钩,另一头撅成把手形状。玩的时候,一手握住环把子,另一只手提住铁环放在弯钩里,铁环朝前一滚,环把子就推着铁环滚动前行,同时发出悦耳的金属摩擦声音。
  打弹弓 一个木头叉,绑上两根橡皮条,剪一块长方形牛皮,两头各剜一个眼,把橡皮条分别从眼里穿过去用麻线扎好,拣一些小石子作“子弹”,一个弹弓就做成了。金塔民间孩子们常用弹弓打麻雀。如果把弹弓叉做成粗铁丝的,技术含量和精致程度都大为改观,有的还在绑皮条的两个叉环中间用毛细铁丝为弹弓做上一个“瞄准镜”,把麻雀套在瞄准镜里,“三点成一线”射击,命中率大大提高。
  打沙包 剪6块5厘米见方的布块,边边相接,缝成1个空壳的正方体,留1个小孔,里面装进麦麸、谷糠或者玉米粒,然后缝严,沙包就做成了。打沙包要在地势平坦空阔处进行,活动范围宽5米、长10米。将人数分成大体相等的两拨,一拨进入长方形内,是防守者;另一拨再分成两部分,分别站在长方形的两端是进攻者。进攻者用沙包投击长方形内的防守者,谁被击中,谁就退出场外。场内的人被全部击中,游戏结束,攻守双方交换位置,重新开始。
  踢毽子 金塔县居民踢毽子的玩法很多,单脚内侧踢叫“小小”,踢一次算一个;用膝盖踢叫“墩墩”;两脚内轮流交踢叫“盘盘”;把毽子踢起来或抛起来,随着一个优美的弹跳,在背后用脚后跟把毽子踢得高高的,叫“打卡”。踢毽子可分成两拨对抗,每一拨的成绩可以累计计算。形式由后踢的一方决定,一般从易到难,依次上升。无论踢什么项目,毽子一落地就被淘汰,换人重新开始。
  荡秋千 金塔民间把荡秋千叫“打秋”,秋千也不一定是专门的设施,拿几根麻绳或草绳接起来,在廊檐下一拴,或者在院门前选择距离比较合适的两棵树,在适当高度架一个横担,把绳子拴在横担上,秋千就做成了。双手握绳,一脚踩在秋千上,一脚跳着后退几步,然后蹿上去,借着秋千的惯性前后摆动,向后摆的时候两腿蜷缩,向前摆的时候用力一蹬,这样反复交替,几下子就荡起来了。
  跳绳 跳绳时,选一段绳子,两手一握,就地就可以跳起来。绳子上下左右甩动,甩过脚下时,迈步过绳叫“小小”,是最简单的跳法。单脚跳跃叫“瘸瘸”;两脚齐跳叫“蹦蹦”。跳绳可以一个人自得其乐,也可以几人一起玩,各计各的数字。绊了绳就被淘汰,换另一个人跳。
  广播体操 每天早晨,金塔县各中小学、机关单位组织学生、职工做广播体操。每逢重大节日,举办广播体操、健身操、韵律操比赛。
  各种球类比赛 每逢重大节日,金塔县城市和乡村都要举行各种球类比赛。节假日、茶余饭后,金塔县部分居民自发组织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足球、篮球等球类运动。
  步行 每天早晨或茶余饭后,金塔县部分居民喜欢长跑、散步、倒走等步行活动。民间有“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没事常走路,不用进药铺”的说法,即通过自由和缓的行走,四肢自然而协调地舒展,使全身关节筋骨适度运动,增强腰部肌肉和韧带的张力与弹性,起到舒关节而养筋骨、畅神志而益五脏的锻炼效果,提高肌体免疫力。
  太极拳 太极拳是金塔县城老年人喜爱的体育运动,适合体弱多病者练习。长期练习,可使人心态平和宽容、身体灵活,有正骨骼、健肠胃、促循环、利脑养性等功效。
  蹦迪 金塔县青年人喜欢蹦迪,迪斯科音乐强调以夸张的强弱力度交替诱发内在的节奏冲动来支配舞步,舞蹈动作可随音乐节奏即兴发挥,突出自由、个性。这种舞蹈可单人自跳,双人跳,多人集体跳,可起到身心愉悦的效果。
  围“和尚” 金塔县民间围“和尚”时,先在地上画一个4×4棋格,备16个小石子粒为“娃娃”,备一块较大石子为“和尚”。“和尚”坐庙内,棋盘四周每个点上放1个“娃娃”。“娃娃”先走进庙门。在全盘棋中“娃娃”每次只能走1步,而“和尚”则可直走1步或数步。“和尚”走入两个“娃娃”中间可“吃”掉2个“娃娃”。娃娃在围攻中可以夹“和尚”,“和尚”遇夹退后或前进,不能在原格内停留。凡在棋盘中将“和尚”围死,“娃娃”撤退,让出“和尚”能活动的范围。把“和尚”围死在庙中,“娃娃”胜;“和尚”把“娃娃”吃剩3人,“和尚”胜。
  猫捉老鼠 玩耍人数在10人以上。赛前,先以石头、剪子、布的方法选出“猫”1只,“老鼠”若干只,其余人员手拉手围成1圆圈作为“洞”。“老鼠”在圈内来回跑动,伺机钻出“洞”外,扮演“老鼠”者在“洞”外被“猫”捉住算出局。“老鼠”被捉完,游戏重新开始。
  老鹰抓小鸡 参加人数不限。
  玩耍时,选出1名身体健壮、反应敏捷、奔跑快的队员为老鹰;选1名身体好、移动快的队员为鸡婆;其余队员为小鸡。比赛开始,老鹰不断左右移动,伺机抓住小鸡。鸡婆左扑右挡,不让老鹰抓到小鸡。在规定时间老鹰未抓到小鸡,判老鹰败;如果抓到小鸡,判老鹰胜。
  斗鸡(又名争雄) 是金塔民间2人或多人玩的一种游戏。比赛时,双方队员用一手抬起相反的脚尖,使小腿部成盘式,单腿立于地面。双方互用膝盖顶撞对方,使对方失去平衡,抬起的腿脚落地或人倒地就被淘汰。
  瞎子抓跛子 比赛时1人用黑布蒙住双眼为瞎子,1人单脚跳为跛子。瞎子根据跛子奔走时发出的声音判断对方所处的方位,伺机将其抓住。抓到者获胜并互换角色继续进行。
  休闲娱乐
  金塔县居民休闲娱乐活动,以家庭和亲朋好友自发组织为主要形式。丰富多彩的休闲娱乐活动,可起到消除疲劳、修身养性的作用,既富于情趣又益于健康。
  自乐班 金塔民间自乐班以演唱秦腔及传统歌曲为主,乐器以二胡、板胡、手风琴、笛子、三弦子、锣、鼓、镲为主,人数不限,自娱自乐。有时也参加公益演出,为老人祝寿、商铺开张剪彩助兴等活动。
  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金塔县居民的休闲娱乐活动趋于多样化。玩扑克牌、掀牛九、打麻将、唱卡拉Ok、上网等也成为金塔县居民普遍喜爱的休闲娱乐活动。
  养花 种植花卉,能赏心悦目,陶冶性情。金塔县居民爱好养花,通常在客厅和居室中养一些自己喜爱的花卉,用来净化室内空气、装点室内气氛,增加美感,丰富业余生活。
  弈棋 茶余饭后,走在金塔县大街小巷、广场、小区便可看见一些象棋爱好者围坐在一起,对弈几盘。既能休闲娱乐,又能起到健脑作用。
  垂钓 金塔县黄鸭湖等14座水库及周边适宜鱼类生长,是居民休闲垂钓的理想场所。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文苑史话卷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文苑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方言词汇、文学创作、金石妙语、艺术集粹、俚言俗语、民间艺文、文体活动、桑田逸事、乡情民俗、文化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