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文苑史话卷》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369
颗粒名称: 民间故事
分类号: I277.3
页数: 10
页码: 146-15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的民间故事是长期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性的民俗文学作品,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每一则故事都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金塔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金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故事以古朴纯真的文学手段,反映着金塔人民群众追求理想、渴望平等、和谐、幸福生活的一幕幕憧憬,以普通民众的生活遭遇及理想愿望为叙述重心,用巧妙的虚构方式,编织了一篇篇富于趣味性与教育性为一体的篇章。故事种类繁多,有的贴近实际生活,有的饱含神奇幻想,有的诙谐幽默,有的寄寓哲理,从而构成一座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学库。
关键词: 金塔县 民间艺术 民间故事

内容

民间故事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作的民俗文学作品之一。千百年来,金塔人民在生产实践中传说、演绎、创作形成了许多具有地域特性的民间故事,它深深植根于民众之中,每一则故事都散发着一股浓郁的乡土气息。金塔民间故事是金塔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是金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金塔县民间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民间故事从狭义上来说是指民间神话、传说,寓言之外的那些具有幻想、现实性较强的散文类民间文学作品。广义上讲,民间故事就是劳动人民创作并传播的、以劳动人民的现实生活为基础,运用丰富的想象力,以散文的形式讲述劳动人民对现实生活的认识与思考,是具有虚构内容的口头文学作品的传承。据考证金塔民间汉唐时期广为传说的“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等故事就引起史官和文人们的注意,并开始收集、整理、传播。经过几千年来的锤炼和传承,民间故事已成为金塔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众多的文学作品中,生命力最活跃,涉及范围最广泛。金塔民间故事以古朴纯真的文学手段,反映着金塔人民群众追求理想,渴望平等、和谐、幸福生活的一幕幕憧憬;以通称的人物、广泛的背景,演绎着完整富有情趣的故事情节,展现出广大劳动人民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缕缕情感;以普通民众的生活遭遇及理想愿望为叙述重心,用巧妙的虚构方式,编织了一篇篇富于趣味性与教育性为一体的篇章。故事种类繁多,有的贴近实际生活;有的饱含神奇幻想;有的诙谐幽默;有的寄寓哲理,从而构成一座多姿多彩的民间文学库。集中反映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心声和期待”;蕴含着神奇的幻想色彩;体现着具体鲜明的育人蕴含。如:《一个铜板》这则故事,以老铁匠夫妇在教育儿子方式上所持的不同态度和做法为例:父亲要儿子靠劳动去挣铜板,可母亲却偷偷地给铜板,连续两次都被父亲识破而将铜板掷进火炉,但儿子都无动于衷,因为钱不是他靠劳动挣来的,所以他根本就不知道珍惜。第三次,当他真的凭劳动挣来了一个铜板,父亲又把铜板扔进火炉里时,他向炉子扑去,一边哭诉一边在炉灰中摸寻自己挣来的钱,父亲说:“孩子!现在我相信,这是你用汗水挣来的钱。前几次你为什么无动于衷,因为那是别人挣来的钱,掉了不心痛。这次是你自己用汗水挣来的吧?”故事中的父亲从表象上看不是一位爱孩子的人,做法有点过激,不是一般人的所作所为。但他让孩子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反省过错,重塑品德,体会人的本能和人性的本质。父亲的智谋和挚爱伴随着理性的头脑而显得更为深切动人。更可取的是故事中蕴藏着极为深刻的现代教育理念,堪称育人之佳品。
  金塔民间故事着力讴歌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模范英雄人物,愤慨诅咒为非作歹、好逸恶劳的坏人坏事。使读者在品赏故事情节的同时,培养良好道德品质,提高判别是非能力。表现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崇高精神的故事,体现着劳动人民的无私奉献、顽强拼搏的斗志和气魄。如:《霍去病的红柳鞭杆》讲述的是:“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在焉支山大败匈奴后,眼看全胜在望,战马却断了粮草,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后退,反倒是在苦苦思索解决粮草的办法……”体现出骠骑将军霍去病没有因处境的凄苦而丧失战胜困难的勇气,表现出坚韧不拔的人生意志。这则故事金塔民众人人皆知,这种类型的故事在金塔民间流传的极多,有古代的,现代的,也有发生在今天身边的。不论何时代的,对塑造人们良好的思想品质都有着深刻的引导力,潜移默化的功能是永存的。
  金塔民间故事大多带有“神奇”的幻想色彩,故事素材大多来自于“神话”传说,基于现实生活但又超越实际生活,借助想象,构造出一个个寄托人们理想愿望的梦幻世界。故事情节上呈现出绵绵奇幻的浪漫色彩,加上表现手法的隐喻,内容的想象和虚构,故事大多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在超越现实生活的空间以丰富的想象,虚构人类生活境遇和理想愿望。如:在梦幻类故事中,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却成为可能,故事中的神魔仙怪常常人格化,参与人类生活,比较典型的有田螺姑娘、蛇郎等。有些描述宝物的故事,更是神乎其神,把一个自然物神化成具有神奇魔力的宝剑,把民众日常生活用品,描述成了神奇无比的宝贝、改变主人公命运的救星、惩恶扬善的利器。动物类故事,将动物人格化,通常采用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动物开口说人话,并赋予人的思维和情感,将动物的天然习性和社会人的格性联系起来,使得动物世界成为现代人世界的折射和投影。如《猫狗结怨》等故事,形似“动物世界”,却神似“人间百态”,成为两个世界的巧妙融合的天堂,形象的勾勒出了一幅寄寓丰富而又蕴含深刻社会动态、人生哲理的画卷。
  金塔民间故事从内容上看具有隐喻性和象征性的特点。故事运用以物喻人的手法,间接含蓄地反映人类生活现实和理想愿望,追求神似而不是形似。有表达人类“忘恩负义”的短篇。如:《吴良心与神鱼》讲述以打鱼为生的吴良心,无意间网到一条十几斤重的大鱼。吴良心欲杀大鱼,在大鱼几次三番的央求下,吴良心以索要钱吊、金元宝为由供养着大鱼但因贪心当官,将大鱼献出后,人、财两空。得以“不讲天理、没有良心”的说法。还有彰显以弱小者战胜强敌,表达人们与恶势力斗争的勇敢精神和渴望胜利的美好愿望的中篇,典型的如:《小枣核》、《小黄龙》等,这些故事从表象上看,似乎荒诞无稽,神奇怪异,不符合现实,不符合常规,逻辑性也不怎么样。但正是在这种怪诞离奇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和概括,表达了人民大众不拘泥于既成事实、不安于平庸的愿望和追求,在想象和幻想中构造理想的生活,强烈要求现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怪诞离奇中包含了严肃的思考,变型中蕴含了象征的意味。千百年来,无以数计的金塔人编纂民间故事,借以表达自己的心声、理想和愿望,反映民族苦难,弘扬斗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金塔民间故事在类型上体现出人物设置程序化、类型化,并遵循着“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最常见的有两兄弟、三姐妹或哥仨、姐俩、两个伙伴等,如:《蛇郎》说的是三姐妹,但着重讲的是大姐和三妹的故事,所以仍算是“两姐妹型”。人物形象的表述上大多是美与丑、善与恶、机智与愚蠢、勤劳与懒惰、勇敢与怯懦、憨厚与狡诈、诚实与虚伪等相互对立的性格类型。如《南山与北山》的故事说:位于金塔南北的两座山为了证实谁诚信,订立盟约“白天长,夜间不长”。南山信守诺言,而北山却为了炫耀自己,偷偷违约了。玉帝知道后认为,对不守信用的应该受到严厉惩罚,于是一把火将北山烧成了死山。这则故事民间广为流传,已成为老人们教育娃娃,要做诚实守信孩子的教材。更有趣的是《真假新娘》的故事,以男子和女子从小的约定——男子错娶新娘——男子奇遇白莲花——男子以花寻到真新娘为主要情节,表述机智、勤劳、憨厚的男子为追求幸福而恋恋不舍的信念。而金塔片、鼎新片受地域文化差异的影响,说法上产生了诸多差异,就金塔片的西坝片、东坝片也略有不同,但其中主要的故事情节还是被稳固地保存了下来。故事情节结构程序化的“三段式”(“三叠式”)结构类故事的情节往往都经历三个层次,如遇到三道难题、经历三次考验、三次历险等等。如《巧媳妇》中的巧媳妇在三次反复测验中轻松地获胜表现了巧姑的聪明才干和乖巧伶俐。
  金塔县民间故事最早起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后来经过文人不断修改、加工而成,语言奇异、题材广泛而充满幻想,许多优秀的故事,展示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留下了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画卷。
  金塔民间故事是金塔劳动人民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它以一种质朴的乡土尊严和生命力;一种永恒的地域文化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乡亲,诠释出金塔历史风度、乡村活力、人间温情。它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蕴含着英雄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等崇高思想品德,给人们以知识、教诲、鼓舞和希望。
  金塔籍公民及在金塔工作的客籍人员在国家正式出版物上公开发表的民间故事作品选录:
  鸳鸯池的传说
  金塔县城西南8公里处,夹山南麓有湾湖水。它是讨赖河、红水河下游的积水,因夹山阻挡,湖水积聚很深。湖边水草丛生,林木成阴,湖中碧水清澈,吸引着各种禽鸟来这里栖息繁衍,由于湖中鸳鸯最多,所以人们便把此湖称为鸳鸯湖。直到毛公开辟夹山,湖水下泄渐缩为池,后人遂称为“鸳鸯池”。后来勤劳智慧的金塔人民在这里修筑水库,把希望寄托在了这颗沙漠明珠上,同时当地也广泛流传着关于“鸳鸯池”的不少神话传说。
  (一)
  相传,太古时,西天瑶池王母前往瀛洲欲与东王公百年相会。她脚踏五彩祥云,徐徐向东行进。时值炎炎夏日,行至祁连北麓,倍觉气候干燥,灼热难耐,遂从腰间摘下鹅羽扇驱暑。忽然一声巨响,如山崩之声震九霄;似地裂之响荡云端。说时迟,那时快,一团云雾起自足下。王母惊道:“何方妖孽滋事人间?”跟班仙吏急匆匆按落云头,察看究竟,不多时回报娘娘道:“不是妖孽作祟,乃是娘娘如意鸳鸯坠掉落凡尘所致”。
  王母即派仙吏同绿衣仙女下界询问“可曾伤及无辜?便察人间衣食丰歉,瀛洲回禀”。二仙领旨,变做一对老夫妇来到鸳鸯坠掉落处,但见砾石焦山,荒无人烟,再向北行,萧瑟秋风中有百十户人家,残垣断壁,树木稀疏,看情形庄稼收毕,五谷归仓。女人们围聚南墙湾锥帮纳底,男人们在拾掇柴火准备过冬。见二老过来,仙风道骨,疑是远方客人走亲串戚,都放下手中活计,热情招呼。二仙见众人亲热,便问道:“适才可听到甚么声响?”答曰:“不曾,道是今年盛夏离此不远处曾发生怪事一桩,一声巨响,似天崩地裂,瞧!那边的瓦砾就是。不久前,有人放牧到那里,看到山石陷下去偌大一个深池,甚是壮观,可惜池中没水。”二仙心道:天上一日,人间一年,真是不虚。二仙又问:“近年日子过得可好?”众人答:“这里土地肥沃,只是缺水,仅有泉一眼,养育着全村老少和牛羊,水贵如油,生活清苦。若是有水,此间定是粮丰草茂,牛羊成群的富庶之地。”
  却说二仙听得清楚,探得明白,回到瀛洲向王母如此这般一说,王母即找龙王商议,龙王素知三太子嘲讽最善历险,才智超群,派其前往。
  嘲讽不日来至祁连山下,拈仙弓,搭火箭,向着雪山之峰射去,不一会,一股清流顺山坡而下。好个三太子,见水流偏向,情急之下,抽出丈八宝剑,憋足拔山之气,顺着大池方向划开一道地沟,引水入池。从此,池漫水溢,涓涓不息,浇田耕牧,得以永年。因王母鸳鸯玉坠成池,故称其为鸳鸯池。嘲讽回报,王母寻思,既为鸳鸯池,当有鸳鸯而不妄,于是王母摘下玉坠,吹一口仙气,顿时,两只小鸟飞身入池,一对鸳鸯游弋水面。这正是:鸳鸯本是玉雕禽,王母点化通灵性。为保池水不枯竭,生生世世结同心。
  光阴荏苒,斗转星移。不知又过了几多岁月,西王母身居瑶池,闲来无事。一日心血来潮,欲去南天门看看人间景象,随唤七彩仙女跟随。到了南天门,坐在望凡亭,低仙首张神目把个大千世界看了个清清楚楚。“这世界变化真快,多日不见,人间已是公路阡陌,铁道穿山,高楼林立,船泊四海,一派升平景象。”鸟瞰一番,不觉有点乏热,挥扇趋暑,忽见那鸳鸯扇玉坠又回到了身边,“不是已点化到了凡间”?那绿衣仙女急忙禀道:“确有其事,当年玉坠落地沉池,东海龙王三太子开山引水入池,点化玉鸳鸯落户池中,后因那里水源充足,人多集聚,广垦耕地,池水告急,人们为争水而械斗,池中年秋见底,那鸳鸯无法生存,且现今人世亦大不如从前为善,常毙飞禽饱口福,是故玉鸳鸯归位。”
  王母仔细浏览了这块地方道:“这里倒也比先前繁华了许多,至于人们争水之事就烦请龙王酌情救助。”
  绿衣仙女离开南天门,驾祥云到了东海,按落云头,拨开碧水,来到水晶宫,恰遇龙宫聚会,东海龙王敖广、南海龙王敖钦、西海龙王敖闰、北海龙王敖顺哥四个携众龙子正把盏言欢,绿衣仙女把王母之意如此这般地一说,便返回了天庭。
  四海龙王听了仙女所授口谕,西、南、北三龙王说道:“既是找东海,还请大哥辛苦,我等就此别过。”敖广一看也罢,即唤三龙子嘲讽过来说:“这事原与你脱不了干系,还是你去解决。”嘲讽这次欲作长远计,西海龙王敖闰三太子玉龙(也就是当年随唐僧西天取经的小白龙,而今的八部天龙)说:“我和嘲讽去天庭求计于斗战胜佛(就是当年的美猴王)定有妙计。”
  嘲讽和八部天龙东西两海三太子拜别大圣,在长江入海口吸了满腹淡水,飞临祁连山麓上空,但觉空气干燥之极,大概有些时日未曾受过雨露之恩,二龙便把腹中之水一路喷将下来,顿时大雨倾盆。其时正是甲申年七月初八日,该地降了一场多年罕见的暴雨。
  话说二龙子吞云吐雾降了雨露,在夹山山坳戏耍了一番,时近子丑,便来到青山寺龙王庙,依计施出托梦之术把求雨保水之法托知当地父母官,再用分身之术借艺人之手把自己的形体留在池畔,并嵌“双龙赐福”吐露甘霖。以期净手者文工,饮用者神清,有求必应,不弃不离。待祭降雨,造福万民。
  (二)
  相传很久以前,湖边村里有个名叫柳花的姑娘,父母早年双亡,与兄嫂一起生活。她一年四季伴随着羊群,放牧长大。柳花的村上有个名叫驼娃的小伙,父亲早年去世,母亲改嫁。驼娃从七八岁就开始给刘财东放牛。
  每天清晨柳花和驼娃迎着初升的太阳,赶着牛羊到鸳鸯湖边放牧,傍晚又赶着牛羊回家,湖水与浪花交织着他们欢快的笑声和笛声。随着时间的推移,驼娃长成一个英俊的小伙子,柳花变成一个美丽的大姑娘,他们互生恋慕之情,便私订终身。贪色的刘财东,虽有三妻四妾,却又看上了柳花姑娘,欲将柳花姑娘纳为小妾,多次派人到柳花兄长家求婚。视财如命的兄嫂看到白银重礼,满口答应了这桩婚事。柳花得知,决不答应,誓死与驼娃在一起,非驼娃不嫁。狠毒的刘财东为了叫柳花死了这条心,在一个夜晚,派打手将驼娃暗害,扔进湖里。柳花闻知驼娃被害,痛心难忍,啼哭了三天三夜,昏迷不醒。这时刘财东的迎亲花轿已到,狠心贪财的兄嫂强迫柳花穿上新衣,将她绑上花轿。刘财东骑着高头大马,仆人抬轿,吹吹打打,向刘家走去。沿途路过湖边,一阵狂风吹来,霎时天昏地暗,坐骑受惊,腾空把刘财东掀进湖里,一声霹雳,翻腾的水浪从中分开,驼娃从水里含笑走出,上前携着柳花的手,踩着浪花,向水晶宫走去。从此,每当晨曦初露的时候,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总有一对鸳鸯嬉水畅游,形影不离,人们认为是两青年魂精所化。人们便把此湖称为“鸳鸯湖”。后来湖水下泄,渐缩为池,一对鸳鸯比翼双飞,后人遂称之为“鸳鸯池”,神话故事也就流传至今。
  霍去病的红柳鞭杆
  红柳,学名叫“柽柳”。金塔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相传,汉朝骠骑将军霍去病在焉支山大败匈奴后,即率骑穷追,眼看全胜在望,战马却断了饲草。一天傍晚,戈壁夕阳一片火红,霍去病独自一人骑着马,思索解决粮草的办法,坐骑突然奔跑起来,他急忙挥鞭打马,不慎沾满血汗的柽柳把马鞭脱手飞落。霍去病勒马下鞍,寻找马鞭,奇怪的是马鞭插在土里。待他蹲下细看时,发现马鞭已经生根发芽了。转眼间,戈壁上出现了一大片柽柳。猩红的柳枝,翠绿的柳叶,鲜艳的柳花,真是红肥绿浓,竞相斗艳。后来,红色的柽柳遍布古居延绿洲,人们就把“柽柳”叫成“红柳”了。
  神奇的传说赋予红柳神奇的色彩。其实,红柳的神奇完全在于“自我”。红柳耐干旱,抗盐碱,越是风沙荒凉处,越有红柳雄健的身姿。初春,高大的胡杨林仍是一片萧条,低矮的红柳却已悄悄地吐出了嫩绿的幼芽。不久,如絮的串串柳花便三三两两地开放在枝叶当中。红的娇艳,白的皎洁,红白相间,从春到夏,点缀着绿洲单调的色彩。
  白露凝霜,大雁南归的金秋时节,层层叠叠,满川遍野的柳花,仿佛在一夜之间全都盛开了,如熊熊的火焰,燃烧在枝头。清晨,绯红的柳花上挂满晶莹的露珠,在朝辉中星星点点闪着银光。秋风轻轻,珠露摇摇欲滴,变幻着绮丽的色彩,夕阳西下,天边一派辉煌灿烂,柳花一丛丛,一簇簇,一望无际,如晚霞栖落,姹紫嫣红,绚丽无比。
  李广利种杏在金塔
  金塔民间传说,贰师将军李广利,奉汉天子之命,领兵伐大宛,获取汗血马。路经河西正当盛夏时节,部队迷了路。在茫茫戈壁滩上,找不到一滴水,李广利万分焦急。正在这时,突然看到前边瀚海流云深处,有两匹闪光锦缎,时而如翡翠般的碧绿,时而如黄金般的辉煌,变换着颜色在飘游。顺风飘来一股馥郁的杏香。李广利驱兵策马向前追去。奇怪,李广利急驰,那锦缎也急驰;李广利缓行,那锦缎也缓行。李广利顿时怒发冲冠,取弓搭箭,奋力射去,只见一匹锦缎落了下来,另一匹腾空而去。众人欢欣鼓舞,向锦缎奔去。乏兵困马终于赶到了。原来,这儿是一片杏树林。杏子刚好熟了,像珍珠一样缀满枝头。将士们喜笑颜开,垂涎三尺,忙摘杏解渴。
  李广利也顺手摘了一颗黄杏,送进嘴里一咬,立即双眉紧蹙,打了个寒战。原来此杏皮厚、肉薄,味苦似黄连,涩赛明矾。
  李广利愤怒地抽出宝剑,对着杏树就砍,兵士们也挥戈砍树解气。霎时,苦杏树枝倒下了一片。大家精疲力竭,纷纷倒在地上。夕阳收尽余晖,坠入广袤无垠的瀚海。原来,李广利看见的那两匹锦缎,是甜杏仙子与苦杏仙子。她俩奉西王母之命,来替李广利兵马解救危困。谁知两仙子下界便无拘无束,尽情地戏谑玩耍,引逗兵马奔驰追赶,兴趣盎然地看热闹。不料李广利生怒,发出神箭,射落了苦杏仙子,吓跑了甜杏仙子。苦杏仙子落地,悲痛伤心。本来,苦杏平常还是可以吃的,但她一流泪,一赌气,就变得又苦又涩,所以,李广利及士兵才难以入口。
  夜深人静,甜杏仙子踏着洁白如玉的月光来寻妹妹。一见面,苦杏仙子一头扎到她的怀里,像一个委屈的孩子,呜呜咽咽地埋怨道:“没有你,我怎么能完成王母的使命?你跑了留下我让人们记恨!”
  “不要紧,明天我让大家感谢你。”甜杏仙子安慰着妹妹。
  “那你快化做杏林吧。”
  “不,如果再出现一片甜杏林,大家就越记恨你了。”
  “那怎么办?”苦杏仙子着急地问。
  “兵士们不是砍倒了许多树枝吗?咱们就来个移花接木,让你的苦枝上结出甜杏来?”
  “我可不知怎么接。”苦杏仙子为难地说。
  “看我的吧。把树枝全弄走,只要树桩。”
  苦杏仙子轻轻一挥衣袖,吹来阵阵清风,那结满苦杏的枝条随风飘上天空,地上留下了无数树桩。甜杏仙子拿出一根光彩夺目的银针,顺手一抛,化作无数银锥,落在秃树桩上,刺了一个个小洞,她又拿出一颗杏枝,抛在半空,化做无数条杏枝,插进了银锥刺的小洞里。二位仙子又挥袖翩翩起舞,树桩上的那些小杏枝,迅速长成大树,结满黄杏。
  红日升起,兵士们才起身。一望杏林,疑团顿生。昨天砍秃的树枝上又长了新枝条。只见那碧绿繁茂的枝叶中,呈黄间白的杏子闪着耀眼的光芒,一股股浓烈的杏香味扑鼻而来,那涩苦的毛杏一个也没有了。虽然大家嗅着沁人肺腑的香味,可是都记着上次的教训,谁也不愿自讨苦吃。
  李广利困惑地摘杏细看:此杏黄中透白,晶亮鲜润,腴沃水嫩,放到鼻前一闻,根本不像昨天的苦杏。他把杏放在嘴边啃了一点,嘿!果然是甜的。便美美地咬了一口,瓤儿化做蜜汁,哎呀,甜到心里去了。李广利兴奋地举杏大喊:“甜的,特别甜,快吃吧!”
  李广利来到边墙(金塔境内)脚下,把带来的甜杏让当地官员品尝。号召当地老百姓去种植嫁接。从此,甜杏才在本地广泛种植起来。大家感谢李广利,便起名为“李广杏”。
  传说是美丽的。据考察,“李广杏”是一百多年前从新疆和田引入的。因金塔地处区域性盆地,气候酷热,雨少,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很适宜这种品种生长,因此成为金塔一大特产。又因此品种外有李子的光洁鲜亮,又名“李光杏”。
  西窑墩的锁阳救康熙
  金塔县东北方向有一座古烽台,名叫西窑墩(也叫细腰墩)。
  金塔民间相传,清圣祖康熙有一次微服私访,从王子庄启程,要到毛目(今鼎新一带)去。康熙皇帝骑着马,沿着北山边的牛车道迤逦前行。此时正值饥荒月,走了几十里后,已经是人困马乏了,他忍着饥渴,巴望有个村子,好歇息歇息,讨口水喝。康熙走了几家,没有讨到半口水,更不要说是吃饭了。他只好拉着马,继续向前走。走了一阵,康熙下马歇息。他触摸到了一个毛茸茸的东西,细细端详,一个水紫色纺锤形的东西埋在沙里,他就发狠用手刨起来,越往下颜色越黑。康熙无心刨了,就顺手掰了下来,可里面却白嫩似豆腐,不由得让他口水直流,索性咬了一口。嗬!甜滋滋、凉森森的,不管三七二十一,半截下肚了,他才觉得有点涩味,原来这东西是根甜梢涩。他就在别的白刺旁边又寻找开了。刨一个,吃一个,口里还念叨说:“这东西要横匍着长,根再粗些,才好哩!”不一会儿,康熙皇帝饥也充了,渴也消了。他把剩下的几个装在褡裢里,就上路了,骑马走了老远,还回头望着那个村子。
  后来,康熙把那东西拿给路人看,才知道那东西叫锁阳,并知道那村子叫西窑村。康熙感叹地说:“西窑的锁阳真甜,既能解渴,又能充饥,能救人哪!”
  从此,西窑墩的锁阳救康熙的故事传为佳话。

知识出处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文苑史话卷

《金塔历史文化瑰宝 文苑史话卷》

出版者:甘肃文化出版社

本书分方言词汇、文学创作、金石妙语、艺术集粹、俚言俗语、民间艺文、文体活动、桑田逸事、乡情民俗、文化建设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