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民国十六年(1927年)发生的事。民国十五年,春天少雨,夏季缺水,旱灾严重,全县禾苗除金塔坝外,王子六坝近沙地区,田禾多被旱枯。又兼军阀抓兵,年轻力壮者多逃往口外(即嘉峪关外)少数富裕之家,勉能度过,而大部分贫苦农民,缺粮接济,饥饿难忍,且告借无门,特别是老弱病残,只得靠剥榆树皮、挖锁阳、勒碱柴籽、剜野菜充饥。到了冬季,没有野菜可食,常有饿死者。当地街头路边,时有饿死者尸体无人掩埋,景象悲惨。
当时我16岁,也因饥荒和大多数学生一样停课在家,在饥饿线上挣扎。幸我父亲是当地有名的中医,那年病疫也多,每天门诊或出诊能收手礼钱两吊(每吊制钱一千文),积攒三四天,可买黄米(糜子碾成的米)3升(每升米价两吊钱)。当地买不到米,还得到县城去买。我每隔三四天就骑驴到县城买一次,买二三升黄米杂以野菜,全家七口人每天能喝到两顿稀粥。据说,三分沟(现东坝三下村)原有14户人家,就有6户全家逃往关外,已饿死了7人,其中有一户姓万的,就病饿死3人。有一次我去县城买米,走一段路就见饿死尸体一具,横死路旁,60里路就见6具尸体,真是惨不忍睹。
当时金塔县长齐溥,是个清廉老人。他接到各坝呼吁求救报告,苦无良策。那时正是军阀横行、战事频繁之际,军粮紧张,县仓粮不予批准,乃召集绅商刘怀基、赵积寿、吴永昌、李世昌、谢鸿钧等人商议,提出劝捐赈恤,就地筹捐粮食抢救人命。他们联名发启,向全县及酒泉一带的殷商大户劝募,共得小麦30余石,糜子若干石,发动各磨房磨成连麸珍子。并委任商会会长吴永昌兼慈善院院长,李光藻任会计,抽调专职人员,于民国十六年农历三月初,在县城北栅门外行宫庙搭棚办舍饭场,用大锅煮麦糊粥放舍,饥民闻讯纷纷前来舍饭场就食。每人一餐给三碗,勉可果腹。开始一月间,确也救活不少人。一月以后,由每天数十人增加到一百多人,并且逐日增加,后来每天达两百多人,竟成人多粥少之势,做熟的不够发,又改发生的。每人每顿发五两(每斤十六两),后减成四两,最后减到三两,直接用茶缸盘发。又过了些时日,领饭的人越来越多,人员也比较复杂,成天蜂集在饭场周围,等着领一天的两次粮。有些饥民头次领过又混领二次,更有少数饿急之人,领来生麦珍,无处去煮,生吞整咽。后发现吃生食的人浮肿,甚至有胀死的情况。
到六月份,部分地区的新粮快收割了,有些饥民自量能以乞讨或无代价给人干活混饭,可以活下去,就离开饭场。此时募捐的粮食也放完了,宣布饥民各奔生路,舍饭停办。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