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支教青年在金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300
颗粒名称: 上海支教青年在金塔
分类号: K206.6
页数: 4
页码: 241-244
摘要: 本文记述了1956年,甘肃省教育厅派人去上海招聘青年教师,他们毅然报名参加支边工作。一列火车从上海出发,载着近千名支边青年来到甘肃。他们经历了长途旅行,最终分配到各个县进行支教。他们在金塔县坚守岗位,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见证了金塔的发展变化。他们的付出和努力使他们无愧于金塔教育。
关键词: 金塔县 上海 支教

内容

1956年,甘肃省教育厅根据省政府“提高师资水平、发展本省基础教育”的部署,派专人去上海进行招聘青年教师的工作。在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青年学生中动员支边人员,当时尚属首次。去沪招教的工作人员在上海市、各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深入中学、街道、里弄进行宣传,召开毕业生和家长座谈会,做思想教育工作,在“把一腔热血奉献给西北边疆教育事业”口号的感召下,很多青年毅然在报名册上写了自己的名字。同年3月12日上午,一列专送支边青年去甘肃的火车在上海站待发。虽没有送行仪式,但场面确实是空前的。上千名没出过远门、20岁左右的支边青年与数倍于送行的家长、亲属频频告别,连连嘱咐,汇成了让人一辈子难以忘怀的情景。火车刚出上海站,这些以前互不相识的青年开始交谈,互相询问:何校念书?家住哪里?当谈到双方都了解的人或事时,发出激动的共鸣。有的此时才明白同住一条街道,甚至一条里弄内,大城市的繁杂使这之前他们只能是相互陌路,支边的号召把他们变成为同行,喊声、笑声此起彼伏。
  由于长途坐车,大家的腿、脚都肿胀的厉害。第五天车抵兰州,全体青年在兰州住宿一夜,人们的情绪产生了一些波动。当时兰州还很落后,看不出是个省会的样子,街道狭小,平房、土房是主体,自来水尚不普遍,多是拉运黄河水的驴车、马车。兰州一宿后,绝大部分人继续西行,这给大家认为兰州是终点的想法,写了个大大的“不”字。兰州过后大片戈壁滩愈来愈多,西北荒凉的面貌展现在这些青年面前。车到武威又留下了一批人,车厢空位更多,继续西行的青年们情绪也显得不安。当时兰新线刚铺到张掖,在张掖留下一部分人以后,被分配到洒泉的支边青年只得乘汽车前行。在城市里常坐电车的青年第一次坐敞篷大卡车长途旅行。既感新鲜又不舒服。上路后不久就刮起大风,西北春天的狂风,向这批南方青年显示了它的威力。回到酒泉已是晚上,个个都成了“土人”。当时分到酒泉的支教估计有300名。休整了一天就投入了紧张的任教培训。酒泉师范2个班,酒泉中学4个班,全部是正规的中等师范教材。要把两年的师范主要课程压缩在半年内学完,可以想象学习的紧张程度。由于上海青年从小所受的基础教育扎实,接受能力及领悟能力较强,尽管学习进度快,但学习成绩都不错。当时酒泉虽然城区建设简陋,但学习环境比较好,专区领导对上海青年的生活,尽了最大努力予以照顾。主食基本是大米,副食也较丰富。学习紧张,大家都得全身心的投入,所以除偶而有个别女生由于想家,有“嚎啕”的事外,整体的情绪是安定的。紧张的半年过去了,学习后期才知道,酒泉县并非最终的工作地点,分配去其他各县又是一次考验。当时留在酒泉县的约占学习人数的一半,其余都分在敦煌、安西、玉门、金塔4县。金塔是各县分配人数较少的县,整整30名。县上派柴政源同志把沪籍支教青年接回金塔。那时城内荒凉冷落,下车后大家还在问:“县城在哪里?”
  到金塔离开校还有一段时间,又在城关镇的一所民办小学里集中学习了10多天后,同当时全县6所完小的校长、教导主任一起进行开学前的辅导,并对支边教师进行了工作分配,县长张和祥还作了专门的讲话,介绍了金塔的情况,勉励沪籍教师扎根金塔。教育科长李春智主持了分配会议,少数几个人分配在县宣传部、教育科、文化科、文化馆等单位,南关小学分了8人,县城幼儿园分了1人,其余都分在农村的二完小(现东坝大坝)、三完小(现中东镇)、四完小(现古城乡)、鼎新进化完小、三金乡金石完小(现金塔乡东沟)等5所小学。到学校后生活反差之大,是以前根本没有想到的。当时金塔城乡都没电,还得适应夜晚在煤油灯下备课和批改作业。大米在主食中的比重越来越小,面食为主的一日两餐集体伙食成了家常饭。1956年沪籍教师在甘肃度过了有生以来第一个漫长而严寒的冬天,在旧庙房、纸糊窗及简陋的取暖条件下,很多人手、脸冻肿,脚上长了冻疮。语言隔阂,习俗差异,又都是对在农村学校工作的沪籍年轻教师生活上的磨炼,但更严峻的考验接踵而来。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后,宽松的政治气氛骤然紧张。1958年大跃进、大炼钢铁,学校大搞勤工俭学,教师参加重体力劳动的时间数倍于前,甚至不分白天黑夜,有的学校教师白天上课,晚上还有深翻地的任务。1959年、1960年又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有的挨了饿,身体出现浮肿,在这样的情况下,有近半数沪籍教师回了上海。1958年11月酒金两县合并后,章关寅等8人调到洒泉城关镇各小学任教,1964年何永华、谢育征调到金塔,他们夫妇俩最初是被分配在高台县。到1965年,金塔还有11名沪籍教师,大多在农村学校工作。为解决夫妻分居问题,1973年沈福寿调酒泉。1985年梁星海调回上海。为照顾单身,吴惠龙1984年调安徽。1986年后至今留在金塔的还有赵惠娟、冯美云、米国伟、周惠英、何永华、谢育征、李棨、黄凤珍等8人。这些扎根金塔的沪籍教师现在都已年过半百,有的不只是两鬓染霜,而已是满头银丝了,他们的子女大都已投身于本地建设之中。
  金塔解放至今47年,他们在这块土地上却生活了41年。41年对一个人来说并不短暂,而且是一生中最富色彩的阶段,他们目睹了巨大变化,从无电无自来水、满目荒夷、似城非城的旧县城、群众勉强温饱的生活,到今天马路宽阔笔直、高楼林立面貌焕然一新的县城、步向小康的广大农村,40多年的沧桑,他们是最有说服力的外来见证人,因而对金塔的一草一木怀有难忘的情怀,而且这变化中也有各自的心血辛苦,这种感情就格外珍贵。他们没有辜负党的培养教育和10多万金塔人民的期望,他们中有的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班主任,有的获得了省地园丁奖,有的被树为优秀党员,有的成了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尽管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弱点和不足,但值得自豪的一点:把服从组织分配为天职,即使在教师改行成风的前些年月里,他们没有一人主动提出不当教师,有几个人离开教育进入其他行列,但都是组织需要而调动。这种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正是在教育界长期工作所形成的。金塔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对他们极大的慰籍。旧庙孤灯的教学条件早已成为历史,城乡崭新的校舍、教学楼、电化教学手段,学生统一的着装,都在告诉他们,党的尊师重教的战略部署由蓝图逐步变成了现实,教育对象的成长给了他们最好的精神回报,他们当年的学生现在正活跃在本县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城乡各条战线上,大批本县籍教师走上讲台,其中有他们的学生和学生的学生,撑起了金塔教育的支柱。后继有人,事业兴旺的景象使他们完全忘记了往日的凄苦,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今天,五十年代中期从上海到金塔支教,现在教育界的或不在教育界的,退休的或在职的,在金塔或已调离到外县的,仍深深眷恋着金塔这方热土,在某一天他们撒手“西去”时,会对子女说:“我无愧于金塔,无愧于金塔教育,无愧于此生!”
  (本文作者系原金塔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一战线工作部部长)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三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本书记述了文物春秋、史地探究、口述回忆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棨
责任者
李春智
相关人物
相关人物
张和祥
相关人物
柴政源
相关人物
何永华
相关人物
谢育征
相关人物
沈福寿
相关人物
吴惠龙
相关人物
赵惠娟
相关人物
冯美云
相关人物
梁星海
相关人物
米国伟
相关人物
周惠英
相关人物
李棨
相关人物
黄凤珍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上海市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