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会水县兴衰之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272
颗粒名称: 原会水县兴衰之说
分类号: K294.2
页数: 3
页码: 169-1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当时称为会水县,隶属于酒泉郡。其范围包括现在的金塔镇和羊井子湾乡地区。会水县曾经非常富裕,地理条件优越,农作物丰收,养殖业发达。然而,关于为何会逐渐变成荒漠,这仍然是一个未解之谜。历史记载显示,汉武帝时期的征服和屯田政策,以及唐朝的享乐和政治腐败,以及吐蕃入侵等事件,都对会水县产生了影响。根据民间传说,会水县沦为荒漠是因为玉皇大帝对当地人的恶习和浪费行为感到愤怒,派遣天兵天将降罪,并使该地受到瘟疫和风沙的侵袭。从此以后,该地逐渐荒凉无人。
关键词: 金塔县 会水县 匈奴

内容

金塔置县始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当时叫会水县,属酒泉郡。其范围东至合黎山,西至玉门花海,南至闇门、下古城、新城子和野麻湾堡,北至孤红山及狼心山北。会水县地域广阔,东西长约360公里,南北宽约240公里,是酒泉郡所属九县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县,县城的中心地带——双古城就是现在的东沙窝(今金塔镇和羊井子湾乡辖境)。这里曾经尤为富有,后来成为荒漠,究竟何时、何因变为荒漠,还是一个待解之谜。
  据记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西征,打败了匈奴,将匈奴部众全部迁出河西,另行安置;用了20年时间修长城,筑三关(玉门关、阳关、肩水金关),以防匈奴再次进犯;并设置张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以隔匈奴与羌人的联系;同时,大力兴修水利、开荒垦田,不断从内地移民到河西。其来源主要是汉族良家子弟,以戍卒名义服徭役。还有一些是犯法的人和被贬谪官吏,让他们家属随同前来屯垦战守,并带来了中原先进的文化技术,再加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扩大了中西交流。当时的河西归凉州刺史部管辖,故有“凉州水草畜牧为天下饶,富庶甲于内郡”的记载。本县以双古城为重点的中心地带,东靠弱水河,流水涛涛;西临会水海,碧波滚滚;中间是一大片天然的黄土高地。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田园阡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牛羊遍野。农作物有小麦、糜、谷、大麻、瓜菜和林果,养殖业有马、牛、羊、鸡、犬、豕;手工业以制陶为主,尤其产品销往河西各地。人民的衣、食、住、行在本县境域优居首位。特别是粮油等生活资料真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正如世代相传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米山面岭,油缸醋井”。关于它的衰落,民间有这样一种说法:若干年前,这里特别富裕,有些人好逸恶劳,贪图享受,整天坐着吃,睡着喝,任意挥霍,还抛米撒面,甚至用馒头擦屁股,肆意糟蹋粮食。玉皇大帝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降罪于此,派天兵天将下凡,将造孽者全部杀光,让瘟神降瘟疫,风神降风沙,将此地变为荒漠。
  后据考证,由西汉延伸到八百年后的唐朝,在唐玄宗时期,特别是开元、天宝后,自认为志得意满,决意放纵享乐,从此不问朝事,加之滥用奸宦,好大喜功,一些上层王室争权夺位,发生了“安史之乱”,从此唐朝由盛逐渐走向衰落。此时,生活在青藏高原一带的吐蕃也乘虚而入,先后占领了青海和甘肃等地的好多地方。在广德二年至大历十一年(764~776年)间,又占领了凉、甘、肃、瓜四州,从此整个河西被吐蕃奴隶主控制。在唐武宗时的会昌二年(842年),吐蕃首领达玛因禁佛被佛教僧人拉隆·贝吉多杰刺死后,吐蕃属部各将领拥兵自重,相互混战,由此吐蕃进入衰乱时期。尤以吐蕃驻洛门川讨击使论恐热与吐蕃驻守鄯州节度使尚婢婢相互攻杀最激烈,大掠了伊(哈密)、西(吐鲁番)、瓜(瓜州)、甘(张掖)、肃(酒泉)、兰(兰州)、鄯(青海乐都)、廓(青海化隆)八州。论恐热此人生性凶恶残暴,所到之处,当地民众必将受害。会水县城也无幸免。在某一天,论恐热率大军攻入会水县境(传说中的天兵天将,其实就是相貌、语言、服饰和当地民众不同而又从未见过面的吐蕃官兵),房屋被烧光,财物和牲畜被全部抢光,迫使青壮年男女除逃散者外,全被抓去当奴隶,老弱病残者,尽皆杀之。按有关史料记载“焚掠庐舍,驱掠人民”,接着是“瘟疫四起,民物涂炭,五千里间赤殆尽……。其时,河西天打雷电,晦冥烈风,飞雪千里,人畜沿途死丧,败走归唐”。从此,先民们苦苦经营了几千年的双古城一带,年复一年,就变成了荒凉的“东沙窝”,寂无人烟。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七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本书记述了文物春秋、史地探究、口述回忆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发礼
责任者
霍去病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会水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