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苗,古族名,亦称有苗、苗民,《史记·五帝本纪》载:其地在江淮、荆州(今河南南部至湖南洞庭、江西鄱阳一带),舜时被迁到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下同)。《神农记》:“炎帝之世,其地南至交趾(今五岭以南),北至幽都(今北京西南),东至暘谷(传说中的日出处),西至三危”。
《商书·尧典》载:“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以上记载互相印证,三苗这个民族起先在江淮,舜时被迁到甘肃敦煌及其以东的酒泉地区。“东起河关(古地名,在甘肃武都境内),西至三危。”说明三苗活动的范围不仅是酒泉地区,而是整个甘肃地区。当时,敦煌的党河流域、瓜州的疏勒河流域、金塔的黑河(弱水)流域等有水的地方都是三苗民族首选的栖息地。
从《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西北海外,黑水之北,有人有翼,名曰苗民,颛顼生驩头,驩头生苗民,苗民厘姓,食肉”。这里的苗民和前面的三苗相一致。《山海经·海内经》载: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这一段有了神话的味道。《山海经·海外南经》载:“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苗”的读音古代是读作“毛”音)国。”
清人纪晓岚说《山海经》“耳目所及,百不一真”。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却引用了《山海经》的许多内容。据此,现代人不能全面否定《山海经》。尽管《山海经》的作者是谁至今不得而知,且有神话的色彩,也不可否认;《山海经》中有许多山名现代人都不认识,并且和现在的山名对不上号。但三危山在敦煌,合黎山通过金塔县境内却是真的。可见“百不一真”的论断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山海经》中为什么没有写祁连山名呢?那是因为《山海经》成书在前,祁连山成名在后。经考证,“祁连”一词出自匈奴语。匈奴占领金塔后问当地老百姓南边的大山叫什么山,老百姓回答叫天山。匈奴谓天曰祁连,因此,天山从匈奴人嘴里说出来,就变成了祁连山。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击败河西匈奴,河西版图归汉,别的都变了,唯独祁连山一名留在了中国地图上沿用至今没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