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汉简的三次发掘 据资料记载,在金塔境内居延汉简的考古发掘共有3次,分别在1930年、1972~1974年以及1986年。
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沿弱水两岸,北起宗间阿玛,南至毛目(今金塔县鼎新、双城一带)约250公里之间以及布肯托尼与博罗松治约60公里之间,发现有汉代的塞墙和障堡亭燧,其间共有3段塞墙、39个烽台、2个城和4个障,在这些最原始的文物故址中获得10200枚汉简。其中在金塔县肩水金关故址共出简850枚,年代集中于公元前82年~公元4年,同时出土的还有木、竹、角、陶、铁、芦苇、葫芦等器,以及皮革、货币、织物。大湾城故址城区及其边沿共出土汉简1500枚,集中于公元前86年~公元2年,最晚的是公元11年,属汉昭帝至王莽时期。据邮程记录,大湾城是肩水都尉府。大湾城出土有很多“口马田官”的记载、田卒名籍、牛籍以及衣物簿等,附近有古代田渠遗迹,据考证汉代时这里是一屯田区。
1972年秋,甘肃居延考古队沿黑河,南起金塔县双城子,北至居延海进行了考古勘察,在调查、踏勘的基础上,于1973年~1974年夏秋季,对破城子、肩水金关、第四燧三处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共获得汉简2万余枚。其中:在肩水金关共开探方37个,出土简牍11577枚,其中尚未编号者1426枚,实物1311件。坞西南角烽台和方堡内发现灶台、印章、砚台、木刻偶像和成帝《永始三年诏书》等简册,以及一枚转射和一枚书写“元朔元年”的简牍。肩水金关出土的实物很多,有货币、残刀剑、箭、镞、表、转射、积薪、铁工具、铁农具、竹木器械、各类陶器、木器、竹器、漆器、丝麻、毛、衣服、鞋、帽、鱼网、网梭以及小麦、大麦、糜、谷、青稞、麻籽等,还有棨信、印章、封泥、笔、砚、尺、木板画和麻纸等。
这次发掘的诸多文物珍品中,有弓一件,其时代在新莽末或汉光武帝建武初。箭二件,三棱铜镞。其中一枚的杆上雕刻“雎阳六年口”五字,属西汉昭、宣时期;另一枚残箭杆上雕刻“元凤三年,执金吾护工卒史喜、考工令通、令史奉省……”等语句,系由西汉中央政府监造。转射一枚,此器与居延汉简记载的“转射”形制颇吻合,砌在坞顶的堞上,可承托弓弩向坞外左右移动发射,而不为外来箭镞所伤,此外,还可透过斜孔向外观察敌情。尺二件,边缘刻十等分,属昭、宣时期。墨线界格,属西汉晚期。信一件,为21厘米×16厘米大小的红色织物,上方正中缀系,正面墨笔篆书“张掖都都尉信”六字。这封信文字简明,显然属于实用幡信用物,出巡时系于都尉所执的戟上,用以证明都尉身份,或者也可单独使用,实质上是一种威仪礼杖之类的东西。当然,它既是通行关梁的证件,又是高级官吏的一种标志。此外,出土文物珍品中还有麻纸一团,经修复展平,色泽白净,薄而匀称。与纸同一处出土的木简,最晚年代是汉宣帝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似可作为判断该纸年代的重要依据。其出土地层属于汉安帝建平以前。木板画二幅,一幅用墨线勾出一只带翼的虎,作于王莽时或建武初期;另一块属昭、宣时期。画虽不精细,系戍卒或下级吏员手笔,但作品古朴,体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风格。
1986年,甘肃省又组织专人对地湾城进行发掘,共出土汉简约2000枚。这些汉简的年代集中于公元前84年~公元24年,属汉昭帝至王莽更始时期。同时出土的器物还有木器、竹器、苇草器、角器、料器、陶器、铁器、铜器、皮革和织物等,还发现残笔一枚。根据这里出土的函检与簿检,认定地湾城为肩水侯官所在地。
居延汉简的源流 简牍是我国优秀的古文化遗存物,甘肃金塔出土的居延汉简,多年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关注。
居延汉简由新旧两部分组成,人们习惯上将1930年出土的称旧简,1972年至1976年出土的叫新简。新旧简共有3万多枚,大多发掘于金塔县境内肩水金关、大湾城、地湾城等汉代烽燧遗址。
居延旧简是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团员瑞典人贝格曼于1930年在居延地区的大湾城、地湾城、破城子等处发掘的,共有1万多枚,其中除少量竹简外,大部分为木质简牍。这批汉简现存于中国台湾。
居延新简是由甘肃省博物馆和当地驻军等联合组成的居延考古队于1972年~1976年在破城子、肩水金关和甲渠塞第四燧等处发掘的,共获得汉简2万余枚。其中绝大多数是木简,竹简极少。这批汉简现存于甘肃省博物馆。
截止目前,已发现的3万余枚居延汉简是国内简牍出土的最大宗,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首屈一指的。这不仅因为其数量最多,更重要的是它的内容包括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与文化价值。
居延汉简的形制与分类 居延汉简就其质地分为竹、木两类,竹质的为简,木质的为牍,一般都称之为简。根据出土木简的材料鉴定,有松杉、白杨、水柳、红柳等。
根据考古分析,戍卒中有分工制简的人力。一般是将简牍材料分散到各烽燧中,让有专长的戍卒制作成简,所以长短、宽窄、厚薄各异。出土的汉简,尺寸最长的有88.2厘米,最短的仅3.8厘米,多数为尺牍(汉代一尺约为今23.3厘米)。根据记载,居延汉简制作程序是,先将原材料剖为木片,然后解为札条,加以刮削,最后刻上文字。观察出土木简,可见其上下两端锯齐后又略为磨平,如锯得不齐再用刀刮削,削痕清晰可见,木简两面,光滑平整,棱角分明,木简横剖面为正角长方形。
居延遗址出土的汉简依其自书名称,有牒、检、板、檄、椠、简、两行、觚、册、符、传、过所、削衣等类别。
牒 即牒书、通关文牒等。
检 是一种书署形式,可分为加封泥印钤者和不加封泥印钤而仅为器物文书标题的。
板 就是上下两板相合,便于保密封检的重要机密文书,这实际上是古代的邮书函信。这类简一般长度为23厘米左右,恰为汉代一尺,所以尺牍指函信是有其渊源的。
檄 即檄书,檄文,长度一般也在23厘米左右,属于尺牍。重要的檄书,还有封泥印钤,目的是为传递保密和引起重视。
两行 即指简牍较宽,可书写两行字。“两行”一词见于简牍自书,而其它历史文献绝少记载。
册 即多枚简牍串编而成册,一般都记录一个基本完整的内容。
符 即凭证或通行证之类的简,如兵符,能证明持符人身份、事由的标记符以及证明记录吏卒巡察烽燧是否到界的符,以及仓库、邸阁值勤的凭证等。
此外,居延汉简按封建等级制度在文牍形式上有具体反映。有中央文书如诏书、制书等,地方文书如府书、应书、爰书等,记事簿籍如记载功名、奏事、吏卒名籍、粮钱账务、兵械、邮驿等内容的简,这类简在出土汉简中数量比较多。
在居延汉简的简文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符号、习惯语和常用词。符号如口、●、▲等,习惯语除燧名、部名、仓名、人名、职名等外,还有如“不审日”(意思为某一日)、“爰书”(意思即为辩书、证书)、“功令”、“秋射、都试”(意思即每年秋天的骑射会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