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抗战时期的宣传活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255
颗粒名称: 金塔抗战时期的宣传活动
分类号: K265.9
页数: 3
页码: 145-147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在抗战时期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成立国民精神动员委员会,编办墙报、演出抗日节目、放映抗日电影等,促进全民抗战。同时,修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和忠烈祠,表达对前方阵亡将士的怀念和敬仰。这些宣传活动为金塔县的抗战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金塔县 抗战时期 宣传活动

内容

1937年7月7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全国人民奋起抗日,金塔也不例外。全县人民积极参与,大家同仇敌忾,坚决拥护国共合作,积极响应统一战线口号,为抗日救国做出了一定努力。现就当时金塔县所做的一些主要宣传活动回忆如下: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金塔县立即成立了由县长赵宗晋主持、有关人员参加的国民精神动员委员会,统一领导全县的全民抗战动员和宣传工作,做好前方抗战、后方支援的思想动员和人、财、物筹备工作。国民精神动员委员会(以下简称动委会)在街道及集会场所张贴标语,编办墙报,散发传单,又利用各种集会、节日纪念等活动,分别宣传报告全国抗战形势;每逢月终,分派动委会成员、政府职员赴各乡保,以保为单位,召集男女群众开国民月会,宣传战况,并令群众背诵国民公约、青年守则。由于时隔已久,现在我回忆起当时国民公约中有这样几句话:“不给敌人和汉奸探听消息,不给敌人和汉奸带路,不买敌人货物,不卖粮食及一切物资给敌人和汉奸,……”。青年守则中有:“忠勇为爱国之本,孝顺为齐家之本,仁爱为接物之本,信义为立业之本,廉洁为服务之本,和平为处世之本,勤俭为立身之本,劳动为强身之本,学问为济世之本,有恒为成功之本,……”。同时,动委会总务股还指定专人(张文质)定期编写抗战墙报,配上插花图案,每周出版一次,用木板张挂在北城门和县府门街两处,内容为当时西北日报及甘肃民国报刊登的抗战消息、国际国内舆论,以及本县支援抗战的一些情况,当时观者甚多。
  1938年,金塔县设立了纺纱工业合作社,组织妇女纺造斜纹布匹,又在县城北门外设献金台,号召群众捐钱捐物,多寡不拒,自觉自愿。据说,献金者踊跃,钱物全部转寄前方,支援了抗战。
  1939年春节,各乡保学校和各保社火队纷纷上街表演节目,演唱抗日歌曲。一完校(南关小学)还组织学生高跷队,化装成士、农、工、商、兵、学,叫做大联合。其反面人物有汪精卫、陈璧君等,还有日本人等丑像后跟着背枪士兵,汪精卫背插亡命旗,形似被士兵押去枪决模样。其演唱的歌词大意有:一恨日本人,想把中国吞,同胞们,联合起来赶走日本人;二恨汪精卫,汉奸卖国贼,同胞们,联合起来打倒汪精卫;……。此种形式极有宣传力。是年夏,有中国铁血抗日团成员据称是复旦大学某教授(名字未记清),来金塔专作抗战宣传。县府随即派员配合,在县城及附近乡保墙壁书写标语,接连数日散发传单,又在山陕会馆召开群众大会,参会民众达2000多人。该教授在台上大声呼吁,抗日救国是每个国民的神圣使命,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前方后方,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援前线,打退日寇,……。讲话很多,但因是上海口音,大家听不懂,经赵宗晋县长翻译,大家才明白了含义,全场顿时口号响亮,群情激愤。数日后又由酒泉地区各中学、酒泉师范学生在暑假期间,以三青团员名义,组成抗日宣传队来金塔,在金塔籍学生20多人的配合下,深入各乡保进一步作抗日宣传,群众的抗战气氛逐渐高涨。
  1940年清明节,因当时例有城隍庙火烧秦桧、王氏之习俗,借此来声讨汪精卫,把秦桧塑像喻作汪精卫,王氏喻作陈璧君,声讨秦桧、汪精卫都是古今卖国投敌罪魁祸首,宣传形象逼真,围观群众听着动容,义愤填膺。在“双十节”这一天,还有完校学生表演的如反映民族正气、日寇暴行、送郎从军等话剧,群众看后很感慨。秋天,南京电影宣传队又来金塔放映抗日故事片,在东西两个区中心地点各放映3天,群众看的都流了泪,在全县产生了很大影响。
  抗战中期,为表达对前方阵亡将士的怀念,金塔还在县城南门外,修建了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在县城城隍庙街修建了抗战阵亡将士忠烈祠。这些做法都为促进全民抗战工作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七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本书记述了文物春秋、史地探究、口述回忆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文质
责任者
张文质
相关人物
汪精卫
相关人物
陈璧君
相关人物
秦桧
相关人物
赵宗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