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治沿革及地势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246
颗粒名称: 县治沿革及地势
分类号: K294.2
页数: 3
页码: 123-1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地处长城北部,历史悠久。在古代,它是胡番杂处地,也是汉将征西古道的起点。元朝时称为威虏堡,明初改为威虏卫,清朝设立王子庄州,民国时期改为金塔县。县城位于东南部,距离酒泉城约九十里。该县的土壤为黄土,气候寒暑剧烈。交通便利,有多条通道连接酒泉、内外蒙古和新疆。耕地面积约为58,700亩,人均耕地约为3亩。然而,旱灾和沙漠扩张导致大量荒地。该县以驼运为主要交通方式。邮政服务有定期,但没有电报局。
关键词: 金塔县 县治沿革 地势

内容

县治沿革
  本县(指金塔县、鼎新县合并前的金塔县—编者注)地居长城北,秦汉时为胡番杂处地,为汉将征西古道;由肃州经本县,再西北行,可至新疆镇西县,计千六百余里,此汉将出酒泉伐藩(封建王朝分封的属地或属国)类之道也。北凉为沮渠蒙逊之王子牧犍住庄,故名王子庄,后改为威虏城①。元太祖伐西夏,取黑水城后,更名威虏堡。明初置威虏卫,永乐三年裁威虏卫,归并酒泉。万历二十三年始设官治理,改筋塔寺,名曰金塔寺。清雍正七年,设王子庄州同于威虏堡,镇哈密番回。乾隆时番回归哈密,乃于二十七年,移州同驻金塔堡,民国二年(1913年)改为金塔县。
  疆域地势及行政区划
  本县县城在县之东南,距酒泉城东北九十里,在塞外夹山长城北。东至黑河走高台,南接酒泉望祁连山,西连玉门出嘉峪关,北通蒙境额济纳。地势为斜形,东平坦而西高耸。东北西南及西北诸地多沙漠,南临火石山及佳石山,北依天仓北山,东据黑河,中贯白河,古称为塞北险要地也。全县现划为二区,第一区区公所设县城内,管辖七乡,即旧金塔寺堡、户西及天仓墩诸地。第二区区公所设大有乡,管辖三乡,即王子庄旧址。
  户口面积及耕地亩数
  本县户口,在明末清初时,招户开垦,迁自晋、陕及镇番、高台等处。民国十八年(1929年)调查,有三千六百零九户,男女有二万七千零四十三口。近十年来,荒旱频仍,流沙南迁,兼以政繁赋重,民不堪命,逃往安、敦、玉、新疆哈密等处谋生者计有百分之三。据此次户口总调查报告:第一区七乡有一千七百三十六户,男六千零五十五口,女五千零六口;第二区三乡有一千七百四十八户,男五千六百八十八口,女四千九百四十余口;总计两区共有三千四百八十四户,二万一千六百八十九口,平均每户六口。全县面积约计四万三千二百方里,但地多沙滩,无巨川大河,气候至为干燥,山水不敷浇灌;耕地原有六万二千余亩,因连年迭遭旱灾,农民逃亡,地多荒芜,加以蒙沙南迁,村庄被其压倒者有十一处之多;现据最近调查估计,共有耕地六百顷弱,约计五万八千七百亩,每人平均可得耕地三亩零,但荒地尚有三千余亩。
  土壤气候及交通概况
  本县土壤,系黄土,既浅且含有沙碛,如金东西各乡,黄土仅深二三尺,不易期望丰收。王子庄土壤较金东西各乡为略深,然土多带碱卤。金塔地连蒙沙,在甘肃西北部,为大陆气候,寒暑俱剧,冬季严寒,冰雪满地,夏日炎热,蒸人难堪,夜深时反转凉。境内无山川阻梗,平野千里,头头是道,南走酒泉,北通内外蒙古,东出高台县,西连玉门县,东北由营盘过黑河而通鼎新县。城南二十五里有石门槛,以人工凿成山路,仅容一车行,宽约八九步,为通酒泉要道。小口子有山路十五里,为通酒泉大道,崎岖不平,行旅苦之。城东北三百二十里之沙门子,沿黑河西岸北行,为通额济纳孔道。煤窑距城二百一十里,西北行为通外蒙及新疆大道。本县以驼运为交通利器,秋后冬春二季,运往货物至包、绥、蒙古及新疆等处,均依赖骆驼。农民往来或耕作均用牛车及小驴,骡马车甚少。县城有邮政代办所一处,每月逢一四七日来,逢二五八日往,为定期。电报局无。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本书记述了文物春秋、史地探究、口述回忆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周志拯
责任者
沮渠蒙逊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高台县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玉门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