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境内的古战场与遮虏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243
颗粒名称: 金塔县境内的古战场与遮虏障
分类号: E289.42
页数: 4
页码: 115-1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境内的古战场和遮虏障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见证了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艰辛和残酷。
关键词: 金塔县 古战场 遮虏障

内容

金塔县,自古为酒泉郡北部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北征,匈奴浑邪王降汉后,置会水县,属酒泉郡。今日的金塔县,则是大致承袭了明清时的疆城旧迹,东至合黎山,西至芦草井子和土地庙,南至明代边墙(长城),北至南泉、五道明水、三白滩。正北为山地,包括天仓北山、大红山、黑山、老虎山并芨芨台、梧桐沟以北延伸的纵向山岭,海拔多在1700至1900多米之间。在这片山地中,则蕴含了一片面积较大的古战场,《太平环宇记》曰:“酒泉有故长城,在县北,《汉书》谓之‘遮虏障’”。《肃州志》亦云“在肃北”。唐《元和郡县志》则说:“‘遮虏障’在酒泉北二百四十里,李陵与单于战处。隋朝镇将杨元,巡查边防,曾于其地拾得铜弩牙(即弩机之搬牙)与箭簇。”确证是汉代李陵与单于战斗过的古战场无疑。
  遮虏障,就是汉代所筑的边塞(今俗称汉长城)。在长城沿线,大致每隔四五里便筑有烽隧,每百里左右便筑有一座小城障(汉代一里为三百步,每步六尺,约合今403.2米即126丈,每百里约等于今84华里左右)。由郡都尉或侯官率兵驻守,管辖沿线城障烽燧,监视来犯之敌。酒泉北境的汉长城,即在今金塔县境内,至今虽大部损毁无迹,但据沿线烽燧之分布,东起肩水金关、大湾城一带,向西穿越天仓,过营盘沿金塔三角洲北缘,入玉门境通花海。天仓头墩、沙门子墩……火烧墩、石梯子墩、镇朔墩就是长城内侧的墩台。其与酒泉的距离,最近处由西移镇朔墩计,正南距州城直径一百二十里,弯道一百八十里。再由大庄子乡东北之“古关”计,西南至州城二百里。“古关”在臭水墩东北三十里的尖泉子附近。尖泉子又称碱泉子,或即汉时北部都尉府偃泉障的故址,引泉筑坝以营障,故名“偃泉障”。碱泉为偃泉的转音。解放初期旧地图,尚标记此地为“古关”。东北通居延泽,正北通老虎山、梧桐泉,西北通大红山、芨芨台等处。
  今以《元和志》所载:李陵与单于战处,在酒泉北二百四十里。按唐代里程,每里等于一百八十丈。二百四十里,折合今制为二百八十八市里。今酒泉至尖泉子二百里,古关至老虎山八十多里,共计二百八十余里,可证李陵被匈奴包围处,正是在老虎山北侧的大山谷口。据李陵被胡骑围困于鞮(音低)汗山谷中时,“陵令军吏四百余人各逃性命,明日在遮虏障会齐”等语,可证陵被围之地,距遮虏障尚有很大一段路程,最少也在七八十里左右。据此推算,“李凌与单于战处”,并不在遮虏障附近,而是在远距遮虏障北八十余里老虎山(即鞮汗山)北侧的大山谷中(山口东北三十里有梧桐泉)。
  按李陵练兵酒泉(指酒泉郡),是在西汉太初三年(前101年)后,至天汉二年间(前99年),据《前汉演义》,李陵本以侍中奉武帝派遣,练兵于张掖、酒泉地,以备防御匈奴。天汉二年九月,李陵以骑都尉自请出征,率步卒五千,箭五十万支,由酒泉出居延遮虏障,北行至东浚稽山之阳,屯兵龙勒水上(总计行程千有余里)。未几,匈奴以三万骑围陵,陵据险立营,先施弓箭,而后用短刀,斩杀数千级,匈奴大败,李陵遂收兵南还。不料,匈奴且鞮侯单于复鸠集八万骑追陵,陵率军且战且走,经三四天,大小数百战,斩死虏骑三千名。匈奴依仗兵多,穷追不舍,陵引兵至一大泽中,地多芦苇,匈奴纵火围烧,陵令兵士先烧开一条夹道,以切断大火,慢慢拔兵出泽,率军南行。地多荒滩戈壁,绝无人烟,经行五六日,约四百里,至一山下。李陵以步兵行军,匈奴以骑兵紧追,自然提前赶到山下,陵拼死再战,撕杀于胡杨林木之间,又杀死虏众数千。且发连臂弓射单于,单于急逃,并向左右说,这是汉朝精兵,连战不疲,此时,汉军中适有军侯名叫管敢的,被校尉笞责,竟然投降匈奴,报称“汉兵并无后援,箭也快要射完了”等语,做了汉奸勾当,单于本怕入山中了计,欲退兵。听了管敢的话,乃复选精骑数千,绕到汉军的前面,拦路击射,是时汉军连战连走,沿山又行五十余里,陵正入一山谷中,见胡骑在四山射箭,箭如雨下,陵与部将韩延年驱兵急走,见后面胡骑紧追,只好发箭环射,边射边行,及至鞮汗山,五十万箭射尽,陵知必败,乃检点士卒尚剩三千多人,只有手中短刀可以拼杀,乃奔入鞮汗山谷,堵住前面谷口。此时天色已暮,汉兵多被击死,只好在谷中暂驻,自知不能生还,乃命军士尽斩旌旗及所有珍宝印章,掘埋地中,并命剩下的四百余人,趁夜间各逃性命,约定到遮虏障等候会齐,或者还能归见天子,详报军情。(但据实际地形,鞮汗山(即老虎山)距酒泉郡北部障最少也还有七八十里,须次日晚尚可到达)。陵命每人各带口粮二升,冰一块,借御饥渴,军吏等奉令散去。待到夜半,陵命击鼓突围,竟不闻鼓响,陵上马当先,韩延年在后随着,身边只有十数人,冒死杀出谷口,部兵多四散,各自趁夜摸路南逃,陵行一里多路,又被胡骑追上、环绕数周,层层包围,韩延年血战身死,部兵大半覆没,陵遂被困,下马降匈奴。
  陵既败,奉令逃出者仅四百多人,分散行八十多里,次晚先后到达北部障,障尉入塞报知酒泉郡,备述沿途战况,郡吏闻报,急速飞章奏闻长安。
  《汉史演义》的战况记载,正是根据李陵步卒的实报写成,并非虚构,其间所述山泽地形,无一不与酒泉以北至居延地形相合。由此查核李陵进军与退军路线:正是由酒泉过金塔地带,出北部障到达居延海,由海西侧进驻匈奴腹地。其退还路线,基本上仍循原道而来。
  所谓东浚稽山,《辞海》云:“就是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戈壁阿尔泰山中段”。位当居延海正北160公里,今属蒙古国南戈壁省西境,龙勒水,正在其山之阳。所谓“大泽”,即今居延海。汉军由居延海南行至鞮汗山下约400里,日夜且战且行,每天以80里计,须行5天时间。中间要经过190里的砾石戈壁,再向南进入丘陵地段,经龙泽山、炮台山、月牙山等地至梧桐泉西山下(即鞮汗山之北端)。由此山北端起李陵与单于展开了拼死的大战,战斗沿着山之东麓逐渐南移五十余里,日暮,始进入“鞮汗山”之大谷口,按此地点,约当今之老虎山。其山东麓,有诸多深沟大谷,足可藏兵。李陵最后一战,也正是在老虎山地带(即州二百四十唐里之地)。由老虎山南行,跨过大红山之东端,经张家疙瘩、苗儿山,约行八十余里,可达北部障(碱泉子附近),旧称此处为“古关”。其遗址虽无存,但其位置在臭水墩东北15公里,臭水墩在大庄子乡政府北5公里的丁字路口。《元和志》将遮虏障和“李陵与单于战处”,说成一地,似有差错。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本书记述了文物春秋、史地探究、口述回忆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刘兴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