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历史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239
颗粒名称: 金塔县历史概述
分类号: K294.2
页数: 12
页码: 91-102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位于甘肃省西部,历史悠久,曾经是羌族、戎族、吐蕃、西夏等政权的统治地区。在唐朝以后,属于甘肃的行政区划,地理位置重要,是边疆重镇。
关键词: 金塔县 历史 概述

内容

金塔县,位于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中段偏北,酒泉地区东北部,东经97°58′~100°20′,北纬39°47′~40°59′之间。北、东分别与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相邻,西靠玉门市,南连酒泉和嘉峪关市,东南接高台县。总面积18829.83平方公里,人口119808人。
  金塔的历史,据地下出土文物与古史传说相印证,可向上追溯到距今四千年前后至五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时期。《神农纪》:“炎黄之世,其地南至交趾,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山名,在敦煌),莫不从化。”《黄帝纪》:“帝为天子,其土地东至海,西至崆峒(山名,据古人传说,此山在酒泉城东南60里处),南至于江,被逐獯鬻,合符于釜山。”不仅说明当时祖国疆域之大,而且说明包括金塔在内的河西地带即属炎帝和黄帝管辖之域,这里的人民都是炎黄子孙。《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证明这里也是大禹经营的地方。合黎即合黎山,横亘县境东南,镇夷峡为大禹所开,相传峡口留有“禹王斧痕”。弱水即黑河,贯穿县境之中,向北流入居延海。夏朝,划全国为九州,当地属雍州。商汤、西周因夏制。
  当时,在这块土地上定居的先民,主要是羌和戎。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远在夏和商周之前的尧舜时期,活动于江淮荆州(今湘·赣)一带的“三苗部族,常为敌,舜言于帝(尧),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诗经·商颂》也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没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诗篇。而氐、羌是我国古老民族之一,兴起于甘肃、青海,与华(汉)族关系密切。周朝的祖先后稷,他的母亲就是羌族部落的女儿,羌和藏是一个系统。史书上也有“南山羌”的记载,南山系指祁连山,本地区也是羌族的活动场所。到了春秋时期,所谓西戎和狄戎,仍然是羌族系统的部落。经文物普查,本县东沙窝的榆树井、转嘴子、黄茨梁、缸缸洼、火石梁等处,均发现较大型的新石器时期部落群居住遗址,内有石斧、石刀、石勺、石纺轮、铜器、彩陶、夹砂、红陶及绿宝石、红宝石饰物,特别是还有陶窑。由此可见,当时的经济以牧业为主,并有了简单的农业、纺织和制陶业及商业活动。本境内华、羌、戎等部族的重点活动场所就在今金塔、三合、东坝乡东面沿黑河地带的“东沙窝”。
  战国时期,活动在河西地区的月氏(读肉支)和乌孙,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是当时较强大的民族部落。乌孙活动在“敦煌祁连间”,金塔、酒泉均为乌孙王领地。秦朝统一中国前后,月氏逐渐兴盛起来,由于月氏力量的强大,乌孙经常被月氏掠夺,在战争中,乌孙王难兜靡被杀,太子昆莫还在襁褓中,由傅父(太子的保护人、辅佐)布就翎侯抱着,率众逃奔匈奴,其地又归月氏王所领。
  汉初,居住在北部高原的匈奴族,正值冒顿单于在我国北方以漠北为中心,建立起奴隶制政权的鼎盛时期。约在汉文帝四年(前176年),冒顿单于联合昆莫统领的乌孙人,率骑兵,通过居延地区,沿弱水(黑河)攻入河西,杀月氏王,以其首为酒器。月氏部族西迁伊犁河流域,称大月氏,小部留居祁连山,与羌族杂居,号小月氏。后来,大月氏又转徙阿姆河流域(今阿富汗境内),建立月氏国。文帝后元三年(前161年),昆莫脱离匈奴羁绊,在伊犁河流域建立乌孙国。
  河西被匈奴占据后,为匈奴政权的“右臂”,张掖以东为休屠王所领,酒、金、安、敦、玉为浑邪王所领。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遣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1万人,由陇西出发,攻过焉支山(山名,今山丹县东南),进击匈奴境内一千余里,俘获浑邪王的儿子及相、都尉等众,并缴获休屠王的祭天金人(佛像),匈奴伤亡近万人。同年夏,武帝又遣霍去病,率数万骑,出北地(郡治马岭),挺进两千里,西至居延海,然后大迂回向南沿弱水直逼祁连山下,歼灭匈奴3万多人。秋,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4万人降汉。汉武帝给他丰厚的赏赐,封为漯阴侯,食万户。把匈奴降众安置在陇西(今临洮)、北地(今宁县西北)、上郡(今陕西榆林东南)、朔方、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旗),称五“属国”。从此,整个河西地区正式纳入西汉版图。“金城、河西并南山(祁连山)至盐泽(罗布泊)空无匈奴。”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年),派遣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动员乌孙返回河西,遭拒绝。为断“匈奴右臂”,汉武帝先后在河西设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郡,称河西四郡。置官开渠,移民屯田。后又增置金城郡,史称河西五郡,统属凉州刺史部。到汉宣帝时(前73~前49年),“居延海上,金城、湟中(今青海省西宁地区),莫不田作。”从此以后,河西地方以汉族为主,经济、文化上升为繁富地区,“凉州水草畜牧为天下饶,富庶甲于内郡。”
  金塔建置最早始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地理志》为太初元年即前104年),当时叫会水县,属酒泉郡,“北部都尉治偃(前)〔泉〕障,东部都尉治东部障,莽曰萧武。”阚骃云:“众水所会,故曰会水。”会水县的范围是东至合黎山(今芨芨、鼎新以东的部分山段,已被巴丹吉林沙漠埋压),西至花海,南至现在酒泉市的闇门、下古城、新城子和野麻湾堡,北至孤红山及狼心山北。东南包括天城、罗城、镇夷峡。县城在双古城(今金塔乡五星村以东地方)。城北为会水海,北有白亭(又叫白亭海),海域即今五星村(双古城)北,小河口村南,胜利、大柳林、新地村以东的沿黑河地带。白亭即今大庄子乡永丰村东南的缸缸洼和头墩村东面的火石梁(均在海子北面)。
  会水县处河西走廊中段之北部咽喉,境内由沿黑河通向南北的必经之道,东为合黎山天然屏障,北为狼心山和孤红山自成锁钥,具有近屏河西、远控天山和黄河之势,乃中央王朝与匈奴领主激烈争夺的地方。为了保证河西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武帝在会水境内大搞军事设施,派遣重兵把守。约在元封二年至三年(前109~前108年),修筑了从会水县北部境内(黑河西)至玉门一段长城(西接敦煌段,延至玉门关和阳关);太初三年(前102年),修筑了从镇夷峡沿合黎山至狼心山北(距肃州城400公里处)折向西行,达哈密北山一段边墙(当时叫遮虏障)。在此期间,并修了从天仓头墩至营盘、营盘至张掖、营盘至酒泉的烽燧(俗称烽火墩)。境内设置两个都尉,北部都尉驻今金塔县天仓乡和双城乡境内的大湾城、地湾城,防守孤红山、狼心山一线;东部都尉驻现高台境内的罗城和天城,防守合黎山一线。此外,汉武帝还派李陵驻守酒泉,其大本营就在本县天仓乡营盘村,当时,人们称之为“将军营盘”。
  由于西汉王朝从内地大批移民,屯垦战守(且守边、且垦田),并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农业的大发展,从威远、天仓、毛目、双树到白河(指讨赖河在金塔境内段)两岸,田园阡陌,牛羊成群,尤以会水城为中心的白亭海附近最富有,至今,民间还流传着甜美的说法,“米山面岭、油缸醋井”,以比喻此地食物丰富,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王莽篡汉(9~24年),曾改会水县为萧武县,东汉复旧名。三国属魏,仍为会水县,隶属酒泉郡。西晋因之。东晋十六国时期,中原大乱,唯独河西相对稳定,经济文化有所发展,会水县仍属酒泉郡,先后为前凉、前秦、后凉、西凉、北凉等割据政权所有。
  前凉(317~376年),奠基人张轨,汉族,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西北)人,永宁元年(301年)被晋惠帝命为凉州刺史兼护羌校尉,愍帝建兴二年(314年)死。西晋亡后,子张寔于东晋元帝建武(317年)建立割据政权。都姑臧(今威武)最强盛时的辖区,“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相当现甘肃西部及新疆大部、青海、宁夏、内蒙一部的广大地区。前后共传九主,亡于前秦。
  前秦(350~394年),创建者苻健,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东南)人,氐族首领。都长安(今西安),占有甘肃、陕西、山西全境及内蒙、宁夏、新疆一部。灭前凉后,河西地区虽归所有,但实为张天锡、沮渠蒙逊和李暠控制。前秦为西秦所灭。
  后凉(386~403年),创建人吕光,略阳(今甘肃庄浪西南)人,氐族,“世为氐豪酋”。都姑臧,初有前凉旧地,曾在会水境内增置凉宁郡,后除姑臧外仅有仓松(今古浪西)、番禾(今永昌西)二郡。吕光死后,子侄们骨肉相残,仅存18年,为后秦所灭。
  西凉(400~421年),创建人李暠,陇西狄道(今临洮)人,汉族,都敦煌,后迁酒泉,辖地相当于今酒泉地区,为北凉所灭。
  北凉(397~439年),创建人沮渠蒙逊,匈奴,又称卢水胡,张掖临松即今肃南自治县人,世为部落首领。都张掖,后迁姑臧。拥有武威、张掖、酒泉、西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金城、西平(今青海西宁地区)、乐都等郡地。东晋元熙二年(420年),北凉击败西凉,王子沮渠牧犍(茂虔)任酒泉太守,在会水县境内(今中东镇)修筑牧庄,以供滋牧,“王子庄”名称由此而始。沮渠蒙逊死后,沮渠牧犍继位,前后历时43年,亡于北魏。
  南凉(397~414年),河西五凉政权之一,创建人秃发乌孤,鲜卑族首领,都廉川堡(今青海乐都县),辖地“东自金城,西止青海,南有河湟,北据广武(今永登东南)。”为西秦所灭。其统治范围未及张掖、酒泉等郡。
  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北魏(又称元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太延五年(439年)灭北凉,统一北方后,河西分为敦煌镇(包括今酒泉地区和哈密地区)、凉州(包括今武威、张掖和额济纳旗)、河州(包括今兰州市),撤郡并县,酒泉改“郡”为“军”,属敦煌镇。孝昌二年(526年),复置酒泉郡,废会水县,按水系将县境西部(王子庄)并入酒泉,东部(毛目)并入张掖。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先后归西魏、北周所有。
  隋朝,文帝(杨坚)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为州,设置酒泉镇,属甘州。仁寿二年(602年),改酒泉镇为肃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制,裁肃州以福禄县(包括酒泉、金塔、鼎新、高台)并入张掖郡。
  唐朝统一,高祖(李渊)武德二年(619年),改郡为州,复置肃州,领酒泉(含金塔)、福禄(含高台、鼎新)、玉门三县,初属陇右道,后属河西道(节度使驻凉州)。
  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发生安史之乱,西部的边防军东调以平叛,青藏高原的奴隶制政权吐蕃乘虚而入。代宗宝应二年(763年)以后,甘肃东部几乎全部陷入吐蕃。广德二年至大历元年(764~766年),吐蕃先后占领凉、甘、肃、瓜四州。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攻陷沙州,整个河西被吐蕃奴隶主控制八十多年。
  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沙州(今敦煌)首领张议潮起义,在各族人民支持下,驱逐蕃将,占领沙州,到大中五年(851年),先后收复瓜、伊、西、甘、肃、兰、鄯、河(临夏河州)、岷、廊十州。唐朝政府任命张议潮为节度使,名其军为“归义军”,管理这十一州的行政和军事,到懿宗咸通四年(863年),张议潮又“自将蕃、汉兵七千人,克复凉州。”至此,河西全境复归于唐。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居住在北方的回鹘(原名回纥)西迁,其中一支沿黑河进入河西,散居甘、凉、肃等州,与原先迁入的回鹘人结合一起。咸通十三年(872年)占领甘州,并据肃州,史称“甘州回鹘”,先后接受唐、五代、北宋的册封。因此,又为甘州回鹘控制一百多年。
  回鹘人善于经营牧业和商业,利用河西有利的自然条件和汉人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向前发展。
  宋朝初立,在凉州设西凉府,属陕西路,但其直接统治区只达天水夕阳镇(今新阳),河西实际上为“归义军”、甘州回鹘和西凉六谷族为首的蕃、汉政权分立,只是与宋朝保持着朝贡关系。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赵元昊(党项族)打败回鹘,占据甘州,相继取凉州。景佑二年(1035年)占领肃州,进而攻下瓜州和沙州。宝元元年(1038年),元昊正式称帝,都兴庆(今银川市),号大夏,史称西夏。
  西夏政权在最强盛时辖22州,地域范围包括今宁夏、陕北、甘肃西部、青海东北部和内蒙古额济纳旗等一部分地区。在河西设西凉(武威)、宣化(张掖)二府和镇夷(张掖)、番禾(酒泉)二郡。并在全国分设了12个监军司,实行对居民区域性的统治,其中黑水镇燕军司驻金塔双城乡境内。西夏统治190年,金塔地域分属镇夷郡和番禾郡,实际包括酒泉在内,统归黑水镇燕军司管理。
  西夏境内居住着党项、吐蕃、回鹘、汉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汉人多数经营农业,部分党项人也向农耕过渡。西夏政权的建立,促进了民族的融合,也促进了文化、教育、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率骑兵由居延沿黑河进军,连下甘州和肃州。宝庆三年(1227年)灭西夏。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年),设甘肃路总管府,驻甘州(张掖)。至元七年至十五年(1270~1278年),在河西先后改设和增设甘州、肃州、沙州、永昌等路,金塔全境分属甘州路和酒泉路。至元十八年(1281年),创设“甘肃等处行中书省”,简称甘肃行省,驻甘州。
  元王朝同样把酒泉北境(今金塔)视作保障河西的边防重地。惠宗至正十五年(1355年),筑毛目城、天仓堡和双城,为军事驻地,派重兵防守孤红山、狼心山一线。
  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元年(1368年),攻克大都(今北京市),推翻元朝后,河西仍被元朝残余势力控制。洪武五年(1372年),派宋国公冯胜西征,打败元将失刺罕·朵儿只巴,攻取甘州、肃州和亦集乃路(今额济纳旗),在河西先后设凉州卫、庄浪卫(今永登县南)、镇番卫(今民勤县)、山丹卫、永昌卫、甘州卫(左、右、中、前、后)、肃州卫、威远卫和威虏卫。其中威远卫辖天仓、毛目等所(威远城筑于唐代,在今天仓乡境内,城址无存,城附近渠道和田埂尚存,现辟为部队农场)。威虏卫置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辖王子庄全境(威虏城在今古城乡政府南,遗址存)。据清代《重修肃州新志》和民国《金塔县志》记载:“本卫(威虏卫)军戎获功,斩虏首级,堪官御史赵春以为杀降,欲致获功官军于死地,因以致民叛乱。”民众遣逃,城堡空虚,遂于永乐三年(1405年)裁威虏卫,并入肃州为中右、中中二所。不久,威远城之汉人“因失误秋表,该部查究,风闻诛徙,人民惧,俱逃西域。”又裁威远卫,并入镇夷千户所。
  明初,甘肃地方归陕西管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徙“陕西行都司”驻甘州,管理河西卫、所。肃州北境,以孤红山、狼心山为实际控制线,孤红山北面的“北大路”,仍按元朝惯例,作为西北边境各民族东西往来的通道(遗迹尚存)。洪武五年(1372年),为防御新疆吐鲁番族(今维吾尔族)和元朝的残余势力的侵扰,修筑嘉峪关。北部,以天仓头墩(肃州城东北350公里)为首墩,从北向南,十里一墩,五里一墩,墩墩有守兵,直至肃州城。沿孤红山、狼心山一线,从西向东,关卡哨所,步步为营。芮钊将军曾扎大营于天仓乡营盘村(遗址在营盘岔路口东北,时人改称芮公营)。成化元年(1465年)后,吐鲁番部族攻占哈密,进犯酒泉。弘治七年(1494年)闭嘉峪关。约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参将彭清修筑野麻湾、新城、两山口至闇门的长城70公里,十三年(1500年)竣工。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参将刘勋修葺威虏城。二十八年(1549年),兵备副使王仪等修复王子庄(今中东镇,时按吐鲁番族头目的名字改叫哥里哥什),并筑白雁墩堡、察黑包堡(以吐鲁番族头目的名字命堡名)、东八里墩堡(今谢家墩)、西八里墩堡(又叫镇朔三墩),共城堡7座,墩台12座。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在金塔寺堡设守备一员(马步兵407名)兼管地方。
  由于战乱灾荒的侵袭,本境人口时增时减。明初,多次从山西等地移民垦殖,至正德年间(1506~1521年),由于吐鲁番部族的侵扰,安、敦、玉等地群众陆续迁入关内。嘉靖七年(1528年),吐鲁番将领牙木兰开始归化内附。巡抚唐泽在威虏城、天仓堡、毛目城、白城子(在金塔寺堡东北)等地散出其众。二十八年(1549年),巡抚杨博又在威虏、金塔寺、白雁墩、东八里堡、西八里堡等十多处地方安置吐鲁番帐房700余所。三十年(1551年),在王子庄安插吐鲁番头目哥里哥什和察黑包子之子满个虎力等。
  吐鲁番族主要从事畜牧业,也从事农业和商业,他们和汉人亲密相处,共同重新开发并促进了金塔经济、文化的发展。万历年间(1573~1619年),金塔地方,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堡有:金塔寺、威虏、哥里哥什、察黑包子、东八里、西八里、白雁墩、天仓、毛目。其中金塔寺和毛目城已成为山西、包头等地客商的交易中心。《重修肃州新志》和民国《金塔县志》中所谓“回民、吐鲁番族,西番族”,均指今维吾尔族,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来自“新疆吐鲁番”地方,此地又属古“西州”。因此出现了不同的称谓。
  明末,由于战争、灾荒频繁,赋税、差役加重,经济衰退,人口外流,双树等地日趋荒芜。
  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出师西征,顺治五年(1648年),河西卫、所,渐次克复,因袭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裁撤沿边卫、所,改设府、州、县。雍正三年(1725年),裁行都司,置甘肃省布政司,驻兰州,河西卫、所开始改制,裁高台、镇夷所,置高台县(含毛目),仍属甘州。雍正七年(1729年),改肃州卫为直隶州,将高台县划属肃州,并增置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州同(也称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分州)。当时并无印玺,其文:“驻扎威鲁堡化导回民专司水利王子庄州同关防”。其字半汉半满,文号“部颁乾字一万一千三百四十七号”。治威鲁堡(乾隆二十七年迁金塔寺堡)。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毛目城屯田县丞(又称高台分县),治毛目城(今鼎新镇友好村),均属安肃道。
  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至雍正四年(1726年),为了西方用兵,减少挽运,从山西、陕西、镇番(今民勤)、高台等地,向金塔境内移民垦殖,给开荒农户拨给牲畜、籽种、住房及其它生活补助。金塔耕作区基本上扩大到现有范围。农业、牧业、手工业和商业有了较大发展,采矿、冶炼也相继兴起,至咸丰年间(1851~1861年),“西北去县城三百余里有金矿一处……采挖者甚众”。白山堂的铜、东铅炉子和西铅炉子的铅,已经采挖、冶炼。梧桐沟、沙坡泉等处的煤炭早就采挖。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前后,吐鲁番族陆续返回新疆吐鲁番和哈密南湖一带。此后,随着清朝政府的腐败和战乱、干旱、风沙等灾荒的频仍,再次出现了人口外流和经济衰退的萧条景象。
  金塔人民向来勤劳俭朴,奋发好学,重视教育,重视人才。私塾就读,由来已久。清乾隆时期就创办了柳堤书院和义学多处,考中进士2名,在今酒泉地区各县、市中居第一。武进士孙兆彩选授殿前二等侍卫。
  金塔乃边防要地。清初,在毛目设有4个屯军营,边防守,边耕作。康熙三年(1664年),改金塔营守备为游击,设游击一员,千总一员,把总二员。乾隆元年(1736年),金塔营改设协镇副将,并在威鲁堡添设守备一员。此后,金塔协镇所属外汛官员:威鲁堡千总、下古城经制、两山口把总、临水堡把总、高台营都司、镇夷营游击、清水营都司、红崖子营守备、深沟堡把总、盐池堡把总、双井堡把总、毛目堡(今鼎新镇驻地、又叫营儿堡)把总。
  辛亥革命后,民国2年(1913年),王子庄分州改为金塔县,高台分县改为毛目县,均属安肃道。民国18年(1929年),改毛目县为鼎新县。民国24年(1935年)7月,改安肃道为甘肃省第七行政督察区。民国25年(1936年)6月1日,酒泉专员公署正式成立。金塔、鼎新均属之。
  公元1949年9月26日,金塔县起义;9月28日,鼎新县和平解放。属酒泉专区。1955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准酒泉、武威专区合并为张掖专区。1956年3月9日,国务院批准金塔、鼎新合并为金塔县,仍属张掖专区。1958年12月,金塔、酒泉合并为酒泉市,直属甘肃省。1961年11月2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酒泉、武威、庆阳、武都四个专区。同年12月1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金塔县,属酒泉专区。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一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金塔文史资料第一—八辑合订本(三)》

本书记述了文物春秋、史地探究、口述回忆等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发礼
责任者
张轨
相关人物
苻健
相关人物
吕光
相关人物
李暠
相关人物
沮渠蒙逊
相关人物
秃发乌孤
相关人物
拓跋焘
相关人物
杨坚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