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28年至1940年的12年里,祖国西北边陲的金塔县竟有三位留洋生担任过县长。他们分别是留学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的硕士黄文中;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周志拯;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赵宗晋。他们在金塔担任县长的时间虽然分别只有1年、3年、2年,但是他们在从政理念、办事原则、工作作风上与其他县官大不一样。他们在任期间,革新政治、除旧布新、关注民生、一心为公,为金塔人民办了许多好事,给金塔人民留下了深刻而不可磨灭的影响。
黄文中,字中天,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生于甘肃省临洮县城。民国六年(1917年)留学日本东京明治大学,留学期间参加了“同盟会”,曾因翻译《日本民权发展史》一书,宣传“三民主义”,深蒙孙中山先生赏识。孙先生亲笔题赠“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以作留念。回国后,黄文中在任甘肃省教育厅科长时,因倡言民权,抨击时政,引起当局记恨。上司竟暗中唆使部属在黄回家的路上将其打昏,致不醒人事。此时,恰遇相识将黄抬送医院抢救,幸免于死,后自号“再来人”。黄虽躲过了一死,但还是被远置到了边陲小县任职,以示惩罚。
民国十七年(1928年),黄文中接任金塔县(现金塔片7乡镇)县长。他在任期间,大胆革除时弊,推行地方自治,建立区、村、闾政权;创设教育馆、民众阅报室、中山俱乐部、民众夜校,以教育民众,提高乡民素质;严禁男子留发辫、女子裹足,亲自谱写了《劝女放足歌》,教群众学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委托赵积寿、刘怀基、吴永昌等人组成水利委员会,解决金、酒均水问题;大煞封建迷信活动。黄文中生活俭朴,清贫自守,平时只顾工作,不巴结上司,故此,很不讨上司喜欢,金塔任县长仅一年后,就又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被安置到更小更远的鼎新县(现金塔县的鼎新镇、航天镇两乡镇)任县长,一年后又被罢免了。为此,金塔群众愤愤不平,编了一段歌谣:“南山雪压头,黑河水倒流,清官坐不住,赃官做到头”,以充分肯定黄文中县长的成绩,发泄对当时社会时弊的痛恨之情。
周志拯,原名济,字行,浙江永嘉人,早年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经济学硕士。回国后曾任过甘肃省省府科长、训练所教育长等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冬担任金塔县县长。他来金塔任职之时,金塔地方灾荒频繁,税费沉重,民不聊生;上任伊始,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摸清情况,采取了相应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其一是核减摊派,整肃邪风。他上任之时,正是马仲英刮民携财西逃之后、马步康来盘剥酒泉、金塔时,抓兵派款、横征暴敛,金塔人均摊派高达白洋2元。他对此专门写成提案报告,报请省府核减去将近一半。同时,还查出前任县长杨体侃收大烟顶摊派(三两大烟土顶交一块白洋)、盘剥群众的问题,并将杨的经办人杜万荣扣押收监,杨认罪服惩后,才将杜万荣放出。另外,周志拯还报请省府缩短军阀马步康举办的带有赌博性质的骡马会,使赌博的邪风有所收敛。对周县长的以上作为,广大乡民笑在脸上,喜在心上,交口称赞,拍手称快。
其二是设立“农民低息借贷所”,为民解难。他在下乡调研中发现许多农民家庭十分困难,有钱人便趁其急需,大放高利贷。春借一斗,秋还二斗,还外带一两大烟。借1块白洋,月息2分,年息累加。这种“驴打滚”的高利贷盘剥,压得贫苦农民喘不过气来。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周县长决定将地方结存公款筹措起来,设立了“金塔县农民低息借贷所”,借用了北街旧商号一处,委任赵积寿为第一任主任,开始营业。后来为了搞活地方金融,购买了一部石印印刷机,又印制塔形油布钱票,票面1元,可在金塔范围内流通。农民贷款按审批手续立借据,利息每年仅5分,期限最长1年,此借贷所很受农民欢迎;借款者很讲信用,有借有还,很少拖欠,有力地抵制了高利贷的剥削。
其三是兴修水利,便利民生。当时金塔地方,水贵如油,但发大水时,因渠坝失修,加之六坪湾里的拦水坝到处是豁口,把水挡不到坪口里,浪费严重。周志拯县长为解决此问题,先是增设总水利一人,由县农会干事长兼任。然后责成各坝水利农官组织民工,利用农闲时间狠抓了渠道维修养护工作。同时,周县长又组织民工600余人,亲自指挥修筑了由金西坝至六坪长约2公里、坝底宽5米、高3米的拦河大堤,把水全部拦入坪口,大大减少了浪费,增加了灌溉面积。后来,金塔人民为纪念周县长的功劳,就把这个拦河堤坝称做“周公堤”。
其四是加强社会治安。民国时期,金塔地方土匪恶霸横行霸道,地痞流氓无恶不作,极大威胁着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周县长经过明察暗访,取得确凿证据后,将首恶土匪头子李瘦狗(绰号)、红山王(绰号)等人按非常时期惩治盗匪条例拘捕入狱,并呈报上级批准予以枪毙,有力镇压了土匪的强盗行径,对其他土匪起到了震慑作用。
其五是兴办文教事业,为民提供受教育环境。周志拯县长到金塔之后,拨款改变了3所高级小学的基本条件,还选派梁学儒等30余名教师去酒泉师训班进修,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拆除了东岳庙塑像,改建成民众教育馆。此外还修建了民众体育馆,添置了篮球牌、木马、滑梯、浪桥、单双杠等体育器材,丰富了广大职工群众的业余文体生活。
其六是主持编修了第一部《金塔县志》(手抄本)。在周来金塔之前,金塔县没有志书,只有前任县长蒋绍汾组织收集的一些零星素材。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周县长主持成立了“临时县志局”,自兼总编,选聘赵积寿、谢鸿钧、运怀先、崔怀信等人为协编,历时半年时间,编成了4册手抄本《金塔县志》。此志书虽未最后审定,但为后来的县志编纂提供了宝贵的原始材料和重要依据。
三
赵宗晋,字康侯,甘肃天水人。他自幼聪慧好学,15岁考入省立中学(现兰州一中)。民国二年(1913年)由甘肃省教育厅保送到北京国民大学附中学习,后转入清华大学读书,成为民国初年甘肃第一个进入清华大学的选送学生。民国十年(1921年)赵宗晋毕业后,被学校选送出国赴美依阿华大学选修教育学,两年后取得学土学位;之后又先后在格林奈尔、哥伦比亚大学获硕士、博士学位。赵宗晋回国后,先后担任过省立天水三中教师、天水师范校长、国民党甘肃省党部委员、甘肃学院教授、《甘肃民国日报》社社长等职务。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朱绍良二次来甘当省主席时,赵宗晋被委任为金塔县县长。金塔县属塞北偏僻小县,虽民风淳朴,但处于讨赖河下游,十年九旱,民不聊生。赵县长上任以后,为金塔人民办了几件大事。
发明了点香放水,解决了县内争水矛盾。梧桐坝新八分与二截为浇水曾闹出人命。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赵县长亲自安排十保(当时的行政建制,相当于现在的乡)保长组织300名民工为新八分新开渠一条,给新八分、二截的坪口镶上了水闸。每逢浇水时按地亩配水,按配水量点香放水,从根本上解决了坪口争水的矛盾。后来,此办法得到了大力推广,就连私人浇地时,各甲(当时行政建制,相当于现在的村)也采取了点香放水的办法。
在金塔倡导大面积种植耐旱作物——棉花。缺水是金塔农业的根本问题,为了省水,赵宗晋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棉花种植。1939年他开始选点种植,经济效益很好,第二年便大力推广,提倡户均1亩棉,当年棉花种植面积达到了8000多亩,年底获得了丰收,效益比种罂粟还好,使金塔成为当时的全省第一产棉大县。
倡导植树,绿化金塔。赵宗晋来金塔后,要求每年农历三月,县城职工、学生、居民都要在城南植树,并成定例,坚持了下来。同时,赵县长还大胆改革,文明执法,将大堂上的罚打板子改为罚栽树木,每罚打50大板,不挨板子必须栽活5棵树,否则,还须补栽。另外,每当夏秋,关在监狱内的犯人,由狱警率领定期担水浇树,保证了树木成活。这些好做法,后面的县长一直坚持了下来。
积极平息争水械斗,倡修鸳鸯池水库。酒金两地均靠祁连雪融水灌溉,同属一个河系,每年春夏用水之际,酒金两地农民为争水常闹纠纷。赵宗晋县长经过调查后,发现讨赖、洪水二河的水春夏紧缺,秋冬闲流,浪费极大。他便和酒泉县长凌子惟商量,联名向省政府递呈了《用科学方法,蓄置水量,节制使用,以利耕耘》的建议书,提出了兴修鸳鸯池水库的建议。省上于民国三十年(1941年)批准修建;次年成立肃丰渠工程筹备处;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6月开工建设;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5月水库竣工,7月举行了放水仪式。水库的建成彻底解决了酒金争水的矛盾。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八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