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的后裔在金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176
颗粒名称: 年羹尧的后裔在金塔
分类号: I207.73
页数: 4
页码: 303-306
摘要: 这篇文章讲述了金塔镇的连姓人自称是电视剧《雍正王朝》主要角色年羹尧的后裔的故事。文章中通过调查连姓人的家谱、口述历史和文物证据,试图证实这一说法的真实性。
关键词: 金塔镇 连姓人 年羹尧

内容

电视剧《雍正王朝》播出时,金塔乡(现为金塔镇)红光村和金大村的连姓人,老至九十三、小至手中牵,都看的非常认真,目光落在剧中人年羹尧身上。原来他们就是剧中人——年羹尧的后裔。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当地人开始都持怀疑态度。为此,我进行了专门调查,证实了这一说法。
  一幅盔甲是重要依据
  1999年3月12日,《酒泉日报》一篇文章中说:“酒泉博物馆文物藏品中有一幅金银线绣制而成的盔甲(是细软,不同于武将上战场用的钉钉板板锁子连环甲,便于携带)已列为历史文物,但缺乏档案资料作进一步考证它的来历。人们只知道它是1959年金塔的一位农民交县文化馆保存下来的。文章还披露了金塔一个“廉”姓人口述家世与这幅盔甲相应证。笔者反复读了这篇文章之后,决心以盔甲为线索,以“廉”姓人为目标,以家谱为依据,在金塔县做一次调查,弄清楚交盔甲的人是谁?与年羹尧到底有没有关系?
  “廉”“连”“年”的确定
  调查一开始,我在金大村7组连成余保管的家谱上很快发现了“廉”是有意以“廉”代“连”,隐露实姓。金塔根本就没有姓廉的人,只有姓“连”的人。但这毕竟还不是年羹尧的“年”姓。我知道唯独金塔人在姓氏里把该户的“连”Lian读作Nian,这并非口语中的“连”“年”不分,而是事实上有其根源。年姓怎么变成连姓?连成余告诉我:我们的祖先本姓年,后来因犯了罪,朝廷要满门抄斩,为了逃命才改“年”姓为“连”读Nian。当时,写字时写作“连”,见了人唤作“年”,这都是逃难的需要。否则,我们年家祖先当时能不能活下来?真是难以预料呢?
  家谱中的发现
  连姓人是不是年羹尧的后代?关键看家谱。连成余小时候见过他们家的家谱是奶油色布料做成的,足有8平方米以上大小,平时是卷起来保管,过年过节祭奠先人时,才钉在墙上,上面写的就是“年”。“文革”时这个家谱就成了破“四旧”的对象,他父亲就把家谱卷成一捆吊在羊圈内的树秧棚下遮人耳目。“文革”后又从羊圈内取出来,放在后面的夹墙道里,谁知这个家谱能躲过风却躲不过雨,当发现时已被雨水淋的不成样子。从此以后,留在家中的只有一个宗牌折子,排在最前面的祖先叫连盈。
  红光村4组72岁的连步春家有民国元年修订的家谱一件。从这个家谱上看,连姓家族是清乾隆初年(1735年)从镇番县(今民勤县)懋迁(一边做小买卖,一边寻找合适的落脚点而迁移)到金塔安家落户的。最先来到金塔的祖先是连忠,住在现在的红光村。继查找有关资料证明:连忠和雍正三年(1725年)皇帝诏书中的年富是亲兄弟。这一点对连姓是年羹尧后代有着重要证明作用。雍正诏书摘录如下:“令年羹尧自裁,其父年遐龄,兄年希尧、子年富斩立决,其余十五岁以上之子发遣广西、云南、贵州极边烟障之地充军,嫡系子孙将来长之十五岁,皆次第照例发遣,永不赦免”。这个诏书中的年富和连忠应当是兄弟,只是连忠当时在十五岁以下,为了逃命才把“年”改为“连”。因此,在民国元年的家谱上留下了“连”的记载。“充军”在当时看起来虽是一条生路,其实生不如死,出的是牛马的力,吃的是猪狗的食,看管人员可以随意打骂,打死了随处一埋了之。年羹尧遇难后,想活命的子孙宁可改名换姓,远走他乡,也不愿意到皇帝诏书指定的地方去受苦、受难、丢性命。金塔的连忠就是选择这条路而来的。
  连忠把年羹尧的盔甲带到金塔
  红光村1组村民、71岁的连宝善讲述了一个神秘而离奇、动听而真实的故事,在连家代代相传。年羹尧任大将军时,为儿子们请来了当地闻名的家庭教师,名叫岳钟举。岳先生一到家,年羹尧就对仆人宣布:岳先生是我请来的,从今以后吃住在我家,你们要以伺候大将军的礼节伺候他。仆人按照年羹尧的吩咐伺候着这位岳先生,每天早上将洗脸水盆顶在头上送进去,又顶着水盆跪在地上等岳先生洗完了脸,仍就顶着水盆退出去。时间长了,岳先生才知道这就是伺候大将军的礼节。等年羹尧外出,岳先生对仆人说,我是一个教书的,以后送洗脸水时用手端进来就行了。仆人照着做了,不料,这件事被年羹尧发现,立即下令将送水的仆人推出去斩了,并说“连大将军的话都不听,这还了得”。这件事发生以后,岳先生深感内疚,自叹道“是我的一句话害了仆人的命啊”!年羹尧被杀以后,满门抄斩的风声越来越紧,岳先生带上年羹尧的儿子——也是他的学生年忠,背上年羹尧的一幅盔甲,向山西逃命。“年”改“连”也是岳先生在逃难路上想起“连大将军”四个字而出的主意,这就叫借其本人的口气,变字而不改姓。他们逃到山西遭水灾,又从山西向甘肃方向来。原来年羹尧5个老婆中有一个是甘肃武威人,心想到甘肃多少会有些照应。他们落脚在镇番县生活了几年后,就挑起货郎担,离开镇番向西懋迁,直到乾隆初年才决定在金塔安家落户。岳先生帮助连忠在金塔买了地,修了房子,娶了媳妇,种地务农。岳先生一生的精力全部用在了连忠身上,老死在金塔。连忠一家人将岳先生埋葬在自己的地边上,每逢过年过节祭祀先人时,总是给岳先生先烧纸,然后才给连家先人烧,本地流传着先有岳家坟,后有连家人的说法,这个习惯流传至今仍在继续。从这个故事得知,现在保存在酒泉博物馆的盔甲就是年羹尧穿过的,它是由岳先生和连忠背到金塔来的。
  盔甲上交政府的历史背景
  解放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阶级斗争扩大化,1959年“反右倾鼓干劲”运动时保存盔甲的连家人心灵深处又一次受到冲击,将盔甲交政府保管,但没有报出姓名。金塔乡中学教师、55岁的连成锋推断说这个交盔甲的人可能是连中杰(已去世)。因为1959年时,连姓人中大多都是不识字的农民,只有他是大队干部,当过兵,也有点文化,政治嗅觉灵敏,不交盔甲或交出盔甲都会危及自身,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他选择交盔甲而不报真实姓名的做法是很有可能的。
  此外,一些年长的村民在连家见到过昭穆碑一个,仅砖头那么大,上书“年羹尧”三个字,连氏家谱中也有“昭穆”一词,现埋入祖坟中。连步勤保管着象牙筷子,连步雄是这些旧物的见证人。连步芳小时见过树皮合内存放的红缨大帽。连成锋家现保管着直径32厘米的大砚盖。还有人见过连家的半截剑、半截玉带等,据说这些都是年羹尧当年用过的旧物,儿孙们逃难时将这些东西分开带上,为的是将来合符认亲。
  以上史实说明,年羹尧的后裔在金塔。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本书包含了金塔县的一些历史和建设纪实,包括解放村水库初扩建概况、解放村水库生物治沙工程建设起始、讨赖河酒、金分水制度的沿革及有关问题、金塔县鸳鸯池水库第五次除险加固工程概况等段落。这些内容详细描述了金塔县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郑志虎
责任者
年羹尧
相关人物
连盈
相关人物
连步春
相关人物
连忠
相关人物
年富
相关人物
年遐龄
相关人物
年希尧
相关人物
连宝善
相关人物
岳钟
相关人物
年忠
相关人物
连成锋
相关人物
连中杰
相关人物
昭穆
相关人物
步雄
相关人物
连步芳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