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肩水都尉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162
颗粒名称: 汉代肩水都尉府
分类号: K928.7
页数: 3
页码: 272-274
摘要: 本文讲述了金塔县境内的黑河两岸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汉代肩水都尉府的遗址包括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这些遗址是汉代的军事要地,起到了保护河西地区安全的作用。
关键词: 金塔县 黑河 双城乡

内容

金塔县境域内的黑河两岸,自古为出入居延的天然通道,保障河西的咽喉门户。汉代以来,它一直是兵家扼守的军事要地。至今,金塔县双城乡境内的大湾城、地湾城和肩水金关,就是汉代的肩水都尉府及其下属机构驻地。为了供人们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现就遗址概貌简述如下:
  大湾城
  大湾城,位于金塔县城东北约120公里处黑河东岸的戈壁滩上,遗址长350米,宽250米。城墙高约8米,底厚6米,门在东墙正中,筑有瓮城,城内北侧有马道可上城头。城堡经后代重修,保存完整。城的东北隅和东南隅都设有隙望台,城外有后代庙宇。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该城堡挖掘汉筒1500余枚,同时出土的器物有钢印、铜镞、铁器、陶器、竹木器、皮块和芦苇编织物。1972年10月,酒泉地区文物普查组又在此处发现汉简一百余枚,还有陶片、木器等物。据专家考证,大湾城就是汉代肩水都尉府遗址。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湾城
  地湾城,汉代肩水侯官遗址,位于金塔县城东北约125公里处,黑河东岸2公里的戈壁滩上。南距肩水都尉府大湾城5公里,西北距肩水金关遗址1公里左右。城堡面积22米见方,墙高10米,基厚5米,全系夯土版筑,方向正南北,门开西墙,门外坞院较大,有房屋和两道围墙遗址,残墙高0.5米。1930年曾在这里发掘到汉简2000多枚,还有铜器、铁器、陶器、竹木器、皮块、纺织物残片和绢质文书等物。1972年10月,酒泉地区文物普查中又发现汉简及铁器、陶器等物。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肩水金关遗址
  肩水金关遗址,为汉代烽塞关城,位于金塔县城东北126公里,黑河东岸,离河约200米处,北距汉代古长城20多公里。作为进出河西腹地、北通居延都尉的咽喉门户,拱卫着南面不远的肩水都尉府(大湾)、肩水侯官(地湾)等屯戍重地。题名“金关”,含有“固若金汤”之意。1974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此进行发掘时找到了包括关门、坞、烽台和方堡在内的关城全貌。
  关城的主体建筑关门,是两座对峙如阙的长方形夯土楼橹,各方6.5×5米,残壁最高处1.12米,最厚1.2米,壁脚各残存四根半嵌在墙内的方圆形叉柱,下垫石块。楼橹中间的门道宽5米,门道上面曾有过桥或门楼等建筑。楼橹外两侧向北是土坯砌的关墙,到达“阙柱”的地方分别折向东、西。向西的一段直抵黑河边,向东的一段现存26米,其余消失在戈壁层中。关门内外,有虎落尖桩。
  坞在关门内西南侧,坞的北墙长36.5米,南墙长35.5米,东墙残长24米,残墙最高处70厘米,厚70~80厘米,夯土版筑,夯层5~8厘米。坞门在东南角,坞内有房屋、马厅等。
  烽台和方堡在坞的西南角,南北毗邻。烽台方7.7×7.8米。方堡13×12.5米,壁厚1.2~1.3米,门窄小,内有曲折迂回的夹道,两侧分布住室、灶房、仓库和院落,台、堡周围有虎落尖桩。
  1930年,前西北科学考察团在这里掘得汉简850余枚。
  1974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此获得汉简11577枚,其中有汉成帝永始三年(前14年)诏书简册和文物1311件。
  金关出土文物很多,有货币(半两、五铢)、残刀剑、箭、镞、表、转射、棨信、印章、泥封、笔、砚、木板画、尺、鱼网、网坠、织网棱、竹木器械、铁制农具及陶、漆、木、竹制的生活器具和小麦、大麦、糜、谷、青稞、麻子等粮食,还有大量的丝麻毛革衣物、鞋、帽残片以及珍贵的麻纸。
  金关地区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开始有了政治、军事活动。昭帝时(前86—74年)已称金关或金关燧。当时,这里至少有三个单位,兼有关卡、斥堠、驿厩等多种职能。屯戍的衰落约在西汉末年(前24年)。
  1988年,肩水金关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本书包含了金塔县的一些历史和建设纪实,包括解放村水库初扩建概况、解放村水库生物治沙工程建设起始、讨赖河酒、金分水制度的沿革及有关问题、金塔县鸳鸯池水库第五次除险加固工程概况等段落。这些内容详细描述了金塔县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发礼
责任者
王培孔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大湾城
相关专题
地湾城
相关专题
肩水金关遗址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