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境古长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161
颗粒名称: 金塔县境古长城
分类号: K928.7
页数: 4
页码: 268-271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金塔在历史上作为河西地区北部屏障的重要角色,汉朝和明朝都在这里修筑了长城的事实。
关键词: 金塔 历史 河西地区

内容

金塔在历史上是河西地区的北部屏障,出入居延的门户,历代王朝都在这里重兵设防,苦心经略。汉朝和明朝还在这里修筑了雄伟壮丽、蜿蜒起伏的长城。
  一、汉长城
  汉朝初年,北方的匈奴①常觊觎中原,每逢深秋,他们就骚扰河西,抢掠财物,劫持妇女,为了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阻止匈奴南进,汉武帝选派精兵良将,移民屯垦戍边,用大量人力物力修筑长城,其中在时称会水的金塔县境东部、北部和腹地筑有两道长城。
  天仓——花海段
  从今额济纳旗的居延古城起,到金塔县双城乡境的大湾城遗址,城堡烽燧,沿河林立,这就是,汉代以黑河为天堑的居延塞防。再从金塔县天仓乡起,向西南延伸,沿北山南麓,经玉门、安西,直到敦煌境内的玉门关,再向西进入新疆,有一条象苍龙似的古建筑,它若隐若现地飞越山川、戈壁和沙漠。其内侧(南侧)“五里一燧、十里一墩、卅里一堡、百里一城”,相间遥望,这又是汉代古长城的一部分。其中金塔境内从天仓起,经大庄子、东坝、古城、中东、西坝等乡镇和国营生地湾农场到玉门花海交界处的一段长城,约筑于汉武帝元封二年至三年(前109-108年),距今已有2100年的历史,经过风沙剥蚀,其城垣多与地面齐平,部分地段尚可看到由红柳、芦苇和黄土夹层夯筑的残墙或当年挖掘的壕沟遗址,沿线烽燧一般残高2~4米,唯座落在镇朔墩沙漠中的一座古城堡全被流沙埋没。
  镇夷东——狼心山北——哈密北山段
  高台县镇夷以东的合黎山起,沿其余脉毛目东山向北延伸,到狼心山以北再折向西行,直到哈密北山,有汉长城一道。它的南端经高台、张掖、山丹、永昌、民勤、武威、古浪、永登等县市,过黄河东去。其中围绕金塔县境东部和北部的一段长城,约筑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距今有2094年的历史。汉代先民修筑此段长城时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因地制宜。“或板筑土垣,或垒砌石墙,或倚高山峡谷等自然险阻,稍作整治,或筑栅栏、篱笆,或于小河、溪流处构水闸,以防偷渡。”至今毛目东山的南段已被巴丹吉林沙漠吞没,其余地段的城垣、壕沟、栅栏、篱笆及墩台被风沙侵蚀。地方史志尚有明确记载,《重修肃州新志》载:“古长城在城北四百里。由镇夷东狼心山北,至哈密北山一带,有长城墩基一道,俗传为秦始皇所筑。然考秦筑长城,西起临洮,未尝至此。恐亦汉将路博德所筑……遗址犹存。《肃州新志》载:“古长城在肃州城北四百里。由镇夷东、狼心山以北,至哈密山北一带,皆有长城及墩基一道,……今州城北三十里有边墙,而边墙北三百余里有弧红山②,山外现有长城遗址”③。它既是防御线,又是控制线,迄今2000多年,在历史上发挥了很大作用。
  二、明长城
  明朝政府为了防御被推翻的元朝残余势力、后起的鞑靼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扰乱,先后用一百多年的时间,修筑了西起嘉峪关,东到山海关的万里长城。金塔和高台、酒泉交界处④的边墙和边壕就是万里长城西端的一部分。
  明洪五年(1372年)宋国公冯胜西征,首筑嘉峪关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新疆吐鲁番部族渐次崛起,继而攻占哈密,进犯敦煌、安西。弘治七年(1494年)闭嘉峪关。十一年至十三年(1498~1500年)参将彭清修筑野麻湾至下古城的长城35公里,仅高1丈三尺,厚五、六尺⑤。嘉靖初,吐鲁番部族进而侵扰酒泉。十一年(1532年)兵备道李涵督修南自讨赖河,北止石关儿⑥的长城17.5公里。此后,经过几次新筑、重修和补修,至万历二年(1574年)共建成嘉峪关至高台镇夷间的长城约105公里。其中嘉峪关至下古城⑦段约55公里,全用黄土夯筑,墙高4~5米,底厚2.7~3.3米,顶宽1~2米,上有高约1米的女墙⑧,沿线有野麻湾堡、新城子堡、两山口堡、下古城堡和高达10米的烽火台,相间矗立,十分壮观。
  临水河东岸设闇门,由其南侧的临水堡派兵防守。再从鸳鸯池起,经双井堡、盐池堡到镇夷堡的长城约50公里,多是边壕,遗迹清晰可辨。当年的规格是“俱口阔三丈,深至见水为止,底阔一丈。两岸筑土堰各一道,底阔四尺,顶阔一尺五寸,高五尺”。间距约5公里设烽火台一座,连瞩相望。
  另外,本段长城以北与其平行的金塔夹山,西起野麻湾,东止镇夷峡,主要山口设有崖栅,山头高处筑有墩台,它又是长城的外围防线。
  金塔酒泉,唇齿相依,要保住酒泉,必先守住金塔。“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兵备霍鹏、参将姜河,议呈巡抚田乐,奏:设守备兵马,展筑大堡”。次年,在金塔堡四周筑起塔院大墩、塔院腰墩、新营儿墩、黑沙窝腰墩、北闇门墩……共13座。“三十五年(1607年)离堡八里周围筑边墙一道。”以此推算,当时金塔堡四周的边墙总长应为32公里,经过340多年的风蚀水没,至1949年,金塔城西4公里内外,全系由白河古道演变而来,清朝初期就开挖的户口坝、梧桐坝、三塘坝、威虏坝、东坝、西坝等六道河道,其边墙可能在明朝后期已被河水冲没,唯有金塔城西南自今金塔乡林场起沿金大村、塔院村农田与石滩连接边缘向东,到边沟村何家墩湾折向北,到西沟村黑沙窝再折向西,经东星村到四清村北闇门,尚可见到一段段的边墙残垣,墙高约5米,底宽约2米,顶宽约1米,残存线路约20公里。沿边墩台相望,登高俯视,景色壮观。1958年后,随着农田基本建设,残墙断壁,被群众陆续拆除。
  金塔境内的烽燧,纵横交错,星罗棋布,有长城沿线的,有边防直通张掖、酒泉的,也有乡间专供嘹望的;有修筑于汉代的,也有修筑于明、清及民国的。天仓乡政府附近山头上的五分墩及其以北的沙门子墩是民国时期修筑的。新旧烽燧的位置、名称和线路不尽相同,通讯烽燧之首墩——天仓头墩,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在肃州“城东北三百五十里”。按其方位和里程,应是今天仓沙门子村耕作区以北的马庄子,这里至今还有墩台、房舍和当年屯军耕种过的田埂遗迹。

附注

①匈奴:是主要活动于我国北方的古老民族之一,西晋后逐渐和其他民族融合。匈奴并非蒙古族,蒙古族也不是匈奴的后裔。 ②孤红山:在肃州城北三百八十里,金塔城北二百八十里,即白沙窝、五道明水一线的三道红山,也叫大红山。 ③狼心山以北至哈密北山一带的古长城,按方位和里程推算,当在狼心山和孤红山以北,北大路以南,大致经青山头、炮台山、炭窑子井继续西延。 ④1954年前,金塔和酒泉以明长城为界。今酒泉市的怀茂乡,嘉峪关市的新城乡,凡边墙以北地方均属金塔管辖。 ⑤本段长城,嘉靖年间由杨博重新修筑。 ⑥石关儿:在嘉峪关城西北7公里处,即汉初置玉石障。 ⑦下古城:在临水河西岸,与闇门隔河相对。 ⑧女墙: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短墙。也叫巡墙。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本书包含了金塔县的一些历史和建设纪实,包括解放村水库初扩建概况、解放村水库生物治沙工程建设起始、讨赖河酒、金分水制度的沿革及有关问题、金塔县鸳鸯池水库第五次除险加固工程概况等段落。这些内容详细描述了金塔县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发礼
责任者
赵登元
相关人物
赵廷栋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