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风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146
颗粒名称: 民俗风情
分类号: K892.2
页数: 30
页码: 209-238
摘要: 本文介绍了金塔民歌是金塔县的传统音乐形式之一,演唱者可以即兴演唱,曲调简单朴实,内容贴近生活。民歌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爱情、离别、相思等主题。金塔民歌反映了金塔地区的沙漠环境、干旱缺水等生活现状,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党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关键词: 金塔民歌 即兴演唱 曲调简单

内容

金塔民间节日习俗
  张文质 王成相
  自古道“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俗”。谓风俗习惯各地有别。就其节日习俗,有以农事节气活动的,也有的是民间遗留下来的传统节日,有些则是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形成的节日习俗,还带有一些封建迷信色彩。特别是解放后经过多年的移风易俗改革,有的节日已从简过之或已无人过了。不管怎样,老百姓都是为了向往太平盛世,追求吉祥平安,祈求五谷丰登,万事如意。现将金塔民间以阴历活动的节日概述如下。
  春节:农历岁首的正月初一,谓之“春节”。是我国民间传统佳节,俗称“过年”,是一年内比较盛大隆重的节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把春节定为法定节日,全国放假三天,人们欢度新的一年开始,礼俗隆重,农活暂停。正月初一至初五,家家忙于年事活动,户户欢声笑语,处处呈现一派辞旧迎新、吉庆有余之景象。初一日天未亮,家长即起床,进佛堂,鸣炮迎神,焚香磕头,祈求新的一年万事如意、吉祥康泰,儿孙给父母长辈叩拜年喜,长者给压岁钱,成员依次互贺。早餐必吃水饺,家人同做,谓之滚元宝。有的在饺内包一铜钱,看谁吃着,谁就有福。全村人家互相拜年,遇长辈要叩头祝福。五天内制止扫地、倒垃圾、炉上烤脚,怕冲神明。初五早晨要焚香鸣炮,送神回天宫,撤供品、回神、扫院、倒拉圾。又说初三是猫日(无忌),初四是狗日(无忌),初五是猪日(无忌),初六是羊日(无忌),初七是人日,忌妇女做针线活,怕生瞎孩,要吃长寿面,最忌刮风下雪;初八是五谷日,喜天晴,象征五谷丰登;初九是瓜日,初十是菜日,都盼天晴。虽是心理作用,但还是要照办的。初五至十五日,各庙场所大办社火,民间娱乐活动开始,有秧歌、竹马、旱船、龙灯、狮舞,有集会活动的,有串庄拜年的,也有开展体育活动荡秋千的,城市间有大型舞蹈,演芯子的,锣鼓喧天,官民同乐。
  元霄节:农历正月十五日谓之元霄节,又叫花灯节。流传这天是灯光菩萨诞生日,民间应隆重纪念她,家家都蒸面牛、面鼠,晚上家家户户都要点十五盏面灯或碗灯。城市和各公共场所张灯挂彩,点出各式各样花灯,如鳌头灯、宝莲灯、走马灯、楼儿灯、羊羔灯、绣球灯、白菜灯等,还要放烟花,表演文艺节目,彻夜不息。这天家家煮食元宵或吃馄饨。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日,谓之龙抬头。传说每年有龙王治水。这天各治水龙王要抬头观察某处旱象重,要多施雨水,某地无旱象要少施雨水。农家早餐吃猪、羊头肉,把家中供奉的土地爷请到田头土神庙内,请他操心看好庄稼,以求丰收。
  惊蛰节: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无固定日期,一般在农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流传这天冬眠人蛰之生物,因阳气昭苏,各自惊醒。人的脾胃干燥,早晨必吃油食、炸鸡蛋以润心肺。农谚说“早上惊了蛰,后晌拿犁别”,惊蛰后即可开始耕耘播种。
  清明节:又叫寒食节。也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无固定日期,一般是农历三月初。古代人有从清明前一天起,三日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本地有吃冷食一天之习俗。人们扫墓祭祖,上坟烧纸,老者亦可在坟上讲述先人业绩,启教儿孙。并在此日阉割牲畜,用清油灌牛,播种油料作物。传说寒食的缘起是为怀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他保晋文公有功,后被文公遗忘,未得受职,子推侍奉老母避住锦山,及晋君诏请不出,乃焚山引出,这天子推母子竟被焚死。文公寻不到,曾以锦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遂称锦山为介山。后人敬他刚烈,因而以寒食追念。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后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端午节的名称很多,午、五同音又称端五,午为阳辰,故亦称端阳。本地家家门上插柳枝、艾蒿、沙枣花,吃米糕、粽子,饮雄黄酒。据民间传说门上插柳是为了驱邪魔;吃米糕、粽子是为纪念屈原,也有人把粽子扔到江河水池,用享屈原,也叫凭吊屈原之谓。饮雄黄酒是为避蛇蝎、防疫病;男女老少多到野外散步游玩,叫做踏青。此外,本地妇女还有用香草、绸子、棉花做各种形状的香包,带在胸前或作为艺术品交换馈赠的习俗。
  乞巧日:农历七月初七,传说这天是牛郎织女相会之日,叫做巧日。喜鹊为之在天河搭桥,是夜姑娘媳妇要在月下穿针,乞讨巧手,谁能穿七次针眼,谁就乞得巧手,别人羡慕她必有幸福。
  中元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是民间的中元节。人们在这天以诵经作法事和三牲五果普度十方孤魂野鬼。中国人在远古时便相传农历七月初一是“开鬼门关”、农历七月三十日是“关鬼门关”。在这一个月里,所有的无祀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人世各处徘徊找东西吃。因此,各地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度”的祭仪,以“普遍超度孤魂”。人们如此优待孤魂饿鬼,无非希望他们别降灾惹祸罢了。这一天本地既有祭祀先祖或归殡先人,或新立坟墓,祭奠后土的,也有普度鬼魂给车碾马踏的、无依无靠的烧野纸的。撇开迷信的成分不谈,“普度”表现出中国人“推己及人”的仁爱之心。因为孤魂野鬼虽然不是自己的祖宗,却也总是死去的中国人,在农历七月里祭祀他们,无非尽一点怜悯的心意罢了!这一天金塔人吃葫芦包子、蒸粉过节。
  中秋节:相传历代帝王把太阳和月亮视为两神,并有祭祀习俗,农历八月十五日月亮是“满月状”,此时正是中秋,太阳光几乎直射月球表面,月球反射的光线亦较强,所以,秋高气爽,天高云淡,气流稳定的中秋夜晚,乃是观月赏月的大好时机,故称中秋节。民间家喻户晓的“月中桂”“广寒宫”传说,展现出了一幅云雾飘渺、树影婆娑的仙境;月中高大的桂花树下,玉兔雀跃,猴子嬉戏,吴刚捧酒,桂花飘香,嫦娥展袖。本地中秋节,也叫团圆节,出嫁的女儿要携带子女、月饼回娘家省亲,外出的儿女要回家探望父母,亲人们欢聚一堂,品月饼,赏明月,谈天说地,共享天伦之乐。这天家家烙锅盔、买月饼、置瓜果、敬月亮,晚上等月亮升起后,庭院内在月亮照射的地方摆好桌凳,家长主持,把锅盔、月饼、瓜果(切成两半成踞齿形)献在桌上,上香、叩头,便开始赏月活动,长者讲述有关月亮的故事。等香着完后,便开始分食供品。古往今来,人们总是将八月十五的月亮同香甜宜人的月饼相提并论。所以锅盔画有嫦娥奔月,喜鹊登枝,五谷丰登,猴子玩月等等,并涂上各种颜色,表示人们希望阖家欢乐,像锅盔(月饼)一样甜美、团圆。中秋节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月圆、花好、饼甜的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的节日。这一天有登高远游、咏诗赛诗的风俗。本地人吃花糕馍、红枣花卷。甘肃省于1988年2月4日召开的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决定,把这一天定为甘肃省“老人节”,使敬老、爱老、养老的传统美德更加发扬光大。
  冬至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此节意思是寒冬中至了。又是头九开始。本地冬至俗有吃馄饨、窝窝饭之习俗,这天必须吃荤饭,必须在早上吃“冬节饭”。意思是说,过了冬至节白天时间就会一天天长起来,俗有“过一冬节,长一针脚”的说法,夜晚时间就会渐渐短了,有早上吃了冬节饭,白天多干活,来年大丰收的说法,又说旧制冬至宜处决罪犯,人称是绝日。
  太阳节:农历十一月十九日。旧时当日有各家摊有煎饼献太阳之习俗,谓补天补地。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传说是腊八神诞日。是日早餐八宝饭,以扁豆等八样豆子合成,也叫八珍饭。要用此饭在每块耕地洒献,还在田中献冰块,谓之敬地,预祝来年五谷丰登。
  祭灶日: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农家“祭灶神”的日子。据民间传说灶神是玉皇大帝派到人间稽查善恶的神仙,腊月二十三是他回到天宫向玉皇大帝汇报人们善恶的日子,腊月三十日又回到人间。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面前多说些好话,以便消灾免难,因此在腊月二十三日这天妇女们便忙着给灶王爷准备上路的食品——烙“灶干粮”、做“灶糖”。本地这天晚上农家主妇都要向“灶王爷”敬献供品、焚烧灶书、虔诚祷告,祈求来年万事利吉、人丁康泰,念道:“灶君爷,吃干粮,吃饱喝足,上天堂,回到人间降吉祥。”有的也说:“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祭祀一毕,全家人分食祭品和灶干粮。腊月二十三祭灶日一过,人们便开始做过年的准备,民间也有把腊月二十三日称“小年”的说法。
  打春:一般在农历立春前三天,事前由裱匠用纸一层、泥一层糊成春牛及牵牛的芒童,其毛色和芒童穿戴要照是年宪书(即农历)上画像办。临打时,将牛和芒童用八人抬到演武厅(本县演武厅在县城东门外)。抬牛时有吹鼓手、秧歌队随送。到目的地停下,等县长或代行人来拜过,先由县长将牛打击三树枝(多用椿树条),放手后高呼:“七十二行,庄稼汉为王!”然后由观众每二人打一次,待观众打完,牛、童均粉碎了,农民抢拾碎屑用来墁牛槽,意为一年中槽头兴旺。这就是立春前端。
  除夕:腊月三十日,这是一年的终结。人们将辞别旧岁,迎接新春来临。每户喜吃臊子面,称作添岁面,各家忙着贴春联、门神(多是秦琼敬德像),打扫室内外卫生,大人小孩都要理发修面,有“有钱没钱,剃个光头过年”之说。晚上要迟睡,约三更(十二点至凌晨二点)打醋坛、送瘟神,清宅子、献年供,五更接神,鸣放花炮,彻夜不停。城市还放大型烟花,热烈迎春。这天不能到别人家借钱借物,不能讨债,讨债谓之欺侮人,不能吵架、打骂小孩。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二辑)
  独具魅力的金塔民歌
  赵文华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并以多样化的体裁、形式和内容,反映了本民族特有的历史、民俗、性格、情趣和文化传统。金塔民歌作为汉族民歌的一部分,是金塔民间音乐的传统形式之一,长期以来流传于金塔民间,成为历史变迁中三晋文化与金塔本地文化相融合的集中体现。
  据民国《金塔县志》记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朝廷从山西向陇右、河西移民,金塔当时就属从山西洪洞向河西移民的迁入地之一。这些移民的到来,使中原传统文化与金塔本地文化互相潜浸默染,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金塔民歌,因而金塔民歌与流传在山西的民歌有很大的相似性,节奏工整,结构严谨,旋律平稳,表达感情较为细腻。
  金塔民歌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内容贴近日常生活,反映了社会现实。金塔民歌的演唱没有固定场所,群众称之为“唱曲子”或“对歌子”。在平时的劳作中,在田间地头的休息中,或是逢年过节的聚会中,人们就地取材,即兴演唱,可独唱,可合唱,也可对唱。这些民歌易学易唱,是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金塔民歌在曲调上趋向于民间小调,人们又称它“小曲子”。曲调以2/4拍为主,旋律柔和,简单朴实,节奏行进较为平稳,没有大起大落的变化,适合于演唱叙事性的歌词。
  金塔民歌非常注重歌词句式的整齐划一,歌词在结构上有两句体如:“人里头挑人十七(呀)八(呀),马里头挑马菊花(哟)青(啊)。有三句体如:“七杯酒儿七聪明,聪明不过买卖人,算盘打得清。”有四句体如:“七盏灯(呀)什么灯,牛郎该配织女星,织女本是牛郎的妻,画个天河两岸里分。”另外还有散体,散体民歌的歌词没有固定的句式和字数,这类民歌多以叙事为主,有比较完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内容更为丰富。如《卖饺子》,通过提着篮子上街卖饺子的大嫂与买饺子人的对话,讲述卖饺子的大嫂丈夫被抓丁,不幸在战场上受伤却又回不了家,而家里生活困苦,她连去探望丈夫的路费钱都没有,反映了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现状,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因为金塔民歌是即兴演唱,所以在歌词的创作上没有严格的要求,这为演唱者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具体到每一首民歌上来说就是曲调短小,但歌词内容丰富、段落较多,有一首《小儿子当兵》的歌词就多达37段。
  这些民歌围绕一个主题,演唱者根据自已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创编歌词,形成了金塔民歌歌词结构整齐、内容灵活的特点。
  金塔民歌的歌词在修辞上用到了对偶、押韵、比兴和谐音,但不是特别讲究,如:“叶叶儿绿来叶叶子黄,一家子生下了两个郎。”“天连地(耶就)地连天,龙恋大海虎恋山,青柏柏恋的一个水沟沟沿,孙悟空恋的是花果山,妻儿家恋着一个男子汉。”在金塔民歌中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以数字人歌,有近一半的民歌将看起来十分单调的数字巧妙地加以运用,使民歌变得形象生动,表现出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如《十道黑》:
  张飞骑马阳街走,手提长枪一道黑。
  姐儿在房中照镜子,弯弯眉毛二道黑。
  瞎子么抱的三弦子,自弹自唱三道黑。
  粉皮墙上么挂褡子,四四方方四道黑。
  三尺白绫么下染缸,不上颜色捂到(五道)黑。
  羊肉包子么冷不吃,拾到蒸笼馏到(六道)黑。
  张果老骑着黑驴子,不下驴子骑到(七道)黑。
  老鼠么跌到个面缸里,扒扒嚓嚓扒到(八道)黑。
  医生么守的个病娃娃,打上艾灸灸到(九道)黑。
  瞎子么手提二百钱,撒到街上模模糊糊拾到(十道)黑。
  民歌将数字与谐音巧妙地糅合到了一起,别具情趣,也增添许多艺术魅力。
  金塔民歌内容丰富多彩,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流传在民间的口头说唱艺术,不仅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并且彰显了真、善、美,鞭挞、讽刺、嘲笑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达到了娱乐和有所教益的目的。从民间流传的内容来看,金塔民歌大致有如下几种类型:
  一、爱情类
  表达爱情的民歌在金塔民歌中比较多,这些民歌用直白火辣的语言,表达了爱人之间的相思之苦。这类民歌有两类,一类是反映夫妻离别相思之苦的,如《小丈夫走后山》中唱道:
  二更里月高照,
  月月捎书几大包,
  叫声丈夫你回来(太平年),
  这模样的东西我不爱,
  叫声丈夫你回来,
  盼住些银钱就不回来,
  家留下妻子受难寒(年太平)。
  妻子思念出门远行的丈夫,企盼丈夫能早日回家,同时在深深的思念之中夹杂着些许埋怨。
  另一类是反映恋人之间的相恋之情、爱慕之意的。如《十探妹》,年轻的后生反复向自己的心上人表白,但这种情意又羞于直接表达,于是通过歌声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心意:
  六月里么探妹子,
  热哟难当,
  索罗罗树下乘哟阴凉,
  手拿么紫金扇嘛,
  扇得么透心凉。
  七月里么探妹子,
  七哟月七,
  天上的牛郎配哟织女,
  牛郎么在河东呀,
  妹子织女在河西。
  可见心上人迟迟没有表态,小伙子焦急但又无奈,只好巧妙地借用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自己的情意。
  二、叙事类
  在传统的金塔民歌中,有一种民歌既不明显地讽刺什么,也不明显地歌颂什么,它只是用通俗易懂的唱词叙述人物、事件,这类民歌叙事性强,就地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情节完整,往往有两个或三个角色,歌词有唱有白。
  如《十谝》,反映的是未来的岳母刁难女婿,嫌他家穷,而机智的女婿有问有答,迫使岳母无话可说。这首民歌由一男一女两人对唱,在咄咄逼人与幽默风趣相映衬的演唱中,充满了农村生活的情趣——
  (男)新打的那个庄子里靠的那栋,
  先修的那上房九啊间(的)厅。
  (女)把你的这些庄子都见过,
  我问你呀你再有些什么房(的)屋?
  (男)客岳母啊不信你瞧着看,
  我有的那个三路椽子共一檩啊,
  朱红的格子雕客厅,
  还有的那四梁八柱赢过人心,
  院子里的革儿木长起精神。
  而在另一首《小货郎转担》中,角色增加到了3人,有小姐、丫环和货郎,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描绘得更加生动。写小货郎的外貌“身子不高坐五端,岁数不大二十三,浑身的俊样儿头上看(嗯儿哎哟来),头上看。”尤其是对小姐的描述就更为具体:“前头梳了一条龙,后面梳了两辫子,红绿的头绳扎结子(嗯哎哟来),扎结子。身上又穿红腊袄,八幅罗裙就地扫,两面的丝线婆婆罗罗掉(嗯哎哟来),婆婆罗罗掉。”歌中3人的语言、动作各具情态,反映了在旧时代金塔农村经济落后,商品流通不发达,生活日用品只能靠走江湖的货郎运来,描绘了一幅民俗风情图。
  三、滑稽幽默类
  金塔民歌中滑稽幽默的题材不是很多,但很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尿床胎》。这首民歌运用夸张的语言制造笑料,歌词极尽夸张:
  毡条被儿冲下炕,
  锅盖笊篱漂了洋,
  院子里的水头翻波浪
  黑龙江边撒下一泡尿,
  冲倒了外国家的罗泊帐房。
  生活中爱尿床的人是有的,但能到这种程度是不可能的,显然这是经过了人民群众的加工,夸大了这一事实,但这些夸张得近乎荒诞的语言,却是能被人们接受的,它增强了幽默感,起到了逗人发笑的艺术效果。
  四、劳动类
  劳动歌就是人们广为熟知的“劳动号子”,是伴随着劳动演唱的歌曲,是金塔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塔民歌中的劳动歌与人们的劳动生活紧密联系。金塔人民在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的过程中,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他们开山筑坝、开荒种田,劳动号子就是在集体劳动的场合,由劳动直接激发起来,具有指挥劳动、协调动作、调解疲劳的作用。歌唱方式基本上以“一领众合”为主,即一人领唱众人合唱,也有众人合唱的形式。劳动号子的骨干音是1、2、3、5、6。受劳动动作、节奏的制约,歌词十分简单。由于劳动方式、劳动内容和劳动场合等条件不同,其歌曲的内容也不同,有《打夯号子》《打坝夯歌》《拉磙子号子》等。
  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民间盖房夯实地基、修筑堤坝时,常常要使用一种用树桩或方石制成的“木夯”、“石夯”,由4人组成一组,将夯反复抬起,扔下,砸实地基。打夯要有节奏地进行,这种节奏则要靠“夯号”来统一协调。有一首《打夯号子》是这样唱的:
  (领)打夯的人儿齐齐地抬哟,
  (领)哪一个不用劲哟,(合)咳哟!
  (领)就要防着你的脚上去哟,
  (合)咳哟!
  正如歌中所唱的,打夯时,谁若偷懒不用劲,跟不上节奏,就会被夯砸中脚。这首《打夯号子》歌词简单朴素,曲调高亢有力,节奏性强,起到了组织劳动、协调动作、振奋精神的作用。大集体时,生产队缺少牲口和先进的劳动工具,打场这种繁重的农活需要大家共同完成。《拉磙子号子》就是人们在打场时唱的歌:
  (领)乡里的老哥们哎,(合)咳哟!
  (领)统统准备好哎,(合)咳哟!
  (领)一下子走开了哎,(合)咳哟!
  (领)两下拉转了哎,(合)咳哟!
  句子短小,内容简单,节奏有力,使单调的劳动变得热闹了起来。
  还有一首反映大集体时开石采矿劳动场景的《打锤号子》:
  妇女们拿起了八磅锤呀,
  要和小伙子比赛,
  咿呀呼咳呀呼咳,
  要和小伙子比赛呀,
  呀呼儿咳,咿呀呼咳。
  表现了新时代劳动妇女在社会建设中巾帼不让须眉、与男人并肩劳动、能顶半边天的豪气和飒爽风姿。
  五、变体类
  民歌在长期的口传心授和广泛传唱中有着较强的可塑性,无论在曲调还是歌词的创作上,其素材多来源于劳动人民日常生产与生活实践,是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唱词大多不固定,是人们即景生情、即兴编唱的。在即兴编词的同时,曲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民歌的变体也随之产生。在金塔民歌中,有一部分民歌就是其他地方的民歌与本地民歌互相融合而生成的新品种。有首《茉莉花》与江苏民歌《茉莉花》曲调非常相似,但更多地具备了金塔民歌的特点:
  好一朵茉莉花,
  好一朵茉莉花,
  茉莉子开花年年在四月八,
  我有心撅一枝戴,
  又害怕看花的骂。
  唱词的改编加入了金塔方言,更具有地方特色。《孟姜女哭长城》更是借用历史,人物故事,反映了金塔当地人民群众自己的生活:
  正月里来是新春,
  家(啊)家门上挂红灯,
  风打红灯滴溜溜转,
  我和我的范郎哥过新年。
  盂姜女哭长城的故事由来已久并广为人知,在这里,民歌只是借用了一个历史人名而已,内容反映的却是创作者自己的生活。还有一首《四大景》是金塔民歌中最高雅的一首,如果说其他民歌是下里巴人,那么这一首则是阳春白雪,其歌词格调高雅,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整首歌共4段,描写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但每一段却又可以独立成篇,相当于一首清丽的小词:
  春风起,
  艳阳天(哪),
  庆贺元宵,
  王侯公孙游芳草(啊)。
  庭院静悄悄,
  幽人梦自晓,
  忽听得弦管中字字相调,
  风过池塘柳影摇……
  金塔民歌这朵植根于沙漠绿洲上的奇葩,真切自然地反映了生活在金塔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喜、怒、哀、乐,丰富的意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金塔儿女。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流行音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地位,金塔民歌逐渐在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它曾经发挥的作用和影响,会一直珍藏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八辑)
  金塔民谣唱出生活巨变
  王天虎
  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民谣,一个时期民谣的出现,不仅是一种民心民意的高度概括,也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它虽然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唱出了人们生活的巨大变化,更唱出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恩心情。同时也折射出我们的伟大祖国越来越强盛。
  金塔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风大沙多,干旱缺水。解放前,金塔“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呼呼刮得紧,飞沙走石顺地滚;刮断了田地埂,刮出了禾苗根;截断了引水沟,填平了吃水井;地埂槽堆起沙圪塄,饭碗底下澄下沙一层。”许多地方是“沙压墙,羊上房,群众背井离家乡,近走安敦玉,远去上新疆。”加之“马家军,大坏蛋,变着法儿坏事干,抓兵抢粮又摊款,撵得鸡犬都不安。”在那个时候,金塔大部分人“吃了上顿没下顿,衣服补丁摞补丁;一年盼着一年富,年年穿的没裆裤。”
  1949年9月26日金塔和平解放。9月28日,“南城门上挂红灯,金塔迎来了解放军。从此翻身得解放,救星就是毛泽东。”解放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金塔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以前是“水渠弯如弓,道路尽是坑,地块小不平,行路晒坏人”,现在变成了“水渠线一根,土地平如镜,油路通到村,渠路树成荫。”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是重点,前进有了好路线。调动人们积极性,治穷致富又治懒。实事求是去创新,依靠实践来检验,运用科学新技术,各行各业大发展。”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沙枣花越开越艳了,惠民政策兑现了。千年的皇粮全免了,倒给种粮的补款了;学娃子不交学款了,农民也有医保了。真是土鸡下开金蛋了,屋里变成金殿了!”过去人们连想都想不出的事,现在都出现了:“冬天卖的新鲜菜,瘦肉卖的比肥肉快,自乐卡拉又OK,移动手机随身带。夏天热了啃冰块,空调凉出感冒来。学生上学留洋外。农民网上搞买卖。”许多农民家庭“春风吹进门,‘福’字贴上门,电视搬进门,新娘娶进门,抽着‘大前门’”,看着《喜盈门》,走出机舱门,畅游天安门。”
  60年来,金塔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吃的方面,“金塔百姓爱吃怪,生活胃口一再改,农家大棚种野菜,市场专把活鱼卖。头蹄下水端上桌,活物价格涨起来。咸菜佐餐受青睐,应季小菜火起来。”“七十年代缺少肉,八十年代买肥肉,九十年代吃瘦肉,新世纪来啃骨头。”越来越多的人“生活求质量,吃喝讲营养,一切为健康,只盼寿命长。”在穿的方面,“唱戏朝靴脚下踩,时尚服装换得快。当年兴啥就穿啥,不赶时髦就淘汰。”彻底改变了过去“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状况。在住的方面,“六十年代住草房,七十年代建土房;八十年代挑天棚,九十年代加走廊;新世纪,新气象,到处兴建小康房。”在出行方面,“五十年代骑驴马,六十年代骑脚踏;七十年代坐拖拉,八十年代一脚踏;九十年代坐‘大发’,2000年后桑塔纳。”“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海里有轮船,城乡有班车,办事打个的,上班骑摩托,啥时想出发,准时不得错。”
  金塔是个农业县,60年来,特别是农村的变化尤为突出,村民们情不自禁地吟唱起现在的新农村:“村通油路平展展,砖砌渠道一根线;组组通上数字电,户户挂上电话线;小康住房新崭崭,门前衬上砖台沿;路灯亮得刺人眼,街道铺得能晾面;进了家门亮堂堂,玻璃天棚明晃晃;大包沙发弹簧床,组合家具带音响;大彩电,电冰箱,自动机子洗衣裳;遥控板一按电视开,开关一拧水出来。年轻人,真气派,西装褂子系领带;腰里别的全球通,脚上蹬的黑皮鞋;夏天热了啃冰块,冬天暖气架起来;出门骑的电驴子,吃啥穿啥有票子;困难户娶上了新娘子,家家过上了好日子。”
  60年前,“旧金塔城小而土,方圆不到一公里,东城墙边拉弹弓,子弹落在西栅子。”现在是“宽阔整齐解放路,干净繁华又靓丽,从金塔镇到金鼎湖,长达将近五公里;大路两边林荫道,座座高楼平地起。航天广场展雄姿,神箭冲天入云里。众鑫市场步行街,数百商户搞贸易;市场繁荣货物全,用啥有啥价合理。南边金鑫工业区,规划布局易投资。‘三湖一溪’旅游区,风光优美又秀丽。虽为边陲小县城,胜过神仙居住地。”
  大庄子乡新八分村76岁的民间歌手王忠治常常吟唱这样的歌谣:“共产党,真伟大,中国人民全靠她。解放成立新中国,改革发生大变化。六十年巨变惊世界,六十年成就人人夸。千首赞歌唱不尽,万言难表掏心话。如果没有共产党,就没今天新中国。永远跟着共产党,祖国永开幸福花!”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八辑)
  金塔旱船船词
  李圮 李城收集整理
  金塔旱船有情节、有唱词、有对白,人物对话通俗诙谐,颇具喜剧色彩,是金塔独有的社火形式。其船词相传为民国乡贤李树桂先生根据明代高濂的戏曲《玉簪记》中“赶郎”一场创作的。上世纪80年代,金塔县古城乡移庆村将金塔旱船重新打船排练,春节期间在周边村镇巡演,所到之处,观者云集。时至今日,当年的组织者多已不在人世,其船词也几近轶散漫灭,笔者经多方搜求,反复订正,现将《金塔旱船船词》公之于众,以期流传。
  引子
  (男船上,棺场,停)
  书生:(唱)一位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白)小生姓潘名必正字法成,湖南江夏县人氏。今是大比之年,宋王爷开科取士,我奉母之命上京赴考,行走在镇江黄花观中,遇见了陈姑妙常,她和我结了夫妻姻缘,今姑母恐我耽搁了应试的日期,催迫必正立赴临安应试,便带了我的琴剑书囊,暗暗逃走。驾娘开船了!
  鱼婆(唱):老婆子老来面又丑,胭脂粉擦了个七八斗。脸上的麻子金钱大,脖子好像个车轴头。想吃个豆腐我没有牙,半截半截地咬黄瓜。
  书生:鱼婆开船呀!
  鱼婆:哎,开船了——
  第一场
  (女船上,走场,停)
  艄公(唱):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白)我乃褚艄公的便是,观见今天四山清凉,不免渡客一回。
  道姑(唱):暑退金风觉夜长,蝉声不住送秋凉。山川满月黄花落,雁过南楼思故乡。
  (白)奴乃陈妙常。只因那潘郎上京赴试,行走在镇江黄花观中,与奴结就了夫妻姻缘。那狠心的潘郎趁我不在寺院中,带了他的琴剑书囊,暗暗逃走了。我今乘船赶他,送上一路盘缠。驾长开船!
  艄公(唱):听言叫艄公,忙然扯篷。
  (白)姑姑坐定,老汉给你开船。
  众人(唱,《春景》):(乐起,场外众人唱《春景》,两只旱船开始耍场儿,如“双8字”“单8字”“两半秋<两个半圆>”等。后唱《夏景》《秋景》《冬景》《十道河》时类似。)春风起,艳阳天,庆贺元宵,游客观光赏芳草。暖风拂面飘,游人闷自消,忽听得管弦中字字相调。风过田垄柳荫绕,窗棂照,蝴蝶闹吵吵。桃花遍地绕,杏花村十里香,绿叶悠扬。孤雁一声高,彩云翠似娇,听琴音又只见月上柳梢。
  第二场
  艄公:(白)高山上打一仗吆,扑棱棱飞下一个斑鸠。
  道姑:(白)此话怎讲?
  艄公:(白)远看是个斑鸠,近看是个鸬鹚。
  道姑:(白)是个姑姑。
  艄公:(白)噢,既然是个姑姑,就该在寺观里修心养性、拜佛念经,跑到这江岸上来干什么?
  道姑:(白)我要搭你的船。
  艄公:(白)咋的话,你没有吃饭?
  道姑:(白)我要搭你的船。
  艄公:(白)咋的话,你要嫁我老汉?
  道姑:(白)我要搭你的船!
  艄公:(白)噢,你要搭我的船。想走哪里去?
  道姑:(白)我要赶那位上京赴考的举子。
  艄公:(白)姑姑讲话差矣!今是大比之年,上京赴考的举子,既广又杂,多如牛毛,你看这镇江以内,来来往往的人,大半都是上京赴考的举子,但不知你赶的是哪一个?
  道姑:(白)赶的是头戴铧尖小帽儿的。
  艄公:(白)咋的话,长着一对小脚脚的?
  道姑:(白)头戴铧尖小帽儿的。
  艄公:(白)咋的话,头像一颗酸枣枣的?
  道姑:(白)头戴铧尖小帽儿的。
  艄公:(白)噢,戴铧尖小帽儿的。但不知他身穿什么?
  道姑:(白)身穿紫罗兰衫。
  艄公:(白)脚踏?
  道姑:(白)脚踏乌油绒鞋。
  艄公:(白)手拿?
  道姑:(白)手拿八折檀扇。
  艄公:(白)噢,手拿八折檀扇。远看像个美女,近看像个畜生?
  道姑:(白)是个书生!
  艄公:(白)你说的那位举子,今天日头将落之时,坐着胡鱼婆的船只,行走如飞,走得远远去了。
  道姑:(白)这个,驾长可赶他得上?
  艄公:(白)你问我赶他得上?你与我老汉船钱多了,我老汉扯起风篷,钢环扣定,给他个顺水儿推舟,也赶他得上。若与我老汉船钱少了,你看我老汉也老了,力气也小了,这几天天旱水浅,鱼鳖蟹虾把船挡得个严严实实,实在难行!
  道姑:(白)驾长你要多少?
  艄公:(白)我要去就要得多了!你往我的码子上看(伸三指头),你与我三钱。
  道姑:(白)就与你三钱。
  艄公:(背白)你看这姑姑,她花的是十方中来的钱粮,既多又广,我还是要多多地要呢!姑姑!
  道姑:(白)驾长。
  艄公:(白)姑姑,我老汉口要得松了!
  道姑:(白)你要多少?
  艄公:(白)你与我六钱吧。
  道姑:(白)就与你六钱。
  艄公:(背白)这才是一日打柴一日工,十日能干百日的活,我还是多多地要呢!
  (白)这个姑姑,我老汉口又要得松了!
  道姑:(白)你要多少?
  艄公:(白)你与我一两二钱吧!
  道姑:(白)好一个驾长,这就是你的不是了!你要三钱,就给你三钱,你要六钱,就给你六钱,而今还要一两二钱,出家人也就不去了!
  艄公:(白)咋的话,不去了?不去就不去了,我老汉也就停舟不渡了。
  道姑:(白)罢罢罢,只要能赶上潘郎,就与你一两二钱。
  艄公:(白)咋的话,赶上潘郎才与我一两二钱,赶不上潘郎就不与我一两二钱?船钱(前)船钱(前),哪有船后之理?
  道姑:(白)驾长,来接船钱。
  艄公:(白)你手递在我手。
  道姑:(白)男女授受不亲。
  艄公:(白)姑姑也知道男女授受不亲。你放在船舱,待我老汉自己捡来。姑姑坐定,老汉给你开船。
  众人(唱,《夏景》):熏风起,夏日长,喜庆端阳,沙枣花开扑鼻香。紫燕绕画梁,葵景照粉墙,锦鸳鸯自飞来对对成双。葡萄凉亭琴声扬,爱苍穹,青天鹭儿行,田野吐清香。忽听得农家庭院歌升扬。长河落日圆,皓月似银光,凉亭上醉倒人斜靠纱窗。
  第三场
  道姑:(白)驾长为何停舟不渡了?
  艄公:(白)非是我老汉停舟不渡,上船来问姑姑家住那里?
  道姑:(白)家住湖北荆门州。
  艄公:(白)噢,看姑姑的年岁正正青年,看姑姑的容貌正正美好,但不知因什么出了家呢?
  道姑:(白)因为我自幼身体虚弱,疾病太多,我母随将奴家许在寺观之内。
  艄公:(白)但不知在哪个庵观寺院之内。
  道姑:(白)在镇江沿黄花观中。
  艄公:(白)但不知你的高名?
  道姑:(白)法名妙常。
  艄公:(白)咋的话,湖广?
  道姑:(白)妙常。
  艄公:(白)咋的话,白糖?噢,听来了,妙常。但不知你的高姓?
  道姑:(白)姓陈。
  艄公:(白)咋的话,心疼?
  道姑:(白)姓陈。
  艄公:(白)姓红?噢,听来了,姓陈。姑姑和我老汉还是个华宗呢。
  道姑:(白)驾长莫非也姓陈?
  艄公:(白)姑姑姓陈,老汉可姓褚。
  道姑:(白)驾长姓褚,奴家姓陈,为何称得起个华宗?
  艄公:(白)姑姑你忘记了,《百家姓》上不是有个“冯、陈、褚、卫”吗?
  道姑:(白)那是一句书语。
  艄公:(白)书语是个书语,你和我老汉在一起挨着呢,一个行行里坐着呢。姑姑坐定,我老汉与你开船。
  众人(唱,《秋景》):金风起,渐渐凉,阵阵寒霜,飘落梧桐撒金叶。书馆听蝉鸣,塞外刮清风,赏中秋一片片霜叶相映红。芦花点点落街心,醉老翁独暖热炕中,容苍似老彭,凤仙花点胭脂色更新。
  明月白岑岑,瀚海好风光,油菜花开时满园香风。
  第四场
  道姑:(白)驾长为何又停舟不渡了?
  艄公:(白)非是我老汉停舟不渡,上船来问姑姑,赶的那位举子他家住哪里?
  道姑:(白)家住湖南江夏县。
  艄公:(白)但不知姓甚名谁?
  道姑:(白)姓潘名必正字法成。
  艄公:(白)咋的话,没了我老汉你就活不成?
  道姑:(白)姓潘名必正字法成。
  艄公:(白)咋的话,今天的饭还没吃行?
  道姑:(白)姓潘名必正字法成。
  艄公:(白)噢,姓潘名必正字法成。人人都说,个个曾讲,湖南江夏县有个赛潘安的,莫非就是他?
  道姑:(白)正是。
  艄公:(白)哎呀呀,名不虚传!唉,你家住湖北荆门州,他家住湖南江夏县,相隔千里之遥,你今日赶他,莫非和他有亲?
  道姑:(白)无亲。
  艄公:(白)有故?
  道姑:(白)无故。
  艄公:(白)你非亲无故赶他怎的?
  道姑:(白)他和我是个好朋友。
  艄公:(白)咋的话,你和他是个好朋友?我老汉活了九十九,终朝每日江边走,走走来游游去,经过了多少奇怪事,没见过道姑子交朋友。哎,这个姑姑,你若是不嫌弃我年纪大,和我老汉也结个三朋四友吧!
  道姑:(白)驾长不必取笑。
  艄公:(白)好一个“不必取笑”。姑姑坐定,老汉与你使篙开船。
  众人(唱,《冬景》):朔风起,冷夜凄,数九寒天,暖阁红楼催背寒。寒山如风漫,观河似玉山,一片片银装景万里江山。旷野雪深过膝间,行路难志趣满平川,行人无消闲,又只见对对乌鸦戴玉环。门楼挂玉笋,香车放卷帘,普天下过新年仙乐尧天。
  第五场
  道姑:(白)驾长为何又停舟不渡了?
  艄公:(白)非是我老汉停舟不渡。你看这天气炎热,闷倦得要紧,不免我二人作诗一首吧?
  道姑:(白)不必作了。
  艄公:(白)我一定要作!
  道姑:(白)不必作了。
  艄公:(白)我一定要作!
  道姑:(白)作就作好一点。
  艄公:(白)咋的话?我老汉斗大的字也识得几麻袋,连个诗也作不出来?姑姑你听着。
  道姑:(白)驾长你讲。
  艄公:(白)姑姑好比一枝花,非是老汉把你夸。今日与我成婚配,明年抱个胖娃娃。
  道姑:(白)驾长说话好差理,青天白昼把人欺。非是姑姑要骂你,放你娘的驴子屁。
  众人(唱):骂得好来骂得好,哎嗨吆,骂得我老汉船开了,哎嗨吆,呀喂呼嗨,骂得我老汉船开了,哎嗨吆。你要随我老汉的意,哎嗨吆,扯起风篷一溜风,哎嗨吆,呀喂呼嗨,扯起风篷一溜风,哎嗨吆。你要不随我老汉的意,哎嗨吆,游游荡荡在江心,哎嗨吆,呀喂呼嗨,游游荡荡在江心,哎嗨吆。今日驾船江边行,哎嗨吆,陈姑要赶潘相公,哎嗨吆,呀喂呼嗨,陈姑要赶潘相公,哎嗨吆。
  众人(唱,《十道河》):张果老骑着一个黑叫驴,哎嗨吆,鞭子一绕,鞭子一绕,一道黑,哎嗨吆,鞭子一绕,鞭子一绕,一道黑,哎嗨吆。十七八的女娃子绣房里坐,哎嗨吆,弯弯眉毛,弯弯眉毛,二道黑,哎嗨吆,弯弯眉毛,弯弯眉毛,二道黑,哎嗨吆。南山里的燕子北山里飞,哎嗨吆,三起三落,三起三落,三道黑,哎嗨吆,三起三落,三起三落,三道黑,哎嗨吆。粉皮墙上写“口”字,哎嗨吆,四四方方,四四方方,四道黑,哎嗨吆,四四方方,四四方方,四道黑,哎嗨吆。乌鸦蹲在烟囱上,哎嗨吆,乌迷实眼,乌迷实眼,五道黑,哎嗨吆,乌迷实眼,乌迷实眼,五道黑,哎嗨吆。羊肉包子蒸笼里馏,哎嗨吆,馏地馏地,馏地馏地,六道黑(馏到黑),哎嗨吆,馏地馏地,馏地馏地,六道黑(馏到黑),哎嗨吆。医生守着个病婆娘,哎嗨吆,气死枉凉,气死枉凉,七道黑,哎嗨吆,气死枉凉,气死枉凉,七道黑,哎嗨吆。老鼠跳到了面缸里,哎嗨吆,扒不上来,扒不上来,八道黑(扒到黑),哎嗨吆,扒不上来,扒不上来,八道黑,哎嗨吆。月子里的娃娃害牙疼,哎嗨吆,灸了又灸,灸了又灸,九道黑(灸到黑),哎嗨吆,灸了又灸,灸了又灸,九道黑,哎嗨吆。街上撒了二百钱,哎嗨吆,拾呀拾呀,拾呀拾呀,十道黑(拾到黑),哎嗨吆,拾呀拾呀,拾呀拾呀,十道黑,哎嗨吆。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八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本书包含了金塔县的一些历史和建设纪实,包括解放村水库初扩建概况、解放村水库生物治沙工程建设起始、讨赖河酒、金分水制度的沿革及有关问题、金塔县鸳鸯池水库第五次除险加固工程概况等段落。这些内容详细描述了金塔县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