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的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135
颗粒名称: 金塔的矿产资源及开发利用
分类号: F426.1
页数: 5
页码: 161-165
摘要: 本文介绍了甘肃省金塔县的矿产资源情况,包括矿产资源的勘探、种类及储量和分布情况。文章指出,金塔县境内有着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种达27种,分布于70个矿点上,其中铁、铜、铅、锌等金属矿产和硅石、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非金属矿产的储量较大,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关键词: 矿产资源 开发利用 金塔县

内容

金塔县位于甘肃省河西走廊中段北部边缘,处北纬39°47'至40°59'、东经97°58'至100°21'的1.8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山、川、戈壁、沙丘和绿洲,地势比较复杂。东、南、北三面群山环抱,中间低平,形成了一个天然盆地。地下蕴藏着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的勘探
  一、国家地质队探矿情况解放后,随着全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需要,本县的地质矿产调查和开采工作才陆续开始。据《甘肃省矿产资源开发供需现状及其对策》记载。从“一五”开始,在党的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指导下,国家对甘肃采取密集式的倾斜投资,对甘肃的矿产资源进行大规模的勘查工作。
  1957年春夏之际,由国家地质部组成的祁连山地质勘探队,有一个小分队来金塔县境内作地质考察。他们骑骆驼先后在本县的穿山驯、大红山、王许黑山、东西铅炉子、石板泉等地考察,发现了部分铁、铅资源。同年10月,华北煤炭地质队来本县北山芨芨台子、梧桐沟、西山煤窑及金塔盆地作地质考察。
  1964年3月至1968年10月,甘肃省地矿局酒泉地调队先后在县境内四道红山、白山堂、天仓北山及俞井子一带作了大量物化勘探工作,为本县七十年代大打矿山之仗、发展地方工业及酒钢建设提供了资源依据。1965年4月,甘肃省煤炭地质队(现张掖煤田地质145队),在本县梧桐沟、沙坡泉等地作地质详查工作,为本县重建、新建北山煤矿提供了可靠的地质资料。
  1973年,甘肃省冶金厅地质队(酒泉冶金5队)在金塔以M739为中心的1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做了地质调查,为新建县铁矿提供了资源依据。1975年,甘肃省有色金属地质勘探队(现住张掖)对本县白山堂地区作地质工作,并建议县工交局兴建铜选厂。
  1990年夏秋,核工业部212地质队来本县作地质勘探工作,在县境内发现铀矿、稀土矿等资源,建议加强保护。
  二、群众自发找矿情况据有关史料记载,明、清时期就有人在北山采金、冶铅、挖煤。到了民国年间,金塔有闫、赵、肖、石等10多户在梧桐沟等地挖煤。1958年在大炼钢铁中,县、社都组织群众在北山找矿多处,进行自采自炼。从1967年开始到1970年,为了兴办地方“五小”工业,原县工交局组成了一支临时找矿队,先后在梧桐沟、七个井子、白山堂等地找矿,为在七十年代中期本县新建西山铅矿、北山煤矿和海绵铜生产及神洛山、玉石山的萤石出口打下了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群众性的找矿热潮空前高涨,一大批矿藏和矿点被陆续发现。例如天仓乡群众在二截村附近找到锰矿1处,并有很好的开采价值,三合乡一农民在野马泉找到冰洲石矿1处,经县矿管站1991年报地质部门考察,认为该矿为进一步研究金塔盆地地质构造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更多的群众在本县国光山、梧桐沟、土煤山、酒地红山、张家疙瘩井等地找到了铜、铁、锰、煤、金、萤石等一批储量可观的矿产资源,为近年来全县国营、集体、个体发展矿业生产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些矿种不论从质量或储量上都为金塔发展地方工业,奠定了资源基础。
  矿产资源种类及储量
  通过国家、集体和群众多年的地质勘查和找探表明,本县境内有着较为丰富的矿产资源,已发现的矿种达27种,分布于70个矿点上。其中,铁矿石总储量930万吨,可利用量810万吨,已开采42万吨;铜矿石1970力吨,可利用量980万吨,已开采20多万吨;铅、锌矿石30万吨,可利用量20万吨,已开采15万吨;芒硝122万吨,可利用量120万吨,已开采20万吨;菱镁石1048万吨,可利用量104万吨,已开采3万吨;大理石3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5亿立方米,已开采0.6亿立方米;白云石180万吨,可利用165万吨,已开采6万吨;石灰石9002万吨,可利用量9000万吨,已开采25万吨。烟煤、无烟煤1260万吨,可利用量1140万吨,已开采495万吨;硅矿石120万吨,可利用量100万吨,已开采6万吨;石英石171万吨,可利用量148万吨,已开采0.5万吨;湖盐2万吨,可利用量15万吨,已开采4万吨。这10几种矿产开采价值较大,是优势资源,为本县冶金、建材、化工等地方工业发展和利用奠定了物质基础,具有可观的经济价值。
  矿产资源的分布情况
  金塔的矿产,主要分布在县境北山的沙枣园子、西山煤窑、穿山驯、东西铅炉子、七个井、俞井子、神洛山、玉石山、沙坡泉、梧桐沟、大红山、南泉、帐房山、芨芨台子、小红山、四道红山、二道红山、三面红山、何家井、野马井、树沟井、尖泉子、王许黑山、芦家窑湾、鸡心山、石板泉、白山堂、天仓北山、野马泉、黑尖山、疙瘩井、夹山、碱泉子、三个锅桩、天泉寺等地。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的储量比例为3:7。其中铁、铜、锰、铅、锌、金等金属矿产,约占矿产资源总储量的30%。非金属矿产中硅石约占资源总储量的20%,石灰石约占8%,大理石、花岗石、白云石约占30%,菱镁石占2%,其他矿产如烟煤、无烟煤、石英石、膨润土、冰洲石占资源总储量的10%左右。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
  金塔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解放前开发利用情况解放前,由于旧中国工业不发达,县境内没有官办矿业,只有民间为生活自用而采挖的少数零星矿点。据民国时期《创修金塔县志》记载,早年民间采挖的矿产有:塞水石(石膏):产于天泉寺,用于绘塑及入药;土粉(俗名白土):产于白水泉,用于粉墙;石灰:产于夹山青山寺,用于粉墙;红土:产于天仓北山,用于粉墙;煤炭:产于老君庙(梧桐沟),用于燃料;金矿:产于铅炉子沟;铅矿:产于铅炉子沟。另据金塔县境内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本县就有了石器、陶器、采铜与冶炼等原始手工业。到了清代、民国时期开采冶炼和采煤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从解放到“文革”前开发利用情况解放后到1956年前,本县主要立足于农业生产,只有六七户人家在北山采挖少量取暖用煤和烘炉用炭。1956年县上成立煤炭联社,组织起来逐步用机械采煤。1958年“大跃进”中,开展全民大炼钢铁运动,自采矿石,土法炼铁,所炼铁均属废品,造成了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这一时期,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上主要是两大类:一是煤炭,产区主要在东西芨芨台子、梧桐沟;二是铁矿石,主要采区在二道红山、大红山、穿山驯、天仓北山和王许黑山。
  三、“文革”期间开发利用情况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中,虽受“左”的路线干扰,但由于本县广大干部和职工坚信党的领导,竭力抵制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全县的矿业生产仍有了发展。1970年县上创建了国营铁矿、铜矿、水泥厂、磷肥厂。1972年,又兴办了县铅矿。北山煤炭开采上,1968年恢复了梧桐沟矿区,1974年兴建了沙坡泉矿区。同时,这一时期,还办起了中东公社神洛山萤石矿、古城公社玉石山萤石矿、天仓公社鸡心山萤石矿、西坝公社西铅炉子铅锌矿、三合公社和大庄子公社四道红山滑石矿等一批社办企业,全县矿山企业生产值最高的年份可达220万元。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发利用情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本县在逐步发展市场经济中走出了一条“打开山门唱新歌,立足资源快发展”的路子,采矿业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单片开采发展到采、选、加工并举,由单一矿种开发发展到多矿种开发利用,由国营、集体开发发展到国营、集体、个体共同开发的新局面。至1994年,县境内矿山开采、加工的国有、集体、个体企业已发展到74个,从业人员2300多人,年产值达到4640多万元(1990年不变价)。近年来,县上在巩固提高原有矿业开采加工企业的基础上,立足资源优势,又先后建起了县铁选厂、铅锌选矿厂、镁碳制品厂、陶瓷厂和金属镁厂以及大庄子、鼎新等乡镇的生铁冶炼厂等多个系列化加工企业,由过去单纯出售矿石原料变为出售矿产精品,有效地提高了经济效益。
  (本文作者王敬忠系原金塔县矿管站地质环境资源勘查股负责人,王建福系原矿管站站长)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三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本书包含了金塔县的一些历史和建设纪实,包括解放村水库初扩建概况、解放村水库生物治沙工程建设起始、讨赖河酒、金分水制度的沿革及有关问题、金塔县鸳鸯池水库第五次除险加固工程概况等段落。这些内容详细描述了金塔县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敬忠
责任者
王建福
责任者
王许
相关人物
林彪
相关人物
王敬忠
相关人物
王建福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黑山县
相关地名
北山街道
相关地名
张掖市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白山市
相关地名
天仓乡
相关地名
三合乡
相关地名
荥经县
相关地名
穿山镇
相关地名
南泉乡
相关地名
尖山区
相关地名
夹山镇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