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北山煤炭事业的兴起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133
颗粒名称: 金塔北山煤炭事业的兴起
分类号: F426.1
页数: 7
页码: 147-153
摘要: 本文介绍了金塔县北山煤炭的生产和发展历程,包括煤炭资源的发现、简陋的生产方式及革新、煤炭生产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等方面。文章描述了金塔县委对北山煤炭生产的支持和指导,以及煤炭生产合作社在扩大生产规模、改善职工生活福利条件、建立党支部等方面的成就。同时,文章也提到了金塔县北山煤炭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如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工具简陋、交通不便等。
关键词: 煤炭事业 煤炭经济 金塔县

内容

新中国成立后,在金塔县委的领导下,狠抓了北山煤炭的生产和发展,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了很大的支持,为发展地方工业和解决人民生活所需燃料问题起了重要作用。
  北山煤炭资源的发现
  清同治年间,金塔金石坝塔院梁家放牧的驼户,在北山野马泉发现煤线,开始挖掘试用。后来逐步向元山子、三道梁湾、老君庙湾发展。解放后,1953年至1958年,由祁连山地质队5分队,在北山经过槽探、坑探、井探等地质勘探工作,发现梧桐沟、沙坡泉、东西芨芨台煤炭资源和储量,为后来大规模开采奠定了物质基础。
  简陋的生产方式及革新
  自煤炭资源陆续发现以后,群众两户三户冬天进山挖掘,夏天回家务作庄稼。挖煤生产方法简陋,只是用柴撅采挖表层风化无烟煤,煤质松软,见利较快。深层煤质坚硬,照明、提水等工具都无法解决,煤井常被雨水、地下水淹没,不能长久生产,因此多是冬天挖巷,夏天抛弃。后又逐步认识到焦煤既能取暖又是铁匠烘炉打铁的好燃料,价值高,因此千方百计设法采挖深层煤,创造了用刨锥、尖子挖煤,草筐扁担挑煤,泥捏小清油灯戴在头上下巷时照明,用撑杆、辘轳、牛皮兜子吊水,开挖采煤巷井的同时打一眼天井,以便取水通风,向深层采挖焦煤。
  民国初年,又发现大白山南麓的煤线。这时金塔有肖维本、石登科、赵继祖三户最兴盛,他们雇人开挖巷井采煤,有“大巷”之称,煤质优良,煤层深厚,产量较高。当时由肖维本主持,在南山坡上修建一间房屋大的庙宇,供奉老君,“老君庙湾”由此得名。北山每年采煤的多则10余户,少则3~5户,一直延续到解放。
  煤炭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1953年,国家颁布了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实行“三大改造”(即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金塔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过去从事煤炭生产的人员仅有7户手工业者。他们在经济生活困难的情况下,以亲友联合,父子兄弟合营,以副业的形式挖采煤炭,在三道梁湾掏古巷,得些收入以养家维生。
  1955年,金塔农村基本实现合作化。为加快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大力发展煤炭生产,1956年县委决定对北山采煤小手工业者进行改造,派金仿贤(原鼎新一区副区长)、梁培栋(原三区供销社会计)二同志为公方代表,驻矿山开展工作。首先,依据国家的私改政策,宣传动员,组织座谈,清户核资,对财产评议作价,安排人事。对7户手工业者的8对巷井及生产工具评价作股入社,按股分红。69名从业人员在自愿报名的基础上,全部接收为社员。每人入1股,每股金额为50元,参加年终盈余分红。实行按劳取酬的计件工资制度,多劳多得。经过上述工作,于1956年下半年成立金塔县北山煤炭生产合作社,隶属金塔县手工业合作社。经民主选举,王泽吉为理事会主任,严文秀(原私方领工挖煤有技术有经验者)为副主任,陈登有为技术员,梁培栋为会计,金仿贤为驻社干部。建社之后,调动起社员的生产积极性,发挥集体智慧,做了如下工作:
  1、改造旧巷井,开发新采区,扩大生产规模。对原有7弯8拐通风不畅的旧巷井扩建改造,继续生产,逐渐退巷报废。当时处于新井未掘,无煤可采的青黄不接时刻,合作社发动职工群策群力,向梧桐沟煤线开采新井9眼,煤质较好,可炼焦煤,产量上升,收入大增。1956年共生产无烟煤1067吨,焦煤3370吨,焦炭167吨。
  2、在生产发展的前提下,改善职工生活福利条件。刚建社时工人住窝棚,办公无场所,就发动职工边建新井边加班加点倒土坯,自己建房子。共建职工宿舍、食堂、办公室等公用房屋84间,设了医务、理发、缝纫室、茶炉房,有2名大夫为职工看病,工人喝水、洗用都比较方便。接着从农村吸收3户养驼户,将35峰骆驼作价入社(人、驼都入)解决了生产、生活、运输工具等困难问题。驼队出山时为职工家属驼进1吨用煤,进山时运回粮食、蔬菜、零用商品,职工生活福利大为改现,以社为家的思想树的更牢。
  3、建立党支部,加强党对煤炭社的领导。1957年10月,在原有8名党员的条件下,县委决定成立北山煤炭合作社党支部,设书记一名,党组织既抓职工思想教育,培养新的发展对象,又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先后发展新党员17名,同时还建立了团支部。至此,3个采煤队、1个炼焦厂都建立了党小组和团小组。党团员在各项生产中起了模范带头作用。1957年底合作社工人达到244人,年生产焦煤12047吨,无烟煤3550吨,焦炭688吨,总产量比1956年翻了一番多。
  扩大规模转为地方国营煤矿
  1958年上半年,煤炭合作社新招收工人80多名,职工总人数达到333名。6月份党中央发出大办地方工业、大炼钢铁的号召,县委决定在煤炭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国营北山煤矿。首先健全组织,任命了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矿长、副矿长(1名副书记兼矿长),原合作社主任为工区区长,采煤队、炼焦厂负责人不变,改设正副队长。社转矿后,清退了社员股金和折价入社的煤井及骆驼等价款,并购置解放牌汽车1辆。
  1958年8月,在巩固提高梧桐沟工区生产的前提下,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在西芨芨台开掘新巷井,并从老矿区抽调干部和老工人为骨干,领导大炼钢铁的民工1500多人,成立民兵连3个,各设连长、指导员。民工待遇,每人每月发3元零花钱,伙食由矿包干供给。西工区(芨芨台子)新开巷井6对,新巷开始出煤,并炼出了第一窑焦炭,作为对国庆节的献礼,受到了地县嘉奖。之后又陆续开采沙坡泉、红柳沟煤线。
  这年出现了大炼钢铁需煤量大,供不应求的局面,矿上狠抓生产管理,加强财务制度促销售,全矿和抽调的民工达到1899人,共计生产无烟煤18019吨,焦煤2577吨。生产煤炭在首先保酒、金使用的情况下,还销至东到兰州,西至肃北、阿克塞、青海、格尔木、肃南,北至额济纳旗。从1959年开始至1961年焦炭全部由小酒钢包销,由派驻矿干部负责调拨,月终结算手续,两个专业车队运输。
  酒金合并,办成大矿区
  1958年9月,大炼钢铁高潮到来,酒泉缺乏矿石、煤炭资源,经两县协商同意,调近万民工参加,以东芨芨台为主设大炼钢铁指挥部,有3名县级干部负责,统一指挥。在东芨芨台开凿煤井7对,设炼焦厂1个,占据大红山、王许黑山开采铁矿石,进行土法炼铁。1959年1月份,大炼钢铁基本结束,大批民工返回农村,只留下煤矿职工和正在筹建3立方小炼炉两座的工程人员。在两县合并为酒泉市以后,1959年2月28日,采煤、冶炼两矿合并为酒泉市北山矿区,党委、行政统一领导,下设党委、行政两个办公室和生产技术科、供销科、财统科、保卫科。煤矿职工3677人,冶炼采矿职工1500人,评级别发工资,月工资总额58万多元。矿区下设煤矿和铁厂,煤矿分3个采区,矿井22对,炼焦厂3个,职工编为12个连队;铁矿1个,下设采矿、机修、砖灰3个车间。共建党支部7个,连队、车间党小组15个。
  矿区合并后,留矿人员较多,东西芨芨台住宿、办公都是地窖帐篷。当时一面狠抓生产,一面组成建筑队,修建办公室和职工宿舍608间,建成3立方小高炉2座。同年6月份开始压缩人员,向兄弟厂矿调出职工2214人。当年生产无烟煤30600吨,焦煤156800吨,焦炭41630吨,生铁300余吨(烧结铁)。1960年1月撤销北山矿区,成立酒泉市北山煤矿。成立矿党委,设正副书记3名,矿长由一名副书记兼,副矿长3名,原科室不变,煤炭钢铁生产统一指挥。针对摊子大、人员紧缩的情况,确定缩小规模,再上新项目,向科学技术要产量;淘汰质次产低、井下受水、风和瓦斯有害气体威胁的煤井11对;巩固提高煤质好、资源清、储量可靠的煤井。为提高生产效率,由技术人员、木工、老工人组成“三结合”的技术改革小组,研制成功了用骆驼作动力的木质绞车,安装在梧桐工区立井和东芨芨台7号煤井。巷井内铺钢轨,两个木制矿车一上一下,每10分钟提1次,出煤半吨,减轻了工人挑煤的劳动强度。并充分发挥历年来由国家调拨和自己购置的5台柴油机、324马力、发电能力120千瓦等机械的作用,解决了水泵抽水、巷内照明、打眼放炮、雷管爆破的需要。由于采取新的生产措施,大搞技术革新,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当年生产焦煤63496吨,焦炭23950吨。
  根据中央厂矿要办副食品基地的指示精神,煤矿抽调干部和工人40多名,先后在酒泉杨红乡(两山口)、西坝乡底湾办起农场,有土地400余亩,种蔬菜瓜类和粮食、油料;养羊170只,驴17头,牛9头,骆驼17峰。购置胶轮大车5辆,同时组织打猎队1个,为职工改善生活条件。
  为进一步办好煤矿,还加强了培养骨干和培训技术力量的工作。能在岗位上熟练操作。几年来从工人中选拔党员干部17名,培养采煤技术人员2名、大学生2名、工程师1名。采用送出去请进来培养技术人员的办法,培养出的采煤、电工、柴油机工、绞车司机、爆破、冶炼、炼焦等技工均工业下马,加强农业第一线
  1961年,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6月份市委决定,精简压缩城镇人口,加强农业生产第一线。矿区压缩人员的政策是职工带职带级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发给光荣回乡证明书,待形势好转,工业上马时优先录用。回乡人员按参加工作时间,一次性每年发给1个月的工资。全矿几年中除外流和外省回原籍的54人外,实有职工578人。确定留矿工作的108人(以金塔的工人为主),应精简470人,实发精简费40500元。这项工作从7月动员8月初结束,精简人员全部回到人民公社参加农业生产。
  北山煤矿缩小生产规模后,人员全部集中在梧桐沟矿区生产。东芨芨台矿区撤销。财产物资专库封存保管,派人看护。西芨芨台矿井交鼎新公社开办。1962年北山煤矿下马,部分房屋、财产、物资清理作价出售。梧桐沟矿井、房屋交西坝公社开采使用。1968年北山煤矿重新上马,易名金塔县北山煤矿,后改为国营北山煤矿。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三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本书包含了金塔县的一些历史和建设纪实,包括解放村水库初扩建概况、解放村水库生物治沙工程建设起始、讨赖河酒、金分水制度的沿革及有关问题、金塔县鸳鸯池水库第五次除险加固工程概况等段落。这些内容详细描述了金塔县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成德
责任者
马泉
相关人物
肖维本
相关人物
石登科
相关人物
赵继祖
相关人物
金仿贤
相关人物
梁培栋
相关人物
王泽吉
相关人物
严文秀
相关人物
陈登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北山街道
相关地名
南山区
相关地名
古巷镇
相关地名
红柳沟镇
相关地名
兰州市
相关地名
青海省
相关地名
格尔木市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黑山县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梧桐镇
相关地名
杨红乡
相关地名
西坝乡
相关地名
西坝街道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