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金塔的工业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130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金塔的工业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4
页码: 135-13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民国时期金塔的工业发展状况,主要包括各种手工业生产状况,如粉坊、烧坊、纸坊、染坊等。同时,文章也描述了当地交通闭塞、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等问题,这些问题限制了金塔工业的发展。
关键词: 工业发展 民国时期 金塔县

内容

金塔地处偏僻,交通闭塞,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才修通酒建公路,但相隔数天才有一、二辆汽车经过,境内运输货物全靠牛车、骆驼。工业原料不能流通,所产棉花多为农民纺织土布自穿自用。北山有大量矿藏资源,只有原煤有个别人用土法挖掘供城乡作燃料外,其余矿藏直到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才由地质人员进行了初步勘探,随后又发现铁、铜、铅、金、银、萤石、滑石、芒硝、石英等多种矿产,国民党无力开采,私人更难问津,任其沉睡地下。
  地方工业,只有各种手工业者,多散居农村。城市也无工厂,只有小型作坊,有金、傅、赵、李四家造纸坊,陶、李、殷三家翻砂炉院,杜、苗、肖、殷四家熟铁炉,齐、许、黄三家木作坊,高、王两家裱画室,李、赵、马、柳四家酿酒坊等专业作坊,其余染布、制粉、纺织、缝纫多是商号经营。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金塔县国民党党部书记长薛守义会同县府社会科,把全县零散的木、石、泥、席、铜、铁、银、皮、缝、染、纸、裱等作坊和工匠进行登记组织成12个坊业,统归县总工会领导。总工会设理事长1人,由雷声昌担任,下设钢铁银皮、木石泥席、缝纫纸裱三个分会,同时各行业设理事1人,负责各行业的业务联系,征收会费和营业费,推选杜元德(熟铁)、康延兴(生铁)、秦学润(银)、陈顺章(皮)、石福山(木)、赵顺德(石)、郭山(泥),魏××(席)、郑学信(缝)、白如麟(染),金从善(纸)、高生俊(裱)等为行业工会理事。经过组织,行业之间相互联系,技艺有所提高,加工作坊随之增加,规模亦渐发展,但仍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式,有些尚属季节性作坊,一年只能生产几个月。个别条件较好的作坊户,也能常年维持生产。尽管如此,这些规模较小、工艺落后、效益低下的作坊生产为当时社会和人民生产生活提供了方便,做了一定贡献。下面就将本县手工业生产状况赘述如下:
  粉坊:本县出产豆制粉条,以色白透明、匀细光滑、柔软可口著称,原料以豌豆为主,并掺适量蚕豆和扁豆磨制而成。每个粉条作坊三天下粉一次,用豆40斤,出粉率为50%,一年只能生产九个月,民国三十年(1941年),粉坊增为六家,年产粉条15000余斤,自给有余部分,销往酒泉、玉门、安西等地,颇受消费者喜爱,农户大都有晾粉皮(表粉)习惯,平时自食一般用麦粉粉皮,年头节下、婚丧佛事才买少量豆制粉条,因而销量不大,加之利润微薄,发展缓慢。
  烧坊(酿酒作坊):民国十年(1921年),县城有酿酒作坊一处(北关李家烧坊)。纯属土法生产,设备落后,每窑每次可发酵粮食3石,九天出窑一次,每月三次,耗粮45石,出酒率仅20%,年产白酒3600多斤,不能常年维持生产。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后,李家烧坊因故停业。期间,先后又有赵、马、刘、柳办起酿酒作坊,规模仍属小型,经营形式多以粮兑酒,现金交易者少,产品仅能满足县境内需求。
  纸坊:本县滩涂广阔,盛产马兰草(又名马莲),纤维坚韧而长,是手工制造粗纸的好原料。民国初年,金塔已有小型造纸作坊,工艺原始,设备简单,一般采用木涵、纸簾、石碾等工具,一簾一次可操水纸两张、熟练工日操纸10刀(每刀100张)。产品单一,只能生产包装纸(俗称麻纸),规格十二点五寸见方,幅面一百五十六平方寸,纸质厚实;烧纸(祭祀先祖之用,掺入部分蒲毛制成),规格八寸见方,幅面六十四平方寸,纸质疏薄,便于燃烧。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全县造纸坊已发展为11户,年产纸约4万刀,除满足本县需要已有少量运销高台、玉门、安西等地。民国三十年(1941年)玉门油矿开采生产后,草纸需量剧增(揩拭机器),外销量增加30%,生产略有起色。
  染坊:本县因盛产棉花,生产土布历史较长。民国以前,人民生活极度困苦,普遍采用原始染布方法,惯用黑葵花籽、黑花、糜草灰、黑刺果等天然植物做原料,熬成天然色汁,加盐点染,颜色既暗,且不均匀,又易褪色。民国十年(1921年)后,始有专染土布的作坊,但也只有三至五个染缸,每缸每次下布两匹(每匹长二丈八尺,幅宽一尺),三天出缸。布色依其深浅,分为月白、月蓝、黑蓝等,男人多穿本色布,女人多穿各种蓝布。染料多用自种自制的土靛,后来掺用进口法国洋靛(快靛),每个染坊月染土布百匹左右。民国三十年(1941年),染坊已增至16户,年染土布约12000多匹。
  纺织: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以前,本县多以驼、羊毛为原料,用线椭捻线,手工编制衣物等。此后,盛行棉花纺织业,主要是手工生产,工具有轧花手拧子、弹花弓、手摇纺车、木制织布机等。一般农户都有木制手工纺线车,部分有手工织布机土纺、土织遍及农村。每斤弹花可织幅宽一尺的土布14至16尺,熟练布匠日织布15至25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全县年生产土布已达8万余匹。民国十五年(1926年),国家提倡振兴实业,在酒泉举办短期实业训练班,金塔送去学生何奋修、王文寿、王多铭、何建仁、马玉图等学习半年,掌握了织人字纹布。民国十七年(1928年),由县长黄文中发起集资入股创立金塔县民众工厂,并从高台、酒泉聘请优良技师,一面传授技术,一面生产,主要生产毛、棉织品,有人字纹布、棉线袋,毛、棉线鞋、毛绒毯、马褥子(栽绒)等。后因连年旱灾,原料不足,加之产品粗劣销不出去,经费无法接济,仅办三年即分股停办。民国三十年(1941年),金塔县又成立纺织生产合作社一处,有社员29人,购进织机3部,原纱脚踏纺车10部,生产毛褐,不久又因经费无着而解散。
  油坊:民国时期有油房10余家,土法手工生产,耗费过大出油率较低,每斤油籽出油只有二两半(十六两秤),多集中在冬季来料加工,年加工油籽约400多石,产食油5万余斤。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二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本书包含了金塔县的一些历史和建设纪实,包括解放村水库初扩建概况、解放村水库生物治沙工程建设起始、讨赖河酒、金分水制度的沿革及有关问题、金塔县鸳鸯池水库第五次除险加固工程概况等段落。这些内容详细描述了金塔县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张文质
责任者
许汉杰
责任者
薛守义
相关人物
雷声昌
相关人物
杜元德
相关人物
秦学润
相关人物
陈顺章
相关人物
赵顺德
相关人物
郑学信
相关人物
白如麟
相关人物
何奋修
相关人物
王文寿
相关人物
王多铭
相关人物
何建仁
相关人物
马玉图
相关人物
黄文中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金塔县总工会
相关机构
盛行棉花纺织业
相关机构
振兴实业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会同县
相关地名
福山区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
玉门市
相关地名
安西镇
相关地名
北关区
相关地名
高台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