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桥通南北天堑变通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129
颗粒名称: 大桥通南北天堑变通途
其他题名: 记金塔县鼎新黑河大桥的修建
分类号: F512.742
页数: 4
页码: 131-134
摘要: 本文介绍了金塔县的鼎新黑河大桥的设计、建造过程,以及当地人民在修建大桥时所体现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毅力。
关键词: 黑河大桥 修建过程 金塔县

内容

自金塔县城出发,顺酒额公路北上,从120公里往东到142公里的黑河沿上,一座雄伟壮观的大桥赫然入目。这就是全省地方道路大型桥梁之一——鼎新黑河大桥。大轿全长335.6米,桥面净宽7米,整个桥型设计精湛,造型美观,犹如一条彩虹横跨在黑河之上。桥下有68根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组成的16个墩台矗立河中,稳托桥身。由75根拱肋组成的净跨20米的15孔空腹式双曲拱,形似15轮弦月映空,紧靠桥台上下游,各有两道浆砌片石导流坝,长达265米。大桥两端,土坝引伸长达2.4公里,并筑护坝截水墙,拦水入桥。坝顶用卵石、沙砾铺砌,焦油罩面,行车舒适、平稳。土坝两侧,水草丛生,绿树成荫,飞禽戏水,鹰鵰翱翔。把黑河大桥装扮得分外妖烧。
  黑河,又名弱水。徐松《西域水道记》今曰:“弱水,今谓之黑河”。它发源于祁连山北麓,靠山上的积雪融化和泉水汇集而成,流经山丹、张掖、临泽、高台,过镇夷峡纵贯南北。流经金塔县的芨芨、鼎新、天仓、双城四乡镇,水尾流至内蒙古额济纳旗注入居延海。
  据鼎新县志载:“黑河天堑,水无完止,士民终岁病涉,商旅视为畏途”。这里的河面宽达四五华里,俗有“黄河没底、黑河无帮”之说。当山洪暴发之际,河水猛涨,巨大的洪峰,奔腾咆哮,一泻千里。人们过河,有钱人可以雇用骆驼、大轱辘牛车,无钱人只好头顶衣帽鞋袜结队泅渡,车物被水冲走,人畜溺死者屡见不鲜。正如当地群众所说:“过河如登天,下水如进阎王殿。”真是“一人过河,全家担忧”。祖祖辈辈,多少年来,多么渴望在黑河上有一座永久性大桥啊!可是,在那国民党政府苛捐杂税繁重,官吏豪劣盘剥及“冬季水白流,夏天贵加油,干旱撵人走,生活无保障”的旧社会,要想修桥,真是可望而不可及。
  解放后,党和政府非常关心金塔县鼎新人民的疾苦。1974年,经甘肃省交通厅批准,国家拨款57万元,地、县自筹7万元,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扶助鼎新人民架设大桥。县上成立了鼎新黑河大桥工程委员会,由县委副书记黄忠义同志任主任,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李宝峰、县工业交通局副局长黄进昌任副主任,并由副主任黄进昌和委员肖正保亲临工地,坐阵指挥。工委聘请省交通厅公路局工程师黄绍君、酒泉公路总段工程师柴海宁指导施工,于1974年4月15日正式破土动工。大桥工程正式开工的消息一传开,鼎新人民和广大基层干部无不欢欣鼓舞,奔走相告,积极参加大桥建设。
  修建300多米长的永久性钻空复式双曲拱大桥,在金塔还是第一次。工委领导面对工程量大,受洪峰影响,施工时间紧迫,材料缺乏,设备不足等困难,采取了“内部抓早,计划周全,立足挖潜,八方求援”的工作方法,在工程技术人员的积极配合下,带领广大民工,全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毅力,先后打了两场漂亮的攻坚战。
  第一场攻坚战,就是下部基础工程——钻孔灌注桩。说设备,只有五台锅锥和钻杆,论施工方式,完全是人力推钻。当时由于桥长柱多,河床地质复杂,钻机钻完5—8米的流沙层以后,就碰到了坚硬的沙石板岩,每进1米都十分困难,但是广大民工不惧艰难,群策群力,用自制的杆式冲击锤,改制锅牙和大锅锥、小锅锥,反复交替使用各个击破,终于攻克了沙板岩,捞出埋压在10米以下碗大或盆大的石头数万块。先后用了两个月时间,终于在第一次洪峰到达之前,闯过了钻孔关,共钻孔68个,总进尺1020米,平均每孔深度15米,达到了设计要求。
  在钻孔过程中,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在工艺要求上,必须钻完一个灌注一个,什么时间钻完,什么时间灌注,灌注必须在三小时内完成。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情况下,全靠人拉车推,将一个个钢筋骨架,一车车混凝上灌到孔内,使钢筋混凝土灌注桩基按时完工。在这场攻坚战中,工委领导、技术人员,身不离工地,心不离群众,与民工一起跟班劳动,每天工作时间在十七八个小时。参加施工的民兵连排干部更是以身作则,忘我地劳动。
  第二场攻坚战,是安装工程。一开始,原计划外援的5吨吊车和4吨汽车没有落实。工委领导召开了民工献计献策会议,大家出主意想办法,“没有洋的搞土的,没有机械设备,有四百条硬汉”。没有大量木料作支架,就用人力打“土牛”(用土夯筑的土台);没有汽车运送水泥块件,就用架子车代替;没有吊车安装拱肋,就用人抬肩扛。硬是靠人的力量,在一个月时间里,先后克服3次洪峰的干扰,将150根拱肋、6200块拱坡、2500块腹拱块件安装完毕。仅此一项,就为国家节约开支15000余元,节约木料60多立方。
  大桥终于于1975年5月25日圆满竣工。历时9个月,国家投资64万元,农民投工19万个;动用土方6.94万立方米,动用石方2412.61立方米。共用水泥1527吨、木材368立方米、钢材139.3吨。建成了一座凌空飞架的空腹式钢筋混凝土双曲拱大桥。1975年6月12日,鼎新黑河大桥正式剪彩通车。从此,结束了鼎新地区人民渡河难的历史。
  鼎新黑河大桥的建成,实现了黑河两岸人民多年梦寐以求的夙愿,使人们多年的幻想变成了现实,使黑河天堑变成了通途。架桥后,鼎新镇政府又动员农民群众,接桥头新建了县乡公路两条,共40公里,并铺筑油路15公里,如今鼎新4乡镇,乡村道路四通八达,乡乡通公路,村村通汽车。大桥的架设,方便了群众交通,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繁荣、商品流通和工农业的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生活水平大有提高。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一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本书包含了金塔县的一些历史和建设纪实,包括解放村水库初扩建概况、解放村水库生物治沙工程建设起始、讨赖河酒、金分水制度的沿革及有关问题、金塔县鸳鸯池水库第五次除险加固工程概况等段落。这些内容详细描述了金塔县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尚恩林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相关作品

鼎新黑河大桥
相关作品

相关实物

黑河
相关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