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大坝引水枢纽工程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122
颗粒名称: 记大坝引水枢纽工程建设
分类号: TV62
页数: 2
页码: 100-101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金塔县大坝引水枢纽工程的背景、建设过程和效益,包括工程方案的确定、施工情况、完成情况、结构组成、泄水量、建筑材料和效益等。其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介绍,如杨尚端工程师的参与和金塔县人民委员会的决策过程。
关键词: 大坝引水 枢纽工程 金塔县

内容

大坝引水枢纽工程,位于金塔县芨芨乡(现属鼎新镇)五爱村西侧,是解放后鼎新灌区修建的第一个引水枢纽工程,主要是引黑河水入大坝干渠,解决鼎新镇、双城乡(现为航天镇)4.5万亩耕地和2.5万亩林草地用水问题。
  1964年,根据金塔县的申报,中央水利科学院派杨尚端工程师亲临现场观察后初步确定工程方案,由金塔县水利局完成工程设计,再经杨尚端工程师和甘肃省水利厅王世选工程师审查并做了模型试验后,甘肃省水利厅于1965年正式批准兴建。金塔县人民委员会确定副县长赵九岭为大坝引水枢纽工程委员会主任,县武装部干部李秀、水利局干部张飞龙二同志为行政负责人,水利局毕立正为技术负责人,鼎新、双城两乡镇民工参与修建。1966年4月开工,当年6月底竣工。完成工程量3.2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4.76万个,使用水泥217吨,木材86立方米,钢材1.5吨。完成国家投资13万元。
  工程由进水闸、泄水闸两部分组成,钢筋混凝土结构。进水闸4孔,净宽14.4米,进水量20立方米/秒;泄水闸9孔,净宽32.4米,泄水量90立方米/秒。泄水闸后设消力池,长8米,下接护滩25米,其中混凝土砌护5米,块石护面12米,柴草压护8米,以下泄水渠两岸采用柳茏护砌并植树插柳。为利于排冰和尽可能减少泥沙进入干渠,在平面布置上采用弯道引水,进水闸底比泄水闸底抬高0.4米。
  由于建闸处地质松软,属于近似液化状态的沙基,滑动性大。为确保闸身稳定安全,在闸墩首尾及消力池前后设混凝土截墙4道,截墙及边墩基础以下采用长3.5米沥青木板桩结构加固。闸底板总厚度50厘米,下部采用110号混凝土100×50×25厘米空格预制装配块,上部采用140号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闸墩、闸墙及启闭机台、人行桥均用140号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结构。进水、泄水处各安装钢闸门9扇和200号钢筋混凝土预制闸门4扇,5吨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机13台。
  大坝引水枢纽工程的建成使用,取得了明显的效益。第一,解决了鼎新、双城两乡镇人民世代下冰河堵水的痛苦。过去,鼎新、双城每年浇冬春水都需要组织民工在冰河内堵坝引水,少则五六次,多则七八次,参加人力少则四五百,多则七八百。给两乡镇强壮劳力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枢纽工程的建成,不但改善了引水条件,还基本上解决了两乡镇人民下冰河堵水的疾苦。第二,节省了堵坝引水劳力的耗费。大坝渠首因无固定进水、泄水建筑物,每年引水需耗大量劳力和柴草。引水枢纽工程的建成使用,每年可节省劳力1.7万多个,柴草3万多公斤,不仅从河床引水的次数减少四至五次,还使鼎新、双城4.5万亩耕地和2.5万亩林草地用水有了一定保证。
  (本文作者刘浩堂系原黑河灌区水管所书记,已退休;毕立正:系原县水电局设计室主任,已退休)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五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本书包含了金塔县的一些历史和建设纪实,包括解放村水库初扩建概况、解放村水库生物治沙工程建设起始、讨赖河酒、金分水制度的沿革及有关问题、金塔县鸳鸯池水库第五次除险加固工程概况等段落。这些内容详细描述了金塔县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毕立正
责任者
刘浩堂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