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电力发展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120
颗粒名称: 金塔县电力发展概述
分类号: F426.2
页数: 8
页码: 86-93
摘要: 本文介绍了金塔地区电力发展的历程,包括试办和起步阶段、普及和发展阶段、巩固和配套阶段以及管理维护和技措改造阶段。
关键词: 电力事业 发展史 金塔县

内容

金塔电力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
  试办和起步
  解放前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县城只有几家手工业作坊,生产经营全靠人工操作,城乡照明全用动、植物油点灯,金塔没有电。解放初,在经济恢复时期,县城照明仍以煤油灯为主,使用玻璃灯罩,部分单位间或使用汽灯和蜡烛,人们期盼着点灯不用油的时代早日到来。
  1956年5月,县广播站用美制汽车91.6马力发动机为动力,配制18千瓦发电机发电,主要用于全县有线广播用电和县委、县人委、县医院等单位的照明用电,用至1958年报废。1957年7月,本县开始试办小水电。1958年8月在原金西上截村建成28千瓦的小型水电站,同年11月因无水源,拆迁于鸳鸯池水库土坝后引库水发电,供水管所、工区照明用电,运行至1962年报废。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县棉花加工厂、县农具厂、县面粉厂先后安装了小型柴油发电机组,除供本厂生产和照明用电外,县农具厂发电机组还兼供县城机关单位照明。
  1966年8月开工兴建鸳鸯池小水电站,1967年5月建成。电站位于水库土坝后,引库水发电,安装立式水轮机和125千瓦的发电机各3台。装机总容量375千瓦,发电机输出电压380伏,通过320千伏安变压器升压,架设10千伏线路12.6公里,送往县城,供机关、居民和城郊金塔公社塔院、金大、红光、上截、建国、四清等6个大队的机井提灌、米面加工、生活照明用电。电站投资24.24万元,因水库蓄水水位不能保证,发电机组实际发电只有设计能力的60%左右,年发电量一般在20~53万千瓦时之间。1974年鸳鸯池中型水电站建成后,因水源短缺,小电站停止发电。与此同时,金塔片各公社相继安装了柴油发电机组发电,供公社机关、农机站和附近生产队的社员照明。规模较大的是西坝公社,1969年至1972年先后安装4台柴油发电机组并网运行。同时架设10千伏线路11公里,低压线路6.8公里,使公社机关、农机站和附近5个大队的26个生产小队用上了电。
  在此期间,不论是试办小水电,还是安装柴油发电机组,均属金塔电力的起步阶段。
  普及和发展
  1970年本县遇到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干旱,特别是黑河长时间断流,鼎新片庄稼枯萎。县上成立了抗旱指挥部,一面组织人力打井、配套机泵抽水抗旱,一面在临近10号部队的大力支援下,从14号变电所出线,架设10千伏主线路37公里,经双城送至鼎新上元。截至1972年下半年,鼎新片除芨芨公社以外的鼎新、双城、天仓三个公社都已陆续将10千伏线路送往各队,发挥了电力抗旱的威力,用电负荷为500千瓦左右。至此,鼎新片的3个公社、29个大队、145个生产队用上了部队电网的电力。县上在双城公社永胜大队新建电管站1处,开始进入了金塔县较大规模成片供管电的新阶段。共架设10千伏线路92.8公里,低压线路193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73台、3970千伏安。从此鼎新片的用电从打井抗旱起步,逐步发展到农户生活照明、农副加工和社队企业及其它领域。至1980年的10年中,年用电量平均为60万千瓦时左右。
  七十年代初,金塔片又酝酿建设新电站。1972年10月,鸳鸯池第三代中型水力发电站开工建设,1974年11月建成投运。新电站位于鸳鸯池水库坝后,引库水发电,装机容量为1890千瓦,建筑面积330.95平米,开凿引水涵洞156米,分3个叉管将水引入机组,平均水头24.2米,总投资258万元。与此相配套的“鸳三”(鸳鸯池至东坝三上)35千伏输变电工程也于1974年底开工建设,电站输出电压6300伏,通过2台总容量为3600千伏安变压器升压35千伏,送往东坝三上中心变电站,中途T接金塔上截变电站,“鸳三”线路总长35.57公里。上截变电站容量为2×1000千伏安,户外亦装设油开关控制,共三路出线:一回路供县城居民、机关单位;二回路供金塔公社东10个大队;三回路供金塔公社西4个大队,三合公社永光、榆树沟、陆沟3个大队,中东公社上6个大队。三上变电站容量为1×1000千伏安,户外亦装设油开关控制,分三路出线:一回路供古城公社、西坝公社、生地湾农场和中东公社下8个大队;二回路供东坝、大庄子2个公社;三回路供三合公社7个大队和东坝公社大厨房大队,于1975年5月7日正式投运供电。至1975年的5年中,金塔片7个公社、国营农林场站和生地湾农场先后通电,取代了原有靠柴油发电机组发电的状况。各类用电设备装机总容量为1.7万千瓦,年供电量为850万千瓦时左右,形成了金塔片独立的自发自供的电力网络。至此,全县先后仅用6年时间,用电普及率达到92%,从而基本结束了城乡居民用动、植物油点灯照明的历史。
  巩固和配套
  七十年代末,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电力网络的不断扩大,各类用电负荷明显增加。由于电网小,调节能力差,农业用电的高峰时节正好是鸳鸯池水库的枯水季节,无水不能发电,供用电矛盾日趋突出。为解决这个问题,1978年经有关部门批准,金塔鸳鸯池电站并入“酒玉”电网运行。1979年3月,19.22公里的‘“双鸳”(酒泉三墩双桥至金塔鸳鸯池电站)联网线路正式竣工投入运行,标志着金塔电力事业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并网后,为本县增加了新的电源负荷,由于电网大,调节能力强,较好地解决了鸳鸯池电站发供电的矛盾,提高了发供电效益,购电网电量逐年增加,由最初的200万千瓦时增加到10年后的近3000万千瓦时,增加14倍。同时鸳鸯池电站还向电网输出电量10年累计达830万千瓦时,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调节能力。
  与此同时,本县还利用风能发电。1971年5月,梧桐沟气象站首次仿制改造安装10千瓦风力发电机1台发电,供站内照明、蓄电池用电。1984年后,西坝乡(1983年公社改乡、大队改村、生产队改组)前进村一组、芨芨乡双树村等边远村组安装50至150瓦微型风力发电机21台,供农户家庭生活照明用电,1985年本县沙枣园子护林站、西坝乡前进村、中东镇林场安装酒泉地区科委研制的DF——10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各1台,每台年发电2000千瓦时左右。至1989年全县共有风力发电机组24千瓦/24台,运行正常的有15千瓦/15台,其它均因电网通电,陆续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的确立,金塔经济也在飞速发展,电力的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电能的应用,已不仅仅限于照明和农副加工,而是向着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领域拓展。由于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对电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供用电方面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在不断出现。鸳鸯池电站并入电网运行后,也只能送往金塔片7乡镇,且35千伏线路从酒泉出线经过三墩到三上变电站,已超过了规程规定的距离,电压质量较差,管理又不方便;鼎新片供电有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为彻底解决金塔的电力问题,经多方协商、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立项,利用“两西”资金新建了嘉峪关——大庄子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和配套的大庄子——鼎新、大庄子——三上35千伏输变电工程。该工程于1987年3月开工,经过近3年的艰苦努力,于1989年9全线正式通电。嘉峪关至金塔大庄子110千伏送变电线路全长100.2公里,有铁塔和水泥杆塔494基,导线采用LGJ—120钢芯铝绞线。变电站占地9625平方米,安装主变一台、容量为8000千伏安(原设计两台),有110千伏进出线3回,投运1回,预留2回;35千伏出线6回,投运2回,预留4回。此项工程为甘肃省“两西”建设重点项目之一,由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承包施工,总投资620万元(110千伏送变电工程投运后属嘉峪关电业局管理维护)。
  大庄子110千伏变电站至鼎新变电站35千伏输变电工程于1987年3月开工,1988年11月建成,1989年9月通电。全线长44.3公里,有水泥圆杆塔376基,导线采用LGJ—95钢芯铝绞线。变电站安装主变1台、容量1800千伏安,投资230万元(包括鼎新至芨芨输变电工程)。
  与此同时,开工建设的35千伏输变电工程,还有鼎新变电站至白山堂铜矿35千伏输变电工程,也于1987年3月开工,同年12月建成,1989年9月通电,为铜矿生产的专用线。全长38公里,有水泥圆杆塔346基,导线采用LGJ—35钢芯铝绞线,变电站安装630千伏安主变1台,工程总投资80万元。上截变电站至石泉子35千伏输变电工程,于1987年3月开工,同年7月建成投运,为国营生地湾农场元明粉厂生产的专用线。全长37公里,有水泥圆杆塔338基,导线采用LGJ—35钢芯铝绞线,变电站安装主变1台、容量为1000千伏安,总投资104.5万元(其中上截变电站设备费30万元)。
  大庄子至三上35千伏输电工程于1989年10月开工,同年12月建成。全线长17公里,有水泥圆杆塔142基,导线采用LGJ—95钢芯铝绞线,投资78万元(原酒金联网工程“双鸳”线留作备用线)。
  110千伏系统送电后,相配套的35千伏线路发展到7条,211.09公里,35千伏变电站达到5座,安装主变8台、总容量1.493万千伏安。10千伏线路累计达到724公里,配电变压器达到600台、32500千伏安。一个三线变电系统配套网络已形成,联接全县的供电,标志着金塔电力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管理维护和技措改造
  到1990年,全县大规模的电力建设已基本结束,农电的中心已转移到了管理维护,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电力在全县得到了普及,同时也遗留了不少问题:有建设初期指导思想上的问题;有规划不合理、网络布局上的问题;有资金少、工程质量差的问题。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一面建设,一面进行技措改造,先后改造了70余公里10千伏线路,上截、三上两座35千伏安变电站先后改造7次,主变容量由最初的3000千伏安增加到11500千伏安,增长3.8倍。供电区域也进行了调整。从1987年起,农村各乡镇先后整顿建立了电管站,制定管理制度,测算分类综合电价,统一收费标准,计量表计统一装箱校验,不断提高了农户电力的商品意识和用电管理水平。特别是农村低压网络运行较早,问题较多,仍坚持自筹、自建、自用、自管的“四自”方针,动员村组筹资改造。从1986年开始按照国家低压台区建设的标准进行规划,逐年实施,至1994年共建成标准化台区50个,改造低压线路250公里。全县的电力网络通过近10年的技措改造,线路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管理机构
  随着本县电力的起步、发展,规模逐年增大,有组织地管理电力事业是从鼎新片开始的。
  1972年鼎新片由部队供电的线路工程竣工通电后,成立了鼎新电管所(股级),财务上单独核算,隶属县水电局领导,所长王伯福,共有正式职工、亦工亦农合同工20余人。主要负责管理维护鼎新片10千伏线路供电、抄表、收费。
  1974年装机1890千瓦的鸳鸯池水力发电站建成投运,金塔片大规模的电力建设已拉开序幕,正式成立了金塔县水利电力局供电所(股级),隶属水电局领导,财务单独核算,焦发相任所长,有正式职工、亦工亦农合同工50余人。主要负责管理全县(包括鼎新片)电力建设、线路设备管理维护、变电运行、抄表收费。供电所下设上截、三上两个变电站和鼎新电管所。
  1985年,原水利电力局供电所改为金塔县供电公司,属转供电销售企业,升为二级科级单位,仍隶属水电局主管。由王永华任公司经理,王伯福兼任党支部书记(1986年杨成通任书记)。公司下设上截、三上、鼎新3个供电所和后勤财务、生产技术、用电管理3个股、1个办公室、1个安装队共8个股级单位,共有职工82人(1990年由王存福任公司经理,王本智任支部书记)。
  1994年根据省电力局和嘉峪关电业局的要求,为进一步理顺农电体制,加强行业管理,行使政府管电职能,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金塔县电力局,与原水电局分设,同属县政府序列,性质为政企合一。由王存福任局长(1995年11月王存福病逝后由王永华任局长),肖勤任支部书记。电力局成立后行使行政管理和转供电销售经营两种职能,内部暂时维持原有的机构,职工增加到136人,固定资产达767.3万元,为进一步发展金塔电力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作者系原金塔县电力局办公室主任)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三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本书包含了金塔县的一些历史和建设纪实,包括解放村水库初扩建概况、解放村水库生物治沙工程建设起始、讨赖河酒、金分水制度的沿革及有关问题、金塔县鸳鸯池水库第五次除险加固工程概况等段落。这些内容详细描述了金塔县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新明
责任者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