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电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108
颗粒名称: 水利电力
分类号: F426.9;F426.2
页数: 90
页码: 39-128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金塔县和酒金县的水利纠纷、鸳鸯池蓄水库的兴建始末、水库保卫和解放初期金塔水系的概况、灌区和大墩门水库引水枢纽工程以及治理黑河工程等。 。
关键词: 水利经济 电力事业 金塔县

内容

酒金两县水利纠纷之缘起
  张文质
  酒泉、金塔两县毗连,均赖讨赖河、红水河灌溉。酒泉地居金塔上游,幅员广大,需水量数倍于金塔。每逢春季河水解冻,消冰水上涨,酒人阻挡不住,金塔可顺利灌溉春水,利于春播,及至清明时节,河水下落,夏苗灌水紧张之际,河水多被酒泉各坝控制,剩余流至下游之漏闸细流,仅能满足金塔坝灌溉,而王子六坝只能望地兴叹。如果不发洪水,就连一次压苗水也浇不全。还有如没敝口(指头、二、三墩)地方,多成壤土种、壤土收,禾苗生长期滴水不得见,以至王子六坝小麦产量下降到每亩120斤,有的连籽种也收不回来。当时形成“酒人之视金人如秦人之视越人(见周志拯均水报告)”的局面。金塔人民为了生存,与天争,只有求龙王下雨;与地争,地无泉眼,又无打井技术,只有与人争。向谁争?自然向上游酒泉人争。我曾见过清末一件旧档案,有金塔金西坝破营子(今金塔乡营泉村)农民陈某私去酒泉红水坝偷水,被看坝人打死,引起金塔人抗议,告到道台衙门涉讼多次,终未解决纠纷。
  民国11年(1922年),有酒泉县知事沈××奉安肃道尹王世相谕,会同金塔县知事李士璋双方嗟商议定,每年立夏后五日,酒泉、金塔各得水5分,在茹公渠金上坪立案,分水时由两县各派员监分。而讨赖河系尚未案例,即经金王各坝向县府屡屡申诉:“水是祁连山自然资源,不是酒泉人祖遗之水,应是两县均沾泽沛。”越激发全县人民公愤,公推乡绅赵积寿等赴省请愿,赵也挺身而出,见了省主席慷慨陈词,声泪俱下,打动了朱绍良,委派杨世昌、林培霖二委员来酒金视察,解决历年水利纠纷,曾会同驻酒七区官员曹启文、酒泉县县长谭季纯、金塔县县长赵宗晋等会商多日。“大旱望云霓,久病盼良医……”(赵积寿致欢迎词),最后拟定均水办法:“自芒种之日起封闭酒泉讨赖河各坝口,使水下流,救济金塔麦禾10天;大暑五日起封闭酒泉红水各坝口5日,救济金塔秋稼。”而酒泉人仍不恪遵,到了均水之期,乃纠集民夫,各执器械,伏于渠口阻挡封口,见金人即抛石块乱行殴打。最凶的一次曾打死金西坝民工张万录,金塔多人受伤,还把几头牲口拉去。酒人以逸待劳,金人寡不敌众,四散逃回。次年又去均水,虽有酒泉驻军派兵弹压,但是水甫均下,又被酒人截堵,步步掣肘。于是金塔人一再呼吁,酒泉因属掩耳盗铃,金塔依然海底捞月(见金塔要求均水公呈)。此时,金、酒均水纠纷愈演愈烈,金塔当由赵积寿再赴兰州呼吁。“一片公心在热肠,争谋水利熬冰霜……”(林振华赞赵诗句)。甘肃省政府主席谷正伦将解决金塔水利问题的建议转报中央,当时的水利部长薛笃弼(曾任过甘肃省长),饬西北水利林牧公司负责筹款修建鸳鸯池水库,解决金塔水利问题。从水库修建以后,酒金两县水利纠纷得到了解决,均水制度合理立案。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一辑)
  鸳鸯池蓄水库兴建始末
  成守铭
  解放前我是甘肃省建设厅水利股长,关于金塔县鸳鸯池蓄水库的兴建始末,就耳闻目见,撮要述后:
  一、解放前甘肃河西的水利事业
  河西走廊,除部分土地为沙漠外,大部分为黄土高原,如武威、张掖、高台、酒泉,向称沙漠中沃地。并有“金张掖,银武威”、“塞上江南”的称语。远在汉武帝时,始置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辟阡陌,兴水利,渠数之多,占全省三分之二,不但为养民之源,抑且有卫国实边之效。到魏明帝时,徐邈为凉州刺史,教民灌溉,甘凉乃为西北繁富之区。降至宋元两代,政治中心,移出潼关,河西水利,不复有人注意。迨及清末,旧有渠道,大半失修,农事因之荒废,民生日益凋敝。尤其近百年来,由于干戈扰攘,旱灾频仍,良田变作荒田,沃土转成瘠土,满目疮痍,哀鸿遍野,无人计及兴修水利!民国31年(1942年)秋,蒋介石来甘后对河西水利建设,提由行政院每年拨款1000万元,以10年为期,分两期进行,前4年以整修旧渠为主,后6年以兴修新渠为主,并提出落实“十年万井”计划,弥补地面水之不足,但在抗战中河西群众的愿望并未实现,干旱面貌仍旧。所谓“万井”计划,真正获得效益者,微乎其微。农田大多仍依赖祁连山雪水灌溉。
  二、鸳鸯池水库的兴建
  先是酒泉、金塔两县农民,在金塔县属之夹山峡,拦引讨赖河水,作小型的农田灌溉,由于地多水少,在旱季大量用水期间,供不应求,以故纠纷时起,起初是个人与个人,村与村间的小争,以后逐渐发展为乡连乡,县对县的大争,斗殴兴讼,累月连年,当时地方执政者,初以小事,漠然视之,继以事态扩大,才逐层上报,兴建水库,以期根本解决,这就是鸳鸯池水库兴建的起源。
  民国25年(1936年),甘肃省政府为解决酒、金两县水争,由建设厅派技正王仰曾等前往勘测,在金塔供水河口及鸳鸯池左侧,筑蓄水库,储夏末秋初山洪涨时过量之水,以备酒、金两县旱时之需要,继派王力仁、杨廷玉两工程师,亲往其地,再作详细调查,以该地洋灰(当时为水泥俗称)缺少,蓄水库应筑之拦水坝,以土质为宜,但土坝最虑的是洪水漫溢,必须预留充分泄洪堰与排水道,以策安全,先调查洪水情况及水坝附近一带,最高洪水位,并审查地形,选定筑坝地址。
  最后经过经济部第十水利设计测量队及建设厅工程师杨子瑛先后复测后,于公元民国30年(1941年)由甘肃省政府委托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接办全省水利工程后,即于公元民国32年(1943年)成立肃丰渠工程筹备处,派原素欣(法国留学生)为主任,翌年改组为工程处,正式施工。
  三、施工中遇到的阻扰和困难
  酒泉金塔两县,是嘉峪关内的大平原,向为当时军阀土劣掠夺土地财富必争之地。偶听到在该地区建水库,忧虑私有田产,势必占有,遂对工程进展,施以种种阻难:
  1、散布流言蜚语,煽动群众——扬言村庄要被回水淹没,耕地要被水库交通占用,百姓未想其利,先受其害……又唆使地痞流氓,偷盗工料器材,破坏勘测后的桩号、样线、测勘标柱、石基等。
  2、书写匿名信,恐吓工作人员,不准占耕地,更向酒泉专员公署诬告当时由建设厅聘请的当地水利专员赵积寿“钻官害民”。揣其意,无非是想使工作人员,偃旗息鼓,全部撤走。因而使来自酒、金两县的民工情绪消沉,对工程进展观望不前。
  3、物价飞涨,工费筹贷艰难——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金融机构是:中央、中国、交通、农民等四个银行,其中只有农民银行,才肯给农田水利贷款,但手续繁冗,不易贷到,其主要原因是行方顾虑甘肃地瘠民贫,水费收不上,恐误还款日期,以故虽年有贷额,总是日稽月延,难以兑现,工程所需主要器材,如钢筋、大型机械及车辆等,无法购办,影响工程进度,更感棘手的是物价一涨再涨,预算不断追加,总难适应。面对千百万土石方的运输,长、高各数十米的坝身填夯及给水涵洞开炸,必须在枯水季节抢成,时迫势急,而经费左支右绌,工程进展十分缓慢。
  四、工程由瘫痪转顺利的主要因素
  1、水库工程原计划在公元民国34年(1945年)全部竣工,酒、金两县农民,亦如饥似渴地迫不及待。肩负全盘施工重任的总工程师原素欣,由于上述重重困难,已形色憔悴,在一筹莫展情况下,毅然晋省向当时省主席谷正伦、建设厅长张心一汇报情况,乞求援助。经过一周的奔走接洽;总算下情上达,不虚此行,返回工地。张心一与原晤面后之翌日,单骑自行车,千里迢迢地再赴工地考查,即与有关专县负责人刘亦常、喻大镛等,商订赶工具体措施:
  ①调拨汽车15辆,赶运筑坝砌墙(导)土石方及其他器材。
  ②按酒金两县受益面积多少,分担足够工数,并派得力人员带领督修。
  ③由两县警察局轮派警士驻工地担负工地安全施工任务。
  ④慰问水利专员赵积寿,激励其献身精神,竟其全功。
  2、民工的积极性与邢邦彦请工费。酒金两县调派工地数以千计的民工,摒弃前嫌,在休戚相关的和睦气氛中,往来如梭地从事运坝土、打夯、炸石、砌墙、截洪流、拓库容等工作,民工操作情绪越高,工料的需量越大,工费开支越急,当时建设厅第二科科长邢邦彦,经常为物价上涨、工程造价殊难准确而焦虑,原计划工程费350万元,后又追增150万元,又以贷额虽增,不能即时兑现,加以公文旅行,请批电报,一日数发,不见消息。一日邢嘱余曰:以主席、厅长名义给孔祥煦部长(财政部)、汪东荪行长(农行)写信,要求关照甘肃瘠贫,优先贷放农田水利贷额,为战时军糈,战后民食奠定基础,希鼎力促成,不胜期待。这一信件去返十余日,幸得准如所请。数年来贷案症结,一旦解决,快何如之。
  回顾将要瘫痪的鸳鸯池库身,好容易经过输血充氧,气息重新恢复,更经过酒、金两县群众栉风沐雨的惨淡经营,蓄水库全部工程终于民国36年(1947年)完成放水。
  五、鸳鸯池蓄水库工程纪要
  蓄水库为肃丰渠主要工程,拦河坝筑建于金塔之夹山峡,蓄讨赖河水,估计洪水流量为2800立方米/秒,蓄水量为1200万立方公尺,受益面积约7万余亩,蓄水库工程,计分拦河坝、溢洪道及给水涵洞三部。
  (一)拦河土坝
  1、坝址——经勘查选择,以导线桩号(0+000)处最为适宜。
  2、坝基——夹山峡河床及两岸地质,均为变质岩、沙碎泥土层甚薄,岩盘平整无裂缝。
  3、材料——坝身为土质,上游坡面,铺砌碎石及干砌片石。下游坡面,亦铺砌碎石,并在坝址自下肩径以下全为碎石堆砌,以防水刷。
  4、坝高——拦河坝之高度,以高出洪水位线1.50公尺为准,经计算洪水线高程为1314.68,故坝顶高程定为1316.18,复定坝底高程为1290.000则坝高26.8公尺。
  5、坝长——峡口在高程1316.8之宽度约280公尺,除100公尺为溢洪道外,坝长约180公尺。
  6、回水影响——若坝顶高程为1316.18,滚水坝高程1309.00则当洪水时,其因筑坝而抬高之回水线,与原洪水线交于高程1315.62,离坝址则为7.600余公尺,其中计划淹没庄屋四处,耕地350市亩。
  (二)溢洪道
  1、滚水坝——蓄水库为宣泄洪流,保护坝身计,于坝之东端,筑溢洪道一段,全长100公尺,槽底故添筑滚水坝一道,高约2公尺,全长约35公尺,定坝顶为1309.00公尺,断面为近似奥奇式,以条石堆砌及混凝土填实。
  2、土坝护坡——溢洪道、滚水坝与主坝相衔接处,筑浆砌片石护坡一道,平均厚度0.6公尺,内砌碎石厚1公尺,边度1∶15,并将坡址深入石层0.5公尺,以策安全。
  3、导水墙——为使保护士坝上址,及顺导下游水流,计自护坡之下翼,伸展导水墙一道,长140公尺,以坚土为心,干砌片石铺面,墙顶宽4公尺,边坡1∶1,并高出于下游洪水位1公尺,以保安全。
  (三)给水涵洞
  1、洞身——给水隧洞,开凿于东岸岩石内,为计及施工时流水之宣泄,定断面为3公尺,高2.5公尺,顶作拱形,洞身全长为170公尺,进出水口明槽67.5公尺,进水处高程为1293.5公尺,洞底坡度1:500,出水处高程为1293.024公尺,位于坝以下约20公尺。
  2、闸门——闸门分两扇,并列洞口,系用钢板,钢轨合铆结构,设水头为2300公尺。门框即利用钢轨镶入混凝土壁内,门槛为梗木。闸门上端,装钢丝螺杆,与启闭铰车之齿轮相啣,以司启闭。
  六、蓄水库放水典礼时的点滴见闻
  民国36年(1947年)7月15日,我也同省上其他有关人员,参加鸳鸯池放水典礼。自兰州乘汽车经乌鞘岭,穿河西走廊,到金塔鸳鸯池工地。在放水典礼上有一些插曲:
  1、撤销对赵积寿的控告。放水典礼仪式在水库东工场上举行,由于此项工程,在河西尚属创举,因而不少群众自数十里外赶来观光。放水仪式由酒泉专员刘亦常主持,刘向赵积寿展示其被控状多起,一时参加观光者哗然,对赵积寿襄助兴建水库,被人诬告事,极为愤慨,异口同声要求撤销原控状,查究诬告者,以正视听。刘即宣告赵本无咎,群愤始息,赵于库成后不久逝世。
  2、原素欣工程师在会上的工程简结谓“……水库今虽竣工,但肃丰渠尚未开始,希望两县农民,爱库如家,群策群力,继续完成渠系配套工作。”言简意赅,发人深省,迄今已数十年,每忆原君在工地数年如一日的忘我精神和毅力,犹历历在目!鸳鸯池水库的建成,使金塔七万余亩旱地,变成良田,近十万农民,不复视水如命,而酒金两县人民争水纠纷由是解决。
  1983年11月
  (选自《甘肃文史》资料第26辑)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一辑)
  附:
  甘肃肃丰渠鸳鸯池蓄水库铭
  甘肃省政府委员兼主席合肥郭寄峤撰文
  国立西北师范学院教授天水冯国瑞书丹
  酒泉金塔二县,北屏嘉峪关,南峙祁连山,故汉酒泉郡地,衍为平原,垦畴弥望,以雨泽稀少,频洊灾旱,顾山雪融注,佩带成溪,其著称者曰:讨赖、清水、临水,三河滋泽二县境,皆祁连雪水,鸳鸯池旧地名也。惜未尽沟洫⑴之力,溢多用寡,争灌聚讼,由来久矣。民国二十七年,甘肃省政府始勘测地形,拟於洪水口及鸳鸯池间,筑蓄水库,泯患兴利,复勘决行。三十年八月委托甘肃水利林牧公司董其役,至三十二年六月兴工,迄三十六年五月告成,历时四载,国内土坝工程之巨,尚无出其右者,其可记者有五端:一曰土坝,长凡二一六公尺,顶宽五公尺,底宽一八九.三〇公尺,高三〇.二六公尺,挖沙三一九,三七七.七〇公方。清基三一,七六一.二六公方。填土二九六,八〇〇.〇〇公方。圬工⑵三五.九一公方。木板桥一八二.五〇平方公尺。二曰导水墙,分上下焉,上者长八四.〇〇公尺。高九.〇〇公尺。下者长七九.二〇公尺,高四.〇〇公尺。共圬工八,七〇五.九八公方。三曰溢洪道,
  宽凡一〇〇.〇〇公尺,长一八二.五四公尺,挖土三三,二九六.五〇公方。挖石五九,五五三.八〇公方。滚水坝,高二〇〇公尺,长三八.〇〇公尺,挖土一三五.八八公方,挖石五六五.二七公方,圬工二七二.五四公方。四曰给水涵洞,长凡一六四.〇〇公尺,明槽长七六.〇〇公尺,宽三.〇〇公尺,涵洞高二.五〇公尺,顶成方形,共挖土五〇五.八五公方,石四,四六八.二二公方,护砌圬工三七五.四四公方。五曰进水闸及管制室,闸门两铁门,宽一.七六公尺,高二.六〇公尺,重三吨,两闸门间,为浆砌料石闸墩。高五.五〇公尺,宽一.〇〇公尺,长七.七公尺。料石二八.六六公方,钢筋混凝土八三.二〇公方,室作圆形,污工三一.六五公方,内装启闭机关一座,亦铸铁制成,两县民工四十三万,共人工计八十六万有余,民工资六亿三千八百万元,共工资计十六亿元。於是两县之田,得灌溉者,凡七万余亩,盖蓄水量为一千二百万立方公尺,命之曰肃丰宜矣,是年七月十五日,落成放水,万众欣欣,寄峤观成盛典。而建议中枢,及设计经营此伟大工程者,则前甘肃省政府主席武进朱公绍良,及安顺谷公正伦也。始终勤恪斯役,历百艰弗懈者,则工程师原君素欣也。爰范金铸词,以昭万祀(3)。铭曰:
  河西天富宜耕农。祁连绵亘(4)伟且雄。
  细流奔注雪水融。森漾畦畴悚溃洪。
  鸳鸯旧池涵碧空。酒泉金塔清波通。
  凿辟水库大乃容。胼胝克竟四年功。
  漠漠水田望无穷。渠名肇锡以肃丰。
  卓哉懋绩记考工。河山永固此泽同。
  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七月
  (按铭词并序系铜质刊铸,高二尺,宽三尺五寸,四十三行,行三十二字,冯国瑞氏书熹平石经隶书体,亦陇右金石之一新制也。)
  选自一九三六年七月十九日《大公报》宁人。
  注释:
  (1)洫(xù):田间的水道。
  (2)圬(wù)工:瓦工的旧称。这里指抹灰量。
  (3)祀(sì):祭祀,这里指后代。
  (4)绵亘(miāngēn):接连不断。
  (5)悚(sǒng):害怕。
  (6)肇锡:肇,开始;锡,赐给。
  (7)懋(mào):勤勉。
  保卫水库 迎接解放
  李名扬 俞登寿
  民国38年(1949年)秋,中国人民解放军向西北挺进,8月26日兰州解放以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逃至酒泉、金塔一带,散兵游勇到处可见,土匪抢劫时有发生,社会秩序较为混乱。
  鸳鸯池水库位于酒金便道沿线,从两山口过路的散兵、游勇三五成群,持枪而过,时常威逼水库管理所职工及其家眷要吃要喝要钱要物,水库工程、财产及职工家眷的安全受到威胁,闹得人心惶惶。当时管理所只有职员12人,家眷10余口,个别职员还产生了离开水库的想法。水利专员吴永昌,在国民党金塔县县长马元鹗的布置下,为了保护好水库工程及财产,使水库按时蓄水,为金塔农民来年生产打好基础,在增补的数10个民夫的配合下,驻守水库,一面做水库涵洞的清於工作,一面保卫水库的安全。到9月下旬民工逐渐回家,所剩无几。面对此种情况,马元鹗县长亲到水库和吴永昌召开职员会议,指出保卫水库的重要意义时说:“共产党爱护工人农民,只要把水库工程和财产看管好,共产党来了也会给你饭吃的,一有情况可与县政府电话直接联系。”会后即派来警察数人,同水库职员李名扬(水管所长)、亢学文(工程员)、俞登寿(事务员)等共同保卫水军。水利专员吴永昌,虽已年逾花甲,为了安定职员和民夫,看管好水库,也食宿在水库。自此以后,警察和水库职员昼夜值班放哨,保证了水库的安全,使蓄水、灌水等工作正常进行。
  1949年9月下旬的一天中午,放哨人员发现水库土坝西头山上下来了几十个人,为提防坏人狗急跳墙,破坏水库工程,水库人员就在最高点玉皇阁鸣枪示警,但他们仍在上坝整理队伍,向鸣枪地方走来。经过观察是一伙持枪散兵,约20余人。这时,李名扬一面向县上打电话告急,一面把驻守的人搬到水管所住地对面高山上的文昌阁内,把家眷送到山里面躲避。散兵们一到水管所,就翻箱倒柜,找吃找喝。这时,自卫队长王占元带领自卫队二三十人乘汽车赶到了青山寺,把队伍埋伏在对面山上做好了战斗准备,又伺机进院同散兵对话二三十分钟,对话后,散兵交械投降,王占元等人下了他们的枪栓,押散兵到县城。
  时隔不久,一天早晨,又过来几十个持枪散兵,涌至工房,把值班放哨的人圈在房内,他们自己烧水做饭,饭后下山向塔院寺方向逃窜。吴永昌立即将此情况电话报告于县政府,县上为防散兵对农户和县城的搔扰,派自卫队前去拦截,并在塔院寺附近与散兵交火,最后,散兵向自卫队交械投降,缴获了轻机枪一挺,步枪数支。
  由于吴永昌和水库管理所职员坚守工作岗位,保卫水库,使水库安然无恙。金塔解放后,县委书记马能元、县长时思明和地委书记刘长亮、专员刘文山曾先后到鸳鸯池了解情况,察看水库,鼓励表扬了保卫水库有功的吴永昌和水库职员。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一辑)
  解放初期金塔水系概况
  张文质
  一、酒金水源之分布
  酒泉金塔两县毗连,酒居上游,金处下游,两县水源均赖祁连山雪山融化,集流成河,滋润着大片农田,养育着金酒人民。祁连山北麓有寒山口、红山口、观山口三道要口,约距酒泉城60多华里,形成3条河流。东边一条叫马营河,浇灌酒泉的三山、马营、九家窑、金佛寺、清水、上河清一带。中间一条叫红水河,流经酒泉的洪水坝、总寨、铧尖、中渠、临水、茹公渠一带,再经临水堡西也叫临水河,流至下古城汇入讨赖诃。西边一条叫讨赖河,经沙子坝、兔儿坝、新城坝、丁家闸一带,尾经下古城。中游又分清水河一条,浇灌蒲草沟、谭家堡、下古城一带,也汇入讨赖河。末尾红水、清水河均与讨赖河在下古城汇合,流入鸳鸯池,经夹山水峡口入金塔。
  二、金塔水系之分布
  原金塔县城南20华里处有纵贯于东西的一条山脉,叫夹山。中间有一水峡口,即清代肃州通判毛凤仪凿山引水之要口。夹山南麓即鸳鸯池。山北5华里处龙口坝东岸分金东坝,浇灌金大坝、金石坝、边沟、马路窑、双古城一带。下延3华里处东岸分金西坝,浇灌金西四截、大柳林、新地、小河口等地。再下延6华里处为拦河湾镶有6个坪口,由东而西,依次分为户口坝、梧桐坝、三塘坝、威虏坝、王子东坝、王子西坝。
  户口坝坪口宽1丈5尺,下分户西、户东两渠,分浇官坝、榆树沟、天生场、古墩子、上下新坝、白疙瘩、冰草洼等地,其尾梢之三墩、二墩、大口子无正式坪口。
  梧桐坝坪口宽9尺,分浇小梧桐坝、大厨房、大坝、上下八分、二截、牛头湾、火烧等地。
  三塘坝坪口宽1丈5尺,分浇岔河坝、陆沟、三上、三下、旧寺墩等地。
  梧桐、三塘两坝水尾,流向北山南麓,在火烧汇合,流经营盘通入黑河,这段叫白河,也叫讨赖河套。
  威虏坝坪口宽2丈零5寸,分浇上黑树窝、新沟、磨河湾(头、四、五分)和威虏一、二、三、四、五、六、七号等地。
  王子东坝坪口宽1丈9尺5寸,分浇上三分,东头分、二、三、四、五分等地。
  王子西坝坪口宽2丈2尺,分浇西头、西红、西三、西四、西移、生地湾等地。
  原鼎新县引黑河水灌溉,境内黑河两岸开口渠道,东岸6个,西岸3个。
  东岸开口:大常丰渠灌田3400亩,小常丰渠灌田4600亩,万年渠灌田2520亩,双城渠灌田228亩,芨芨墩渠灌田1820亩,双树子渠灌田2100亩。
  西岸开口:夹墩湾渠灌田1700亩,营盘渠灌田2000亩,天仓渠灌田5900亩。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一辑)
  鼎新灌区兴建大墩门水库引水枢纽工程概况
  王发锡
  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是本县继鸳鸯池、解放村水库之后的又一项大型水利基本建设,它的建成不但缓解了鼎新灌区(涉鼎新、芨芨、双城、天仓四乡镇)用水矛盾,结束当地人民世代下冰河堵水的痛苦历史,而且对灌区农、林、牧各业生产的发展,改变水利建设的面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工程概况
  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位于黑河干流的大墩门峡谷口,距上游正义峡20公里处。1966年和1969年分别由西北勘测设计院、水电部勘测设计院兰州分院完成了工程规划任务。1984年8月水电部规划院组织青海、内蒙、甘肃三省区有关负责同志,沿黑河流域进行了实地勘察,论证审查了“黑河流域第一期规划报告”,观看了鼎新灌区人民下冰河堵水情景的录像片后,同意修建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1985年8月,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了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的初步设计。同年10月省水利厅以甘水规字(1985)第42号文件对初步设计报告提出修改意见,省水利电力设计院根据修改意见,对大墩门引水枢纽左右两岸引水方案进行对比,调整概算,建议推荐右岸引水方案,做出了初设补充报告,核定投资839万元。1986年9月26日,省水利厅以甘水基字(1986)第44号文件批复了开工报告,列入“两西”重点基建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省水利厅两次批准追加投资131.8万元。
  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由进水闸、泄洪冲沙闸、溢流坝、公路、桥、人工弯道和两岸土坝六部分组成。按五十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五百年一遇洪水校核,设计洪峰量1750立方米/秒,校核洪峰量2940立方米/秒。工程属国家中型三等。设计闸坝结构地震烈度为7度。设计引水流量10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12立方米/秒;年引水量9000万立方米。
  本工程由县政府主管领导和有关单位组成大墩门引水枢纽工程指挥部,抽调水电系统的技术人员,组织受益区鼎新片四乡镇民工具体施工。1986年,省“两西”指挥部安排投资50万元,开工筹建,完成民工简易住房1982平方米,修建石泉子至大墩门和芨芨乡至大墩门简易公路64公里。1987年省“两西”安排投资90万元,4月1日正式开工,首先完成工地施工道路,跨河吊桥,对外通讯线路70公里,安装发电设备,架通供电线路等临建工程。5月30日前,完成纵向围堰和上、下游横向围堰,形成一期围堰基坑,防止了6月6日和12日两次洪水袭击。顺利修建冲沙闸和进水闸前缘基础、闸墩墙部分土方开挖和砼浇注任务。全年完成工程量11万立方米,占总工程量的28%,花费投资250万元。1988年省“两西”安排投资300万元,完成溢流坝前、后齿槽、基础、底板、闸墩墙土方开挖砼浇注及1—6号孔溢流坝堰体封闭,完成冲沙闸排架、公路桥、进水闸墩墙砼浇注等工程任务。全年实际花费资金500万元。1989年省“两西”安排406万元,计划主体工程基本竣工。3月1日开工后各部位工程施工全部展开,正值冲沙闸闸门安装,下游分流墙、人工弯道土方开挖过程中,黑河上游突发223立方米/秒历史罕见的洪水,霎时围堰、基坑和部分施工设备被冲毁,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0.5万元。洪峰过后洪水持续,指挥部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施工计划和施工方案,减少了停工浪费,完成工程量10万立方米。全年花费投资214万元。1990省水利厅批准工程材料涨价、设计变更,追加投资124.8万元。由于资金未列入当年拨款计划,采取借、贷、欠款的办法,保证了各项工程材料用款,使工程任务基本扫尾。至此,大墩门工程历时四年,实际投入施工时间两年五个月,施工高峰人数达1200余人,参加施工建设的民工达47万人(次),高峰期动用机动车辆450台(辆)。整个主体工程完成总工程量24.43万立方米(不包括临建工程6.09万立方米),其中:砼2.18万立方米,土石方开挖回填20.35万立方米,石方砌筑1.9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45万个;消耗钢材1089吨、木材1629立方米、水泥6571吨。花费总投资970.8万元。
  施工中工程指挥部始终坚持加强领导、狠抓管理和严把质量及安全工作,工地成立了质量检验领导小组,配备了专职质量监督员5名,兼职监督员14名,从指挥部到施工队各部位形成质量管理监督网络。并购置各类质量检测仪器设备49台件,引进推广钢模板、钢脚手架和其他先进施工设备投入施工,不仅大大提高了检测的深度和精度,保证了工程质量,而且为工程节约了三材和资金,使各项工程质量全部符合设计规范要求,按拨款进度提前工期一年完成了工程任务。1989年被省水利厅评为质量管理先进单位。
  二、工程效益
  1、发挥引水调蓄作用,增加保灌面积。在年引水9000万立方米的基础上,可调蓄总库容750万立方米,近期可保灌8万亩,远期可保灌14万亩,扩大有效灌溉面积6万亩。
  2、节省堵水物力劳力的耗费。灌区因无固定引水渠和河床无坝引水,每年引水需耗费大量柴草、劳力和资金。枢纽工程的建成使用,每年可节省劳力4万个,柴草44万斤,资金近20万元。
  3、解决了鼎新片人民世代下冰河堵水的疾苦。鼎新片每年浇冬春水需动员民工在黑河下冰河堵坝引水,少则四、五次,多则七、八次。参加人员少则四、五百人,多则近千人。给鼎新片强壮劳动力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不利。枢纽工程的建成,结束了这一痛苦历史,从根本上改变了灌区的引水条件,减轻了群众负担。
  4、缓和了断流期用水矛盾。黑河每年五、六月间因中、上游灌溉用水而断流,灌区虽有一些小水库群,但渗漏严重,蒸发量大,不能保证农作物的适时灌溉,由于枢纽工程的调蓄作用,可大大缓解黑河五、六月间的用水矛盾,以利增加农业生产后劲。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二辑)
  鼎新镇六十年代治理黑河工程纪实
  傅勋章
  鼎新镇(原称人民公社,以下称公社)地处县城东北90公里的黑河东岸,是本县黑河灌区四乡镇之一。全社辖11个生产大队,62个生产队,耕地2.33万亩,总人口8791人。
  一、治河缘起
  黑河贯通县境南北,是流经鼎新片最大的一条河流,河面宽2.5公里,俗有“黑河无帮”之说。鼎新公社的天号、上元、西湾、洪号、新西5个大队28个生产队的8千多亩耕地和8千多亩草滩、林地,都倚靠在黑河边上,每遇山洪暴发,洪水激流汹涌下泻,河水倒灌,河床东移。洪水泛滥时,小则河滩草地被泥沙淤积埋压,大则塌岸毁地,水土流失,庄稼受损,农房被淹。每年冬季河水结冰后,冰、水漫岸淹田也常有发生。解放前,一次特大洪水下泻,西湾、洪号河边农田上的沙枣树和已收割的谷子,来不及防护转运,连地带禾,倾刻被河水冲走。据资料统计,1946年至1966年仅洪号、西湾、新西3个大队在长达7公里的河边上冲毁农田2千多亩。沿河农房,因受潮湿,相隔三年五载,就得重修一次,洪号村一姓苟的农民在解放前就搬家五次之多。解放初期,河水冲刷最严重的是西湾2队,洪号6队(何家油坊)。到六十年代又严重威胁到了新西3队雒家旱湖嘴子一带。1965年夏天,河水已逼近新西3队民房和集体饲养站,当时公社管委会只安排受害的新西3队农民出劳摊柴压岸防护,终因防护范围小,这年冬天又淹掉耕地二、三十亩,河水离村庄只有37米。黑河在这一带造成的水毁灾害直接影响和威胁着这里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从此,治理黑河防止水患,战胜自然灾害的无声命令唤起了鼎新人民。
  二、施工纪实
  为控制和治理黑河沿岸因洪水冲刷、水土严重流失给鼎新人民带来的灾害和损失,1966年公社党委和管委会,在县委、县人委的关怀支持和县水电部门的具体帮助下,抽调人员从正义峡水文站、上元驻地部队等单位调查掌握了黑河最大流量和河床流沙层的深浅等资料,走访了农民群众,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3月份开始,组织规划小组,对沿黑河从西湾到新西的受害大队和生产队,实地勘测,拟定治理方案。4月份公社党委作出治理黑河的决定,抓住黑河断流干涸的有利时机,发动全社干部和群众,组成千人施工大军,以生产大队分段包干,保质保量进行施工。公社党委书记郭策和社长梁培栋亲自带领社、队干部,现场指挥,和社员群众一样自带干粮、水壶,早出晚归,奋战在工地。广大干部和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愚公移山的精神,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机车马牛一起上,手推车、牛马车一起用,在黑河沿上展开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治河工程。在土坝施工中,起工时远处大轱辘车拉,近处人用锨扛手推车推。经过月余时间的突击施工,在距原黑河东岸6百米的河床上,顺利地筑起西湾至新西长6.6公里,底宽14米,顶宽4.5米,高2.5米的护岸防洪大堤一道,并在堤岸用木桩、块石、树枝、柴草压了护岸顶坝(俗叫顶头),当年完成工程量12.99万立方米。防洪堤坝建成后,公社在河堤设立了管护站,固定专人,调配民工,常年维护管理。1978年和1989年又分别对防洪堤坝进行了加固维修,堤长在原基础上又延长4.4公里,总长达11公里,堤高增至3.2米,先后共用柴草210万公斤,块石3000多立方米,木桩2476个,压顶坝168个,完成工程量36.79万立方米,耗用劳动工日9.38万个,共投资6.5万元。
  三、治河效益
  到1991年鼎新公社修建的黑河西湾至新西防洪堤已经有25年的历史了。25年来,有效地保护了沿岸大队和生产队的耕地、草滩,农房不再受黑河水害,促进了这里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也保护了双城乡在这一地段临河蓄水240多万立方米的海湾水库安全蓄水,特别是缩窄了六百米的河床,为鼎新黑河公路大桥的架设和防护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从此,黑河两岸交通畅通,鼎新、双城、芨芨、天仓四乡镇人民不再为过黑河而犯愁。同时封护河床及滩地3050亩,并沿防洪堤旧河床植树种草2500多亩,这些伟绩有力地消除了非受益区群众的怨言,广大群众高兴地说,过去祖祖辈辈想都不敢想的事,今天我们在共产党领导下干成了。现在,过去的旧日河床已是水草丛生,绿树成荫,飞鸟翱翔,牛羊成群,景色秀丽的地方。当人们乘坐汽车、骑自行车或步行路过黑河大桥时,这一巨大的变化尽收眼底,都无不赞誉这是鼎新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子孙后代做了一件大好事,同时为治理黑河积累了宝贵经验,给金塔水利史上增添了新篇章。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二辑)
  重修金塔六坪
  顾淦臣
  金塔小口河六坪两岸,又名东西拦河,为金王七坝分水总汇。三十二年春,曾由酒泉工作总站勘明,作临时之修理,即修整六坪口工程,加高并培厚东拦河堤,培修西拦河堤,并作排洪道,整理各坝退水设备。乃以入秋洪水过大,坪口不能容纳,将西拦河堤冲开,侵入王子西坝,西坝又不能容纳,更向东将王子东坝冲断。三十三年春,由该站再度查勘,发现东拦河堤排水坝之间隔中,已淤积一部分,西拦河堤冲断一百公尺,河水即由此而下,六坪口滴水不流。当于五月一日重新开始整理。
  (一)培修西拦河堤,使堤顶高出洪水位五公寸,并加宽至三公尺。在河床中建活动堰,共长九九.四公尺;低水时,插闸板,拦水入坪口;洪水时,将闸板开启,任其宣泄。为避免刷深闸底,用柴梢、卵石作基础,宽六公尺,深一公尺。
  (二)在坪口之柴墩前端及两侧,加打木桩,以防洗刷。在洪水时,将西拦河活动堰开放,坪口进水仍多,故欲其不毁,必须加强。
  (三)四坝冲断处,修隔堤,高出洪水位四公寸,顶宽一.五公尺。并筑退水道,在西坝者,长一百二十公尺,在东坝及威虏坝者,各长百公尺,在三塘坝者,长六十六公尺。退水道下游十公尺处,更修筑进水闸,以期节制进水量。退水道翼墙用木桩护持,退水道基础,用柴梢、卵石填筑,宽四公尺,深一公尺,以免刷深。每隔三公尺,打木桩一根,维系柴梢。
  (四)培厚东堤,使顶宽为四公尺,以防溃决。
  估计工款十四万元。
  整理金塔六坪口工程记
  金塔王子庄有耕地十七万市亩,其中半数间歇,赖户口、梧桐、三塘、威虏、东坝、西坝等六渠以灌溉。六坪口为六渠进水及分水之总汇口。三十三年六坪口整理工程,工款定为十四万元。由酒泉工作总站派淦臣驻工监修,遂于四月一日前往筹备,拟定施工计划,五月一日开工,六月二十三日竣工。
  (一)施工之筹备
  三十三年四月一日,由酒泉乘大车起程,三日抵金塔,与地方官绅商谈施工事宜,并往施工地点查勘。时河冰尚无全消,土冻地坚,无法施工。地方人士告以四月下旬,冰冻消融,可以施工,详细察看以后,觉原计划书中颇需修改之处,乃设计绘制施工图,并制定施工计划书。以工程费仅十四万元,故土石方全用民工,不给工资,材料匠工发给官价,当在县水利委员会会议通过此项原则,因此必由县方派员协助工作,以期顺利进行,县府乃派县农会会长及书记协助采购换夫记账等事。
  金塔地方偏僻,工商业落后,无处购买工具,如打桩架之零件及铁器等,皆亲往酒泉订制,至四月二十日购运齐全,然后由工会代雇木工,制造打桩架。
  四月三十日以前,施工地带地形测量完竣,购备木料达半数。筹备既妥,乃派集民工,五月一日,施工开始。
  (二)管理费超过预算之原因
  本工程,共支出经费一三〇,一八九.六三,而管理费达二九,三六一.五八,其百分率之大,至为惊人,兹将其原因缕述如下:
  起换全县民夫,区域广大,必须由熟悉地方情形之人士负责,故由县府借调农会副会长任之,盖农民信仰者为地方绅士也。料价较编造原预算时高涨甚多,以市价购料,款已不敷,当与举行县水利会时,议定发给官价,故由县府借调农会会长负责派购材料。又三千车柴梢,整日零星送达工地,随时需要记账,由农会书记负责,而调用政警一名,专司催夫催料。以是施工二月,借调人员津贴达一五.四零零元。此款若作为土方价及料价,则管理费减少大部分矣。
  因人工用民夫,材料工匠发官价,故工程费虽仅一三〇,一八九.六三,而实际当超过此数数倍。如以此计算,则管理费所占百分率又自减低矣。
  (三)施工之经过
  (甲)退水道及进水口工程
  王子六坝各渠首,皆有庙宇,名曰石庙子,为民夫住停之所。其相互距离,有远至二公里者。各坝民夫,仍由各该坝夫头管理,每日上工散工,在工地列队点名。
  开工之时,河水拦入金东与金西二坝,六坝渠中悉皆干涸。惟退水道首先开工,挖基二公寸,即有地下水。殆至五月下旬,西拦河活动堰挖基,地下干燥,饮用之水,须凿七公寸之深井。可见此处地下水位变动甚大,盖视上游河中水位变化而异也。
  当退水道工程挖基时,因无排水设备,工人须在水中工作,天气颇寒,早晨不能下水,即至晌午下水,稍久亦须上岸休息。因此工作效率甚低。挖掘砾土方,随镐随掷,每工仅一公方。其后地下水渐干,每工挖掘乃增至二公方。
  渠首地质,悉为砂砾,不能洗刷。洪水溃决之处,刷成深槽而致无法收拾。此次整理,所有泄洪工程,皆填筑柴筋砾石基础,以免刷深,则洪水过后垒柴土拦水自极易矣。
  复于各坝退水道下端,修筑进水口,约束水流,限制洪水入渠,使大部洪水由西向东,按次越过各坝,退入梧桐河,以免毁下游渠堤,酿成东坝之旱灾,梧桐之水灾也。
  (乙)打桩工程
  各坝退水道及进水口,西拦河活动堰及六坪口工程,皆有打桩工。退水道及进水口工程,共打三号木桩(长二公尺,中径八公分至十二公分)一三四根,其翼墙共打二号木桩(长三点三三公尺,中径十四公分至二十公分)六四根。西拦河堤及活动堰工程共打二号木桩七九根,三号木桩二零根,一号木桩一九根,坪口工程共打一号木桩五五根。故打桩工程实为本工程之重心。
  民工班期为五天,故打桩工人才将训练成熟,换班时期已到。因此常为生手,工作费力,效率低微,工程进行甚为迟缓。
  本工程限于经费,不用铁桩尖。以故在若干地点,卵石粗密者,遭遇困难。如桩尖打成球形,桩头裂开,桩腰折断等事,数数遇之。乃在打桩不下之处,用埋桩办法。后虽由酒泉制来铁桩尖五个,但以成本太高,仍未使用。
  酒泉麻绳之强度甚低劣。三公分粗麻绳,打十桩即断。桩锤仅重二百公斤,似不应如此费绳也。统计打二号木桩及一号木桩,每根需麻绳费五十元。
  打桩共用工人十三人,十人拉绳,三人扶桩。此工作在沙地上进行最快,顺利之时每日可打二号桩十个。砂砾地较缓。柴筋砂砾地最难下,每日仅打四桩。三种不同地质,均曾作试验记录。砂地上打桩,入土深度,逐渐减少,极有规律。柴筋砂砾地则极不规则。砂砾地与砂地情形相仿,但入土深度较小耳。
  (丙)拦河堤及活动堰
  东拦河堤之作用,为防洪。西拦河堤之作用,为逼水入坪口。后者低处仅高出河床一.二公尺,溢洪道若用滚水坝,则洪水位太高,漫溢堤顶,危险殊甚,故用活动堰泄洪,洪水时将闸板开启,水位可大为降低。
  五月二十日,本部份工程开始。集合全县之人力,每日到工二百人或五六十人不等,附近八里以内,无处取土,工程又甚急迫,故用黄沙填堤,堤顶铺柴草,上覆卵石,以固定堤形。向水面堤边,每隔十三或十四公尺(中心距)筑柴梢卵石挑水坝一座,以防洗刷。河西之临时工程,大率为柴沙结构,实为环境使然。
  民工填堤,就旁取沙,随镐随掷,每工可四.五公方,填筑尚称迅速。最感困难者,为柴车之缺乏。因工款甚少,每车柴梢仅给价十元,纯属摊派性质,以故迟延不到。适值派车向酒泉送粮,民间车辆,罗掘几尽,虽警察不断催促,仍鲜效果。人工材料,不能配合,乃致旷废时日。
  活动堰原拟建三十二孔,共长一百公尺,设于去年低水河道中。今春用柴梢卵石将河道拦塞,逼水入坪后,原有低水河道,已于填无河形;惟地势较低,仍以在该处设置为佳。施工以后,方发现河道中填塞柴石处,极难挖掘基础,打桩又不易下,遂留十二.六公尺,未设闸孔,作为滚水坝。故活动堰仅剩二八孔,共长八七.二四公尺。原设计闸墩,由三号桩构成。但结果打桩不易正直,且木桩类多弯曲,前桩不能夹插闸板之两端,乃复有二十墩加打三号木桩一枚,以资补救。
  (丁)坪口工程与水利纠纷
  六坪口为低水时六坝分水之用。按旧日粮额而定尺寸,沿用已久。县府奉年丈量以后,粮额变动颇大。据去年本站测量队施测金塔四坝之结果结算,原有粮额,似较正确。但粮额增加之各坝,如户口、梧桐、三塘三坝,一再要求增镶其坪口尺寸,在县水利会议上曾提出讨论,未得通过。今土地正在复丈,在未得正确资料前,自亦不能贸然更改,故坪口尺寸,仍按旧制。
  坪口闸墩,原为长方形,激流顶冲,湍跃数尺,摇撼闸墩,以是流量稍大,辄将闸墩冲走。故在原闸墩前,加筑尖路,并打桩保护。
  坪口底部,填一.三公尺深之柴筋卵石基础,以防洗刷,并叠坪木四根,以为闸槛。
  (四)放水情形
  六月二十二日下午三时,接到酒泉电话:山洪暴发,冲毁桥梁数处,是时坪口闸墩,尚有二座未筑成,估算洪水约于次晨可达坪口,乃漏夜抢工,拂晓完成。一面在东西拦河堤坪口及各坝渠堤,配备民工守护。部署方妥,即见滚滚浊浪,漫滩而来,进入坪口,时为晨七旬钟也。当日洪水入渠,下午三时,到达王子庄,浇灌田畴,各处工程,悉皆完好;惟西拦活动堰闸板未楔紧,漂失四块,晌午时,坪口闸槛上水深七公寸,流量为八十余秒公方。水流入坪,极为平静,毫无冲击堤象,闸墩稳固。威虏坝及东坝,已嫌流量过大,不能容纳,皆将退水道开放,依次向东退入梧桐河。各建筑物皆能达到其作用,情形甚属良好。
  (五)结论
  砂砾河床,最易刷深。以往农民所修工程,皆忽略铺填基础。西拦河堤仅留三丈,退水道轻易不敢开放,因一旦开放,立即刷成深槽,成为正河,无法收拾。各坝退水道,亦如此情形,以致坪口及下游渠堤受损。此次整理工程,所有退水道,皆铺填柴梢基础,随时可以开放,不致刷深,需要关闭之时,用少量散柴压砂砾即可,毫不费力。而西拦河泄洪道用活动堰结构,开闭尤为自如。若山洪过大之时,将活动堰开放,坪口可保无羌。但农民有贪水之病,不肯开放活动堰,为可虑耳。
  柴草挟填砂砾后,成为柴筋砂砾,相当坚实,且不漏水,堪称为良好之临时工程材料。惜腐蚀甚易,最多能历二三年,建筑物即随腐蚀而沉陷,故常须整理,至为冗烦。但在经济价值上,固已具功效也。
  (选《同仁通讯》1945年32期)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二辑)
  鸳鸯池水库工程初建史
  顾淦臣
  鸳鸯池水库位于酒泉市下游45公里,金塔县上游10公里,坝址为佳山峡。工程于1943年6月开工,1947年5月竣工,坝高30.26米,坝顶长216米,为当时我国最高的土坝,亦为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筑的我国第一座土坝。1958年、1964年、1973年三次加高,现在坝高为37.8米,库容1.048亿立方米,每年冬季蓄满,春季灌溉放空,夏季蓄满,秋季灌溉放空。灌溉金塔县20多万亩良田并供金塔县工业用水和饮用水。水电装机1890千瓦。本文缕述当年勘测设计施工的过程。
  修建缘由及拟议经过
  讨赖、红水河发源于祁连山,在酒泉市下游汇合,流经鸳鸯村,纳清水河后,穿过佳山峡,流至金塔。源头是祁连山融雪,清水河除雪水外,主要是地下渗出的泉水。12月至次年5月流量小,讨赖、红水、清水三河流量共计7~8立方米/秒,4、5月农田灌溉需水最多,水量只敷酒泉一县之用,金塔无水可灌,因而发生争水纠纷。8、9月融雪洪水较大,三河流量达300~600立方米/秒,流到金塔,冲毁六坪及渠堤,发生水灾。10月,三河流量较小,亦不敷两县灌溉之需。11月至次年3月,农田休闲,不需灌溉,河水全部下泄金塔,又遭冬季水灾。
  为了解决争水纠纷,200多年前,年羹尧曾规定两县分水比例。本世纪30年代,两县耕地增长面积已达当年的10余倍,灌溉水量更感不足,争水纠纷愈演愈剧。1936年,甘肃省政府曾派杨世昌、林培霖二委员到酒泉、金塔考察,与酒泉专员、酒泉县长、金塔县长会商决定分水法:“自芒种之日起封闭酒泉讨赖河各坝口,使水下流,救济金塔麦禾10天;大暑前5日起封闭酒泉红水河各坝口5日,救济金塔秋稼”。但因需水紧张之时,酒泉用水已感不足,农民不肯封闭渠首,金塔农民到渠首封堵,常酿成械斗,上述分水办法执行不通。1938年7月,甘肃省政府采纳酒泉县长凌子惟、金塔县长赵宗晋“利用科学方法,蓄置水量节制使用,以利耕耘”的建议,8月派建设厅科长火灿、技正王仰曾前往调查,火灿主张仍按分水办法强制执行,以维省府威信,王仰曾主张在佳山峡口建筑拦河坝形成蓄水库。省府采纳王仰曾的主张,决定修建蓄水库。11月,派工程师王立仁、张锺琪等三人前往查勘。1939年4月又派技正杨廷玉前往规划。估算工程造价,数额巨大,省府难以筹措。1940年11月,派工程师吴淳、刘恩荣再次赴实地查勘,是否可用凿井、引泉两法暂时解决金塔旱荒。经过查勘,认为井、泉水量不足,仍只有建造水库解决。1941年4月省府决定修建鸳鸯池水库。
  在古代,佳山峡河床岩盘较高,河水被阻,拦蓄成湖,名鸳鸯池,水深约10米。1726年,肃州通判毛凤仪想利用鸳鸯池水量浇灌金塔王子庄耕地,雇石匠300名,将峡谷河床凿深劈宽,引水至王子庄,鸳鸯池干涸。只有鸳鸯村尚在。当时没有用闸门控制泄蓄的科学技术,凿深了峡口,只能一次引水灌溉,不能再蓄,故仍未解决金塔灌溉问题。只有用现代科学技术建造水库,才能按照人的意愿蓄泄自如。
  1941年初,甘肃省政府与中国银行组建了甘肃林牧公司,总经理为沈怡,副总经理郭铁梅、赵敦甫,总工程师为周礼。公司设立若干林场、牧场以及武威水利工作站、张掖水利工作站、酒泉水利工作站、肃丰渠工程处等下属单位,工作站负责河西两专署各县的水利维修、管理、开发、肃丰渠工程处负责酒泉金塔罐区渠系规划设计及鸳鸯池水库工程规划设计施工。
  1941年8月1日,甘肃省政府正式委托甘肃水利林牧公司承办鸳鸯池水库工程建设事宜。
  勘测试验设计经过
  1941年6月,沈怡总经理聘请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主任原素欣教授为甘肃水利林牧公司副总工程师,兼酒泉工作站主任及肃丰渠工程处主任。原素欣教授早年留学美国维斯康辛大学获工程硕士学位,又到德国留学数年。1931年“9·18”事变后,愤然回国,投笔从戎,参加抗日同盟军,打击日本侵略者。1934年应聘为中央大学教授。原素欣教授到酒泉任职以后,陆续聘请工程师刘方烨、顾淦臣、雏鸣岳、朱益、任宝森、刘德豫、吴德恒、章正铣、龚玺、章昌五、陈业清、王用善、黄静安、王觉民、赵允中、江浩、郭道文等担任勘测、试验、设计工作。招聘培训水文测验员,设立讨赖河、红水河、昌马河、党河等水文站。组织测量队,测绘鸳鸯池水库及佳山峡地形图,并测绘酒泉金塔灌区地形图。王用善任队长,陈业清、黄静安、王觉民为队员,委托玉门油矿到坝址钻探,钻了三个孔,探明河床及岸坡覆盖层厚度及岩性。左岸台地为沙丘覆盖,用钢钎打探了其厚度。又调查了坝址附近砂卵石料及佳山北凹粘土料。采取砂卵石料及粘土料1吨,运到重庆石门中央水利实验处作土工试验,研究砂卵石与粘土配合土的配比、最大干容重、最优含水量、渗透系数、压缩系数等,刘方烨、顾淦臣、任宝森、刘德豫、龚玺、章昌五进行水库工程的水文分析、调洪演算、枢纽布置、水力计算、结构计算、稳定分析以及制图,章正铣负责水工模型试验,在酒泉东门外水磨沟砌筑模型,利用水磨沟的水进行试验。那时国内还没有羊足碾,吴德恒参照美国羊足碾图纸负责设计和监督制造,在酒泉铜铁作坊用铜铸造羊足碾。刘方烨和赵允中负责闸门和启闭机设计,在兰州工厂制造。所有设计书和图纸经刘方烨审核,再由原素欣审定批准。
  土坝采用砂卵石掺粘土料称为配合土(砾质土)心墙,在当时国内外尚无先例。60年代初期,瑞士葛兴能阿尔卑坝心墙,及日本御母衣坝斜墙也采用砂砾与粘土配合的砾质土。给水隧洞进口设两扇宽1.76米高2.6米的串滚式钢闸门,中墩厚1米,高5.5米。这种闸门节省启门力,是一种先进的门型,当时没有电动启闭机,采用这种门型是很适当的。在土坝与溢洪道之间设导水墙作为坝头挡土墙,与溢洪道相接。这是很好的布置方案,节省了土坝填筑量和溢洪道开挖量。但给水隧洞采用无压洞并用予制混凝土块砌筑顶拱和边墙是不成功的。1951年泄水时产生明满流过度,招致顶拱塌落冒顶,发生险情。当时,施工时钢筋不足,故未采用钢筋混凝土衬砌而采用予制混凝土块衬砌,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施工过程
  1943年6月,成立鸳鸯池蓄水库工程处,设在佳山峡右岸山顶的青山寺。青山寺有东西两寺,寺内已无神像,墙壁屋顶尚完好,内部加以修缮,办公和住宿都在寺内。设工务组、文书组、会计组、材料组、事务组。工务组组长为刘方烨,组员有顾淦臣、朱益、龚玺、赵允中、刘德豫。1946年以后,又有雏鸣岳、江浩到工地参加工作。监工员有黄绍孔、寇子明、赵发祥。后来派寇子明常驻金塔,做材料和生活物资供应工作。工务组负责施工详图、测量放线、质量监督、施工计划、验收等工作。给水隧洞工程由工信工程公司承包施工,该公司经理为林同棪,派工程师蒋丰、李振东常驻工地。林同棪一年来工地一、二次。土坝和溢洪道则由工程处自营施工。土方开挖运输填筑由酒泉金塔两县民工施工。石方开采则由几名小包工承包。
  材料组由张庚尧负责,仓库也由他管。事务组有医务室,老刘大夫内外科都看,工伤抢救也管,医生护士一身兼做。刘方烨、刘大夫和黄绍孔家眷也住在青山寺,其余都是年轻人,尚未结婚。伙食办得很好,大家住在周围二十里无人烟的青山寺,昼夜工作,没有觉得艰苦。原素欣负责酒泉工作站和鸳鸯池水库工程处,两处都要管,一半时间在酒泉,一半时间在青山寺,1946年后,常驻工地,尽心竭力,克服困难,使工程圆满完成。
  施工设备很少,有4辆3吨卡车,运输永登水泥、兰州钢材、陇南木材,以及粮食煤炭。酒泉和金塔的物资,则由当地运输户用马车牛车运到青山寺。筑坝土石料由610轻轨0.125立方米的斗车人力推运上坝。在设备缺乏的情况下,创造了一些因地制宜的有特色的施工方法。由于当地干旱,粘土的天然含水量仅3%,故结成坚硬土块,开采出来的大土块,先用大锤敲成小块,然后铺在平场上由马拉石磙粉碎。在另一平场上,先铺一层砂卵石,厚40厘米,稍洒水,然后在其上铺一层粉碎的粘土,厚15厘米。再在其上铺砂卵石,洒水。如此相间铺土,铺到1.65米高。因无挖掘机,故用人力立面铲挖装斗车。斗车在轻轨铁路上推行,经过坝下游的跨河桥,桥上有辘轳吊桶提河水倒入斗车中使土润湿,运到坝面卸下,人工推平,配合土的含水量已比较均匀,铺土厚18厘米。因无拖拉机,故用8匹马拉羊足碾压8遍。填土干容重可达1.9吨/立方米。渗透系数为1×10-6~1×10-7厘米/秒。用环刀孔注水法及自制渗透仪检查渗透系数。
  截流以后,基坑排水只有2台小水泵,工地无电源,又无柴油机,故用汽车带动水泵。将汽车后轮架起,卸去轮胎,把皮带套在轮箍上,带动水泵。因排水能力太小,心墙底部基坑开挖只挖到4米深,水排不干,无法挖到基岩面。故改为签打木板桩,板桩长3~5米,厚10厘米,企口拼接打下去。
  配合土心墙与两头岸坡基岩面及导水墙浆砌块石面都涂刷土浆,然后铺配合土与之相接。
  鸳鸯池水库工程于1947年5月完工,7月15日举行落成放水典礼,投入正常运行。
  工地点滴
  1943年6月,工程处在青山寺成立后,鸳鸯池蓄水库工程就开工了。没有举行开工典礼。开工后,首先要做的是隧洞进出口、土坝坝脚、溢洪道开挖线、导水墙等的测量定线,规划运土上坝的轻轨铁路和开挖出渣的道路,安排工人的工作场地。我们这批年轻技术人员早餐后就从青山寺由山道走下去到坝址,中午爬山到青山寺吃午餐,饭后立刻下山,到傍晚再上山吃晚饭,晚上作计算或修改图纸,有时还要下山去工作。青山寺到坝址河边,高差约300米,每天上下几趟不觉得累。大家都有两点想法:一是学以致用,在大学里学了技术理论,到这里结合实际,有了用武之地,心情很高兴。二是为开发西北出点力,提高农业产量改善受益区人民生活,增强国家实力,以便打败日本侵略者,我们这些人可以回到久别的被日军侵占的故乡。我们住在古寺中,听惯朔风呼号铁马叮当,没有感到孤单忧伤,而全身心投入了工作。由于物价飞涨,工资不涨,到1945年夏季,我们每月工资只能买60斤面粉。我们生活要求很低,不买什么衣物,只要伙食好吃得饱就行,夏季吃到金塔产的香甜脆的克克齐就是莫大享受。
  1943年夏季,公司总经理沈怡到河西视察,先到武威、张掖,7月到酒泉。7月下旬,他从酒泉坐一马车到青山寺,途经正在鸳鸯池边墙附近测量的测量队,下车到队部座谈和慰问大家。然后到青山寺,住了两天,看过工地后和大家座谈。大家对工程充满信心,没有什么要求。
  1944年秋季,罗家伦去新疆经过酒泉,他原先是中央大学校长,1941年辞职,后来任新疆监察使。原素欣在酒泉水利工作站办公地点周公祠设便宴招待,并举行座谈会。罗家伦说:“原教授不怕塞上风沙,带领一批青年学子,建设水库工程,开发河西走廊,崇尚实际,艰苦创业,我以大学校长的名义,感谢你们不辜负老师的培养。愿你们不忘记张骞、班超的开拓精神。”
  林同棪每年到工地一、二次,他与蒋丰、李振东讨论隧洞工程进度和技术问题,有时也邀我参加。他常说:“抗日战争胜利后,我们要兴修很多水利、铁路、公路,才能使国家富强起来,我们的任务将很繁重”。林同棪1947年去美国,现在他是国际上著名的斜拉桥专家。
  金塔县乡绅赵积寿每年到工地参观一、二次,我们向他介绍工程情况,他不甚明了。1945年秋季,隧洞、导水墙已经建成,左岸台地土坝已接近坝顶,河床土坝已修到10几米高,河水已由隧洞流出,他看了以后说:“以前我看见这边挖那边填,这边开山那边砌墙,我看不懂,你们讲了我也不明白,现在有模样了,我看懂了。”又说:“蓄水库工程建成后,我要给原素欣主任立碑。”
  工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困难的是物价飞涨,原来批准的概算,到1944年底已经支付告罄。于是编制追加概算上报公司。公司资金也匮乏,不能如期拨款。1945年,拖欠民工工资甚多。到11月中旬冰冻期停工,民工要退场回家,应付清工资。11月份又向公司发电报请求拨款,并询问酒泉中国银行,几乎每天都去问,该行说汇款未到,多次向兰州发电报催款,多次向银行查询都无效果。11月下旬,民工包围青山寺兴师问罪,经诚恳解说劝导,未酿成大事,原素欣为此忧心如焚,自己到酒泉中国银行去问主任,他无奈地说拨款两个月前就到了,你们不来领。取到款后,发清民工工资,民工满意地回家了。大家估计,拨款早已到酒泉中国银行,该行挪作别用,使工地发生扰乱,我们都很气愤,但无可奈何。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以后,这批技术人员大多辞职回原籍找工作。蒋丰、李振东因隧洞工程已完工,1945年初离开工地。到年底,刘方烨、朱益、刘德豫、龚玺、章昌五、章正铣、郭道文、任宝森、吴德恒、陈业清、王用善、黄静安、王觉民、赵允中都先后离开酒泉,只剩顾淦臣一人在工地坚持工作。是年年底,编制1946年年度预算,货币贬值,已不能作预算的单位,而以小米为单位,1946年度工程预算约为小米300万斤。
  这时,总经理沈怡离开兰州去重庆,后来就任南京市长。工程经费的筹措就更困难了。1946年春天,原素欣专程赴兰州,向公司和省府汇报工程情况,请求拨款。此时工程已完成85%,务祈不要功亏一篑前功尽弃。省府同意拨款并调卡车10辆到工地运输土石,以竟全功。
  1946年7月,原素欣带领雒鸣岳、江浩到工地,全力以赴,昼夜赶工,克服一切困难,终于在1947年5月大功告成。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三辑)
  酒金水利纠纷之始末
  赵法礼
  酒金一家
  酒泉金塔,自古一家。从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废会水县,将县境西部王子庄地方并入酒泉之后的1387年间,一直为同一地方政权管辖。清雍正四年(1726年),总督岳钟琪“见水利必须之事,因行令肃州通判毛凤仪等,趁筑堡盖房鸠工之便,相度讨赖河之水势,另开新渠二道。”即王子庄东坝(今中东镇)和西坝(今西坝乡)。至此,肃州有“熟地共一千七百一十三顷四十五亩二分九厘九毫九忽,实征本色正粮一万三百三十二石七斗四升五合……本色大草九万三千五百三十束六分一厘……”。所属承纳粮草的大小坝口共50个,其中属于原金塔县的包括新城子、两山口和野麻湾在内共10个坝口。河流有讨赖河、红水河、丰乐河、千人坝和观音山坝,水源均来自祁连山。
  讨赖河和红水河系的有:
  “兔儿坝,源流系讨赖河,坝口起于东岸,宽一丈五尺,深五尺,长二十余里……”
  “沙子坝,源流系讨赖河,坝口起于东岸,宽一丈六尺,深六尺,长五十里……”
  “黄草坝,源流系讨赖河,坝口起于东岸,宽一丈四尺,深五尺,长六十余里……”
  “城东坝、黄草营儿、野麻湾、新城子、河北坝、两山口坝、下古城坝。源流均系讨赖河、清水河及附近泉水。”
  “东洞子,源流系红水河东岸,西洞子,源流系红水河西岸。滚坝儿,源流出自红水河西岸。以上东、西洞子、滚坝三处,俱系凿石崖为洞,引水灌田。”
  上花儿坝、中花儿坝、下花儿坝、红水坝、小泉儿坝,“源流系红水河及附近泉水。”
  临水坝、茹公沟(渠),“源流系红水河之水尾。”
  金塔寺东、西坝、户口坝、梧桐坝、三塘坝、威虏坝、王子庄东坝、王子庄西坝,“源流系讨赖河并红水河水尾”。
  当时的水规是按耕地面积和承纳粮草数额确定各坝口的位置及宽度和深度尺寸、用块石或柴草压好后不许变动。水顺河淌、不容拦截。唯红水河上游,河低地高,准许其用笈笈筐装卵石垒筑滚水坝,拦蓄部分河水,以利灌溉。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鉴于临水坝以下河床下降,立夏后茹公渠浇水困难,经王子庄州同和肃州通判协定,准其拦河分水,“金塔坝得水七分,茹公渠得水三分”。民国十一年(1922年),又经两县县长判令“两造在临水大河各得水五分,每年立夏后五日分水。”
  水利纠纷
  清朝后期,随着气候变化和植被的破坏,祁连山积雪减少,众河道水量下降。加之附近各县一部分农民迁往酒泉定居。上游人口增加,耕地扩大,水的供需矛盾日益加剧。讨赖河,每年农历三、四月间,来水量甚小,水淌到下游全渗了河。因此,上游各坝在大河中堵坝引水,放任自流。年复一年,原有水规自行破坏,堵河断流,成了常例。由于土地的大量集中,上游一些地主恶霸把持了水权,他们为了明浇夜退,灌湖泡荒,煽动农民群众,为其独霸水利而效力,激化了上下游之间的水利纠纷。特别是民国二年(1913年)析置金塔县,分了县也分了心,地方官各私其民,助长了地方势力,酒泉乡绅竟说:“金塔所灌系山洪暴发之水”。将河水霸而不舍。每年夏秋季节,若不是洪水将上游各坝的拦河坝冲垮,下游农田滴水不见。民国十五、六年(1926年和1927年),金塔连旱,饥荒成灾,“人民死无算”。十七年,黄文中(甘肃临洮人,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任金塔县县长。目睹民众饥饿不堪的凄惨情景和酒泉独霸水资源的极端不平,组织以赵积寿为首的水利委员会,专司均水之责。从此,金塔的“均水”成了有组织的统一行动。每年出动近千人到酒泉均水。双方械斗,致伤甚至死亡事件发生多起。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周济(字志拯,浙江永嘉县人,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任金塔县长,为政三年,每年除组织农民到酒泉均水外,还向省政府呈文,要求解决酒金两县的水利纠纷。卸任以后还以个人名义多次向水利部和甘肃省政府写报告,并在报刊上发表文章,伸张正义,为金塔争水鸣冤。这时,水利纠纷已达高潮,省政府才有所重视。
  团结用水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甘肃省政府“特定分水办法,将酒泉设立夏放水之期提前十日,先由讨赖河坝人民灌溉,至芒种第一日起,令酒、金两县长带警监督,封闭讨赖河各坝口,将水由河道开放而下,金塔人民按粮分配,浇灌十日,救济夏禾。至大暑前五日起,如前法将红水河开放五日,藉润秋禾”。此水案由两县县长有时甚至由酒泉专员亲率一个营或团的军警监督执行。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赵宗晋(甘肃天水县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任金塔县长。他实地察看,周密思考后和酒泉县长凌子惟联名向省政府递呈“用科学方法,蓄置水量,节制使用,以利耕耘”的报告。认为兴修鸳鸯池水库,蓄积冬春余水是解决金塔干旱和两县水利纠纷的领先良策。该工程自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六月开工,至三十六年(1947年)五月竣工,蓄水量1200万立方,可供7万亩农田灌一次水。施工期间,酒泉和金塔每天各出民工两千名,累积工日86万个,国家投资法币16亿元。这座水库就是酒、金两县人民团结用水的象征。
  1949年解放后,酒、金两县的水利纠纷,得到真正解决。鸳鸯池水库,国家又累计投资575.7万元,经1958~1973年间的三次加固维修,库容增至1.048亿立方米,正常蓄水8500万立方,保灌面积达22.4万亩。
  讨赖、红水和清水河之水资源,本着“团结用水,上下游兼顾”的方针,先后由专区建设科、水电处、讨赖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及其常设机构讨赖河流域水利管理处统一管理,协调调配。
  1950年,酒泉县提出每年夏秋季节,再主动给金塔放水8天。
  1956年5月,甘肃省水利厅组织专区建设科长及有关县长参加的会议,就张掖、酒泉两地区各河均水问题做出新规定:讨赖河,4月27日上午12时至5月12日上午12时,给金塔放均水15天,以利春灌;6月16日上午12时起至24日上午12时,酒泉封闭渠口8天(讨赖河、红水河、清水河及水磨沟同时封闭),以利金塔夏灌;8月5日上午12时至15日上午12时,给金塔放均水10天,以利秋灌。在每次均水期满,北大桥以下各渠口迟开6小时(开口时间为下午6时)。处暑后酒泉除浇茬地及场面外,应把全部余水放给金塔。在立冬前7天(11月1日),酒泉各渠口全部闭实,把水放给金塔。
  此后,又经1957年、1963年、1974年、1976年、1980年、1984年共6次调整。其中:1984年8月7日至8日,讨赖河流域管理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对工农业、上下游使用讨赖、清水、临水3条河系水量规定如下:
  讨赖河:
  鸳鸯灌区用水:2月3日至3月25日50天。4月18日至5月5日17天。7月15日至7月31日16天。8月15日至8月31日16天。9月15日至9月25日10天。10月15日至10月31日16天。11月8日至12月28日50天。年内用水175天。其中,3月1日至5日给讨赖河灌区用水2立方米/秒,放涝池。7月给讨赖河灌区留水5立方米/秒,使用10天。
  清水河,临水河:
  鸳鸯灌区用水:8月15日至8月31日16天。10月15日至来年4月10日177天。年内用水193天。
  展望未来
  祁连山雪线继续上升,众河道来水量逐年减少,降雨量减少,地下水位也不断下降;农业人口增加,耕地面积扩大,工业用水和城乡人民生活用水量急剧增加。常此下去,再过50年、100年……干旱缺水将成为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较突出的制约因素。水是农业的命脉,人类生存的基础,当地各级领导和人民群众必须高度重视这一严竣现实。开源节流,特别是水资源的开发乃是及早探索的主要课题之一,万莫熟视无睹,临渴掘井,并望酒、金两县人民,继续坚持“团结用水,上下游兼顾”的方针,携手前进!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三辑)
  红水河——洪水河的名称由来
  赵法礼
  红水河,源出祁连山的龙孔大坝至古浪峡一带,水呈红色,始名红水。河床内夹有金沙子,唐代亦称金河。高居诲《使于阗记》云:“甘州西五百里至肃州,渡金河西百里出天门关是也”。天门关位于嘉峪关西北的黑山脚下,唐时石筑关城,里程相符。至今,尚有人在酒泉城东南的红水河古道拉沙淘金,史实相吻。明、清以来,因红水河流经酒泉城东南茅庵庙地段,又叫茅庵河;流经酒泉城东北临水堡地段,又叫临水河。其实,临水堡乃明代建筑之土城,以临近红水河而命名。清代《重修肃州新志》中的《景致》和《水利》部分,均将此河写作“红水”。由于地层结构关系,上游部分水量渗入戈壁补给地下水,到茅庵庙以下,地形变低,岩层变细,地下水又溢出成泉,汇入河道(发洪水时,地表水沿河而下),至下古城与讨赖河汇合后流入鸳鸯池,全长140公里,原为酒、金两县共有之水利资源,灌溉今酒泉市的东洞、西洞、总寨、上坝、临水和金塔县的金塔片七乡(镇)耕地。民国二年(1913年),酒泉、金塔分县后,酒泉一些乡绅为了堵截讨赖、红水之河水,竟避开历史与现实,说什么“金塔所灌系山洪暴发之水”,进而把“红水河”说成“洪水河”。而甘肃省国民政府有关文件中一直写作红水河。1949年解放后,省地调整了酒、金两县的用水规程,延长了讨赖河给金塔的均水时间,将红水河上段之地表水供上游各坝引用,并在上游修筑了渠首工程。为了协调均水,1963年起,有关两县均水文件中才正式将红水河上段写作洪水河,下段写作临水河。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三辑)
  皇逼水
  俞登寿 吴培周
  皇逼水主要指清王朝始建的东西拦河(即今防洪堤)水利工程。
  在清王朝时期,因河堤多年失修,植被严重破坏,风沙侵袭,日久天长,东西拦河成了金塔最大的水患之源。冰河期间,沙子淤积,冰块堵塞,河水溢漫岸堤。夏秋季节,洪水暴发,水流过大,下泻困难,冲刷堤岸。因而,不论冬水或洪水期,时有倒水决堤之险。西拦河倒水,除金塔乡、大柳林、小河口外,王子六坝均受其害,无法灌溉,庄稼绝收;一旦倒水,家家派柴,户户起夫,老幼上阵堵水。群众有“水倒黄沙槽(拦河),丫头娃子都不饶”的说法。东拦河决堤倒水,不仅影响王子六坝的灌溉,更严重的是危及金塔堡(县城)的安全。
  据老人相传,清雍正末年,一次东拦河被洪水冲了堤岸,把金塔堡西南城角冲毁了一段,西城墙冲掉了一半。直到嘉庆年间,才补修了水毁城墙。道光十七年(1837年),国库拨银3000两,“修导渠坝,兴筑逼水堤岸,长约20余里,皆用破山石暨沙石条,岸厚丈余,岸高约七八尺不等。”对东西拦河、六坪及部分河道进行了全面加固维修和疏导。因动用了国库银两,群众把逼水堤岸叫“皇逼水”。同时还封闭了东西拦河湾一带,规定市民百姓不准放牧,不得到此地拾柴捡粪。几年之后,东西拦河湾草木茂盛,夏天油绿一片,冬天野兔飞鸟成群栖身。金西坝龙口一带,草木生长更茂,行人牲畜无法通过。
  清末到民国时期,东西拦河植被逐渐遭到破坏。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东拦河冬水溢漫岸堤,冲断河堤水坝,流水直逼金塔县城南门,刚上任的县长周志拯,即派民工拦坝堵水护城,城门也用沙包土石查封。后来,县府组织全县3000多民工,六坪长夫和有治水经验的水利人员100多人,费了半月多时问,才将决口堵住,水入河床。第二年(1934)年,全面维修了东西拦河堤之后,有些地方绅士和政府官员为了在周志拯面前讨好,就把东西拦河堤改叫“周公堤”。
  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水利建设、防风固沙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昔日东拦河的皇逼水,已被大水能排能控、小水能蓄能放、混凝土板衬砌的总干渠和防洪堤代替。对危害总干渠的风沙源,现正在分期治理。
  (本文作者俞登寿系原金塔县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吴培周系原县委统战部部长)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三辑)
  金塔县电力发展概述
  何新明
  金塔电力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历了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
  试办和起步
  解放前人民生活非常困难,县城只有几家手工业作坊,生产经营全靠人工操作,城乡照明全用动、植物油点灯,金塔没有电。解放初,在经济恢复时期,县城照明仍以煤油灯为主,使用玻璃灯罩,部分单位间或使用汽灯和蜡烛,人们期盼着点灯不用油的时代早日到来。
  1956年5月,县广播站用美制汽车91.6马力发动机为动力,配制18千瓦发电机发电,主要用于全县有线广播用电和县委、县人委、县医院等单位的照明用电,用至1958年报废。1957年7月,本县开始试办小水电。1958年8月在原金西上截村建成28千瓦的小型水电站,同年11月因无水源,拆迁于鸳鸯池水库土坝后引库水发电,供水管所、工区照明用电,运行至1962年报废。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县棉花加工厂、县农具厂、县面粉厂先后安装了小型柴油发电机组,除供本厂生产和照明用电外,县农具厂发电机组还兼供县城机关单位照明。
  1966年8月开工兴建鸳鸯池小水电站,1967年5月建成。电站位于水库土坝后,引库水发电,安装立式水轮机和125千瓦的发电机各3台。装机总容量375千瓦,发电机输出电压380伏,通过320千伏安变压器升压,架设10千伏线路12.6公里,送往县城,供机关、居民和城郊金塔公社塔院、金大、红光、上截、建国、四清等6个大队的机井提灌、米面加工、生活照明用电。电站投资24.24万元,因水库蓄水水位不能保证,发电机组实际发电只有设计能力的60%左右,年发电量一般在20~53万千瓦时之间。1974年鸳鸯池中型水电站建成后,因水源短缺,小电站停止发电。与此同时,金塔片各公社相继安装了柴油发电机组发电,供公社机关、农机站和附近生产队的社员照明。规模较大的是西坝公社,1969年至1972年先后安装4台柴油发电机组并网运行。同时架设10千伏线路11公里,低压线路6.8公里,使公社机关、农机站和附近5个大队的26个生产小队用上了电。
  在此期间,不论是试办小水电,还是安装柴油发电机组,均属金塔电力的起步阶段。
  普及和发展
  1970年本县遇到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干旱,特别是黑河长时间断流,鼎新片庄稼枯萎。县上成立了抗旱指挥部,一面组织人力打井、配套机泵抽水抗旱,一面在临近10号部队的大力支援下,从14号变电所出线,架设10千伏主线路37公里,经双城送至鼎新上元。截至1972年下半年,鼎新片除芨芨公社以外的鼎新、双城、天仓三个公社都已陆续将10千伏线路送往各队,发挥了电力抗旱的威力,用电负荷为500千瓦左右。至此,鼎新片的3个公社、29个大队、145个生产队用上了部队电网的电力。县上在双城公社永胜大队新建电管站1处,开始进入了金塔县较大规模成片供管电的新阶段。共架设10千伏线路92.8公里,低压线路193公里,安装配电变压器73台、3970千伏安。从此鼎新片的用电从打井抗旱起步,逐步发展到农户生活照明、农副加工和社队企业及其它领域。至1980年的10年中,年用电量平均为60万千瓦时左右。
  七十年代初,金塔片又酝酿建设新电站。1972年10月,鸳鸯池第三代中型水力发电站开工建设,1974年11月建成投运。新电站位于鸳鸯池水库坝后,引库水发电,装机容量为1890千瓦,建筑面积330.95平米,开凿引水涵洞156米,分3个叉管将水引入机组,平均水头24.2米,总投资258万元。与此相配套的“鸳三”(鸳鸯池至东坝三上)35千伏输变电工程也于1974年底开工建设,电站输出电压6300伏,通过2台总容量为3600千伏安变压器升压35千伏,送往东坝三上中心变电站,中途T接金塔上截变电站,“鸳三”线路总长35.57公里。上截变电站容量为2×1000千伏安,户外亦装设油开关控制,共三路出线:一回路供县城居民、机关单位;二回路供金塔公社东10个大队;三回路供金塔公社西4个大队,三合公社永光、榆树沟、陆沟3个大队,中东公社上6个大队。三上变电站容量为1×1000千伏安,户外亦装设油开关控制,分三路出线:一回路供古城公社、西坝公社、生地湾农场和中东公社下8个大队;二回路供东坝、大庄子2个公社;三回路供三合公社7个大队和东坝公社大厨房大队,于1975年5月7日正式投运供电。至1975年的5年中,金塔片7个公社、国营农林场站和生地湾农场先后通电,取代了原有靠柴油发电机组发电的状况。各类用电设备装机总容量为1.7万千瓦,年供电量为850万千瓦时左右,形成了金塔片独立的自发自供的电力网络。至此,全县先后仅用6年时间,用电普及率达到92%,从而基本结束了城乡居民用动、植物油点灯照明的历史。
  巩固和配套
  七十年代末,随着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电力网络的不断扩大,各类用电负荷明显增加。由于电网小,调节能力差,农业用电的高峰时节正好是鸳鸯池水库的枯水季节,无水不能发电,供用电矛盾日趋突出。为解决这个问题,1978年经有关部门批准,金塔鸳鸯池电站并入“酒玉”电网运行。1979年3月,19.22公里的‘“双鸳”(酒泉三墩双桥至金塔鸳鸯池电站)联网线路正式竣工投入运行,标志着金塔电力事业的发展又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并网后,为本县增加了新的电源负荷,由于电网大,调节能力强,较好地解决了鸳鸯池电站发供电的矛盾,提高了发供电效益,购电网电量逐年增加,由最初的200万千瓦时增加到10年后的近3000万千瓦时,增加14倍。同时鸳鸯池电站还向电网输出电量10年累计达830万千瓦时,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调节能力。
  与此同时,本县还利用风能发电。1971年5月,梧桐沟气象站首次仿制改造安装10千瓦风力发电机1台发电,供站内照明、蓄电池用电。1984年后,西坝乡(1983年公社改乡、大队改村、生产队改组)前进村一组、芨芨乡双树村等边远村组安装50至150瓦微型风力发电机21台,供农户家庭生活照明用电,1985年本县沙枣园子护林站、西坝乡前进村、中东镇林场安装酒泉地区科委研制的DF——10小型风力发电机组各1台,每台年发电2000千瓦时左右。至1989年全县共有风力发电机组24千瓦/24台,运行正常的有15千瓦/15台,其它均因电网通电,陆续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路线的确立,金塔经济也在飞速发展,电力的社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电能的应用,已不仅仅限于照明和农副加工,而是向着更高的层次、更广阔的领域拓展。由于经济的发展,各行业对电的需求不断增加,在供用电方面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在不断出现。鸳鸯池电站并入电网运行后,也只能送往金塔片7乡镇,且35千伏线路从酒泉出线经过三墩到三上变电站,已超过了规程规定的距离,电压质量较差,管理又不方便;鼎新片供电有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为彻底解决金塔的电力问题,经多方协商、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批准立项,利用“两西”资金新建了嘉峪关——大庄子110千伏送变电工程和配套的大庄子——鼎新、大庄子——三上35千伏输变电工程。该工程于1987年3月开工,经过近3年的艰苦努力,于1989年9全线正式通电。嘉峪关至金塔大庄子110千伏送变电线路全长100.2公里,有铁塔和水泥杆塔494基,导线采用LGJ—120钢芯铝绞线。变电站占地9625平方米,安装主变一台、容量为8000千伏安(原设计两台),有110千伏进出线3回,投运1回,预留2回;35千伏出线6回,投运2回,预留4回。此项工程为甘肃省“两西”建设重点项目之一,由陕西送变电工程公司承包施工,总投资620万元(110千伏送变电工程投运后属嘉峪关电业局管理维护)。
  大庄子110千伏变电站至鼎新变电站35千伏输变电工程于1987年3月开工,1988年11月建成,1989年9月通电。全线长44.3公里,有水泥圆杆塔376基,导线采用LGJ—95钢芯铝绞线。变电站安装主变1台、容量1800千伏安,投资230万元(包括鼎新至芨芨输变电工程)。
  与此同时,开工建设的35千伏输变电工程,还有鼎新变电站至白山堂铜矿35千伏输变电工程,也于1987年3月开工,同年12月建成,1989年9月通电,为铜矿生产的专用线。全长38公里,有水泥圆杆塔346基,导线采用LGJ—35钢芯铝绞线,变电站安装630千伏安主变1台,工程总投资80万元。上截变电站至石泉子35千伏输变电工程,于1987年3月开工,同年7月建成投运,为国营生地湾农场元明粉厂生产的专用线。全长37公里,有水泥圆杆塔338基,导线采用LGJ—35钢芯铝绞线,变电站安装主变1台、容量为1000千伏安,总投资104.5万元(其中上截变电站设备费30万元)。
  大庄子至三上35千伏输电工程于1989年10月开工,同年12月建成。全线长17公里,有水泥圆杆塔142基,导线采用LGJ—95钢芯铝绞线,投资78万元(原酒金联网工程“双鸳”线留作备用线)。
  110千伏系统送电后,相配套的35千伏线路发展到7条,211.09公里,35千伏变电站达到5座,安装主变8台、总容量1.493万千伏安。10千伏线路累计达到724公里,配电变压器达到600台、32500千伏安。一个三线变电系统配套网络已形成,联接全县的供电,标志着金塔电力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管理维护和技措改造
  到1990年,全县大规模的电力建设已基本结束,农电的中心已转移到了管理维护,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方面。电力在全县得到了普及,同时也遗留了不少问题:有建设初期指导思想上的问题;有规划不合理、网络布局上的问题;有资金少、工程质量差的问题。从八十年代中后期开始一面建设,一面进行技措改造,先后改造了70余公里10千伏线路,上截、三上两座35千伏安变电站先后改造7次,主变容量由最初的3000千伏安增加到11500千伏安,增长3.8倍。供电区域也进行了调整。从1987年起,农村各乡镇先后整顿建立了电管站,制定管理制度,测算分类综合电价,统一收费标准,计量表计统一装箱校验,不断提高了农户电力的商品意识和用电管理水平。特别是农村低压网络运行较早,问题较多,仍坚持自筹、自建、自用、自管的“四自”方针,动员村组筹资改造。从1986年开始按照国家低压台区建设的标准进行规划,逐年实施,至1994年共建成标准化台区50个,改造低压线路250公里。全县的电力网络通过近10年的技措改造,线路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管理机构
  随着本县电力的起步、发展,规模逐年增大,有组织地管理电力事业是从鼎新片开始的。
  1972年鼎新片由部队供电的线路工程竣工通电后,成立了鼎新电管所(股级),财务上单独核算,隶属县水电局领导,所长王伯福,共有正式职工、亦工亦农合同工20余人。主要负责管理维护鼎新片10千伏线路供电、抄表、收费。
  1974年装机1890千瓦的鸳鸯池水力发电站建成投运,金塔片大规模的电力建设已拉开序幕,正式成立了金塔县水利电力局供电所(股级),隶属水电局领导,财务单独核算,焦发相任所长,有正式职工、亦工亦农合同工50余人。主要负责管理全县(包括鼎新片)电力建设、线路设备管理维护、变电运行、抄表收费。供电所下设上截、三上两个变电站和鼎新电管所。
  1985年,原水利电力局供电所改为金塔县供电公司,属转供电销售企业,升为二级科级单位,仍隶属水电局主管。由王永华任公司经理,王伯福兼任党支部书记(1986年杨成通任书记)。公司下设上截、三上、鼎新3个供电所和后勤财务、生产技术、用电管理3个股、1个办公室、1个安装队共8个股级单位,共有职工82人(1990年由王存福任公司经理,王本智任支部书记)。
  1994年根据省电力局和嘉峪关电业局的要求,为进一步理顺农电体制,加强行业管理,行使政府管电职能,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金塔县电力局,与原水电局分设,同属县政府序列,性质为政企合一。由王存福任局长(1995年11月王存福病逝后由王永华任局长),肖勤任支部书记。电力局成立后行使行政管理和转供电销售经营两种职能,内部暂时维持原有的机构,职工增加到136人,固定资产达767.3万元,为进一步发展金塔电力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作者系原金塔县电力局办公室主任)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三辑)
  芨芨乡通电纪实
  马兴元
  金塔县芨芨乡位于黑河中下游两岸,距县城东北50多公里,由于沙漠阻隔,需绕道110公里。全乡有5个行政村,32个村民小组,而2个村在河西,3个村在河东,上下距离40多公里。1993年全乡共有1064户,4121人,耕地面积9661亩。最大的双树村1300余人,最小的上夹墩湾村只有263人,是全县边远、分散、条件较差的乡。直至1990年全乡最后一个村才通了电。本文就芨芨乡通电的情况作简略记述。
  解放前芨芨乡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户用食用清油点灯,部分农户用石油点灯,还有一些农户无油点灯,冬天,妇女晚上纺线只好靠火盆火苗照亮,米面用石碾、石磨靠畜力加工。解放后,群众看到“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的美好愿望在其他地方陆续实现,都盼望这一天的早日到来。1973年鼎新片其他3乡镇先后用上了驻地部队的供电,唯有芨芨没电。1970年以来,连续几年黑河断流,旱象严重,农业生产遇到很大困难。1974年为解决抗旱燃眉之急,县水电部门先后采取部分投资的办法,给各村安装了24~75马力、10~50千瓦发电机组4台。五爱村自购安装40马力30千瓦发电机组1台,分别架起了临时线路。全乡配套水泵12台、钢磨和饲料粉碎机3台,并为30个生产队约800户农户架上了照明线,解决了部分米面加工动力和照明用电。1977年因柴油紧缺,发电成本太高而陆续停用。米面、饲料加工,一部分农户只得拉到鼎新镇上元、天号等村进行,往返行程一、二十公里。乡政府机关为解决照明和广播宣传用电,安装了12马力5千瓦发电机组,每晚发电3小时。乡中学也于1982年安装12马力的3千瓦发电机组,解决师生晚上办公、上自习的照明问题,就这样维持到1987年。
  1987年县政府及水电部门报请上级批准,架设大庄子至鼎新镇及芨芨乡的“三五”线路,并计划建两个10千伏变电站。和“嘉电”联网,彻底解决全县及鼎新片用电问题,芨芨乡从此开始了架电“三步曲”。
  “三五”线路工程由县水电局副局长王世平负责,王伯福带队施工,先架通鼎新镇至芨芨乡21公里线路,在芨芨变电站未建成之前,先用部队的电力解决乡政府机关和沿路村组的用电,该线路从11月20日开工,12月5日完工,仅用半月时间。之后,县政府又批准架设从芨芨村九组南面山岗上到乡政府10千伏线路1.71公里,低压线路0.34公里,安装30KVA变压器1台。总投资1.9万元,人工800多个。芨芨村各组动用公共积累3万元,改架、延伸、理顺了通向各组低压线路5条,长6.5公里,和乡政府合用1台变压器。五爱村筹资2万元购买20KVA变压器1台,架设高压线路1.1公里,理顺、改架低压线路2.3公里。从此,乡政府机关单位和芨芨、五爱两个村,12个组,372户的用电得到解决,这是芨芨乡通电的第一步。
  1989年春天,县委书记姚汉章,县委副书记、县长许万福带领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到芨芨乡现场办公,听了乡上汇报还有3个村没通电,对群众盼电心切的问题非常重视,表态到河西两村看一下再议。
  同年9月27日,县长许万福同县各大组织领导和财政局、水电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共16人到下夹墩湾村现场办公,解决河西两村通电问题,并前往查看了上夹墩湾村。会上根据两村的汇报,最后决定:架电从河东五爱村高压分支末端接线,经大坝渠首下面过河,分别架设上下夹墩湾两村高压线路9公里,上夹墩湾村安装20KVA变压器2台,下夹墩湾村安装50KVA变压器1台,总投资15万元。资金由上下夹墩湾两村按年报人口,每人筹集30元,五爱村每人筹集10元,共37000元,其余由县上统一解决。并要求水电部门帮助,乡党委、乡政府负责,必须于10月下旬完成任务,不能影响冬灌。干部群众听到县上决定给两村架电的消息,非常高兴。两村干部立即召开会议,研究筹集资金、准备电杆、组织劳力车辆等项工作,同时经供电公司技术人员和乡村领导用两天时间,现场勘测了线路走向,确定了通往上下夹墩湾两村一条较为合理的线路。供电公司从县上运来150多根水泥电杆,当时因黑河水大,不便运过河去,经与铁路驻桥头部队协商,用平板车从铁路桥东送到桥西,然后装畜力车运到指定位置。
  上下夹墩湾村架电工程难度较大的是涉河打桩架电杆,1公里长的河面需栽杆16根(水中9根)。当时河水有五、六十个流量,齐腰深的水冷的刺骨。下夹墩湾村50多岁的老主任带领70多名壮劳力,下到一米多深的水里把18根(双木夹1根电杆)6米长的木桩打了下去,架起了9根木质电杆,又在东西河滩上栽起7根水泥电杆。近百名民工和工作人员每天在河里工作七、八个小时,冻忙了到河滩上晒一会太阳,连午饭也在河滩上吃,一连坚持干了近10天才完成任务。
  经过23天的奋战,至10月25日,一条从五爱村开始,连接上下夹墩湾村9公里长10千伏的高压线路,和9条共长7公里的低压线路送到了两村和村民组居民点上。低压线路花费资金6万余元,人均投入资金(包括入户花费)110元,整个工程花费劳动工日6000多个。两个村10个组251户通上了电,从此结束了这两个村点煤油灯的历史,完成了芨芨乡架电的第二步。
  1990年2月12日,全县“形势教育”在农村全面展开。芨芨乡把县派工作组水电系统的工作队员分到没通电的双树村,并由县水电局党委书记、工作组副组长李生相同志负责,结合形势教育,做落实县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芨芨代表团和鼎新镇代表团联名提出给全县最后一个村通电议案办理的前期工作。他们经过多方了解,广泛征求干群意见,提出了解决该村架电初步方案。即:“群众集一点,集体拿一点,争取县上投一点”,彻底解决全县唯一没有通电村的用电问题。
  3月3日,县长许万福带领有关部门的领导到芨芨乡检查“形势教育”工作,并就“三春”生产现场办公,解决存在的实际问题。乡上汇报了“三春”生产的准备工作及双树村人口、土地面积均占全乡三分之一,没电直接影响了群众生产和生活,很长时间供不上煤油,蜡烛供不应求,部分农户又点起食用清油灯照明,干部群众迫切要求通电和乡砖厂因缺柴油动力无法解决等问题。许县长听了汇报后说:“原像去年(1989年)解决了上下夹墩湾村的通电问题,缓一两年后再考虑双树村通电,看来干部群众心切,县人代会已立了案,虽然县上财力困难,不解决不行了”。要求双树村自筹10万元,其余由县上解决。村上的款啥时筹齐送到县上,啥时就上会研究决定。事后乡村立即召开该村党团员、干部会、讨论架电资金筹措问题。经研究决定,按年报在册人口每人100元,10天交齐送到县上。考虑到群众的实际情况,县上答应多收购双树村10万斤议价小麦,作为架电的一部分筹资款,并通知上元粮管做好收购工作。
  会后的第二天下午,一组的1.3万元自筹资金由组长亲自送缴村上,其它几个组的自筹资金不到10天也全部收齐。全村13万元自筹资金全部落实,并将10万元送到县上。许县长看到双树村对通电决心大,行动快,县政府于3月8日立即召开了有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正式决定给双树村架电。并于4月2日在双树村召开了由县水电局党委书记李生相、副局长王世平、供电公司经理王存福、乡主要领导、双树村党支部书记和村主任等11人参加的施工会议,成立了由王世平、王存福、马兴元、闫庆福、胡生贵、关正江、赵生信等7人组成的10千伏线路工程临时指挥部,王世平任总指挥,王存福、马兴元任副总指挥。10千伏线路全长19.167公里,总造价30.4万元,村筹10万元,县筹20.4万元,决定4月5日开工,力争当年5月1日通电,5月10日竣工验收。
  春播结束后,李生相同志带领技术员同乡村领导每日往返20多公里,经过3次实地勘测,将线路(包括乡砖厂)比原计划缩短1.833公里。随后做了劳力组织、线杆拉运及其它架电的准备工作,4月5日准时开工。近百名劳力由该村副主任带领挖坑、立杆,从早上9时一直干到下午5时,最多一天立起50多根电杆。影响线路的树木,不管是干部的还是群众的,都毫无怨言的伐了。供电公司的施工人员同样和群众干在工地,吃在工地。经过20天的紧张工作,一条直通双树村和大茨湾小学(一组)的19.167公里高压输电线路(包括通往三组的0.403公里、乡砖厂的0.863公里)及通往各组的8.7公里低压线路全部完工。整个线路共用劳动工日7000多个,资金40.4万元,其中县上投资20.4万元,群众自筹20万元,每户平均617元,人均146元。安装变压器5台,共210KVA,栽水泥电杆175根,低压木质电杆170余根,把电送到了家家户户。4月24日全线试通电一次成功,完成了芨芨乡通电的第三步。
  5月1日国际劳动节这一天,县委、县政府领导姚汉章、王柏元、肖洪才、马明远和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应邀参加双树村通电剪彩仪式。
  他们现场看了正在转动的钢磨、粉碎机、洗衣机等电器设备。剪彩仪式在双树村礼堂举行,干部群众男女老少围满了会场,县上领导剪了彩,新闻部门现场录了像。
  芨芨乡分三步最终实现全乡(也标志着全县全部)通电,从此结束了没电的历史。经过几年努力,全乡已架设低压线路37.74公里,配套电泵72台(套),米面加工机械16台(套),总用电33.8万度(包括照明)。架电总投资约110万元,其中县投资36万元,村组农户自筹74万元,分别占33%和67%。
  芨芨乡通电,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1993年全乡粮食亩产达590公斤,总产达到388.81万公斤,亩产和总产分别比1986年增加275公斤和46.45万公斤。近3000亩粮食带田亩产接近1吨。农业总产值由1986年的310.42万元增加到1993年的758.63万元,增长1.44倍,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了996.94万元,比1986年增加了688.62万元,增长223.3%,人均纯收入1993年达到1109元,比1986年的502元增加607元,增长120.9%。
  芨芨乡的通电,使农田基本实现了河水、井水双保险。全乡每年种植的3000多亩复种糜子和油菜、3000亩带田、300亩洋葱和500亩秋种白菜等经济作物有了浇灌的保证。全乡文化大改观。1992年乡广播站安装了无线调频广播,群众每日可收听3次县上转播的节目。至1993年底全乡农户共购买电视机510台,收录机330台,洗衣机250台,录放像机5台。通过电化教育,广大农民的科技知识有了很大提高,促进了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和本县其他乡镇的差距也缩小了。
  (本文作者系原芨芨乡党委书记,原县农机局党支部书记)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三辑)
  记大坝引水枢纽工程建设
  毕立正 刘浩堂
  大坝引水枢纽工程,位于金塔县芨芨乡(现属鼎新镇)五爱村西侧,是解放后鼎新灌区修建的第一个引水枢纽工程,主要是引黑河水入大坝干渠,解决鼎新镇、双城乡(现为航天镇)4.5万亩耕地和2.5万亩林草地用水问题。
  1964年,根据金塔县的申报,中央水利科学院派杨尚端工程师亲临现场观察后初步确定工程方案,由金塔县水利局完成工程设计,再经杨尚端工程师和甘肃省水利厅王世选工程师审查并做了模型试验后,甘肃省水利厅于1965年正式批准兴建。金塔县人民委员会确定副县长赵九岭为大坝引水枢纽工程委员会主任,县武装部干部李秀、水利局干部张飞龙二同志为行政负责人,水利局毕立正为技术负责人,鼎新、双城两乡镇民工参与修建。1966年4月开工,当年6月底竣工。完成工程量3.2万立方米,投入劳动工日4.76万个,使用水泥217吨,木材86立方米,钢材1.5吨。完成国家投资13万元。
  工程由进水闸、泄水闸两部分组成,钢筋混凝土结构。进水闸4孔,净宽14.4米,进水量20立方米/秒;泄水闸9孔,净宽32.4米,泄水量90立方米/秒。泄水闸后设消力池,长8米,下接护滩25米,其中混凝土砌护5米,块石护面12米,柴草压护8米,以下泄水渠两岸采用柳茏护砌并植树插柳。为利于排冰和尽可能减少泥沙进入干渠,在平面布置上采用弯道引水,进水闸底比泄水闸底抬高0.4米。
  由于建闸处地质松软,属于近似液化状态的沙基,滑动性大。为确保闸身稳定安全,在闸墩首尾及消力池前后设混凝土截墙4道,截墙及边墩基础以下采用长3.5米沥青木板桩结构加固。闸底板总厚度50厘米,下部采用110号混凝土100×50×25厘米空格预制装配块,上部采用140号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闸墩、闸墙及启闭机台、人行桥均用140号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预制装配结构。进水、泄水处各安装钢闸门9扇和200号钢筋混凝土预制闸门4扇,5吨手摇电动两用启闭机13台。
  大坝引水枢纽工程的建成使用,取得了明显的效益。第一,解决了鼎新、双城两乡镇人民世代下冰河堵水的痛苦。过去,鼎新、双城每年浇冬春水都需要组织民工在冰河内堵坝引水,少则五六次,多则七八次,参加人力少则四五百,多则七八百。给两乡镇强壮劳力的身体健康造成很大影响。枢纽工程的建成,不但改善了引水条件,还基本上解决了两乡镇人民下冰河堵水的疾苦。第二,节省了堵坝引水劳力的耗费。大坝渠首因无固定进水、泄水建筑物,每年引水需耗大量劳力和柴草。引水枢纽工程的建成使用,每年可节省劳力1.7万多个,柴草3万多公斤,不仅从河床引水的次数减少四至五次,还使鼎新、双城4.5万亩耕地和2.5万亩林草地用水有了一定保证。
  (本文作者刘浩堂系原黑河灌区水管所书记,已退休;毕立正:系原县水电局设计室主任,已退休)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五辑)
  解放村水库初扩建概况
  李名扬
  金塔县解放村水库位于县城西南7公里处,它与鸳鸯池水库隔山为邻。此地原先叫三道岭马场。东临大坡梁,西接白水泉沙漠,南靠夹山,北连砂砾戈壁,中间低凹,水草丰茂,是清代金塔协镇营放牧军马的小马场。
  1949年9月金塔县解放。1950年初,党号召人民群众开荒种地,扩大生产,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迁移了10多户农家在此落户,开荒百余亩,县上将此地命名为解放村。
  1956年,由于鸳鸯池水库蓄水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上级指示大办小型水利工程,因这里地势凹,东、南、西三面为岭,中间低洼,是修建水库的理想地形。于是,县政府将这里的农户迁移别处,修建了可蓄水30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命名为解放村水库。
  1967年,由于农业和林业的不断发展,灌溉用水更为紧张。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县上提出了扩建解放村水库的计划方案,在河西建委勘察队测绘的基础上,金塔县水电局于1969年5月完成工程设计,报经酒泉地区革命委员会批准,于1969年10月17日正式开工。县革委会组成由副主任兼武装部部长王建庆任政委、副主任赵九岭任团长、水电局王财相、何吉声先后任副团长的解放村水库工程团,由毕立正、朱清华等15人负责技术施工。县上动员受益乡镇的农民2000多人、胶轮大车及架子车数百辆参加修建。民工按民兵编制组建连队,日夜赶修,用了1年10个月的时间,于1971年6月24日竣工,修成了总蓄水量达3900万立方米、正常库容为300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一座。此次修建,完成总工程量184万立方米、耗工日186.3万个,动用胶轮大车3.24万辆次,机械2.2万个台班,水泥1410吨,木材639立方米。完成国家投资120万元。
  解放村水库建成后,与上游鸳鸯池水库实行联合调度,鸳鸯池水库蓄满后,通过发电站将水陆续排往解放村水库蓄积,再由总干渠输水到鸳鸯灌区所辖乡镇。人们把鸳鸯池水库称“母库”,解放村水库称“子库”,称“母子库”或“母子湖”。
  解放村水库按50年一遇洪水标准设计,200年一遇洪水标准校核。主体工程由主坝、副坝、溢洪道、非常溢洪道、输水洞组成。现将主要工程分述如下:
  土坝:土坝为粘土心墙砂壳坝。主坝在溢洪道东端,坝长1150米,最大坝高16米,坝顶高程1300.5米(黄海基准面),坝基深7—9米;迎水坡1∶2.5,背水坡1293米以下为1∶2.25;前坡用浆砌块石护面,后坡系沙石堆积,坝脚下有马道和过滤设施。副坝在溢洪道西边,长1900米,最大坝高9米,主、副坝顶宽均为3米。
  溢洪道:永久溢洪道在副坝东端,主体为北山花岗岩料石砌筑,上设钢筋砼工作桥,净宽24.24米,高3.38米,分为6孔,正常泄水量331.5立方米/秒;下设消力池,长26米,宽21米,深2.4米,与排洪渠衔接。排洪渠全长1050米,底宽30米,深3米,为梯形断面;纵坡1/130,其中浆砌段80米,干砌块石段460米,正常泄洪量181立方米/秒。
  非常溢洪道在副坝西端,净宽83.17米,为开敞式,下设二级消力池。其中:一级消力池长100米,宽32米,深2.5米;二级消力池长40米,宽32米,深2.5米,泄洪量554.4立方米/秒。两座泄洪道泄洪量可使鸳鸯池的洪水全部排入老河床,流入黑河。
  输水洞:输水洞建在永久溢洪道东侧下方,主坝西端,全长74米,高2.65米,底宽2.5米,进水口高程1286.7米。输水洞为马蹄形,上圆下方,分4个部位组成。最前压力段长20米,系钢筋砼现浇,中有启闭竖井,长6米,宽4米。出水口至压力段长40米,为花岗岩料石浆砌而成。出水口跌坡下有消力池,长17米,宽6米,深2米,侧坡为料石结构,底部浆砌块石,与总干渠连接。竖井上边装有两台20吨的螺杆手摇启闭机,下安两扇1.8×1.5米的平板滚动式闸门(后改为电动启闭门),运用灵活。输水洞正常泄量25立方米/秒,最大泄量30立方米/秒。
  在工程告竣阶段,还建成了水库管理用房20余间,架设了土坝防洪照明线路和通往县城的电话线,利用工程回收废料,办起了畜禽养殖场,平地植树造林40多亩。
  在修建解放村水库的全过程中,各级党政组织和领导非常重视,施工中坚持以“自力更生、勤俭节约、依靠群众、大办水利”为宗旨,提出了干部下连队(施工期间以民兵连为单位)、技术员上工地、领导把质量、民工赛进度和分段包干、分层管理的办法,组成以领导、技术员、群众三结合的检查验收小组,经常携带检查验收仪器,分别深入各施工段,严格验收,从而保证了工程质量。
  解放村水库土坝心墙的粘土在南山拉运,溢洪道洞子用的花岗岩料石在北山开采。运途近百公里,均由群众进山开采,运到工地验收使用。这项工程摊子大,战线长,土坝长达3公里,还要在南山建土场,北山建石场,是我县水利建设中工程量大而技术比较复杂的工程之一。
  1974年3月,又在排洪渠上增建了跨度36米的双曲拱桥1座,将排洪渠干砌块石用水泥勾缝,并建跌水1处;溢洪道配制钢筋砼闸门6扇;副坝西端修建了净宽64米的非常溢洪道1处,下建一级消力池。最大泄洪量400立方米/秒,可宣泄鸳鸯池500年一遇的下泄量达776立方米/秒的洪水。1984年,再次加宽非常溢洪道,增建二级消力池。1986年,主坝迎水坡用浆砌块石衬砌,永久溢洪道上增设了10吨龙门吊启闭闸门。
  从建库到80年代末期的历次维修,共使用劳动工日218.57万个,完成工程总量221万多立方米,耗用钢材146吨、水泥4977吨、木料872立方米;国家先后投资213万多元,其余均由群众自筹负担,工程被省地水利部门确定为多快好省的水利建设工程之一。
  解放村水库建成后,一方面,灌区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水库正常蓄水3000万立方米,夏季如遇洪水还可拦蓄一部分,使过去金塔绿洲内的7个乡镇和生地湾农场、潮湖林场、良种场等农林场站均能受益,鸳鸯灌区的夏粮也可多浇一次水,提高保灌面积4至7万亩;另一方面,既拦蓄了冬季余水,克服了水资源浪费,扩大了灌溉面积,还能保证鸳鸯池水库发电站冬季发电机正常运转工作。同时,在丰水年遇到洪水暴发,又可起调节洪峰、减缓下游压力的作用,从而增强了防御洪水灾害的能力。
  (本文作者系原县水电局局长,离休干部)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五辑)
  解放村水库生物治沙工程建设起始
  朱光银
  金塔县鸳鸯池水库和解放村水库是金塔片10多万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生命库”。由于两水库位处白水泉沙系东南尾端,风沙危害极为严重,据中科院实测,每年因风害进入鸳鸯池水库和解放村水库的沙量达65万立方米,直接影响着两水库调蓄功能的发挥,尤其以解放村水库危害最重。对此,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历届县委、县政府就把治沙护库作为重要工作,动员和组织金塔片8乡镇人民群众及县城机关干部职工采取砾石埋压、设置沙障、前挡后拉等措施,肩担背负,把石子、黄土和柴草从就地送上沙丘顶端覆盖埋压,先后投工45.1万个,使用柴草628万公斤,将水库迎风面南北长5公里、东西宽3公里内的7400多亩重点沙丘进行了治理,有效解决了就地起沙的问题,缓解了风沙对水库的危害。但白水泉沙系长达75公里,面积大,沙源广,加之近些年来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的增加,使连绵不断的流沙在西北风的作用下,越过已埋压的沙丘,又长驱直入库区,危害程度亦呈增加之势。
  为了从根本上治理沙害对库区的侵蚀问题,1995年9月,县委、县政府邀请省、地有关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到解放村水库进行实地考察论证,确定了应用滴灌供水技术进行生物治沙的长远措施后,尽快制定出了《鸳鸯池、解放村两水库沙害综合治理规划》,并于同年10月正式作出决定:在地方财政困难、国家暂时还没有专项投资的情况下,采取部门协调、单位自筹和水库受益乡镇群众、城市居民共同集资的办法,筹资引进以色列高新节水滴灌技术,在解放村水库风沙沿线实施滴灌生物治沙工程。计划面积3000亩,分两期完成,确定该项工程由县林业局负责,县治沙站具体实施。
  按照总体规划和要求,从1995年10月开始,县林业局及治沙站就着手对前期工程的勘测设计、资金筹措、滴灌设备材料选购和苗木调运等工作做好准备,于次年春正式启动实施解放村水库滴灌生物治沙工程。到2002年5月,先后完成了两期建设任务,共修建管护站1个,架设高低压线路4公里,打深井3眼,开挖积沙沟11条1万米,开沟安装四级输水管线25万条96.46万米,开穴定植红柳、花棒、毛条、拐枣、胡杨等抗旱苗木72.02万株,移动土石方5.97万立方米。共花费劳动工日3万个,建成分别长3300米和1000米、宽210米,规格科学、树种适宜的“五行一带式”滴灌治沙林带3条,折合面积2541亩,其中一期工程(1996—1997年)完成1038亩,二期工程(1998—2002年)完成1503亩。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县上四大组织领导高度重视,亲临现场指导,及时协调解决了存在的具体问题;主管部门加强领导,业务单位认真组织,技术人员严格把关,抓进度,抓质量,确保了两期工程的顺利完成。
  解放村水库滴灌生物治沙工程两期建设共投入资金345万元,其中:
  1、滴灌设备及调运费145万元;2、苗木费30万元;3、打井及配套设施20万元;4、高低压线路架设、维修及电费35万元;5、管护站修建、设备维修及管理费35万元;6、附属材料及购置费15万元;7、造林施工费50万元;8、人工压沙及其他费用15万元。以上资金来源:群众集资139万元,部门协调45万元,防护林经费41万元,林业局自筹120万元。
  工程建成后,在管理办法上:一是建立健全制度。对管理人员实行定岗、定责、定任务,以井划片、以井定人、工效挂钩,建立了严格的考核管理制度和滴灌供水操作规程。二是实行轮流供水。每支组轮次供水时间10~12小时,整个林带3~5天轮流供水一次;在供水期间,由管理人员巡回检查,对出现的管道漏水、堵塞、滴管和树根因风害裸露等问题,随时解决处理,保证供水系统运转正常。三是加强定点观测。选择不同地形、不同树种,观测不同树种在不同地形的生长量和需水量。通过落实以上管理措施,确保了滴灌系统供水良好,林带年受水次数达30轮次,年受水时间达300小时;每穴树年滴水量450公斤,树木成活率达到95%以上。单株生长高度1.86米,单株积沙量为0.58立方米,每年可减少进库沙量20多万立方米。自工程建成以来,整个林带共阻沙预计达120万立方米,相应增加水库蓄水量100万立方米,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次,年创直接经济效益20万元,间接经济效益100多万元。
  滴灌生物治沙工程的建成,不但对增加林木覆盖率、改善沙区生态环境、拉动旅游业发展起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还为河西走廊相似地区治沙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积累了经验,受到了上级党政组织和业务技术部门的重视和关注。近年来,国务院领导和国家林业部、水利部、甘肃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领导,以及省市相关部门的负责人,先后来此检查指导,给予充分肯定,更加坚定了全县人民进一步搞好生物治沙的信心和决心。
  (本文作者系原县治沙站党支部书记)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五辑)
  讨赖河酒、金分水制度的沿革及有关问题
  王天元 扈昌步
  讨赖河源于祁连山主峰,汇集大青扬山的凋树大沟、卯来泉南山的查子沟等17条支流,在山中行200余里,经朱就关北向出山后,沿前山东偏北行,傍嘉峪关南,经酒泉城北(在酒泉境内称北大河)至下古城,汇清、临二河水流入金塔(在金塔境内称白河),经梧桐坝,向东流至营盘汇入黑河,最后流入内蒙古额济纳旗,入居延海。
  从河道的流经和历史的演进看,讨赖河水实为千百年来酒泉、金塔两县农田灌溉之主流,与两县数十万劳动人民的生计繁衍息息相关。然而,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水脉融贯,却用水相争,甚至血汗相侵,真可谓:依傍一河水,上下相融贯,用水互争纷,历来未间断。
  讨赖河水流出山后到嘉峪关,即进入中游灌区——讨赖灌区。讨赖灌区的引水渠系,在清朝末年已基本形成7坝、38道沟,即黄草坝、兔儿坝、河北坝、新城坝、野麻湾坝和丁家坝,灌溉面积达9.4万亩。
  解放后,灌区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大搞水利建设,先后建成渠首1座,干渠2条,支干渠3条,支渠23条,总长159公里,小型水库1座。灌区灌溉面积达到19.9万余亩,比解放前增加10.5万余亩。
  1959年,为提供酒泉钢铁公司工业用水,开始修建大草滩水库,1962年完工,库容6400万立方米。
  讨赖河流入金塔后,形成7坝、13沟,即较早的金塔寺东、西坝,梧桐坝、三塘坝、户口坝。后于雍正四年(1726年),陕甘总督岳钟琪提度讨赖河之水势,为解决金塔王子庄招垦回民的农田灌水,行令肃州通判毛凤仪新开王子庄东、西二坝,连同以上各坝共浇灌农田9万余亩。同时还请朝廷核准设州同1名,分驻威鲁堡,兼令专司水利。金塔境内各坝均处讨赖河之下游,虽汇有清、临二河及洪水河之下泄尾水,但由于上游近便,农田扩大,下游流长,也不能及时浇灌农田。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有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酒金分水规矩,当时规定:金塔得水七分,酒泉茹公渠得水三分。而实际上,上游不放水下去,每年为分水双方争斗不息,延续了100余年。1922年经安肃道会同酒、金两县县长改定为金塔、酒泉茹公渠各得水五分,并将河口镶平,于每年立夏后五日分水。虽有此规定,仍然上游得便,下游放不下水去,除非遇有大洪水,酒泉使用不了才能流入金塔。平时也只有贿赂上游渠口水差,以故意倒坝为名放下一点水,俗称“漏水”,而这点水只能惠及就近的金塔寺等坝,而王子庄等坝很难得益。据有关史料记载民国以前,主要靠讨赖河和清、临二河浇灌的酒泉泉水片,夏、秋粮可浇五个水,而同期金塔夏粮三分之一可灌两个水,三分之一只灌一个水,秋粮六分之一可灌两个水,其余只灌一个水。每年夏禾遇旱,必有均水争端。尤其是1938年至1942年5年间,酒、金两县为争水打架斗殴情况最为激烈,惨斗受伤者难以数计。专署为给金塔放水,曾以军警枪炮威胁掩护,仍然效果甚微,反而使两县之间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势逼迫下,1942年成立了甘肃水利林木公司酒泉肃丰渠工程筹建处,由原素欣任主任和工程师,开始测量修建鸳鸯池水库。从1943年6月开工,耗资旧币16亿元;挖土方50.5万立方米,石方4.46万立方米,护砌混凝土37.5万立方米,修建土坝长216米、高30米;用工86万个(其中酒泉协助人工38.7万个),历时4年时间,于1947年5月底竣工,建成可蓄水1200万立方米的水库一座,是年7月15日落成放水。1948年秋季,又用木板活动闸加高溢洪道,增加蓄水450万立方米,从而基本解决了金塔10余万亩农田的灌水所需。此后,两县水案纠纷亦告初步解决,并为西北水利开一新纪元。
  大问题解决了,然而在用水紧要关头的分水上仍有争端。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又筹集资金对鸳鸯池水库进行扩建,于1958年完工,加固并增高了坝体,加长了坝身,改善了出水洞、溢洪道设施,每年春季最大蓄水量达到8000万立方米,可足够金塔19万亩农田浇灌3至5个水,基本消除了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水利纠纷。此后,又于1969年在鸳鸯池下面3公里处修建了解放村水库,库容3000万立方米;板滩水库,库容500万立方米。这样一来,对金塔县农业发展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由于鸳鸯池水库的修建和扩建,金塔县农业用水有了一定的保证。而此后的1958年至1962年,酒金两县又合并为酒泉市,属一地管理,流域用水自行调节,尚无需一定的分水制度和管理机构。到1962年初恢复了酒泉专署建制,撤销酒泉市的行政建制,恢复了酒泉、金塔两县的建制。因此,出现了讨赖河统一管理及酒、金两县分水问题。据此,酒泉专员公署决定成立了酒泉地区讨赖河流域管理处,统一管理流域水事,并经调查研究,于1963年2月制定了有史以来第一个比较正规的分水制度,经当时酒泉专员公署批准,以酒署[1963]031号文件正式发布执行。制度具体规定:讨赖河年内酒泉用水164天,金塔用水201天。并对各月酒、金用水天数、时间做了明确划分。此后,在执行过程中,讨赖河管理委员会虽对部分略有改动,但总体并无大的影响,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1974年。
  由于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各灌区水利化程度的逐步提高,下游调蓄能力增强,中游泉水资源减少,酒泉钢铁公司恢复生产等因素,1963年制定的讨赖河分水制度部分内容,已不适应10年后的实际情况。1974年,讨赖河流域管理委员会对原分水制度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调整,其具体规定是:
  讨赖河:讨赖灌区年内用水155天(包括给洪水片调剂的3000万立方米用水);鸳鸯灌区年内用水178天;酒泉钢铁公司工业用水每年供4500万立方米,时间为每年冬季集中供水32天,不足部分在七月和八月讨赖灌区用水期间补足。
  清、临二河:酒泉年内用水177天,金塔用水188天。
  从1974年到1984年的10年中,由于自然情况的不断变化,工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1974年调整后的分水制度又产生了与客观实际不相适应的情况。为解决新的用水矛盾,兼顾工农业、上下游之间的利益,流域管理处经与各有关方面协商,在原有的基础上,对农业的用水时段和工业用水量、用水时段又进行了一次调整。具体办法是:
  酒泉钢铁公司工业用水总量维持原定的4500万立方米,只是冬季供水时间由32天增加到37天,增加5天,讨赖灌区年用水时间减少2天,鸳鸯灌区减少3天。这一方案提请第六次流域管委会通过,并报酒泉地区行署、嘉峪关市政府批准生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资源的变化,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内部结构的调整,水利工程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以及管理机构职权的局限等因素而产生的新问题不断出现,这与刻板的分水制度形成了极不相符的矛盾,主要问题是:
  一、流域水资源呈不断减少的趋势
  据讨赖河冰沟水文站实测资料,讨赖河多年平均径流量为6.424亿立方米,其中,20世纪80年代年平均径流量为6.27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径流量少3%;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径流量为5.58亿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径流量少16.9%,比20世纪80年代均值少14%。1991年虽开始回升,但幅度不大。旱情严重的1992年,河道来水量只有3.768亿立方米,比上年少13%,只相当于多年均值的75%。从总体看,整个河系径流量呈逐年下降趋势。
  清、临二河水,据有关资料分析:1966年两河露头泉水溢出量为4.257亿立方米,1981年下降到2.34亿立方米,减少45%;20世纪90年代又下降到1.77亿立方米,比20世纪80年代减少24%,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58%。由于上、下游地区地下水的大量无序开采,加之田间渠系防渗标准的提高,地下水补给量减少,清、临二河水泉水资源急剧下降并呈继续下降之势。
  整个来水量的减少,加上工农业的迅速发展,农业内部结构的大调整,上、下游用水现状出现了新的不均衡:
  1、讨赖灌区:年内引用河水1.42亿立方米,提取地下水0.163亿立方米,合计1.58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8.97万亩,亩均毛定额834.5立方米,渠系利用率61.3%,亩均净定额511.5立方米。
  2、鸳鸯灌区:年内引用河水从北干渠输水1.19亿立方米,从渠首河道输水1.806亿立方米(减除河床渗漏0.903亿立方米),实际引用河水1.99亿立方米;引用清、临二河泉水及洪水河下泄的部分洪水计0.8亿立方米;提取地下水0.65亿立方米,总计3.44亿立方米。灌溉面积34.74万亩,亩均毛定额991.4立方米,渠系利用率56%,亩均净定额555.2立方米。
  3、清水河灌区:年内引用泉水0.349亿立方米,提取地下水0.181亿立方米,合计0.5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9.11万亩,亩均毛定额581.8立方米,渠系利用率63.5%,亩均净定额369.4立方米。
  4、临水河灌区:年内引用泉水0.52亿立方米,提取地下水0.16亿立方米,合计0.68亿立方米,灌溉面积12.65万亩,亩均毛定额537.5立方米,渠系利用率59.5%,亩均净定额319.8立方米。
  从以上参数可以看出,灌区之间亩用水净定额相差相当悬殊。鸳鸯灌区亩灌溉净定额分别比讨赖灌区多43.7立方米,比清水河灌区多185.8立方米,比临水河灌区多235.4立方米。最大、最小相差比率为42.4%。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清、临灌区由于来水量的急剧减少,每年在农田需水的关键时刻得不到基本所需水量,农作物受旱减收的问题比较明显,特别是秋冬泡地年年完不成计划;同时,为解决干旱,只能加大地下水的提取量,增大农本,加重了灌区农民的负担,更加剧了地下水资源的恶性循环。
  二、刻板的定时不定量和定量不定时的分水制度,造成上下游用水出现新的矛盾
  以1991年为例。这一年河水来水量为正常年景,但由于上年来水量减少,酒泉钢铁公司大草滩水库年度引水3800万立方米,是近15年来引进量最少的一年,除去500万立方米死库容,能用水量只有3300万立方米,比定额少1200万立方米,头季生产用水告急。而下游鸳鸯池水库同年七、八月份又属超汛线2米多而下泄,虽经管理处多次协商,但由于定时不定量的分水制度,不能进行调剂。当时酒泉钢铁公司向省上告急,省政府派省计划委员会负责人专程来酒泉协调,也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讨管处也只能从讨赖灌区当时用水中按来水量作临时处置。
  1994年3月,讨赖灌区由于维修工程,酒泉市曾通过管理处向金塔县提出3月25日的用水时间推后2天(按当时流量计2天时间总不足200万立方米),而金塔县以鸳鸯池水库未满为由不予通融,而实际上鸳鸯池水库(包括解放村水库)按4月份库容尚差300余万立方米。
  以上问题,管理处虽从中协调,但终因刻板的分水制度,得不到应有的效果,使矛盾不能及时解决,在一定程度上是造成用水单位之间矛盾产生的根源。
  三、管理体制的不适应和领导意志的强加,不能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自1974年管理范围调整后,历次流域管理委员会形成的流域分水制度中,都明确规定了执行职能,即管理处可“根据各河来水量变化”调整水量的职权,但由于死板的时间限制而无法行使调整职权。
  1986年第六次流域委员会后,管理处根据灌区及有关单位的要求,曾组织人力对有关河系、灌区的来水及用水状况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调查、分析,提出了几套方案。而且最近的方案是在考虑到流域管理体制未理顺、分水制度彻底改变尚不成熟的前提下,先做部分改动,重点解决一些矛盾突出而又现实紧迫的问题,提出实行“总量控制,分段安排,适当调剂,均衡受益”的具体方案。曾多次要求有关领导提请流域委员会讨论实行。然而一些很容易解决的问题久拖不决,直接影响了上、下游之间的关系。
  1992年以后,管理处百余名职工和离休人员,仅靠10年前流域委员会核定的48.25万元管理费支持开支,已极不足以支付职工及工程维护的最低费用所需。由于经费的严重不足,管理处在老化工程的维修、平常行水的正常管理,以及人头经费等方面都处于捉襟见肘的困难境地,直接影响到行水安全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到20世纪末,各灌区内灌溉面积又不断增加,有的甚至比解放初扩大2倍(附表三),但仍在持续开荒扩种。
  金塔县到上世纪末,鸳鸯灌区的灌溉面积已较解放初期增加25万多亩,1999年又规划新垦荒地10万亩,被列为全国首批土地开发整理示范基地。近两年又开发土地1.6万亩,新打机井21眼,使已趋紧缺的水资源更加趋紧。
  据有关资料记载,讨赖河水所依托的祁连山有林面积以每年0.54万公顷的速度消失;冰川雪线以每年至少3.3米的速度上移;气候变暖,降水减少等因素,使整个流域地表来水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地下水的无序开采和补给不足,使埋深下降,范围退缩,流域水资源的承载力已处于严重超载的境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是一个区域内或流域内可持续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志,如果过度开发利用水资源,造成长期超载状况,必然要造成生态、生存条件的恶化,直接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决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毁坏子孙后代的永久根基,必须提请整个流域及全社会加以关注。
  鉴于以上情况,有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应当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
  1、把全面考虑讨赖河流域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作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主要依据,尽快制定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总体规划。依据规划对地表水和地下水进行科学分配,彻底改革不合理的分水制度。
  2、提醒全流域区增强对水的忧患意识,大力提倡科学用水、计划用水、节约用水,进一步提高地面水资源的利用系数,严格限制地下水资源的无序开采。同时,还应注意加强对流域源头的保护和建设,以保证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使用。
  3、强化依法治水,尽快理顺流域管理体制。要着手解决上下游用水矛盾,做到均衡受益。并以大水利的观点,促进流域管理机构全面行使水资源统一管理的职能,扭转现行职能分割的状况,推进流域管理工作向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七辑)
  金塔县鸳鸯池水库第五次除险加固工程概况
  王存彦
  鸳鸯池水库建成于1947年7月,是金塔县鸳鸯灌区8乡镇人民赖以生存的命脉。自建库以来,虽然先后进行过4次加固维修,但水库已运行了近50年,存在着防洪标准低、主要建筑物抗震能力不够、溢洪道老化、输水洞闸门无法检修以及电站防洪能力不足等问题,不仅调蓄防灾能力下降,而且大坝还存在安全隐患,时刻危及着县城及金塔片10多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些问题得到了历届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次进行申报立项。1992年,水利部以水管[1992]5号文件通知,确定金塔县鸳鸯池水库为第二批全国重点险库之一,并要求在“八五”期间或稍长一点时间内完成加固任务,尽快脱险。同年,甘肃省计委以甘计农字[1992]第192号文件批复立项,1993年黄河水利委员会以黄水字[1993]第017号文件批复初设方案,总投资1798.95万元。1994年7月甘肃省建委批准开工,同年8月,鸳鸯池水库第5次加固维修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后因政策因素及设计漏项追加投资565万元,累计总投资达到了2364万元。整个工程建设主要包括基础处理、原溢洪道改建、土坝加固、河道疏浚、输水洞改造、管理房修建等项目。此次加固是历次维修工程中投资最大、时间最长的一次。为了保证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县上专门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在金塔片8乡镇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于1999年9月完工,共完成投资2383.74万元,劳动工日40万个,总工程量24.11万立方米。
  具体建设内容如下:
  基础处理:主要包括溢洪道堰体补强灌浆、基础帷幕灌浆、土坝左右坝肩基础帷幕灌浆、输水洞、发电洞回填固结灌浆等。各类灌浆先经过反复试验,在确定适合鸳鸯池水库地质状况的灌浆压力、段长、浆液浓度等一系列技术指标的前提下,才正式开始全面施工。累计完成补强、基础帷幕、土坝坝肩基础帷幕等灌浆长度1万米,发电洞、输水洞回填灌浆1250平方米。
  溢洪道改建:溢洪道全长78米,由原来的35孔、每孔净宽2.05米改为现在的11孔、每孔净宽6米,左、右岸设2个门库,加固堰后护坦及消力池边墙,溢洪道桥面加宽,坝顶设2×50KN双向门机一台。先后完成下游护坦底板、两侧边墙、7道顺水墙、闸墩门库交通桥面板的浇筑任务,前面板喷浆1000平方米,完成砼浇筑4344立方米,浆砌石1588立方米,安装闸门及埋件127吨。
  土坝加固处理:土坝全长230米,最大坝高37.8米,坝顶宽6米,坝顶海拔高程1323.8米,坝型为砾质土心墙砂砾坝壳。坝顶上游侧设高1.2米现浇砼防浪墙,厚40厘米,防浪墙底部按黄土心墙顶采用现场架模浇筑,总长246米。上游坝坡:将原高程1311.5米到1323.8米防渗墙外的砂砾坝壳料置换,即防渗墙面上铺一层无纺滤布,滤布上砌浆砌块石护坡,上部厚1米,下部厚1.5米,坡比1∶2.5。下游坝坡:在高程1313.2米及1300米各设2米宽马道一条,坝坡比1313.2米以上为1:2.25,以下为1:2.5,坝壳填料采用砂砾石、石渣碾压,干容重2吨/立方米;坝后设干砌石贴坡排水棱体,顶部高程1300米,宽5米,坡角设暗沟排水,沟底高程1293米;大坝观测设施采用示波仪测频计算浸润线,打孔192米,铺设电缆850米,埋设测头36个,实现大坝观测半自动化。
  河道疏浚:主要完成电站防洪堤131米,凿除原砼及砌石17立方米,现浇砼380立方米,清理河床内影响排洪堆积物,开挖河床断面300米。
  输水洞改造:全长128米,为圆形有压洞,直径2.5米,钢筋砼衬砌,进口设2孔2×1.5米平板钢闸门控制,进口底板高程1297.94米,最大下泄流量50立方米/秒。原初设方案中没有考虑输水洞改造,闸门漏水严重,且无检修闸门,运行管理不便,需在输水洞后洞口增设锥形阀和箱形消力池。施工中,采用下导管的办法将粘土沿着导管下滑,堵干输水洞漏水后凿除原消力池及洞口砼1157立方米,安装锥形阀及埋件24吨,浇筑洞后箱式消力池一个。
  管理房:修建3层砖混结构管理房1200平方米;建筑标志为碑亭结构,占地156平方米。
  该工程建成后,总库容达到1.048亿立方米,大大增强了水库的调蓄能力和防洪承载能力,必将对今后农业和各项事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七辑)
  记金塔县黑河流域鼎新灌区节水工程建设
  王培孔
  金塔县鼎新灌区节水工程建设,是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工程,也是国家立项投资对黑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项目工程之一。工程建设时,我被聘到鼎新灌区节水工程建管处办公室负责文秘和协调等一些日常事务工作,虽没有坚持到工程结束,但对工程建设的相关情况还是颇有了解,现回顾如下:
  一、工程项目的由来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黑河下游既是阻挡风沙侵袭、保护生态的天然屏障,也是当地人民生息繁衍和边防建设的主要依托。不仅事关流域内居民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也是关系到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大事。
  进入60年代以来,黑河下游来水量逐渐减少,河湖干涸,林木死亡,草场退化,沙尘暴肆虐,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为了解决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和上、下游用水突出的矛盾,黑河水资源被列入国家统一管理和调度。1992年12月29日国家计委批复了关于《黑河干流水利规划报告》,原则同意水利部报送的《黑河干流水利规划审查意见》,称“九二”分水方案。即在近期,当莺落峡多年平均河径流量为15.8亿立方米时,正义峡下泄水量为9.5亿立方米,其中:分配给金塔县鼎新灌区毛水量为0.9亿立方米。时隔五年后,用水矛盾仍在加剧。内蒙居延海日渐干涸,甘、蒙两省间的用水纠纷也不断反映到了水利部和国务院。1997年12月12日,水利部又对黑河干流分水方案作了进一步调整,即在“九二”分水方案的基础上,批复了《黑河干流水量分配方案》,这个方案采用莺落峡不同保证率来水时对应的正义峡水量进行分配,即“平行线”原则,或“丰增枯减”原则。这个分水方案是一个可操作性较强的方案,称为“九七”分水方案。到2000年春夏之际,中国北方连续发生了12次大风扬沙和沙尘暴天气,其频率之高,范围之广,强度之大,来势之猛,都为人们所始料不及,为建国以来所罕见。2000年4月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的《沙尘暴哪里来?》一文指出,内蒙阿拉善周边3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戈壁是沙尘暴的“罪魁祸首”之一。2000年5月12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播放了《沙起额济纳》专题片,对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以及黑河下游内蒙古额济纳地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全面报道。黑河流域水资源的分配利用问题再次引起了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正在内蒙考查防沙、治沙工作的朱镕基总理观看了新闻调查后,于5月13日和14日,两次指示水利部长汪恕诚,要解决好黑河的管理问题。2000年6月17日,朱镕基总理在水利部汪恕诚部长给国务院关于黑河治理问题的汇报上批示:“黑河分水牵涉地方利益,一进入实施阶段会发生尖锐矛盾。因此,不能低估解决问题的难度,请加紧起草文件报国务院讨论通过后转发”。国家水利部在对黑河水资源统一管理调度的同时,也把流域综合治理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这就是黑河流域节水改造工程的由来。
  二、工程规划及立项
  根据国务院朱镕基总理的批示,水利部黄委会抽调有关领导和专家深入黑河流域开展对黑河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的调查研究,金塔县水利部门积极主动配合,支持了这次调研活动,于2000年6月完成了《金塔县黑河流域鼎新灌区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和《金塔县黑河流域鼎新片节水改造工程规划》,并争取列入到了黄委会编制的《黑河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总体规划)》当中。这个规划,有关专家会议先后经过了8次讨论,于2000年11月28日正式通过,为我县鼎新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被国家立项打下了至关重要的基础。2000年12月8日,朱镕基总理得知黑河调水成功,非常高兴,当即在黄委会主任鄂竞平写给国务院关于黑河调水情况的书面汇报上批示:“这是一曲绿色的颂歌,值得大书而特书”。与此同时,金塔县政府当时主管水利工作的常务副县长马世林带领县水利部门的领导,不失时机的多次到国家水利部、黄委会、黑河局汇报反映我县鼎新灌区水资源情况及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引起了黄委会、黑河局有关领导和专家的高度重视,为把我县鼎新灌区节水改造工程项目,按照县上的规划较完整的列入到《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2001年2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第94次总理办公会议,专题研究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问题,确定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总体思路和工作目标,会议做出决定,要尽快启动黑河流域节水工程,为实现黑河分水目标创造条件。会议批准了《黑河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三年规划)方案》。国务院国函〔2001〕86号文件批准《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该规划方案决定用三年时间,国家投资23.6亿元,对黑河流域进行综合治理。2001年至2003年通过灌区节水改造,积极稳妥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等措施,增加正义峡下泄2.55亿立方米,在原状下泄7.7亿立方米的基础上,考虑留有一定超额余地,完成正义峡下泄9.5亿立方米的分水指标,达到黑河下游生态环境不再恶化的目的。然后再用5年左右的时间,进一步综合治理,让黑河下游生态恢复到上世纪80年代初水平,到2015年通过持续治理,让居延海波涛汹涌。
  国务院94次总理办公会议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以此为标志,我县鼎新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正式被国家立项列入规划和计划。
  三、工程建设规模及任务
  根据国务院批准的《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鼎新灌区节水改造工程被国家立项的主要建设内容为:
  ——渠道工程:将大坝引水口和天仓引水口合并到总干渠,新建和改建衬砌干渠90公里,建筑物65座,其中:大坝干渠32.5公里,建筑物28座;天仓干渠57.5公里,建筑物37座;改建衬砌支渠21条,长80公里,建筑物441座。
  ——田间工程:田间配套5万亩,斗渠衬砌60公里,低压管灌1.5万亩,滴灌1.5万亩。
  ——机井建设:新打农用机井91眼,改造旧日井50眼。
  ——退耕还林还草2万亩。
  实施上述工程,规划投资16320万元。
  根据国家规划,水利部黄河委员会制定出了(2001~2003年)鼎新灌区节水工程年度实施计划:
  1、2001年实施项目2个,总投资4111万元。具体工程为:
  (1)渠道工程:衬砌干渠36.9公里,其中:大坝干渠30.34公里,建筑物24座;天仓干渠上段6.56公里,建筑物4座。投资2901万元。
  (2)机井及田间工程:新打机井30眼,田间配套工程1.4万亩,管灌6000亩。投资1210万元。
  2、2002年度实施项目4个,总投资8384万元。具体工程为:
  (1)干渠工程:衬砌天仓干渠中段29.6公里,建筑物25座,投资2625万元。
  (2)支渠工程:衬砌支渠21条,长48.3公里,建筑物301座。
  投资1947万元。
  (3)干支渠工程:衬砌天仓干渠下段21.4公里,建筑物12座;衬砌支渠31.7公里,建筑物208座。投资1988万元。
  (4)机井及田间工程:新打农用机井61眼,衬砌斗渠45公里,田间配套3.6万亩,管灌0.9万亩。投资1824万元。
  3、2003年度实施项目2个,总投资4735万元。具体工程为:
  (1)高效节水项目完成喷、滴灌1.5万亩。投资1500万元。
  (2)节水改造工程,投资2735万元。
  四、工程建设管理及效益
  鼎新灌区节水工程项目被国家立项后,尽快落实项目计划是头等大事,原酒泉地区行署、金塔县政府主管领导,带领水利部门的有关人员前往水利部、黄委会、黑河管理局汇报工作,争取项目建设计划早批复,任务早下达,促进项目计划尽早落实。鼎新灌区节水工程建设项目是国家工程建设项目,要求高,程序性强,把关严,项目计划落实难度大。每个工程项目的落实,都必经可行性研究审查和初步设计报告的审批,还需经过黄委会、黑河管理局、省、地、县水利部门的逐级上报,层层把关,每编制一份可研报告或初设报告就长达5万字左右。鼎新灌区节水工程共落实8个项目,累计文字长达80万字,真可谓是一项十分浩大复杂的工程。
  为了保证灌区项目计划的落实,2002年2月县政府成立了金塔县鼎新节水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县政府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副组长。2002年8月县政府成立金塔县鼎新片调水与节水工程建设管理处,属法人代表机构,任命了领导,为工程建设提供了组织保证。鼎新灌区节水工程建管处组建后,一手抓项目落实,一手抓工程建设,进一步明确了班子成员分工。建管处负责人许兆江同志来回奔波于国家水利部、水利部黄河委员会、黑河流域管理局、甘肃省水利厅等部门和单位,衔接项目计划,争取工程落实,确保了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
  由于该项目为国家级工程建设,标准高,规模大,要求严,工程建设又分布于鼎新灌区各乡镇村队、田间地块,工程量大,施工期短,工程施工同农田灌溉矛盾突出,为切实抓好工程落实,力争建设一流工程,使国家资金发挥更好地效益,建管处主要采取了以下管理措施:
  1、认真执行国务院批准的《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和国家关于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有关法律法规,统一思想,指导工作。
  2、认真执行了“四制管理”,即“项目法人制、建设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强化了工程管理。
  3、建立健全鼎新灌区节水工程管理办法和内部管理制度及工作职责,依法管理,有章可循。
  4、严格履行了“建设单位负责,监理控制,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的质量保证体系,保证了工程质量。
  5、严格按照国家项目资金管理制度,管理好投资,专账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报账结算,专款专用,不挤占挪用。
  6、建立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安全责任落实到岗位、人头,常抓不懈,警钟长鸣,确保安全生产。
  7、开展工程建设大检查,把工程质量检查同安全生产检查相结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隐患工程。
  同时,为了抓好工程实施,县政府坚持每年同灌区受益区的4乡镇签订年度田间工程建设责任书,发动群众,投工投料,完成田间工程任务,又每年召开鼎新灌区节水工程建设年度工作总结会,表彰奖励先进,有效地促进了项目的落实。
  经过多年的努力,金塔县黑河流域鼎新灌区节水工程项目按照国家的投资计划已全部落实。虽原定计划三年的建设任务,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工程量大、水汛等原因,当年计划无法完成,后经报国务院相关部委批准延期完成。整个工程从2001年10月开工至2010年10月完工,共完成工程项目8个,占计划的100%;规划投资16320万元,实际批复投资16730万元(中央专项15057万元,地方配套673万元),占计划的103%。同年8月,顺利通过了国家水利部执法监察和国家审计署审计调查,受到了有关部门的好评。从质监部门数据监测看,灌区节水工程建设质量均达到设计标准,工程质量合格率达100%,优良率达85%以上。工程完成后,经多次灌溉运行检测,渠道水利用系数由原状的0.78提高到0.9,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由原状的0.58提高到0.737,灌溉水利用系数由原状的0.4提高到0.53,灌区的综合净定额由456立方米/亩下降到357立方米/亩。灌区每年可从大墩门少引水量达5576万立方米,每年可减轻灌区工程维修费用,极大缓减了灌区的用水矛盾和水事纠纷,为灌区农、林、牧各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创造了一个平稳、安定的发展环境,奠定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同时也为顺利实施国务院批准的黑河干流分水方案,遏制黑河下游生态环境恶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灌区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鼎新灌区节水工程建设是金塔县建国以来被国家立项最大、投资最多的一项千秋伟业工程。这项工程建设从立项到项目落实及施工建设,历经千辛万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黑河流域节水工程建设曾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高度评价。
  鼎新这块古老的土地,随着国家节水工程建设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旧的面貌,焕发出了青春的活力,到处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鼎新灌区将以一个崭新的高效节水型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展现在世人面前,不仅为灌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而且有力地保障了国家对黑河调水目标的实现,达到了节水灌溉,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八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本书包含了金塔县的一些历史和建设纪实,包括解放村水库初扩建概况、解放村水库生物治沙工程建设起始、讨赖河酒、金分水制度的沿革及有关问题、金塔县鸳鸯池水库第五次除险加固工程概况等段落。这些内容详细描述了金塔县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等。

阅读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