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爱国卫生运动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104
颗粒名称: 金塔县爱国卫生运动回顾
分类号: R199.2
页数: 7
页码: 11-18
摘要: 本文介绍了金塔县在不同时期开展的爱国卫生运动,包括清除垃圾、改建厕所、灭鼠灭蝇、改善水源质量等内容。
关键词: 爱国卫生运动 金塔县

内容

爱国卫生运动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所开创的一种我国特有的卫生工作方式。1952年初,美帝国主义在侵朝战争中悍然进行细菌战,并多次派军用飞机侵入我国领空,撒布带菌昆虫,使用细菌武器屠杀中国人民。在这紧要关头,毛泽东主席作了“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的题词,号召全国人民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支持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金塔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在中央人民政府和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立即行动起来,迅速开展了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这场伟大的运动不仅有力地粉碎了美帝国主义的细菌战,而且提高了全民讲卫生的自觉性和健康水平,保证了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从此,这种特有的卫生工作方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被继承、发扬和光大。
  第一个运动高潮
  1952年,我县7万多人民对美帝国主义在侵朝战争中使用细菌武器无比愤慨。针对当时的形势,在县委、县人委的领导下,按照上级的要求,有计划、有目标地在全县城乡广泛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县、乡各级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大规模的卫生突击活动,清除污水、垃圾、粪便,修建厕所。并从县上各机关单位抽调干部,到区、乡协助工作,宣传卫生防病知识,从而提高了干部群众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认识和反对敌人细菌战的决心。
  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深入发展,1952年8月,县上成立了有县党政主要领导担任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的金塔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召开了有城乡机关干部、城镇居民、学生及工商联各阶层人士700多人参加的爱国卫生运动宣传动员大会,大会提出“清除一堆垃圾、打死一个苍蝇、消灭一只老鼠,就等于消灭一个敌人”的口号,并号召全县人民紧急动员起来,掀起一个更大规模的讲卫生高潮,彻底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会后各区、乡相继建立了爱卫会,广泛发动群众,大力开展了由城市到农村、由普及到深入的清除垃圾、粪便及“一扑五灭”(扑灭疫情,灭蚊、灭蝇、灭鼠、灭蟑螂、灭臭虫)工作,形成了一个家家动员、人人动手、除害灭病的新局面。城乡卫生面貌有了新的改观,特别是农村中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不卫生状况和不良卫生习惯得到了改善。
  通过各级动员,全民动手,广泛开展卫生突击活动,全县清除垃圾2500多吨,清理粪便3800多吨,改良水井200多眼,改造和新修厕所3500多个,新建畜圈1800多个,灭鼠5万多只,灭蝇5000多万只。由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地方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1953年,遵照毛主席在1952年12月中央召开的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工作总结会上提出的“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指示,全县人民更加坚定了深入坚持爱国卫生运动的信心和决心。这项运动一直延续到农业合作化时期,有效地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了合作化运动和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第二个运动高潮
  根据1956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的要求,1958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除四害、讲卫生的指示》,号召全国人民消灭苍蝇、蚊子、老鼠、麻雀(1959年将麻雀改为臭虫),达到消灭疾病、人人振奋、移风易俗、改造国家的目的。县爱卫会提出了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具体要求和措施。按队分指标,按人定任务,一个以灭蚊蝇、捕老鼠、灭臭虫为中心的除“四害”、讲卫生的群众运动在全县掀起。据资料记载,这一年全县共开展了6次大的卫生突击活动。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地方病、寄生虫病患病人数也大幅度减少,龙其是伤寒、肝炎、痢疾等肠道传染病比往年下降了67.5%。1959年继续努力,效果良好。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灭鼠19万只,灭蝇300多公斤。县城苍蝇密度比往年同期降低80%,农村降低40%,城乡卫生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两管五改推进了卫生运动
  第二个爱国卫生运动高潮后,本县继续坚持除四害、讲卫生的工作方针。后来由于受“文革”的干扰,一些行之有效的卫生制度受到了严重破坏,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一度被减弱,甚至被停了下来。到了1972年,随着经济建设逐步展开,国务院提出在农村结合抓生产,大力开展以管水、管粪,改水井、改厕所、改炉灶、改畜圈、改室内外环境卫生为内容的“两管五改”爱国卫生运动。周恩来总理派出了北京医疗队先后5批共30多人来我县开展防病治病和“两管五改”工作,从此我县爱国卫生运动又向前推进了一步。农村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国务院号召,社社队队发动群众开展“两管五改”工作,一些人畜共饮水点的村队,采取措施实行人畜分饮,吃河水、渠水的农户,采用缸、桶沉淀的办法清除水中杂质。1973年、1974年全县约有7%的农户自制安装了手压水井。每个生产大队都组织培训了改灶技术员,改炉灶已普及到户。过去的土锅台上了水泥面、白灰面,把烧柴草的炉灶变成了卫生干净、省柴省煤、省时省力的吸风灶,节约了劳动力,减少了燃料的浪费。1977年后,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翻建新房的农户增多,农村建房、改厕又掀起了高潮,将昔日人畜共用一圈改为人有厕所畜有圈,大多数户建起了有墙有顶、有门有便坑的“楼式”厕所,既干净卫生,又便于勤掏勤垫。由于实行人畜饮水和圈厕分开,人畜共患传染病大幅度降低。到了1988年囊虫猪发生率下降到了3‰以下,人患囊虫病再没有新病人发生,1989年经地区组织考核验收,人患布鲁氏杆菌病得到完全控制。
  随着“两管五改”工作的深入开展,改水工作成效显著。1970年县城第一座自来水塔建成,容水量50吨,并在居民区建供水站5处。1976年通过职工义务劳动,城镇机关70%的单位通上了自来水。1982年、1989年县城第二、第三个自来水塔建成,并成立了县给排水公司。从1988年到1992年,通过单位、职工集资和开展职工义务劳动等办法,市内给排水工程建设和街道路面建设有了较大的发展。建成深度60米以下的机井19眼,直径75毫米以上的供水管网16000米,高度20米以上的水塔12座,总容量1000立方米,日供水能力达13650立方米,供水覆盖率达98%,居民生活用水已基本得到解决。排水立体工程也已基本完成,城区内共埋设直径200毫米的排污管道15000多米,建成每小时400立方米提升能力的污水提升站1处,日排污量5000立方米以上居民生活污水排放率达到26%,工业废水排放率达到80%。
  农村自1980年国务院提出开展“防氟改水”以来,卫生、水电、农业、计划、财政等部门与各乡镇密切配合,深入开展水源点调查,制定改水规划,落实改水经费,采用国家、集体、个人共同投资的办法,进行病氟改水工程。到1985年,11个农村乡镇建成水塔17座,无塔压力罐11处,吃上安全自来水的农户7868户、29086人,分别占总农户的34.4%和总人口的28.3%。吃机井水、手压井水的11934户、53106人,分别占52.1%和41.2%。是年本县被评为北方地区改水先进县,参加了中央爱卫会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病区改水第二次经验交流会。1985年后,随着国家“七五”改水规划的实施,本县农村改水进度加快,在省、地的重视支持下,广大群众改水奔小康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到1992年底,共投入改水工程经费950多万元(不含劳力折价),其中省地投资280多万元,县乡村组投入150余万元,群众个人集资520余万元。共打生活饮水井123眼,修水塔35座,总容量16350吨,架设压力供水系统76处,通水管道总长度达840多公里。解决了103个村、612个生产队(组)、24893户、99266人和20多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村、组、户、人饮用自来水的比例分别占了总数的88%、93.5%、91.4%和84%,吃机井水、手压井水的人口17589人,占了15.3%,吃渠水、土井水的人口下降到了802人,占0.7%。改造后的水源优质井占90%以上。水含氟量每年都有县防疫站按国家饮水卫生标准进行枯水期、丰水期的两次取样测定,含氟量基本控制在1.0mg/L以下。病区人畜共患病——氟病患病率明显下降,群众健康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水源传播疾病也得到了有效控制,痢疾由发病率最高年份的1100/10万,下降到了1993年123/10万,下降了88.8%,伤寒近年来无病例报告。从此,结束了千百年来金塔人民吃苦水和渠水的历史。1992年本县第二次被评为全国改水先进县,政协主席、原县政府副县长李春江同志被评为全国改水先进个人。
  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产党。全县农村以“两管五改”为中心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各级党政组织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努力下,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据统计,从1972年以来,共改炉灶25879个,改厕所19956个,改畜圈29357个,新建翻建住房的户达24689户,硬化街道路面的村组278个,硬化门前、院落的农户占总农户的43.7%,有相当一些家庭还装上了土暖气和洗澡设施。
  新时期的爱国卫生运动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重新建立了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并设立了办事机构,提出了“加强领导,动员群众,措施得力,持之以恒”的16字爱国卫生运动工作方针。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的通知》,爱国卫生运动由此转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1980年金塔县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建立,并在县卫生局设立了爱卫会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领导全县爱国卫生运动工作。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新时期的爱国卫生工作也不断增加了新的内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爱国卫生运动已由过去单纯的搞室内外卫生、环境卫生、灭鼠灭蝇、清除垃圾、改建厕所,逐步向绿化、美化、净化,创造卫生城市的目标和方向发展。1980年全县开展综合卫生环境治理工作,机关、事业、学校、企业单位及城乡居民积极开展卫生治本活动,自修门前路,自栽门前树,自通门前水,自搞门前卫生蔚然成风。金塔镇和各农村乡镇爱卫会都统一规划,重新布局,治理脏、乱、差,做到任务到单位,责任到个人,分片包干,互相监督。1982年—1984年,全县爱国卫生工作又结合文明礼貌月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进一步治理环境,大搞市容卫生。各单位都制作果皮箱,在街道固定地点摆放,增加卫生设施,并实行每周六打扫卫生的周末卫生制度,做到门前“三包”,门后达标。县爱卫会及基层爱卫会多年来一直坚持元旦、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的卫生检查日活动,评定好差,张贴“最清洁”“清洁”“较清洁”“不清洁”4种标志,开展评比督促,1985年金塔镇政府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市镇建设的需要,成立了卫生服务队,购置了小翻斗车3辆,负责市内垃圾的清运,每年清运垃圾4500多吨。1989年县城解放路建成后,每个职工集资10元,又购买洒水车1辆,并增加编制,成立了市容市貌纠察管理队。1989年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的决定》,提出了“政府组织,地方负责,部门协调,群众动手,科学治理,社会监督”新的24字爱国卫生运动工作方针,并规定从1989年起,每年5月份为“爱国卫生月”,开展卫生突击活动。1990年金塔县政府作出《关于在全县进一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工作的决定》,要求全县城乡结合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制定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和规划,加强领导,统一布局,切实加快城市和农村的卫生设施改造建设,到“八五”末、“九五”初,金塔镇创建卫生县城活动争取验收达标,进入卫生先进县城行列,劳动卫生、公共卫生、食品卫生都有一个新的提高;传染病、地方病达到国家控制指标,人民健康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全县人民为达到这一目标,正积极做出贡献。
  (本文作者系原金塔县卫生局副局长、地方病防治办公室主任)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三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金塔文史资料 第一—八辑合订本(二)》

本书包含了金塔县的一些历史和建设纪实,包括解放村水库初扩建概况、解放村水库生物治沙工程建设起始、讨赖河酒、金分水制度的沿革及有关问题、金塔县鸳鸯池水库第五次除险加固工程概况等段落。这些内容详细描述了金塔县的历史发展过程,包括了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以及地方的文化和自然资源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成辉
责任者
毛泽东
相关人物
周恩来
相关人物
李春江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中央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北京医疗队
相关机构
中央爱卫会
相关机构
金塔县卫生局
相关机构
金塔县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北京市
相关地名
金塔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