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的扫盲教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089
颗粒名称: 解放初期的扫盲教育
分类号: G722
页数: 2
页码: 292-2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解放初期,金塔县为了促进扫盲教育,各级政府和人民组织夜校和速成识字班。夜校设施简陋,教学设施自制,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基础字识别和书写、农村地名、农具、家具等的识别。政府还设立识字岗、制作识字卡,通过唱戏等文艺形式宣传学文化的重要性。扫盲教育的推进为农村群众提供了机会接受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干部。
关键词: 金坛县 现代 秦剧表演

内容

“吃了饭,洗了锅,抱上娃娃上冬学”,这是解放初农村流传的歌谣。在旧社会,广大劳动人民过着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生活,根本谈不上上学读书。回忆那时我的家乡东坝乡(现为镇)柴门子村,全村20户人家,只有3户人家的儿子和1个外地来做小买卖的人识字,其余人都是祖祖辈辈的“睁眼瞎”。解放后,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号召学文化,当时,除全县各完全小校和初级小学附设成人识字班外,还组织农民以自然村设立夜校(也叫冬学),不限男女老少,不识字的人都可自愿参加学文化。夜校设施简陋,有的夜校借用大户人家的堂屋当教室,学员自己动手用土坯制作土桌土凳,自己端油灯照明,还请当地小学教师编写教材,用蜡版刻写油印。内容多为乡村地名、农家姓氏及工具、家具、器皿名称等。夜校第一课,学写“共产党”“毛主席”“解放军”。有的还请农民中识字的人担任教师,个别农民粗识一些字,能当夜校老师感到无上光荣,教学非常积极,除每天夜晚上课外,白天还义务在学员家的工具、家具、器皿等物体上书写名称,让人见物识字。学员对学习也特别认真,识字教材随身带,一有空余时间就蹲在地上写字。
  政府为了促进扫盲教育,在交通路口设“识字岗”,制作识字卡,过路行人能认得几个字就放行,若认不得字,当场教认并送识字卡后放行。还利用农村唱戏,表演《夫妻识字》,编唱“不识字,睁眼瞎,两元当两角,受人诈”等文艺节目,提高群众对学文化的认识。
  1951年,金塔和全国一样,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开始了。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牲畜、农具和房屋,“翻身得解放、耕者有其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在万众一心奔向幸福生活的热潮中,为了进一步搞好扫盲教育,县上成立扫盲委员会,由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兼主任,教育科配备了扫盲专职干部,在各小学附设成年人速成识字班(夜校)的同时,又以乡创办速成识字班。夜校出来的学员,可分期分批上速成识字班。全省还统一培训了教师,编写了课本和教学方案。二区三下乡速成识字班设在黑树窝(今东坝镇黑树窝村)旧庙的大殿里,教师是参加了省上统一培训的李生瑞、李章元、马成图3人,由李生瑞负责。每期3个月,学员全天参加学习,分三个阶段施教。第一阶段一个月:学习内容为“拄拐棍”,叫做“拄上识字的拐棍,走进文化的大门”,即学习《注音符号》。符号共37个字母:ㄅ玻ㄆ坡ㄇ摸ㄈ佛ㄉ得ㄊ特ㄋ讷ㄌ勒《哥ㄎ科厂喝ㄐ基ㄑ欺ㄒ希ㄓ知ㄔ蚩ㄕ诗ㄖ日ㄗ资ㄘ雌厶思丫啊ㄛ喔ㄜ哦ㄧㄝ耶ㄞ哀ㄟ诶幺熬ㄡ欧ㄢ安ㄣ恩ㄤ昂ㄥ亨ㄦ英ㄧ衣ㄨ乌ㄩ迂。它是汉语拼音的前身,读法、拼法和汉语拼音基本相同。为了加深记忆,使学员记牢,把字母编译(注上同音汉字)成两首歌谣,以上字母为一首,另一首是:ㄅ玻ㄆ坡ㄇ摸ㄈ佛ㄉ得ㄊ特ㄋ讷ㄌ勒,加油学、加油学,《哥ㄎ科厂喝ㄐ基ㄑ欺ㄒ希,加油学、加油学……。第二阶段一个月:拼音识字读课文。首先拼读识字课本。识字课本是全省统一编写的,按规定识1500个常用单字为达到脱盲标准。其次读省编语文一、二、三册。第三阶段一个月:写字写话。即学习写字的笔顺和笔画,学写书信、短文及条据等,达到会拼、会认、会写、会用者,发给毕业证书。
  50年代的城乡夜校和速成识字班,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基层干部。我就是那时二区三下乡第一批速成识字班的毕业生。回忆当年参加夜校和速成识字班学文化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五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金塔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农林牧渔和文化教育,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发展。在社会政治方面,金塔县经历了和平解放和新政府接管的过程,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等重要事件也有详细纪实。在经济发展方面,金塔县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了农林牧渔业和工商企业,对沙害治理和农机事业也有一定的经验。文化教育方面,金塔县拥有多所学校,传统戏剧和电影事业也有一定发展。这些文章通过回顾历史和纪实报道,展现了金塔县的发展历程和多样的文化与经济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李生相
责任者
李生瑞
相关人物
李章元
相关人物
马成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