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简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081
颗粒名称: 金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简述
分类号: G229.274.2
页数: 5
页码: 267-271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的广播电视事业起步较晚,经历了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的发展过程。1952年起,本县建立了收音站,开始进行广播收音活动。1959年起,进行广播专线整顿和建设,提高了农村广播的覆盖率。1981年建立了金塔县电视差转台,1987年建立了电视转播台。1990年,开办了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截至1990年,全县有50%的农户拥有电视机。
关键词: 金塔县 广播 电视

内容

广播电视事业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人民政府的喉舌,它是传达政令、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反映人民群众心声、活跃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主要渠道和手段。因此它有严格的科学性、党性、纪律性和时效性等特点。
  一、广播
  我县广播事业的兴起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由小到大、由落后到先进的发展过程。1952年3月,中共金塔县委派王振业,原鼎新县委派吴振瀛参加了甘肃省人民广播电台举办的收音员培训班,结业回县时两人各带回“圣乐牌”直流收音机一台,分别建起了收音站。此为本县有广播之始。
  收音站设在县委宣传部,每日晚间抄收中央电台和省电台的《记录新闻》,于次晨利用黑板刊出《新闻简报》,并不定期地油印《新闻快报》分发县属机关单位及区、乡政府,传达国内外的重要新闻和党的有关路线、方针、政策等。有时组织县委机关干部、工人和中小学生收听重要新闻,有时收音员身背收音机、大喇叭深入乡村组织农民群众收听,对当时开展的土改、镇反等运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952年冬,金塔县文化馆派魏科邦,鼎新文化馆派高龙天去兰州参加了甘肃省文化厅举办的收音员培训班,结业后配发了收音设备,于1953年初在两县文化馆开展起了广播收音活动。
  1954年4月,金塔县收音站有苏制25W扩大机一部,德制船式15千瓦发电机一台,在县委、县政府会议室和部分科、室架上了舌簧喇叭,开始直接收听广播节目。
  自1954年12月起,两县各区政府相继建起收音站,区宣传干事兼任收音员。至此两县共有收音站9个。
  1955年4月,金塔县财政拨款购置苏制750W发电机一部,50W广播扩大机一部,为筹建广播站做了准备。1956年春,金塔架设广播专线26杆公里,并利用邮电线路在15个乡政府和120个农民生产合作社架设广播喇叭138只,并在县城南门楼上架设高音喇叭2只,于11月份建立金塔县广播站并开始呼号播音。
  1958年大炼钢铁运动中,曾在北山煤矿组建战地广播站一处,重点播送大炼钢铁中的战地新闻,翌年初停播。
  1959年,酒金两县合并,金塔县广播站建制撤销。广播业务由金塔公社中继站收转酒泉市人民广播电台播出的节目,大部分边远社队停播。
  1964年3月19日,中共金塔县委决定重新恢复广播站建制,并抽调人员,拨款三千余元,在县政府西南角修建房屋5间,于11月16日起开始呼号播音。本县广大农村又有了利用邮电线路传输的广播信号,喇叭架至生产大队(村)办公处。1966年和1967年县上自筹资金架设了通往金塔片7个公社的广播专线57杆公里,入户喇叭785只,4.7%的农户收听到了广播。
  1969年3月推广广播信号载波化,广播专线毁弃。1969年至1970年各乡(镇)相继建起广播放大站,扩大机功率最大者为550w,最小者为275w,总功率4550w。每站均配备机线员2人(合同工)。1978年至1979年,全站职工自己动手制做水泥杆,按原有线路架设水泥杆广播专线57.4杆公里,入户喇叭15245只,入户率达到76.7%。
  1983年,广播信号传输改为调频发射,建立了信号发射塔。塔高36米,桅杆高6米,输出功率50W,调频频率97.2兆赫。距县城78.3公里的天仓乡放大站亦能收到清晰的县站信号。县城用550W扩音机带高音喇叭9只,为市民播音。
  1984年,县站有国家职工21人,房屋3处,占地面积4498平方米,建筑面积510平方米。录扩音设备基本能保证正常业务活动的开展。农村放大站有亦工亦农合同工22人,通广播的村115个,占总村数的90.8%,生产队508个,占总队数的77.8%,通广播的农户14460户,占总户数的64%。乡至村队的水泥杆专线175杆公里,木杆专线207.4杆公里,合计382.4杆公里。县站辖乡(镇)放大站11个,广播服务门市部1处。1986年起对全县乡至村、社的广播专线进行了标准化整顿和建设。县政府为此召开了专门的整网工作会,并把广播网络建设定为文明村社考核验收的一项重要内容。各乡镇发动群众投工献料,花费现金24.1万元,购铁丝47.36吨,用三年时间实现了我县乡村广播线路标准化,经地区文化局检查验收发给了合格证书。同时实行了“线路承包,喇叭收费,人员招聘”的管理制体改革。使农村广播事业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1987年省厅投资配发县站GK84—1控制桌一台,1988年至1990年三年拨款11万元,县财政投资7万元,自筹资金6万元,于1990年4月动工,8月竣工,建广播电视办公楼1幢。建筑面积762平方米,耗资22万元。
  1978年以前本地广播新闻宣传不定期。自1979年以来,相继开辟了《本地新闻》《学科学》《为您服务》《时事政治学习》《农业科技》《经济信息》《生活顾问》《法律之窗》等8个专栏的自办节目。
  二、电视
  我县由于地处偏僻,经济文化落后,电视事业发展起步较迟。1979年商业市场始有电视机销售,个别机关单位购置了电视机,开始收看玉门电视台转播的电视节目。县文化馆售票让群众观看,继而个别市民家庭中也有了12英吋黑白电视机的收看活动。
  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文化生活的迫切需要,县政府于1981年拨款2.7万元,在广播站内建起金塔县电视差转台。发射塔由本县农机修造厂设计、制造、安装。塔高36米,桅杆高6米,差转机功率10W,覆盖半径5公里,接收玉门电视台发射的6频道信号,发10频道。1982年又新增差转机一部,功率50W,覆盖半径20公里,县城居民和附近乡镇农户可收看到本县差转的电视节目。
  1983年,广播信号的传播改为调频发射,因与电视信号同塔发射,信号互相干扰效果不佳,县财政又拨款3元,在工农街新建电视差转台一座,占地3000平方米;机房5间90平方米,发射塔为边宽50米拉线铁塔,塔高50米,桅杆高7米,新增50W彩色黑白兼容差转机一台,覆盖半径20公里。自此我县电视差转台可接收玉门电视台发射的6频道和8频道信号,发10频道和4频道两个频道的信号。播放时间为每日晚7时至11时,星期天和节假日全天播放。
  1985年甘肃省广播电视厅给鼎新片投资边宽50米拉线铁塔一座,塔高40米,桅杆高10米,1987年又投资给5米地面卫星接收机一部,拟建鼎新电视差转台,但由于资金和技术人员缺乏,故该台于1990年11月28日才开机播出,发射功率50W,覆盖半径7公里,转发卫星信号中央台一套节目,发10频道。
  1987年冬,县政府决定发动群众集资建立千瓦电视转播台。机关干部每人集资10元,有电视机的农户每户集资15元,共收集资金10.8万元。省厅投资6米地面卫星接收机一部。县电视差转台改称转播台。
  1989年,购买北京广播电视器材制造厂生产的1000瓦四频道彩色黑白兼容发射机一部,价值12.7万元,省厅又给我县投资G型自立铁塔一座,造价14.8万元,塔高55米,桅杆高30米,避雷针高3米,计高88米。桅杆上安装四层蝙蝠翼天线,并预留米波和分米波十字天线两个频道的位置。1990年9月18日千瓦台开机试播,有效覆盖半径50公里。金塔片7乡镇和国营生地湾农场均能收看到县转播台播放的电视节目,成为本县人民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
  1990年冬,县委县政府决定开办地方电视新闻节目,拨款21.4万元,购买了DXC3000APK型索尼摄像机一台,VO6800PS索尼录像机一台,V05850PS索尼录像机2台,TVC监视器2台,Rm440编辑控制器1台。1991年2月3日县人代会开幕,发布了我县第一条电视图像新闻。至年底共发布本县图象新闻270余条,电视广告80余条。
  我县电视事业起步虽迟,但发展快。八十年代初仅有机关单位和部分生产队农民群众集体的收看活动。1984年起,个别农户开始购买电视机,至1986年全县有3845户有了电视机,占总农户的18%。
  1990年全县农户中有电视机13010台,占总农户的50%,城镇市民有电视机4250台,占城镇总户数的95%。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二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金塔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农林牧渔和文化教育,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发展。在社会政治方面,金塔县经历了和平解放和新政府接管的过程,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等重要事件也有详细纪实。在经济发展方面,金塔县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了农林牧渔业和工商企业,对沙害治理和农机事业也有一定的经验。文化教育方面,金塔县拥有多所学校,传统戏剧和电影事业也有一定发展。这些文章通过回顾历史和纪实报道,展现了金塔县的发展历程和多样的文化与经济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俞兴海
责任者
王振业
相关人物
吴振瀛
相关人物
于次晨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