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林果业发展的一段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068
颗粒名称: 金塔县林果业发展的一段历史
分类号: S66
页数: 5
页码: 229-23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林果业发展历史悠久,解放前果园面积小且品种少。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但林果业发展仍然较慢。60年代开始兴起发展林果业,各公社开始建立果园,果园面积逐渐增加。70年代,果园数量和面积大幅增加,并且出现了一批育苗基地和果园管理好的单位和社队。为了解决缺乏苗木的问题,县上采取了建设育苗基地、培训技术人员、加强管理等措施。
关键词: 金塔县 林果业 发展

内容

金塔县林果业发展历史悠久。解放前,由于社会制度、自然条件和群众认识所限,仅在金塔县城、鼎新县(现鼎新镇)附近有几个老果园,面积有200多亩,多属富户人家所有。其它乡镇果园很少,在个别农户庄前屋后仅有一两棵杏树和酸果子树,且种类少、品质劣、价值低。至1949年,全县果园面积只有581亩,其中:梨、果树24亩,桃、杏树452亩,其它105亩。果品产量9.5万公斤,其中:梨果3200公斤,桃杏9.17万公斤。品种主要有脆花红果子、绵花红、沙果子、酸果子、甜冬果、长把梨、秋子、软儿梨、假李光杏、毛杏子、接杏子、毛桃子等。
  (一)
  20世纪50年代,农村减租、反霸、土地改革,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农业生产主要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1956年,国光苹果第一次在县园艺场“安家落户”,定植3亩、52株。1960年,全县果园面积达729亩,增加148亩,林果业发展非常缓慢。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金塔县才兴起发展林果业。1962年,时任县委书记杨兴盛大力倡导在每个生产队,用打土围墙的办法,定植一个3~5亩地的果园,各公社纷纷行动起来,由此掀起发展林果业的热潮。1965年底,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1265亩,其中:苹果树园18亩,梨树园130亩,桃、杏树园679亩,红枣树园40亩,其它林果园子398亩。1966年,大庄子公社率先在驻地附近定植果园8亩,并确定上八分、新八分、二截、三墩为重点果园建设大队。其中:上八分大队2队林业劳动模范马月图,在县园艺场技术人员黄树德的指导帮助下,先后定植苹果园105亩,在他的带动下,该大队1、3小队各建果园1个,面积21亩;新八分大队在1、2、3、4、5队和大队林场定植果园6个,面积52亩;三墩大队在1、2、3、4队定植苹果园5个,面积30亩。通过10年的发展,各公社以大队为基础,分别建起少的三五亩、多的十几亩甚至几十亩的果园,全县果园面积有了较大增加。1970年,全县共建起果园215个,面积达到2538亩,比1960年增加1809亩,增长2.5倍。同时也涌现出了三合公社谭家湾、头截、榆树沟、上新坝、天生场、古墩子等大队,鼎新公社及上元、进化、新西、新民等大队一批果园建设好的社队。为进一步推动果园发展,县上在三合公社、鼎新公社、大庄子公社及谭家湾大队等果园发展好的社队召开了现场会,组织县、社、大队、生产队四级干部参观学习,推广经验和做法,有效地推动了全县林果业的发展,各公社也先后树立起了一些果园建设先进典型。芨芨公社五爱大队林场,金塔公社金大5队,东坝公社小河口1队、下黑树窝大队、白疙瘩3队,古城公社头号4队、上东沟大队4、5队,西坝公社晨光大队5队等社队的果园各有特色,以及中东公社林场20亩葡萄,县园艺场麦芒滩、拦河湾定植360亩果园,国营潮湖林场场部和1、2、3站150多亩果园,县良种场场部30多亩果园等都具有一定规模,很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
  (二)
  金塔县发展集体果园初期,建园苗木和接穗主要从外地调运,由于缺乏经验等种种原因,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是从兰州以东调来的苗木不适应或适应性很差,成活率低;二是不会包装,或从汽车、火车上卸下后,不及时进行埋压处理,使树苗晒干,成活率不高,有时调来的树苗已成干烧柴;三是调来的树苗多为淘汰品种,不但上当受骗,还浪费了资金、人力和土地。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育苗、嫁接无优良籽种和接穗,技术不过关及一些社、队定植果园不建园墙、无人管护等实际,县上通过采取建设育苗基地、培训技术人员、加强管理等办法,使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在育苗基地建设上,县林业局、林业技术推广站每年定点在本县收购酸果籽、桃核、杏核,从外地选调杜梨、酸枣等籽种,确定县园艺场、潮湖林场各站和大庄子公社上八分、新八分、二截2队,三合公社榆树沟4队、谭家湾大队,鼎新公社上元4队,芨芨公社五爱林场,双城公社永联1队、东岔3队,中东公社下五分林场,西坝公社林场等有技术人员、会育苗嫁接、果园管理好的单位和社队为果树育苗基地,并聘用了会管理、懂技术的群众为技术骨干,进行果树的育苗嫁接,达到成品苗后分给各公社、大队定植果园,逐步解决了发展果园缺乏苗木的问题。
  在技术培训上,县上每年春秋季两次选点进行现场嫁接、修剪果树技术培训,组织社队干部和农民技术员参加,少则30~50人,多则200~300人;县上在召开“三干会”、“四干会”时,还安排林业技术员讲解果树育苗、修剪、嫁接、越冬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管理技术;各公社在每年的春秋季节对大队、生产队干部和农民技术员进行集中培训。1976年4月,县上邀请酒泉地区农科所果树专家马贞来金塔县讲课,并进行修剪技术指导,还组织参训人员在县园艺场果园内进行了现场培训,每人修剪一棵树,剪完后逐个评论鉴定。县林业系统高振寰、汪仁祥、张义才、余积荣、陈树实等技术骨干,常年深入大队、生产队指导帮助育苗、嫁接、整形修剪果树,并把解放前和20世纪50~60年代定植的一些酸果子、沙果子等老果树改造嫁接成红、黄、青香蕉和国光等新品种,使老树三年就结了果。
  在果园管理上,由于各级领导重视,技术员精心指导,建起果园的社队,都采用打土墙、栽树墙、扎刺墙的办法,围起了园墙,有效防止了春天建果园、冬天被畜啃而导致树木死亡问题的发生。同时还推广了一些社队果园管理的好经验,并选择一些有技术、爱园林的老农长期管护果园,有效促进了果园发展。
  在品种上,通过采取从外地引种和本县育苗、嫁接等方法,使适应性强、品质好、耐贮运的新品种逐年增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这一时期,苹果品种有黄香蕉、青香蕉、红元帅、国光、红玉、夏里蒙等,梨品种有鸭梨、早酥、庆阳梨、冬果梨、苹果梨、砀山梨、锦丰梨、巴梨、什不知等,杏子品种有接杏子、大李光、小李光、假李光、甜毛杏等,桃子品种有鹰嘴桃、小蜜桃、李光桃、油桃等,葡萄品种有无核白、马奶子、黑珍珠等。这些品种陆续从外地引进种植,面积逐步扩大。后来,县林业局、林业站及潮湖林场、园艺场又引进、试验、推广了一些新品种,如苹果有新红星、红富士、首红、乔纳金、秦冠等,葡萄有龙眼、巨峰、凤凰51号、白羽等,梨有库尔勒,桃有白凤、大久保,红枣有新郑、鸣山大枣等,果品质量有了进一步提高。后来好多品种逐步被淘汰。
  (三)
  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期,全县以公社、大队、生产队为主发展集体果园。1981年,全县果园达到683个、面积7175亩,其中苹果园1683亩、梨园1395亩、桃杏3724亩、葡萄298亩、红枣75亩,年产量85.83万公斤。定植面积比1970年增加4637亩,果品产量增加74.15万公斤,分别增长1.8倍和6.35倍。1983年实行“大包干”后,鼓励私人栽植果园,林果业发展不断壮大。据调查,金塔、三合、东坝、大庄子、中东、鼎新、双城等乡镇,95%以上的农户庄前屋后都有一个果园;古城、西坝、芨芨、天仓等乡由于农户居住条件所限,80%的农户庄前屋后有果园。农户果园面积少的有2~5分地,多的2亩以上,有个别农户达到5亩。同时,在县城一些条件好的单位如县城建局、财政局、林业局、水电局、畜牧局、县中学、金塔乡中学和县供销社等单位也陆续定植了30亩、50亩、100多亩面积不等的果园。截止1989年,全县发展果园15151个,面积达到35606亩,分别是1970年的69.5倍和13倍。全县近2万户农户发展了庭院经济,定植了果、梨、桃、杏、葡萄和红枣等品种。当年全县果品产量达到238.94万公斤,比1970年增加169.8万公斤,增长了3倍。除自食外,大部分还销往外省市县。进入90年代,在稳步发展的同时,通过高接换优技术,对品质差的老果园进行品种更新换代,果品质量大大提高。2000年底,全县果园面积达到44339.4亩,果品产量达到1710.42万公斤。林果业的发展,不仅满足了人们的需求,丰富了城乡市场,还成为一段时期增加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七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金塔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农林牧渔和文化教育,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发展。在社会政治方面,金塔县经历了和平解放和新政府接管的过程,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等重要事件也有详细纪实。在经济发展方面,金塔县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了农林牧渔业和工商企业,对沙害治理和农机事业也有一定的经验。文化教育方面,金塔县拥有多所学校,传统戏剧和电影事业也有一定发展。这些文章通过回顾历史和纪实报道,展现了金塔县的发展历程和多样的文化与经济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魏占荣
责任者
高振寰
相关人物
汪仁祥
相关人物
张义才
相关人物
余积荣
相关人物
陈树实
相关人物
杨兴盛
相关人物
马月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