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渔业的昔与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059
颗粒名称: 金塔渔业的昔与今
分类号: S9
页数: 4
页码: 220-22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渔业的昔与今的情况。其中包括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解放前渔业概貌、建国以来的渔业发展等。
关键词: 金塔县 渔业发展 今昔对比

内容

一、发展渔业的有利条件
  金塔县位于河西走廊的北部边缘,居讨赖河、黑河下游,海拔在1130米~1900米之间。境内土地资源丰富,不仅是理想的商品粮基地,而且也是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
  金塔属温带干旱气候,冬冷夏热温差大,气候干燥降水少,蒸发强烈日照长,具有典型的大陆气候特点。年平均气温8.O摄氏度,日照总时数3193.2小时,总辐射量为153.O千卡/cm2,有利鱼类生长和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
  据省渔业区划办公室1985年对解放村水库水质化学分析得知,水温为6.7~21.3℃,PH值为8.4,溶解氧为7.7毫克/升,总硷度4.06毫克当量/升,总硬度22.0德国度,离子总量0.36克/升,养鱼条件比较理想。从生物资源看,全县13座水库除鸳鸯池灌区3座水库属贫营养性外,其他水库都在田园、草地附近,许多植物腐烂,丰富了水中的有机质,并且地面径流缓慢,营养盐和有机质不易流失,加之水库、塘坝中黑叶轮藻、马来眼紫菜等水生生物丰富,水生维管束植物0.3~0.5公斤/㎡。除此以外还有大量的湖螺软体动物及昆虫、幼虫、虾等,都对渔业生产有利,宜淡水鱼养殖。
  金塔水源赖祁连山融雪和地下泉水流溢渗补给。据1985年初步调查,境内共有水面61712亩,其中水库水面57412亩,占总水面的93%;塘坝3000亩,占总水面的4.9%;池塘1300亩,占总水面的2.1%。全县可利用养鱼水面约12000亩,相对而言,养鱼水资源比较丰富。另外,我县还有大片盐碱地和沼泽地,都有利于今后改造利用,发展水产养殖。
  二、解放前渔业概貌
  据1974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金关发掘的鱼网、网梭和网坠,证明汉代当地驻军就有捕鱼作业。明代《肃镇志·物产》中载:“无麟鱼、黑黄色,有黑点无鳞,各卫俱有。”“而黑河、讨赖河、会水湾、鸳鸯池、花城湖均有出产。”又据清代乾隆二年(1737年)肃州分巡道黄文炜所修《重修肃州新志·物产》记载:“鲤、鳝、少、卿,毛目、鸳鸯池泽多产之,大者可一斤。无鳞鱼,多产湖泊中,黄白色,煮食有泥气。”“以上鱼类,镇夷黑河中,多鳝,白条;肃州湖泉中,多鲤。”可见当时本地就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另据民国《金塔县志·物产》记载:“鲤、鲫,鸳鸯池、花城湖各塘多产之。”鸳鸯池水库建成后,鱼就相当多,庄稼地一浇水,到处可见。由于当时人们没有食鱼习惯,加之信仰宗教的群众较多,不少人忌食“五大荤”(既天雁、地鱼、耕牛、战马、家犬),本县均为季节性河流,无固定水源,冬天又比较寒冷,一些鱼种无法越冬,因此影响了渔业生产的发展。
  三、建国以来的渔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县的渔业才焕发了青春。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将近30年的时间里,渔业生产经历了认识、起步、探索、徘徊、发展的阶段,总结了教训,积累了经验,为大发展创造了条件。
  从1949年到1967年,是我县渔业的认识和起步阶段。由于党和政府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宣传,加上沿海籍干部职工陆续调来金塔工作,人们对鱼类有了一定认识,限于条件,仍处在自然湖泊、塘坝零星捕食的起步阶段。
  1968年到1978年,是我县渔业的恢复和试验阶段。也是我县自然鱼量较多的时期,渔业生产和水面利用才得到人们的重视,鸳鸯池水库开始有目的地捕捞。1974年,我县首次从湖北调进鱼苗20多万尾,投放到鸳鸯池水库试养。由于缺乏人工养鱼的经验,没有专门技术人员,有放无养,有放无收。1976年到1978年期间,我县又从外地购进大量鱼苗,陆续投放到解放村、鸳鸯池、北河湾水库进行人工养殖,但由于品种单一,管理粗放,加之当时无专门管理机构,也无专人负责,致使我县渔业生产处于徘徊不前的状况,产量甚微,效益较差。
  四、渔业生产现状
  1985年以来,根据国务院“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要求,我县坚持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的原则,以《渔业法》为准则,以市场需求为动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有利条件,开发资源,挖掘潜力,使渔业生产出现了从未有过的新局面。
  养鱼技术有了新的突破。一是1986年鲤鱼人工孵化获得成功,扭转了我县长期养鱼依靠外省鱼苗的局面。截至1994年,人工孵化鲤鱼苗共达735万尾,为我县鱼种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二是1990年到1993年,解放村水库承担了河西地区盐碱沼泽高产养鱼试验课题,取得了成功,有30多亩养殖水面亩产达到350公斤,并总结出了“水、种、饵、窟、混、轮、防、管”8字精养方法,为全县养渔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苗种培育方面,试验和推广了大鱼种的池塘分批培育、自然坑塘培育和空运搭配培育的方法。止1994年全县共建立培养鱼种场4处,培育大规格鱼种614万尾,投放鱼种1490万尾。
  饲料配制方面,试验和推广了各种规格的颗粒精饲料以及发酵牛、猪、鸡粪和高产牧草等植物性粗料的利用。
  捕劳方面,试验推广了轮捕轮放、捕大留小和多级轮养的方法。
  综合养鱼生态工程方面,试验和推广了鱼—鸡、鱼—猪、鱼—草结合,正向着鱼畜配套、高产高效、规模经营、全面发展的方向迈进。
  养鱼水面、鲜鱼产量和经济效益逐年扩大与提高。1994年养鱼水面发展到7376亩,其中水库养殖水面6300亩,池塘601亩,塘坝475亩;鲜鱼产量达81吨,年收入64万元。全县养鱼户发展到21户,涌现出解放村水库、天仓北河湾水库、双城焦家大湖水库、芨芨清河湾水库等超万元的集体和一些年收入近万元的个体养鱼户。全县已建成连片高标准池塘面积近百亩的养鱼基地4处。
  为了加快我县渔业发展,加强渔政管理,金塔县于1984年成立了渔业公司,1985年7月改称金塔县水产工作站,系科级事业单位,隶属县水利局领导。从1984年至1994年的10年中,水产站共举办了16期养鱼培训班,参加学习的水库职工和养鱼户共260多人次,送省外培训8人次,省内培训7人次,这些人员经过培训,已在渔业生产中发挥着骨干引导作用。
  (本文作者系金塔县水利局水产工作站干部)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三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金塔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农林牧渔和文化教育,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发展。在社会政治方面,金塔县经历了和平解放和新政府接管的过程,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等重要事件也有详细纪实。在经济发展方面,金塔县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了农林牧渔业和工商企业,对沙害治理和农机事业也有一定的经验。文化教育方面,金塔县拥有多所学校,传统戏剧和电影事业也有一定发展。这些文章通过回顾历史和纪实报道,展现了金塔县的发展历程和多样的文化与经济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新春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