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沙系分布与沙害治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053
颗粒名称: 金塔沙系分布与沙害治理
分类号: P941.73
页数: 6
页码: 210-21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北部边缘,因地理位置、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风沙危害严重。金塔县采取了多种治理措施,包括人工压沙、造林等,截至1994年底已完成人工压沙3.1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1.3万亩,绿洲内森林覆盖率达到14%。
关键词: 金塔县 沙系分布 沙害治理

内容

金塔县位于河西走廊中段北部边缘,居讨赖河、黑河下游。由于深处内陆,临近荒漠,降水量少,灌溉水源不足,素以干旱缺水著称,属于典型的干旱荒漠地区之一。境内植被稀疏,风大沙多,危害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制约经济发展。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述金塔沙系的形成、分布、危害和治理情况。
  金塔沙系的主要成因
  地理位置临近沙源。本县地处蒙新荒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县境内东、西、北三面被流沙包围,成为干燥多风的广阔地带。流沙随风飘荡,除大量侵袭戈壁、荒滩和绿洲外,还形成流动、半固定、固定的许多沙丘。
  植被稀少促使沙化。本县境域内缺林少树,植被稀疏,林木植被覆盖率仅为县境总面积的1%。大片戈壁、石质山地失去保护,地表裸露,旷日持久,风蚀严重,逐步风化形成沙质,借助风力,开始流动,形成沙源。
  经济活动带来沙化。多年来,随着人们不合理经济活动的频繁发生,滥垦、滥牧、滥伐、滥采、滥挖的现象不断加剧,使绿洲内外稀疏的天然林木和沙区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县境内的梭梭、胡杨、红柳、花棒、白刺和沙拐枣的分布面积逐年减少,有的甚至频临绝境。勉强残存下来的也生长不良,防护作用显著降低,使原来受到保护的地表暴露出来,遭到流沙的侵袭。有些固定、半固定沙丘已被挖破,流沙又重新开始移动,形成沙区。
  气候干旱引起沙化。由于大气干旱,年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地表水源不足,地下水源得不到补充,水位逐年下降,旱象严重,水分失调,使风沙沿线固定的流沙又开始流动,与老河床、旧渠道的就地起沙连成一片,形成新的沙源。
  金塔沙系与沙区分布
  本县属于一级区的干旱荒漠地带流沙入侵及固定半固定沙丘活化区和二级区的沙漠化强烈发展区。沙漠总面积1800多平方公里,折合270余万亩,占全县总面积的9.6%。
  据资料记载和县林业部门多年的勘察,县境内流沙区分布于金塔绿洲和鼎新绿洲两个地区外围。
  金塔绿洲的外部有三条沙系,各自形成沙区。
  第一条是从县境西南与玉门市花海沙区接壤的芦草井子起,经沙枣园子、白水泉到解放村水库止,长约75公里,宽约5至7.5公里,折合面积60万亩左右,沙丘比高5~10米。
  第二条是从西坝乡西移村以西的镇朔墩起,经西移、西红、二分,中东镇的下四分,古城乡的新沟、旧寺墩、下东沟,东坝乡的下黑树窝、三下,大庄子乡的上八分、牛头湾并延伸至火烧墩止,长约48公里,宽约0.75公里至3公里,折合面积10万亩左右,沙丘比高3~8米。
  第三条是从金塔乡的边沟村向东北延伸到芨芨乡的夹墩湾村止,长约40公里,宽约10至12.5公里,折合面积60万亩左右,沙丘比高3~10米。
  鼎新绿洲的一条沙系南起双墩湾,北至白墩子东梁,西至苇坑泉,东到三个井和大山口,宽约25公里,长约130公里,折合面积48万多亩,属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南部沙丘比高50~100米。合黎山大部被埋压。
  以上沙系的沙丘主要分布在县境西南部白水泉、西北部的明沙窝、中部的东沙窝和东部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形成全县四大沙区。主要风沙口415个,直接受风沙危害的有10个乡镇、56个村、172个村民小组。
  风沙危害
  金塔深居内陆,年降水量仅有59.9毫米,而蒸发量却达2538.6毫米,形成干燥的气候条件。县境四周又被流沙戈壁包围,所以大风来临时常夹带沙暴(能见度<100米)和浮尘天气。8级以上大风日数年平均达32.1天,最多年份(1971年)达51天;历年沙暴日数平均为27天,最多年份(1977年)为43天;浮尘日数平均为47.1天,最多年份(1959年)为131天。所以,干旱和风沙给本县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一定的不利影响。解放前,农民有“黄风黑浪全是沙,风吹沙起不见家,房屋被沙埋,农田被沙压”的说法。据《金塔县志》记载:民国七年(1918年),旧寺墩、岔河坝等地埋压农田数百亩,迫使32户农家,125人外出谋生。民国十四年(1925年),据县长黄凤梧向省政府的报告称:近年来,风沙压地成灾,全县被沙压而永久不能复垦地8033.2亩。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金塔县沙压地亩成灾,户西被沙压地500亩,夹墩湾被沙压、水冲地700亩。营盘被沙压、水冲地460亩,天仓被沙压、水冲地1400亩。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金塔黑树窝、燕麦湾、柴门子、上四沟等地被沙压不能耕种地1204.02亩。1949年,金塔气候干燥,风沙常起,全县被沙压耕地2153.23亩。
  沙害治理
  中共金塔县委、县人民政府和历届党政领导,根据本县风沙危害严重,治理难度较大的特点,除运用多种形式,搞好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治理风沙和造林绿化的认识外,还认真贯彻全社会搞治沙,全民搞造林绿化的方针,组织动员城乡上下各行各业协同作战,保证了治理规划和措施的顺利实施。截至1994年底,全县已完成人工压沙3.1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21.3万亩,绿洲内森林履盖率达到14%。1990年我县被国家林业部评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主要治理措施是:
  1、划定封育区,保护沙生植被。在金塔绿洲外围的沙漠戈壁,生长着不少适应性较强的植被群落,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天然资源。封护天然沙生植被是投资少、见效快、扩大植被覆盖的一项重要途径。多年来,根据本县沙生植被分布的特点,本着先近后远、先易后难的原则,县政府划定沙枣园子、牛头湾、白水泉沙系、明沙窝沙系和绿洲内部等5个封育区,计划封育总面积93.27万亩。截至1994年底,已封护58万亩,其中绿洲内封护18万亩,有成林希望的面积达17万亩。综合平均覆盖率达30~50%,比封育前提高15~20%。在流沙前沿初步形成一条绿色保护屏障。
  2、营造农田防护林,减轻沙害。多年来,本县广大干部群众把治沙和营造农田防护林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结合“三北”(东北、华北、西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开展和农田基本建设工程的实施,按照“水跟田走,林跟水走”的原则,坚持统一规划,适地适树,渠路田林配套的做法,坚持不懈地营造农田防护林。截止1994年,全县营造农田防护林13.74万亩。其中,渠路林3.1万亩,先后绿化干、支、斗渠1487条,总长度1718公里;县、乡、村、组四级公路造林353公里。绿化居民点800多个。防风固沙林10.64万亩,建立基干林带2条,总长40公里;支干林带5条,总长144公里。绿洲内基本形成片、带、网和乔、灌、草结合的防护林体系,使全县28万多亩农田受到有效的保护,对改善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实现粮食连续多年稳产高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突出重点,治理风沙口。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十多年来,在县委、政府直接领导下,县乡统一组织,集中力量,集中时间,以乡或村为单位,采取土埋沙丘、环丘造林、设置沙障、前挡后拉等因地制宜、灵活多样的办法,坚持治沙造林,治理风沙口,控制流沙的移动和侵袭,部分村组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可喜景象。大庄子乡新八分村,过去林木稀少,风沙危害非常严重。从1974年起,坚持治理村西部和西北部的风沙口,16年来封育天然植被1500亩,土埋沙丘600亩,丘间低地造林1500亩。由于实行综合治理措施,收到明显的防治效果,使靠风沙前沿的地带形成一条绿色固沙屏障。
  建于1970年的本县解放村水库,处于白水泉沙系东部尾端,每年冬春两季,在强劲的西北风作用下,大量流沙长驱直入,沉积库区,使有效库容连年减少。据中科院兰州沙漠所和水利设计院测定,每年进库沙量多达29万立方米,相应减少库容29万立方米,保灌面积也减少1500多亩。建库至今,仅进库流沙造成淤积达580多万立方米,占总库容的14.6%。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库区的沙害治理,从1987年开始,组织动员鸳鸯灌区7乡镇群众和县城机关干部、学生,开展对危害水库的沙害治理,至1995年的9年时间内年均参加治沙人员1.8万多人,共花费劳动工日33.7万多个,动用车辆、机械2.17万多台次,调运柴草556.1万多公斤,移动土石方14.62万立方米,埋压沙丘5586亩,栽插风墙8.8万多米,使库区西北侧3公里以内的流沙初步得到了控制,缓解了流沙进库带来的侵蚀。
  4、加快经济林建设,提高治沙造林效益。针对治沙造林直接经济效益低的实际,全县坚持“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和落实10年治沙工程规划,坚持生态和经济效益并重,实行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原则,及时调整内部结构,合理安排生产布局,以国营和乡村林场为依托,选择水肥、土壤条件较好的宜林沙荒地,开发利用,集中发展经济林,走上生态经济的新路。潮湖林场位于风沙前沿,在管理好万亩人工林和天然林的同时,开发沙荒地,先后建果园1650多亩,已挂果面积800亩,1994年果品产量达10万公斤,收入27.9万元,早酥梨、锦丰梨已远销到省内外,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全县发展和壮大林业经济创出了一个好的开端。
  (本文作者系原金塔县林业局党委书记)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三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金塔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农林牧渔和文化教育,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发展。在社会政治方面,金塔县经历了和平解放和新政府接管的过程,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等重要事件也有详细纪实。在经济发展方面,金塔县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了农林牧渔业和工商企业,对沙害治理和农机事业也有一定的经验。文化教育方面,金塔县拥有多所学校,传统戏剧和电影事业也有一定发展。这些文章通过回顾历史和纪实报道,展现了金塔县的发展历程和多样的文化与经济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振寰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相关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