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农机事业发展概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051
颗粒名称: 金塔县农机事业发展概述
分类号: S22
页数: 4
页码: 202-20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在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的情况下,开展旧式农具的改革和新式农具的推广。1953年推广了新三耧,1954年开始推广步犁和双轮双铧犁,1955年进行解放式水车等农具的试验推广,1956年使用农用动力机械和棉花加工机械,1958年开始使用拖拉机进行犁地、耙地、播种等作业,1960年代开始推广使用架子车,1970年代基本实现粮油加工机械化。到1990年代初,全县拥有各类磨粉机、碾米机和油料加工机械等农具。
关键词: 金塔县 农机事业 发展概况

内容

解放初期,金塔县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生产工具普遍使用的是当地劳动人民祖祖辈辈沿袭下来的结构简单、粗糙笨重、性能很差的老式农具。如老式犁头(俗称二牛抬杠),犁深一般只有10厘米,俗有“犁没三寸深”之说,日耕地3亩以下。播种主要采用老式摆耧,日播种5~6亩。打碾主要用马、骡、驴、牛等役畜牵引石磙进行。米类加工用石碾,面粉加工用石磨。一个五口之家,每月磨面一般需劳动5~6天时间。运输主要靠木轮大车和骆驼。1933年全县有木轮大车1921辆。四十年代后期,本县又陆续使用胶轮大车(皮车)。其性能较木轮车方便,载重量也大于木轮车。此时的木轮手推车主要用于厩舍积肥和平整土地。提水工具主要是柳条编制的柳斗,每次提水10~15斤,为了省力也有在水井旁架设桔槔(俗称握杆)或辘轳的。棉花加工主要用手摇拧子(即人力轧花机)和弹花弓。
  为了迅速发展农业生产,尽快提高农民的生产率和生活水平,党和政府领导农民在完成土地改革之后,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兴起,政治上和经济上翻身作主人的广大农民,感到简陋笨重的旧式农具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开始向科学技术进军,开展了旧式农具的改革和新式农具的推广。
  1953年县上推广了康明儒改装的新三耧。亩下种量增加了31%,亩产量提高了18%。到1957年金塔片各乡共推广使用新耧769张。后来经过不断改进,目前个别农户仍有使用。
  1954年开始在本县推广5寸、7寸步犁和双轮双铧犁。步犁与旧式犁相比,犁铲由三角形改为梯形,并附有限深轮。到1957年全县已推广步犁4464部。双轮双铧犁因需三头健壮的牛才能拉动,到1957年只推广了347部。由于步犁不能翻转和双轮双铧犁的笨重,后被能够左、右翻转的山地犁所取代。1983年全县拥有山地犁7089部。
  1955年本县先后进行了解放式水车、马拉播种机、马拉摇臂收割机的试验推广。在同等条件下,播种机播种小麦比耧播增产10~12%,目前除少数使用畜力播种机外,大部分使用由中、小型拖拉机牵引的播种机。播种机按播行的不同分为5行、7行、12行、16行等几种。机引播种机的推广,使小麦播种期由原来的30天左右缩短为10天左右,春耕大忙变得不慌不忙。马拉摇臂收割机在推广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现已淘汰。
  1956年甘肃省水利厅等单位先后给本县投放5马力立式锅陀机4台,供生地湾农业合作社和三金乡金大农业合作社等地打井抽水使用。这是我县历史上第一次使用农用动力机械。
  1956年10月,县棉花加工厂购置上海柴油机厂生产的4110型40马力柴油机一台,为该厂的10台皮辊轧花机作动力,开创了我县棉花加工使用机械的新开端。
  1958年甘肃省农机局先后给我县调入罗马尼亚产“尤特兹—2”(UTOS一2)轮式拖拉机一台,匈牙利产“狄梯413”(DT413)链轨式拖拉机一台,捷克产“热特—35”(E—35)轮式拖拉机一台及其配套的48行播种机、三铧犁、五铧犁、41片圆盘耙等农机具7台,投入生地湾农业合作社使用,犁地、耙地、播种首次使用拖拉机。几千年来劳动人民“耕地不用牛”的幻想变成了现实。为了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1961年3月,酒泉市国营拖拉机站在金塔设立机耕队,为本县开展代耕作业。1963年11月,由于人员精减,撤销了金塔机耕队。1965年酒泉地区将酒泉市国营拖拉机站的铁牛—40轮式拖拉机一台,热特—25A轮式拖拉机3台,热特—25K乾式拖拉机一台,东方红一54链轨式拖拉机一台下放本县,省上投资热特—25拖拉机2台,建立了金塔县国营拖拉机站。1966年6月,中东、西坝、古城三个乡镇(原名公社)也分别购置东方红—28型轮式拖拉机一台,使农机化事业由国家办发展到了集体办。随着农机事业的发展,1969年国营拖拉机站撤销,全县11个乡镇均成立了拖拉机站。
  从六十年代初开始,全县又大力推广使用架子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架子车已代替了木轮手推车和木轮大车。胶轮大车在这期间也有了较大发展。至1990年全县有架子车25136辆,胶轮大车2871辆,共计28007辆,平均每户1.04辆。
  从六十年代中期开始,本县农村农副产品加工开始采用机械作业。经过广大农民群众的不懈努力,七十年代已基本实现了粮油加工机械化。磨粉机代替了石磨,将大批妇女从繁重的家务劳动中解放了出来,至1991年全县已有各类磨粉机614台,碾米机65台。油料加工在五十年代以前都以土法手工榨油,出油率一般只有25%左右,到了七十年代推广机器榨油,各公社相继办起了机械榨油厂,出油率提高到33~34%。1991年全县已有榨油机25台。饲草用粉碎机加工已普及全县,现已有饲料粉碎机669台,为发展畜牧业生产提供了便利条件。六十年代末期,手扶拖拉机及其配套农具也开始推广使用。尤其在麦场上打碾作业,充分显示了它的威力。原来一个生产队的小麦打碾完毕需摹40~50天的时间,有了手扶拖拉机后只需10~15天的时间就全部颗粒归仓。
  到了八十年代初,拖拉机已发展成为乡、村、队三级经营。1982年全县集体经营拖拉机1043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64台,小型拖拉机779台。1983年以来,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村的推行,集体经营的拖拉机陆续下放给农户经营,机械生化由公办变成了民办。一度时期,由于国家在贷款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扶持,农民竞相购买拖拉机,使农机具拥有量迅速增加。1990年底,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79台,小型拖拉机2301台。其中个体经营各种类型的拖拉机2606台,占97%;有农用汽车26辆,其中个体经营52辆,占83.9%。农业机械总动力已达67819千瓦,平均每千瓦负担耕地4.1亩,每9.7户农民拥有一台农用机动车。全县有耕作机械3844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30台,收获机械126台,场上作业机械1002台,机动喷粉喷雾器97台,畜牧机械705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746台,农用水泵991台;半机械化农具60916台(部、辆)。农业机械化程度有了很大提高。农副产品加工、提灌、打碾、农田运输等方面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年完成机耕地29.55万亩,机播21万亩,机收面积达到了3.68万亩,机械铺膜面积达到了0.32万亩。在田间药物喷洒、种子精选、玉米脱粒、扬场、玉米烘干、籽瓜取籽等领域的机械作业项目也已在推广和试验之中。全县农机管理服务机构也得到了进一步建立健全,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农机管理、监理、修理、供应、培训、推广等配套成龙的体系。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二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金塔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农林牧渔和文化教育,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发展。在社会政治方面,金塔县经历了和平解放和新政府接管的过程,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等重要事件也有详细纪实。在经济发展方面,金塔县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了农林牧渔业和工商企业,对沙害治理和农机事业也有一定的经验。文化教育方面,金塔县拥有多所学校,传统戏剧和电影事业也有一定发展。这些文章通过回顾历史和纪实报道,展现了金塔县的发展历程和多样的文化与经济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赵得昌
责任者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