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林业发展的几个时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040
颗粒名称: 金塔县林业发展的几个时期
分类号: S7
页数: 6
页码: 189-194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林业发展的几个时期的情况。其中包括恢复探索时期、受挫调整时期、徘徊和稳定时期、全面发展时期等。
关键词: 金塔县 林业发展 时期

内容

本县地处两河(讨赖河、黑河)下游,历来干旱缺水,虽有地下水源,但因过去水利设施不足,生产方式落后,无法提取灌溉,旱灾频繁,致使林业生产发展缓慢。明清时期县境内多以天然胡杨(俗称梧桐)、梭梭、红柳等树木为主。据史料记载,人工林的种植最早开始于清光绪五年(1879年),左宗棠进驻肃州,教民多种树木,广植桑柳。为唤民众,先命守军在驻地植柳并发桑籽于民,颁有劝民种树歌。当时受灌溉条件的制约,桑柳树的种植只能以零星栽植居多。由于地下水位高,桑树多种于庄前屋后,保护较好,成活容易,柳树根系发达能直接吸取地下水分而保活。数年后根深叶茂,浓荫蔽日,出现了西城古柳,成为金塔的八大景观之一。有诗文颂之,且存志载。后随种植业的发展,农业生产的逐渐推进,垦区面积不断扩大,人工林也始有进展。柳、杨、桑、槐、榆、桃、杏、梨、果等树木,随着移民的迁居由东向西传于金塔,在城乡种植。不少地方因树而成名,如:大柳林、榆树沟、黑树窝等地名的出现就是明显的例证,民(农)闲时期(节),虽也提倡种树,但因广大农民因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人工林发展缓慢,天然林木屡遭破坏,风沙危害严重,土地荒漠化加剧,大片农田被流沙吞没。1949年,全县林地面积仅有1703亩,森林覆盖率只有0.52%,林业总产值仅有0.1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0.0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金塔县委和政府始终将林业生产放在首位,把治沙、治碱、治水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领导全县人民,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懈努力,通过防风固沙,植树造林,使金塔林业建设和环境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到1990年全县已保留国营林场1处,治沙研究试验站1处,林业技术推广站1处,并建立了乡镇林业工作站11处,天然林管护站2处,乡村林场98处,封育面积达40万亩,其中成林面积15万亩,人工造林保存面积14.16万亩,人工埋压沙丘面积累计达到1.62万亩,固沙造林面积累计达到6.28万亩,有林面积已达34.72万亩,其中经济林3.53万亩,耕地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绿洲内森林覆盖率达到12.4%,造林绿化总计面积占宜林地面积的21.8%,达到全国平原绿化县标准,受到国家林业部和全国绿化委员会的表彰奖励。由于固沙造林和农田防护林面积的扩大,防护效果显著提高,减轻了风沙危害,保证了农作物的大幅度增产,粮食连年丰收。概括建国后全县林业建设的发展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一、恢复探索时期
  勤劳朴实的金塔人民,在长期与风沙和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历经千辛万苦,深切体会到防风固沙保护植被的利害关系,养成了素爱植树造林的优良传统,尤其对用材和经济价值较高的杨树和果树更是偏爱倍至,甚为精心培育。
  1950年至1957年县委和县政府为尽快恢复历史遗留的林业创伤,发展林业生产,主要领导在每年植树季节亲自深入乡村和沙区带领干部群众,坚持林跟水走,结合防风固沙,开展插柳护渠,保护风沙植被的指导方针,开展压沙和植树造林。仅1952年全县就治理沙害25处,面积达988亩,恢复耕地639亩,使6691亩农田和12条水渠免受沙害,使121户农民重新获得了庄田。几年来共植树119.7万株,主要树种多以毛柳为主。封沙育草4.7万亩。中共金塔县委第一任书记马能元同志为金塔的沙害治理倾注了不少心血。他亲自带领干部,走乡串户,调查研究,总结经验,首创了“土埋沙丘、环丘造林、平沙站队、固沙造林、封滩育草、栽插风墙、设置沙障、前挡后拉”等有效治沙方法,在全县和省内推广,效果显著。从此吹响了金塔人工治理沙害的战斗号角,揭开了大力植树造林征战沙害的历史序幕。
  二、受挫调整时期
  1958年至1962年,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的干扰,许多违反科学规律的观点相继出现,加之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使林业建设不仅蒙受损失,而且遭到破坏。人民群众中兴起的植树造林的积极性受到冲击,林业生产水平连续下降。1959年至1961年的三年间,林业生产几乎处于停顿状态。1959年全县造林面积实际完成5千亩,占计划的20%,却夸大为2万亩上报。当时普遍出现造少报多、造林保存率低的现象。1962年由于群众生活困难,情绪低落,对造林绿化缺乏信心,通过反复的思想发动和行政手段,当年全县造林只完成1925亩,仅为正常年份的10%,使大片封护的天然林木和植被受到人为的毁坏,流沙重新移动,农田受到侵袭。为了保护林木资源,大力发展生产,1962年县人民委员会颁发《护林防沙布告》,制止了乱砍滥伐,鼓励群众植树造林,使林业生产的发展开始回升。全县造林面积由1963年的1979亩增加到1965年的8145亩,增长4.1倍,四旁植树由1962年的73.5万株,递增到了301.99万株,三年增长近4倍。虽然营造树种以沙枣树为主,但通过调整,总结了经验,吸取了教训,使全县林业生产开始走上了正确的发展轨道。
  三、徘徊和稳定时期
  1966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文化大革命”,各级林业机构普遍撤销,科技人员下放劳动,机构陷于瘫痪,使林业建设遭受了不应有的损失,生产徘徊不前。由于“四人帮”极左路线的干扰,使种植业的比例失调,林业生产水平又有下降。据1973年至1975年的统计资料分析,全县连续三年没有完成下达的计划任务。总计造林面积仅有5129亩,比“文革”前的1965年的当年造林面积还少了3016亩,下降36%,四旁植树合计株数也比1965年当年完成数减少108万株。1975年,随着“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极左路线错误开始纠正,乡村林场普遍建立,使全县林业进入稳定发展时期。以杨树为主的集体造林和农田林网开始出现,加快了防护林建设和四旁绿化的步伐。从树种结构看,四旁植树中杨树占81.7%,毛柳占1O.1%,沙枣占4.9%,榆树、柳树及其他树占3.3%,为林业振兴和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全面发展时期
  1978年以后,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尤其是金塔被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重点县以来,通过一期和二期工程,使全县林业建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取得了显著成效。分析整个发展过程主要有五个显著特点:
  一是政策上放宽。植树造林中实行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国营造林归国家所有,集体造林归集体所有,群众在庄前屋后植树,永远归个人所有的政策,调动了城乡上下全民植树造林的积极性。1981年至1990年的10年间,全县营造人工林保存面积已达6.76万亩,占建国四十年人工造林保存面积的47%。
  二是扩大经营自主权。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林业“三定“,即划定自留荒地,确定林数,制定林业生产责任制。1982年11个乡镇划拨“三荒地”17.21万亩,户均7.59亩,扩大了植树造林的范围和面积,颁发林权证20466份,扩大了农户经营林木的自主权,稳定了人心,增强了信心,使群众植树造林的热情重新高涨。家庭小林场,林业专业户首次在金塔出现。1984年春农户一次完成个人造林1.73万亩;1989年农户个人造林,占当年全县造林面积的22.4%。
  三是加快绿化进程。全县通过植树造林使人工造林累计保存面积达到6.76万亩,累计四旁植树保存株数达1323万株。初步建成基干林带一条,长达36公里,支干林带6条,长达148公里,绿化干、支、斗渠5390条,长达2650公里;绿化四级道路353公里,居民点653个,全县计划
  内28.19万亩耕地基本实现了农田林网化。
  四是社会经济效益增强。全县农田林网化的形成,不仅提高了保护农田的防护效益和改善了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同时种植的林木蓄积量已达8.67万立方米,除满足全县建筑和小农具用材外,还销往酒泉、玉门、山丹、民乐、古浪等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形势有了新的认识,思想观念有了新的转变,开始从防护林、用材林向经济林过渡,全县经济林面积已达到3.5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0%,定植果树的农户
  已达到20753户,占全县总农户的75%;全县户均达到1.41亩,水果总产量达到316.5万公斤,林果收入达到316.5万元。
  五是引进品种提高质量。金塔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昼夜温差大,适宜果树生长,因而栽培历史悠久,据《金塔县志》记载,明清时期金塔人民就喜欢栽植桃、杏树,特产胭脂杏、巴丹杏和扁桃都为当时的上佳果品。民国初年当地富户围造果园,一般农户也在房前屋后少量栽植。除桃杏外,也有梨、沙果和枣树。建国前全县有产果为主的园圃583亩,其中以金塔乡居多,面积达520亩。
  1956年合作化后全县集体果园已开始栽植,主要是发展毛桃、毛杏、沙果、长把梨等。1964年随着集体果园面积的发展,品种引进和改良引起人们的重视。20多年来先后引进果树品种2个科6个属13个种44个品种;其他林木品种15个科,15个属33个种。1983年至1990年又从外地引进梨树优良品种4个,苹果优良品种5个。品质较好的锦丰、早酥、鸭梨和京早晶葡萄以及李广杏、接杏、李杏驰名全区内外,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青睐。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二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金塔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农林牧渔和文化教育,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发展。在社会政治方面,金塔县经历了和平解放和新政府接管的过程,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等重要事件也有详细纪实。在经济发展方面,金塔县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了农林牧渔业和工商企业,对沙害治理和农机事业也有一定的经验。文化教育方面,金塔县拥有多所学校,传统戏剧和电影事业也有一定发展。这些文章通过回顾历史和纪实报道,展现了金塔县的发展历程和多样的文化与经济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高振寰
责任者
左宗棠
相关人物
马能元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