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营生地湾农场的开发经过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036
颗粒名称: 国营生地湾农场的开发经过
分类号: F327.42
页数: 4
页码: 185-18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的生地湾在解放后得到开发,通过土地改革和兴修水利等措施,农业得到大力发展。1954年,生地湾办起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生产规模不断扩大,1956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随着发展,生地湾农场交由农建十一师、农一师等单位管理,最终交由甘肃省农垦局管理。至1990年,生地湾农场发展迅速,经营耕地12400亩,播种面积占总耕面积的79.23%,主要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并拥有各类农业机械设施。
关键词: 金塔县 国营农场 开发经过

内容

金塔县城西北部约31公里处,是西坝、中东、古城乡农民历代放牧、割草、砍柴的荒滩,名叫生地湾。这里地势平坦,土质肥沃,俗有“生地湾,金蛋蛋,挖一铣,吃三年”的说法,但因干早缺水,长年荒芜,是一块有待开发利用的“处女地”。
  解放后,金塔人民在共产党、毛主席的英明领导下,经过减租清债,反霸斗争,土地改革,广大贫雇农分得了土地、牲畜、农具和其他生产资料,80%的农民不同程度的获得了经济利益,大大激发了生产积极性。人民政府动员广大农民兴修水利,裁渠并坝,增加水源,加固扩建鸳鸯池水库,使蓄水量在原来1200万立方米的基础上,增加蓄水600万立方米,为开发生地湾,发展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农场开发的起步
  1952年春,县委书记马能元同志亲临三区三乡姜家明沙窝指挥群众压沙。压沙结束后,区里领导向他提出在生地湾泡荒地种撞田的建议,马书记当场拍板,要求当年种荒当年得利。根据这一指示,区上及时开会,讨论研究,成立了泡荒领导小组,由区长成发昌带领葛天培、殷廷相、李绵奎、李树林、肖生华等同志亲赴实地进行规划,解决引水渠道问题。经过反复察看和群众商议,决定将前进支渠进行加宽、挖深,向生地湾送水。之后动员全区8个乡的1000余人,利用了5天时间将前进支渠裁弯取直,并开通至青土槽子全长15公里的生地湾水渠,当年泡地1000余亩。为及时播种,从全区组织200多人的播种队伍,风餐露宿。艰苦奋斗,牲口下不去的地方,就用人拉耧种,没有籽种,就从各乡义仓粮中解决。巧遇当年雨水较好,庄稼生长茂盛,秋收后总产量达到54000余斤,每个劳动日分粮5.4斤。取得了较好的收成。
  在秋收打碾分配后,为继续开发,从三区各乡选定家中人口多,劳力强,能吃苦并自愿长期安家落户的19户40余人在生地湾安家落户,长年坚持生产,并自己动手修建了办公室、单身宿舍、职工食堂等房屋40多间,农场雏形初步形成。
  1952年冬,区政府报告县委批准,派区农会干事王月章同志担任生地湾开发领导小组组长,殷廷相、葛天培担任副组长。主要抓了稳定常住户、迁移新农户,有计划的开垦荒地,修渠植树,封沙育林,添置农具,发展牲畜,广泡荒地等工作。经过一个冬春的艰苦工作,1953年又夺得了一个丰收年,粮食总产达到14万斤,每劳日分粮23.6斤。如王国保一户分粮16000斤,单身汉柴世雄、李敬成各分小麦7600斤,从而吸引了周围各乡农户,纷纷要求前来入户,开发荒地。
  组建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4年春天,根据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精神,按《农业初级合作社示范章程》(草案)的办法,借鉴金大乡试办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经验,生地湾办起了一个以土地公有,按劳分配为标志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入社农户40户200多人。合作社首先狠抓了以平田整地为重点,改生荒地为良田,改广种薄收为加工施肥的基本田。经过努力修建跃进渠15公里,逐年建成以渠路林配套的好良田3000余亩;其次采用社内社外力量相结合的办法,动员11个乡的剩余劳动力和农业合作社、县剧团开荒,扩种撞田,最高年份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粮食总产1954年为20万斤,1956年为70余万斤。1956年转为高级农业合作社。
  鉴于生地湾滩大草盛,故有“风吹草低见牛羊”,易于发展畜牧业的优势,农业社采取集体开发农业、农户发展牧业的做法,以农户自带繁殖和购买增添相结合的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户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1956年以后各类牲畜发展速度较快,牛达到200多头,羊达到2000多只,驴100多头,骡马70多匹,骆驼90多峰,并繁殖了一些驴骡子。从此,畜牧业生产成为生地湾农场发展的重要经济支柱。
  农场体制演变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旧的体制远远不能适应新的生产管理形式的需要。1953年3月改生地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为县办生地湾农场,隶属县农林科管理,1964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农建十一师接管,为农建十一师九团。1970年,由农一师接管,更名为一师七团。1975年兵团撤销,交酒泉地区农垦分局管理,改称国营生地湾农场。1979年交甘肃省农垦局管理。发展到1985年,农场下设计划财务科、生产技术科、劳动人事科、供销科、政工科、农业机械科和保卫科。至1990年,农户总户数发展到914户(包括集体户),总人口达3725人。其中:企业职工1569人,农业工人410人,工副业工人751人,运输队工人41人,文教卫生职工94人,商业服务职工17人,中小学生587人,家属256人。经营耕地12400亩,播种面积9825亩,占总耕面积的79.23%。其中粮食面积4827亩,粮食单产201.97公斤,经济作物4997.8亩,占播种面积的50.9%。农业主要机械设施,有大中型拖拉机35台/2053马力,小型拖拉机9台/132马力,联合收割机4台/268马力,农田排灌动力机械33台/289马力;汽车13辆,客车3辆,客货两用小汽车和小轿车7辆。畜禽总数7028头(只)。其中:大家畜161头,生猪213口,羊3444只,鸡3210只。农场下属企业单位19个。其中:农业生产队4个,分场2个(高台骆驼城分场、兰州红古区分场),工业企业单位12个,有原明粉厂3个,硫化碱厂、机修厂、汽车队、基建队、农工商公司、供电公司、盐化公司、塑料编织厂等;事业单位有中小学4所、电大班、职工医院、水管所、畜牧站、公路管理所、电视差转台等单位。
  1990年农场工农业总产值达到2229.23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现价)1942.23万元,农业总产值287万元(现价),农业总收入273.17万元;工业、农业、牧业年创利润达到720万元,农场固定资产总值达到3120万元,职工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222.8元。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二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金塔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农林牧渔和文化教育,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发展。在社会政治方面,金塔县经历了和平解放和新政府接管的过程,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等重要事件也有详细纪实。在经济发展方面,金塔县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了农林牧渔业和工商企业,对沙害治理和农机事业也有一定的经验。文化教育方面,金塔县拥有多所学校,传统戏剧和电影事业也有一定发展。这些文章通过回顾历史和纪实报道,展现了金塔县的发展历程和多样的文化与经济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成德
责任者
成发昌
责任者
马能元
相关人物
葛天培
相关人物
殷廷相
相关人物
李绵奎
相关人物
李树林
相关人物
肖生华
相关人物
王国保
相关人物
柴世雄
相关人物
李敬成
相关人物
成发昌
相关人物
王月章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