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对毛目地区的屯田开发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030
颗粒名称: 清代对毛目地区的屯田开发
分类号: K249
页数: 5
页码: 174-1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鼎新绿洲在历史上是毛目地区,其地理位置处于黑河中下游,有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土地。自西汉武帝开始,这里开始进行开发,但之后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直到明代实行卫所制,清朝沿用,并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垦殖和屯田,使这一地区得到快速发展。清政府采取了屯田制度,按字号划分屯田区,以《千字文》为编号,如天、地、玄、黄等字号,这些字号沿用至今。现在鼎新的一些地名还保留和沿用着古地名,例如天号、洪号、上元(玄)等,这些古地名反映了当时开发的顺序和空间排布。清代毛目地区的屯田取得很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屯田制度的优越性。
关键词: 金塔县 清代 屯田开发

内容

金塔县鼎新绿洲因东临合黎山,西沿黑河,处于黑河中下游,如若登高远眺,黑河东岸狭长地带呈毛目状,田园阡陌犹如额前眉毛,
  磅礴的黑河流水汹涌澎湃,好比眉下眼目,过去,人们按照地形若毛目状,称之为“毛目”。
  毛目地区历史悠久。《尚书·禹贡》记载:“导弱水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合黎”即鼎新镇东南与高台交界的合黎山。又据《重修肃州新志》记载,古代黑河在大禹治水后在河两岸“尽力乎沟洫”。“沟洫”即开辟农田之间的水道。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毛目地区开发比较早。
  毛目地区的开发,是自西汉武帝开始的。之前,在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羌、西戎、月氏、乌孙、匈奴等。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春,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万骑,由陇西向西北挺进,过焉支山千余里,获浑邪王子和相国、都尉,以及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夏,复出北地,过居延,然后沿黑河迂回向南,直逼祁连山下。秋,浑邪王杀休屠王,率众降汉,汉置五属国以处之,于其地先后置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置官开渠,移民屯垦,史称“河西四郡”。现金塔全境当时以“众水所会”取名“会水县”,属酒泉郡。在鼎新绿洲北面的肩水金关、大湾城、地湾城遗址中发现的汉简中,有关于汉朝屯田的大量记载,其内容涉及屯田组织、农事系统、屯垦劳力、田仓储运、田卒生活、剥削形式和剥削量,以及农具、籽种、水利、耕耘、管理、收藏、内销、外运、粮价、定量等。
  但是,此后的开发只是零星开发,各种文献鲜有记载,毛目地区的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因为这里虽然依傍黑河,水草丰茂,但周边地广人稀,加上这里又是丝绸之路向北延伸和北方少数民族南下的必经之地,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经常在这儿征伐厮杀,社会动荡不安。所以,长期以来,这里只作为军事要地。另外,当时的封建统治者横征暴敛,使这里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
  毛目地区在明代实行卫所制,称威远卫,清朝沿用。清顺治时,“毛目驻屯军4个营,各营营官兼管地方。康熙年间,改营官为屯长。清廷于雍正二年(1724年)裁撤沿边卫所,设府、州、县。雍正三年(1725年)河西卫所开始改制,裁撤高台、镇夷所,置高台县(含毛目)属甘州”。
  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期,西北地区战火连绵,清朝对新疆准噶尔部的征战持续了70多年。在长期的战争中,前线将士的军粮供给成为很大问题。为减少财政负担和长途运输的耗费,从康熙末年开始,清政府命令军队在新疆、河西等地实施屯田。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师赵充国屯田平羌”,大举兴兵驻防屯田,石羊河流域、黑河流域、疏勒河流域从此得以大规模开发。
  清雍正十年(1732年),随着战事吃紧,清廷军需供应量加大。清廷采纳大学士鄂尔泰的建议,在嘉峪关以东的甘州、凉州、肃州进行大规模的移民垦殖,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清廷在黑河灌区三清湾、柔远堡、毛目城、双树墩进行屯垦。毛目城屯田,在镇夷口外160里处,是历代屯垦战守的地方。“雍正十年(1732年)重新开垦,有地180.22顷。灌渠有大常丰渠一条,长17里。内分天、地、玄、黄等24个字号,每号灌地500亩~700多亩。下种糜、粟共1403石,收获后除去籽种,官民各分得3757石。次年及乾隆元年(1736年),播夏秋粮籽种共1671石,收获量比前更大。同年,张掖县丞倪长庚、州判任怀邦负责,在双树墩荒芜地界开挖双树墩渠,内分大、有、年3号,每号各约耕地520亩,开垦当年,下种糜、粟83石,收获后除去种子,官民各得592石。次年种麦、青稞、糜、粟188石,收获后除去籽种,官民各得351石。”由此可知,当时毛目、双树屯田均为民屯。
  毛目、双树墩屯垦开发,收到了可喜成效。雍正十二年(1734年)九月,协办军需总理屯田侍奏报朝廷:“高台县双树墩地方,在镇夷堡口外,自开垦到今,人烟日盛,庐舍加增。熙熙攘攘,皆是康衢之里。昔为旷野荒郊,今尽平畴绣陌。”屯田开垦后,许多百姓、商民又开挖了芨芨墩渠、万年渠、双城子渠,这些渠灌溉的是私田,也即“科田”。这一举措,使大量的荒地在这一时期得以开垦。
  清代毛目屯田的范围从当时的地名上就可以反映出来。为了便于区分和管理,清政府将屯田区分为30号,按照以《千字文》编号,“内分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等字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村组地名的变化,现在有些古地名已经无从考证。
  根据笔者调查,现在鼎新的一些地名还保留和沿用着古地名,例如“天号”、“洪号”、“上元(玄)”,由其命名顺序及其空间排布,可推知当年毛目地区的开发大致是由南向北、从西到东。今鼎新镇的天号村是最初的开发点,向北一直延伸到现在航天镇南面的几个村。双树墩屯田的范围大致在今鼎新镇双树村。总之,现在鼎新镇的大部分地方是原来毛目、双树屯田区。
  清代毛目地区的屯田取得很大的成就,主要得益于两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重视,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屯田政策。毛目屯田属于典型的封建国有制经济,屯垦初期即实行陕甘总督刘于义等人制定的《屯田条例》。“屯田灌溉水利由官府给价兴修;屯民房舍官给银两;屯民牛车农具,由官贷给,分五年扣还;收获物扣去籽种外,双方平分。”为了加强对毛目地区屯田的管理,提升毛目屯田区的地位,清政府派驻的官员品级都高于或同于县级,如“早期的主管官员为孙兰芬(原任山东布政使),后为赵向奎(原任江苏布政使),另外还有效用镇夷千、把总田进录、刘勇等。”其次是设立管理机构,“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高台分县,置毛目城屯田县丞,均属安肃道。清廷遂设毛目屯田丞,并置高台县毛目分县,由县丞管理。”使毛目地区成为一个副县级行政区划。还设立了基层管理机构,“乾隆初期毛目设立四个屯长(后改乡约)双树设一个屯长(乡约)。”这些政策的实行,很大程度上对于那些河西内地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对安定民心,专心生产有积极意义。
  第二是兴修水利,解决水利纠纷。水利是该地区屯田的重要保障,水利兴,则粮仓盈,清时修建了大小常丰渠、万年渠、芨芨墩渠、双城子渠等干渠。同时配以大大小小的支渠和毛渠。“在各渠设立乡约,各渠还设立水利农官1人,负责日常水利管理。”有力地支持着屯区的农业生产。随着耕地的增加,整个黑河流域用水激增。处于黑河流域中下游的毛目地区,每到春夏之交无可灌溉之水。有资料记载,“镇夷毛双二屯涓滴不见禾苗亢旱。”为解决毛目、双树墩春灌用水不足问题,清廷确定实行“均水制度”,规定“每年芒种前十日寅时起,至芒种之日卯时止,十天内高台上游镇江渠以上十八渠一律封闭,所均之水前七天浇镇夷五堡地亩,后三天浇毛目、双丰二屯堡地亩。”“均水期间,由鼎新(今金塔县)知事兼巡河道,严格执行,并授权下游县官到上游督察,派出由下游各县组成的水使181名,坐守各渠口。”实行均水制后,水事纠纷骤减,均水制度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毛目屯田与河西地区其他地方的屯田一样采用的是分成制民屯的形式。其水利设施、屯地、牛具、籽种、住房等都是动用官帑,以国家力量修建、购置。分成租制下的剥削率是很高的。“秋收后先要扣除籽种等借项,然后官民分成,实际分到屯户名下的屯粮不过是赖以生存的口粮而已。……难以调动屯户的积极性。”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朝统一新疆后,河西军事地位开始下降。”河西境内的八旗、绿营驻军移驻新疆,国家无须再维持这种民屯,毛目和其他河西的屯田陆续升为科田。但在灌溉用水上,有资料记载,“原来的屯田耕地仍具有优先灌溉黑河均来的水,只有保证原来屯田用水的情况下,原来的科田才可以灌溉。其他方面与科田无疑。”
  清代毛目、双树屯田初步改变了毛目地区荒凉的境况,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人口和耕地大量增加,初步奠定了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对今天毛目地区(鼎新镇、航天镇一带)的开发和水利建设都具有借鉴意义。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八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金塔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农林牧渔和文化教育,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发展。在社会政治方面,金塔县经历了和平解放和新政府接管的过程,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等重要事件也有详细纪实。在经济发展方面,金塔县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了农林牧渔业和工商企业,对沙害治理和农机事业也有一定的经验。文化教育方面,金塔县拥有多所学校,传统戏剧和电影事业也有一定发展。这些文章通过回顾历史和纪实报道,展现了金塔县的发展历程和多样的文化与经济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樊小兵
责任者
李圯
责任者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相关专题

毛目地区
相关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