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初期金塔县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018
颗粒名称: 解放初期金塔县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分类号: F014.1
页数: 5
页码: 159-1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在1949年工农业总产值为379.05万元,1952年恢复国民经济的伟大胜利,各条战线发生了巨大变化,财政状况有了好转。农业总产值达到581.1万元,年均增长16.3%;粮食总产2232.5万公斤,年均增长20.7%。工业总产值达到41.2万元,年均增长63.6%;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2.48%上升到6.6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57.92万元,比1950年增加87.44万元,增长51.3%。
关键词: 金塔县 国民经济 发展

内容

解放前,金塔县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生活贫困。194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379.05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369.64万元,工业总产值9.41万元;粮食总产量1268.5万公斤,焦煤产量38.48吨;城乡市场萧条,社会购买力很低,主要产品产量远不能满足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实际需要。为了改变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尽快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50年6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七届三中全会,号召全党全国人民“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根本好转而斗争”,党的工作重心由全力领导革命战争转向经济建设,把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作为全党的中心工作。在党的正确领导下,金塔县人民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斗,战胜重重困难,1952年,取得了恢复国民经济的伟大胜利,各条战线发生了巨大变化,财政状况有了好转。
  农业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恢复和发展其它事业的基础。按照中央部署,在县委和县政府的领导下,从1951年9月到1952年4月,全县农村完成了土地制度改革,彻底摧毁了农村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废除了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广大农民“耕者有其田”的夙愿,全县43.9%的贫苦农民从地主手中获得了土地,80%的农民不同程度地获得了经济利益,广大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积极性大大提高。县上在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从1950年到1952年共拿出24.17万元对鸳鸯池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每年动员组织农民裁渠并坝,治理河道,将171条支渠裁并为75条,缩短了水路,减少了渗漏,并采取植树插柳、护岸引水的办法,初步改变了河水漫流的状况。原鼎新县(现鼎新镇)还于1952年在芨芨乡修建了库容为280万立方米的高腰墩水库。农民致富积极性的提高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的改善,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581.1万元,比1949年增加211.46万元,年均增长16.3%;粮食总产2232.5万公斤,比1949年增加964万公斤,年均增长20.7%;油料总产16.5万公斤,比1949年增加1.5万公斤,年均增长14.5%;棉花总产量14万公斤,亩产11公斤,比1949年亩增产2公斤;大牲畜达到37255头(匹、峰),比1949年增加7399头,年均增长7.6%;生猪存栏1902头,比1949年增加735头,年均增长17.7%。农业生产的快速恢复和发展,为全县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开辟了道路。
  工业 解放初期,原金塔、鼎新两县基本上没有工业企业,仅有小工商业者107户、从业人员377名,分别从事土纸制造、木材加工、生活用品修理、铁器农具制造、食品加工、纺织等行业,几家个体煤矿在梧桐沟一带以冬采夏停的方式进行季节性生产,技术落后,设备简陋,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很少。解放后,党和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是发展农业生产和解决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在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工业建设的情况下,县委、县政府依然采取一定的措施,在鼓励私营手工业恢复生产的同时,开始有计划地发展地方国营企业和县办集体企业,极大地调动了手工业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勤奋工作,加倍努力,克服生产条件落后的制约,工业生产得到了巩固和提高。1952年,金塔县成立了第一个县办集体企业——农具推销联营生产社,当年实现工业产值2.3万元。至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1.2万元,比1949年增加31.79万元,年均增长63.6%,远远高于农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工业总产值占整个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2.48%上升到6.62%,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1952年焦煤产量完成338吨,比1949年增加299.52吨,年均增长106.3%;铁制小农具达到0.56万件,比1949年增加0.38万件,年均增长46%。工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对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商贸金融 1950年初,原金塔、鼎新两县共有私营商业156户、从业人员204名,资金20726.4万元(旧币),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金塔县的商贸企业基本上维持私营经济格局,对其改造是1953年以后进行的。如何对待私营商贸企业,在当时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金塔县工商联根据《共同纲领》精神和政务院颁布的《工商业联合会组织通则》的有关规定,积极扶持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商贸企业。为了稳定金融物价,沟通城乡经济,支援农业生产,满足人民生活需要,1950年,县上成立了第一个国营棉布门市部,设立了贸易小组,1952年又成立了集体商业性质的供销合作社,促进了全县商贸业的恢复和发展。1952年,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257.92万元,比1950年增加87.44万元,增长51.3%。1949年10月,金塔县成立中国人民银行金塔县营业所,开始发展金融业,1951年,中国人民银行金塔县支行正式成立,才逐步开展和扩大组织存款、发放贷款、掌握货币发行、办理出纳结算、代理财政金库等业务,支持农业生产和兴办供销合作商业、恢复发展私营工商业。1952年,全县各项存款19.8万元,工商信贷余额1.3万元,农业信贷余额1.3万元,农村信用合作组和保险业务也分别组建和开展。商贸金融的恢复和发展,对稳定市场、平抑物价、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交通运输邮电通信 解放初,金塔县只有一条省级干线公路,即酒额公路(酒泉至额济纳旗建国营)。三年恢复时期,党和政府组织全县人民努力改善交通落后的状况,到1953年整修开辟了全长42公里的金梧公路(金塔至梧桐沟)。交通运输工具也发生了变化,在主要使用马、骡、牛、骆驼和木轮大车的基础上,开始使用汽车。1952年10月,酒泉至金塔县城开通班车。邮电通信逐步发展,1950年架设长途电话线路两条,1952年金塔县城电话装机总容量20门,农村10门,全县订销报纸杂志达到16910份。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的落后面貌有了一定改观。
  文教卫生 在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同时,全县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得到恢复和发展。改革、整顿和调整了旧的教育体制,对停办的乡村小学,采取公办和民办相结合的办法陆续恢复办学,广泛动员适龄儿童上学读书。1952年,全县公办、民办小学由1949年的35所增加到51所,教职工由74名增加到100名,在校学生达到5345名,比1949年增加3745名,其中贫雇农子女上学人数增加了1805名;建立初级中1所,学生人数达到102名,增加22名。工人农民文化教育也蓬勃兴起,冬学、民校、速成识字班遍地开花,常年性民校70处,农村男女青壮年读书识字的热情很高,全县有21%的人口得到了识字受教育的机会,扫盲教育颇有成效。卫生事业同步发展,1952年同1949年相比,卫生机构由2所增加到4所,医务人员由34名增加到54名。随着爱国卫生运动的开展,对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最大的几种常见病,如霍乱、天花、白喉、伤寒等进行了有效的防治,患病人数显著减少,并初步普及了新法接生。文化事业逐步发展,1950年原金塔、鼎新两县分别成立文化馆,组织临时性的业余文艺演出队,演出《白毛女》《三世仇》《王三宝》等现代剧目。1952年建立新华书店,开展图书购销业务。省文化厅电影队来金塔放电影,“观者甚众”。民间文化除保留社火、旱船、龙灯、狮子舞、高跷等,又传入了腰鼓和陕北秧歌。1952年还建起了收音站,每日抄写记录中央和省台的新闻,利用黑板报刊出新闻简报,并不定期地组织干部群众收听新闻节目。
  经过三年的努力,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基本完成,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实现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基础。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七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金塔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农林牧渔和文化教育,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发展。在社会政治方面,金塔县经历了和平解放和新政府接管的过程,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等重要事件也有详细纪实。在经济发展方面,金塔县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了农林牧渔业和工商企业,对沙害治理和农机事业也有一定的经验。文化教育方面,金塔县拥有多所学校,传统戏剧和电影事业也有一定发展。这些文章通过回顾历史和纪实报道,展现了金塔县的发展历程和多样的文化与经济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王天文
责任者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