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建置历史演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1001
颗粒名称: 金塔县建置历史演变
分类号: K294.24
页数: 14
页码: 112-125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建置于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初建会水县,隶属酒泉郡,后改名萧武县,并再次更名为会水县。在汉代会水县的辖区内,东至罗城,与表氏县接壤;南与安弥县接壤;西南与福禄县接连;西与延寿县相连接;北以古汉长城与匈奴相隔。会水县境内有合黎山和狼心山等自然屏障,是重要的边防要点。汉朝修筑了长城和烽燧,增强了边防力量。隋朝时隶属福禄县,唐朝时被吐蕃占据,直至回鹘人的统治。金塔县的历史演变反映了河西走廊的兴衰变迁。
关键词: 金塔县 历史演变 建置

内容

金塔县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建县,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劳动人民创造了历史,孕育了文化。
  会水县
  两汉时期的会水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设立酒泉郡,今金塔县境属酒泉郡管辖。元鼎六年(前111年),今金塔县境内设会水县,隶酒泉郡。阚骃云:“众水所会,故曰会水。”汉代会水县的境域范围:东南沿羌谷水至罗城,与表氏县接壤;正南与安弥县(今高台双井、盐池以南)为邻;西南与福禄县接连;西与延寿县相连接;北面以古汉长城与匈奴相隔。县境东至合黎山,西至玉门市花海,南至暗门、下古城、新城子和野麻湾堡,北至孤红山及狼心山北,东南包括天城、罗城、镇夷峡。城北为会水海,北有白亭(又叫白亭海),海域即今金塔县五星村北,小河口村南,胜利、大柳林、新地村以东的低洼地带。白亭即今金塔县大庄子乡永丰村东南的缸缸洼和头墩村东南的火石梁。
  会水县城在双古城(今金塔县羊井子湾乡境内)。县境东西长180公里,南北宽120公里,总面积2.16万平方公里,是酒泉郡所领九县中面积最大的一个县。
  会水县(今金塔县)地处河西走廊中段之北部咽喉。境内有沿黑河通向南北的必经之道,东为合黎山天然屏障,北为狼心山和孤红山自成锁钥,具有近屏河西、远控天山和黄河之势,乃中央王朝与匈奴领主激烈争夺的地方。为了保证河西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汉武帝在会水县(今金塔县境)境内修筑军事设施,派遣重兵把守。汉武帝派李陵驻守酒泉,其大本营在今金塔县航天镇营盘村,当时人们称之为“将军营盘”。
  西汉打败匈奴后,为了经营西域,在河西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酒泉郡管辖的地域,大体包括今酒泉、金塔、玉门、高台和安西的一部分。西汉时酒泉郡下辖9个县,即池头、干齐、玉门、天衣、禄福、绥弥、乐涫、表是、会水(今金塔县境)。为加强军事力量,西汉王朝在会水县内设肩水都尉、东部都尉和北部都尉,统辖今金塔境内各亭、障。按现今地域考,肩水都尉驻今金塔县航天镇境内的大湾城、地湾城,防守孤红山、狼心山一线;东部都尉驻现高台境内的罗城和天城,防守合黎山一线;北部都尉驻今金塔县西坝乡西移村附近。汉武帝元封二年至三年(前109年—前108年),西汉王朝修筑了从会水县北部境内(黑河西)至玉门一段长城(西接敦煌段,延至玉门关和阳关)。汉武帝太初三年(前102年),又修筑了从镇夷峡沿合黎山至狼心山北折向西行,达哈密北山一段长城(当时叫遮虏障)。在此期间,并修筑了从天仓头墩至营盘、营盘至张掖、营盘至酒泉的烽燧。戍卒守卫在长城沿线,防御匈奴,安定西域,保卫丝绸北道畅通无阻。
  据《汉书》《史记》记载,西汉曾大量从内地移民到酒泉、会水(今金塔县境)等地屯垦战守(垦田、守边),并带来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大发展。酒泉设郡后,西汉王朝实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屯田,从威远天仓、毛目、双树到白河(指讨赖河在金塔境内段)两岸,田园禾丰,牛羊成群,尤以会水县城为中心的白亭海附近最富有。至今,民间还流传着“米山面岭,油泉醋井”的说法。
  东汉末年,河西地区一度曾为韩遂、马腾所割据。曹魏政权控制河西后,立即设立凉州刺史,并与西域各地建立联系。当时,酒泉郡属凉州,会水县由酒泉郡所辖。
  魏文帝时,曹魏政权曾控制会水县境内的东部都尉和北部都尉。当时的会水县是曹魏政权控制丝路贸易的咽喉要地,在“居延丝绸古道”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保证丝路畅通,曹魏政权采取一系列促进丝路贸易的措施,繁荣居延地区的经济。曹魏统治时,居延地区一带铁器、牛耕开始使用,引进了先进的生产工具耧犁,改进了灌溉方法,节省了劳力,收成提高。
  王莽篡汉后的萧武县公元9年,王莽篡汉后,改会水县为萧武县。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复名会水县,属酒泉郡。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会水县魏元帝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取代曹魏政权建立西晋,酒泉郡属凉州,“居延丝绸古道”上的会水县(今金塔县)由酒泉郡所辖。当时,会水县一带交通畅通,商人络绎不绝。
  西晋愍帝建兴二年(314年),酒泉郡为前凉统治时期。会水县一带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是流民迁徙和中州人士避难的地方。
  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376年),河西为前秦统治,会水县属酒泉郡。太元八年(383年),酒泉为后凉管辖。东晋安帝隆安元年(397年)5月后,酒泉为北凉管辖。隆安四年(400年),酒泉为西凉管辖。
  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撤郡并县,酒泉改“郡”为“军”,属敦煌镇。北魏孝明帝孝昌二年(526年),复置酒泉郡,废会水县,按水系将县境西部(王子庄)并入酒泉,县境东部并入张掖。
  王子庄
  “王子庄”这个名称曾沿用1300多年。
  东晋十六国时期,临松(甘肃张掖东南)卢水人沮渠蒙逊占据了河西走廊地区。于天玺三年(401年)自立为张掖公,后改称为凉王,设都张掖,建立了北凉政权。
  安帝义熙元年(405年),占据敦煌的李暠派子李让留守敦煌,自己率众臣迁都酒泉。李定都酒泉后,占据北大河以北的广大边塞地区,整修城垣防御设施。李在巩固边防要塞的同时,号召当地驻军及民众广为屯田,兴修水利,“寓兵于农、广田积谷”。他还亲自“敦劝稼穑”,安置外地流民,奖励农耕,发展教育,培养人才,轻徭薄赋,当地出现了相对安定的局面,经济文化有所发展。417年,李暠病逝,次子李歆继位。因歆为人刚愎自用,主观武断,422年被北凉沮渠蒙逊所灭。
  玄始十年(421年),沮渠蒙逊西巡酒泉北过夹山。见此处土地辽阔,气候适宜,杂草丛生,薪林遍地,实为天然草场,放牧佳地。越往西北行,柴草越茂盛,大片胡杨林,风姿奇异,幽静清雅。他断然决定,让其子沮渠牧犍及部分胡人留驻此地放牧牲畜。沮渠牧键留此之后,辗转数十里,率众放牧。一天,他把畜群赶到一个地方,只见那儿遍布小溪,流水潺潺,水清草茂,绿树成荫。原来,前面不远处有一晶莹清泉,涓涓泉水不断外流。这一发现,使他产生了兴建庄院、定居放牧的想法。于是上书北凉王,得批准后于次年3月,沮渠牧犍抽调人员,筹集材料,选定吉日,动工兴建。历时数月,一座崭新的庄院落成。土筑围墙,墙高丈余,建筑宏伟,占地百亩。王子住室,华丽舒适,引人注目。此庄建成之后,游牧众人定居此地,白天外出放牧,夜晚回庄安宿。几年间,这儿便牛羊成群,秩序安定,牧民富庶。义和二年(432年),沮渠蒙逊病逝,沮渠牧键离此接任。此后,人们便把此地称作“王子庄”。永和七年(439年),北凉被北魏所灭,鲜卑族攻占此地。此后至明代的近千年间,这儿皆为兵家争夺之地,烽烟四起,民不聊生,百业俱弃,王子庄也成残垣断壁。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征西将军冯胜平定河西之后,于洪武十八年(1385年)裁设威虏卫,归肃州管辖,并在王子庄东十里处修葺威虏城(今金塔县古城乡移庆村)。清雍正年间,吐鲁番回族被安插在王子庄一带。清雍正七年(1729年)在威虏城设立王子庄州同一员,专司水利。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州同当局移住金塔寺堡,将王子庄州同改为金塔县丞。
  福禄县 吐蕃领地
  隋朝属福禄县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为州,设置酒泉镇,属甘州。隋文帝仁寿二年(602年),改酒泉镇为肃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实行郡、县两级制,裁肃州为福禄县(包括酒泉、王子庄、毛目、高台)并入张掖郡。
  隋炀帝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西巡到山丹焉支山(今大黄山),接见了西域27国使者。随后,隋炀帝任命裴矩为西域校尉,主持对西域的贸易。裴矩坐镇张掖,驾驭西域,撰写了《西域图记》三卷(内有福禄县王子庄、毛目的记载),上奏朝廷,这是中国对丝绸之路最早、最系统的记载。隋朝统治者为了实行其怀柔政策,将大批南朝贵族连同其部族远徙福禄县(含王子庄、毛目)一带实边。南方的文化也渗透到王子庄、毛目一带。
  唐代属吐蕃领地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改郡为州,复置肃州,领酒泉(含今金塔县境西部)、福禄(含今金塔县境东部)、玉门三县,初属陇右道,后属河西道(节度使驻凉州)。唐朝时,采取了设防备战、足兵足食以及屯田、屯牧等措施,肃州地区农桑繁盛、士民殷富。世居青藏高原的吐蕃多次进犯河西,都被唐军打败。吐蕃赞普派使求和进贡,唐蕃言归于好。河西地区出现了“汉人耕耘,吐蕃放牧”“人烟扑地桑柘稠”的太平景象。先进农具曲辕犁也在这里应用。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唐王朝被迫将防御吐蕃的河西兵马调往内地参加平叛战争,吐蕃则乘虚而入,逐步蚕食河湟及陇右的广大地区,切断了河西与中原的联系,河西陷于孤立。在与吐蕃奴隶主进行了11年的斗争后,河西地区沦于吐蕃奴隶主的管辖。唐代宗广德二年至大历元年(764年—766年),吐蕃先后占领凉州、甘州、肃州、瓜州四州。福禄县(含今金塔县境)被吐蕃奴隶主控制,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吐蕃攻陷沙州,河西地区被吐蕃奴隶主控制达80多年。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居住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回鹘西迁,一部分从北部草原沿黑河、过居延、经福禄县(含今金塔县境)进入河西,散居在甘州、凉州、肃州等地,与原先迁入的回鹘人汇合在一起,以放牧为生。唐僖宗咸通十三年(872年),回鹘人占领甘州,并据肃州,史称“甘州回鹘”。
  回鹘人善于经营牧业和商业,利用河西有利的自然条件和汉人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到张淮深晚年至张承奉时,回鹘势力逐渐强大,甘州、肃州一带成了回鹘人的势力范围。当时,肃州(辖今金塔县境)已处于沙州归义军和甘州回鹘的统治之下,但甘州回鹘在名义上还由归义军管辖。直至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回鹘首领遣使朝贡,被后唐册封为英义可汗,才正式脱离归义军成为独立政权。
  镇夷郡 番禾郡
  西夏时,今金塔县境西部隶属镇夷郡,东部隶属番禾郡。
  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党项族首领赵元昊打败回鹘,乘胜占据甘州和凉州,景佑三年(1036年)攻取肃州,相继占领瓜州和沙州。宝元元年(1038年),赵元昊打败回鹘,正式称帝,号大夏,史称西夏,今金塔县境属西夏。
  西夏政权最强盛时辖22州,在甘肃河西设西凉(武威)、宣化(张掖)二府和镇夷(张掖)、番禾(永昌)二郡,实行区域性统治。西夏统治190多年,今金塔县地域分属镇夷郡和番禾郡,统归黑水镇燕军司管理。黑水镇燕军司驻今金塔县航天镇境内。西夏政权的建立,促进了各民族融合,推动了当地文化、教育、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西夏境内居住着党项、吐蕃、回鹘、汉等民族,主要从事畜牧业。汉族人多数经营农业,部分党项族人也向农耕过渡。西夏政权在其治域内兴修水利、灌溉农田、发展农业,采用汉族地区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知识,达到了“与中州无殊”的水平。畜牧业生产是西夏人重要的生活来源。战争需要马,沙漠运输需要骆驼,对外贸易主要依靠马、牛、羊,因此,镇夷郡、番禾郡乃至河西地区都是西夏政权的主要牧区。西夏时期,手工业也发展起来。从金塔县榆树井等处发掘的文物考证,当时镇夷郡、番禾郡有鞣皮、制毡、炼铁等行业,其中炼铁业发展普遍。
  肃州路 甘州路
  元代,今金塔县境西部隶属肃州路,东部隶属甘州路。
  南宋理宗宝庆二年(1226年),成吉思汗率蒙古军主力由北路进入西夏境内,经居延沿黑河占领黑水城、毛目城(今金塔县境东部)后,接着又进攻河西走廊腹地的肃州城。宝庆三年(1227年),蒙古军队占据肃州(辖今金塔县境),结束了西夏政权190多年的统治。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十一月,忽必烈正式建国号大元。当时的甘州(辖今金塔县东部)、肃州(辖今金塔县西部)成为元朝统辖区域。之后,元朝在河西先后改设和增设甘州、肃州、沙州、永昌等路。今金塔县境东部属甘州路,西部属肃州路。
  元朝初期,蒙古族居民开始重视农业生产,大规模兴办水利,开垦荒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开始,元朝动员民众在今金塔县“东沙窝”一带屯田。元朝把“酒泉北境”的肃州路、甘州路边塞要地(今金塔县)视作保障河西的军事重地。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5年),筑毛目城、天仓堡、平朔城(双城)和威虏城,驻军防守,并派重兵驻守于孤红山、狼心山一线。元朝统一后,分封宗室为“王”,宗室王有独立的司法权,并拥有相当多的兵力和奴隶。北方蒙古各王、大将进驻河西主要城镇和农牧地,今金塔县境西部的王子庄为其驻地。
  威虏卫 威远卫
  明代,今金塔县境西部隶属威虏卫,东部隶属威远卫。明太祖洪武九年至二十八年(1376年—1395年),明朝在河西先后设凉州卫、庄浪卫(今永登县南)、镇番卫(今民勤县)、山丹卫、永昌卫、甘州五卫(左、右、中、前、后)、肃州卫、威远卫和威虏卫。其中威远卫辖天仓、毛目两所(威远城筑于唐代,在今金塔县天仓境内)。
  威虏卫置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辖王子庄全境(威虏城在今金塔县古城乡政府南,遗址存)。治所威远城(今金塔县航天镇天仓办事处,唐代修筑),下辖威远、天仓、平朔(今金塔县双城)、毛目(今金塔县鼎新镇)四所,其境域东至毛目东山,西至金塔北山和夹墩湾,南至镇夷,北至青山头。当时主要防御对象是鞑靼人。天仓营盘村的芮公营就是当年游击将军芮钊“专司攻守”的驻军营地。据清代《重修肃州新志》和民国《金塔县志》记载:“本卫(威虏卫)军戎获功,斩虏首级,勘官御史赵春以为杀降,欲致获功官军于死地,因以致民叛乱。”民众遣逃,城堡空虚,遂于明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裁威虏卫,并入肃州为中右、中中二所。不久,威远城之汉人“因失误秋表,该部查究,风闻诛徙,人民惧,俱逃西域。”又裁威远卫,并入镇夷千户所。
  《重修肃州新志》记载:“按肃州自汉武开疆,文武不分,其酒泉郡太守、长史、都尉,无非掌兵之官……明制卫、所,置都指挥、千户,以司地方;设总兵、参将、游击、守备,以司攻守……大率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二十人为一百户所。每百户所设总旗二人,小旗十人,管理钤束,分番教阅,置屯遣戍……”据《新唐志》记载:“肃州有酒泉、威远二守捉城。”《肃镇志记载》:“威远城在卫东北三百八十里,城筑于唐,宋、元因之。明初立为(卫)所,后因失误秋表,该部查究,风闻诛徙,人民惧,俱逃西域。今有旗杆山,即当时招抚叛民,立旗七杆。军民竟入回夷远地,今尚有三杆峙立焉。”据考证,当今河西新湖内外及航天城为中心的老树窝一带,就是威远卫,缠腰子山就是旗杆山,威远城就在山的南坡脚下。腰子山北面是一片平坦川地,约20公里处是炮台山、龙峰山、虎脊山、青山头西山和东山,并有横贯东西的北大路(辙迹尚存),此乃元朝时西北(含今新疆)诸部族往来京城大都(今北京市)的大道,也是明初进犯者或来降者必经的要道。山上岗哨眺望远方,视野开阔,利于警戒防守,立旗七杆,目标明显,便于来降者辨认。山左山右,又有黑河通道两侧绵延一二百里的毛目东山和金塔北山隔河相望。这一切完全符合守护城必需的地理态势。
  明代的威虏卫、威远卫既是国防前哨,又是中西交通的要冲。明初,甘肃地方归陕西管辖。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徙“陕西行都司”驻甘州,管理河西卫、所。肃州北境,以孤红山、狼心山为实际控制线,孤红山北面的“北大路”,仍按元朝惯例,作为西北边境各民族东西往来的通道(遗迹尚存)。北部,以天仓头墩(今金塔县航天镇境内)为首墩,从北向南,十里一大墩,五里一小墩,墩墩有守兵,直至肃州城。沿平面孤红山、狼心山一线,从西向东,关卡哨所,步步为营。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后,吐鲁番部族攻占哈密,进犯酒泉。明世宗嘉靖七年(1528年),吐鲁番将领牙木兰开始归化内附。巡抚唐泽在威虏城、天仓墩、毛目城、白城子(在金塔寺堡东北)等地散处其众。明世宗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参将刘勋修葺威虏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兵备副使王仪等修复王子庄,并筑白雁墩堡、察黑包堡、东八里墩堡(今谢家墩)、西八里墩堡(又叫镇朔墩),共建城堡7座,墩台12座。同年,巡抚杨博在威虏、金塔寺、白雁墩、东八里堡、西八里堡等十多处地方安置吐鲁番帐房700余所。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王子庄安插吐鲁番头目哥里哥什和察黑包子之子满个虎力等。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金塔寺堡设守备一员兼管地方。
  吐鲁番部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农业和商业,他们和汉族人共同开发,促进了王子庄(今金塔县)经济、文化的发展。明神宗万历年间(1573年—1619年),今金塔县境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堡有:金塔寺、威虏城、哥里哥什、察黑包子、东八里、西八里、白雁墩、毛目城等。其中,金塔寺和毛目城成为山西、包头等地的贸易中心。
  王子庄分州 毛目分县
  清代,今金塔县境西部隶属王子庄分州,东部隶属毛目分县。
  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43年)冬,李自成派遣部将贺锦率部西征河西。清世祖顺治二年(1645年),清军消灭李自成贺锦部后,在酒泉建立政权,当时酒泉沿用明制仍称肃州卫。清高宗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置安肃道,辖肃州直隶州和安西直隶州,金塔隶属肃州直隶州。
  清代曾在今酒泉境内大量开垦荒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清圣祖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代朝廷免去甘肃沿边州、县、卫、所来年应纳钱粮。清世宗雍正即位不久,便下诏在河西地区试行大规模军屯。又招集农民在王子庄、毛目等地大规模屯垦。王子庄州、毛目分县(今金塔县全境)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复苏。
  清圣祖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肃州守备曹锡钺在毛目分县屯田,招民35户,新垦坝地9顷80亩,在王子庄分州新垦地4顷54亩。清雍正四年(1726年)总督岳钟琪令肃州通州通判毛凤仪雇佣民工300人,将夹山水峡口(今鸳鸯池水库坝址)凿深劈宽,引水过山,开挖王子庄东坝和西坝,灌溉总面积6.62万亩。清雍正七年(1729年),开金塔坝,灌田1440亩;户口坝,灌田1400亩;梧桐坝,灌田360亩;三塘坝,灌田480亩;威虏坝,灌田1500亩。清雍正八年(1730年),开天仓营渠,灌田380亩。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开大常丰渠、小常丰渠、闰常丰渠,灌田1.8万亩。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开垦双树墩(今金塔县鼎新镇双树村)附近荒地,开渠8公里,灌田1563亩。清高宗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开垦夹墩湾田1200亩。《乾隆肃州新志·为恭报嘉禾以征国端事》记载:“双树墩自开垦到今,人烟日盛,庐舍加增……昔为旷野远郊,今尽平畴绣陌。”
  清代在王子庄分州、毛目分县除招民垦荒外,还利用军士屯田。清顺治初,朝廷制定计兵授田,官给牛具、籽种等有利于军屯的法规。清世祖顺治三年(1646年)改卫军为屯丁,免除军籍,耕种屯地,时毛目城屯田、双树墩屯田、金塔夹墩湾屯田均取得较大发展,过去缴纳的粮草照样缴纳,使“卫军”“戍军”变成了个体农民,调动了生产积极性。
  清雍正、乾隆年间,历任王子庄分州和毛目分县地方官兴办文教,建修广济院,济养社会中贫病鳏寡无靠者,创办“柳堤书院”,兴办民间义学、社学,劝民入学读书,大力修建学舍,并开垦学田,筹集办学资金,变置各村社仓旧粮作为建学经费,不到几年,城乡社学群起,仅金塔县境内,就有义学30余所。
  清世祖顺治五年(1648年),河西卫、所,渐次克复,因袭明制。清世宗雍正二年(1724年),裁撤沿边卫、所,改设府、州、县。清雍正三年(1725年),裁行都司,置甘肃省布政司,驻兰州。河西卫、所开始改制,裁高台、镇夷所,置高台县(含毛目,今金塔县境东部),仍属甘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改肃州卫为直隶州,将高台县划属肃州,并增置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州同,也称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分州,治威虏堡(今金塔县境西部)。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设毛目城屯田县丞(又称高台分县),治毛目城(今金塔县鼎新镇友好村),均属安肃道。
  清圣祖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肃州卫守备曹锡钺驻扎金塔堡,开垦户口坝。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裁并高台、镇夷二所,置高台县,毛目(今金塔县境东部)属之。清雍正四年(1726年),肃州通判毛凤仪劈山引水,开垦王子庄东、西两坝。大学士年羹尧确查奏明,定芒种前10日毛目县丞以准道尹资格巡河,封闭上游甘、高各渠口。镇夷毛目、双树二屯得灌均水10日,永为定例。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分州,治所威虏堡(昔名噶里戈什,今古城乡政府西南)朱邃任州同,州同掌督粮捕盗、清军理事、扶苗水利等事务。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毛目设高台分县,置毛目城屯田县丞。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改金塔寺游击营为协镇营。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王子庄州同治所由威虏堡移驻金塔寺堡。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王子庄州同彭以懋扩充金塔寺堡,改称金塔城。清宣宗道光二十年(1840年),威虏坝建四号屯庄(原古城中学校址),此后屯庄普及乡村。清穆宗同治八年(1869年),毛目县丞李彭监修营尔堡(后改鼎新城)告竣。清德宗光绪元年(1875年),王子庄州同郝遇龙修葺金塔城垣与北门瓮城门和敌楼。清宣统二年(1910年),王子庄设劝学所。
  金塔县 鼎新县
  民国时期,今金塔县境西部隶属金塔县,东部隶属鼎新县。
  民国二年(1913年)改肃州直隶州王子庄分州为金塔县,改高台分县为毛目县。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毛目县为鼎新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金塔县调整区划,设2个区、10个村。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金塔、鼎新两县开始办理保甲制度,金塔设3区、54保,鼎新设2区、8保。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6月1日,酒泉公署成立,辖金塔、鼎新等县。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根据甘肃省新县制法,金塔、鼎新两县分别设立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四科,县以下行政设置为乡、保、甲制。
  金塔县、鼎新县合并为金塔县
  1949年9月26日,金塔县和平解放;同年9月28日,鼎新县和平解放,同属酒泉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5年10月,金塔县、鼎新县隶属张掖专员公署。1956年3月9日,金塔县、鼎新县合并为金塔县,隶属张掖专员公署。
  1958年11月,金塔县、酒泉县合并成立专区级酒泉市,隶属甘肃省人民委员会。1961年12月,恢复金塔县建制,属酒泉专员公署。1978年12月,金塔县隶属酒泉地区行政公署。2002年9月,金塔县隶属地级酒泉市。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八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金塔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农林牧渔和文化教育,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发展。在社会政治方面,金塔县经历了和平解放和新政府接管的过程,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等重要事件也有详细纪实。在经济发展方面,金塔县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了农林牧渔业和工商企业,对沙害治理和农机事业也有一定的经验。文化教育方面,金塔县拥有多所学校,传统戏剧和电影事业也有一定发展。这些文章通过回顾历史和纪实报道,展现了金塔县的发展历程和多样的文化与经济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桂发荣
责任者
丁建兰
责任者
李陵
相关人物
司马炎
相关人物
李暠
相关人物
李让
相关人物
李歆
相关人物
裴矩
相关人物
张淮深
相关人物
赵元昊
相关人物
忽必烈
相关人物
王仪
相关人物
唐泽
相关人物
刘勋
相关人物
杨博
相关人物
李自成
相关人物
贺锦
相关人物
曹锡钺
相关人物
毛凤仪
相关人物
岳钟琪
相关人物
年羹尧
相关人物
朱邃
相关人物
彭以懋
相关人物
郝遇龙
相关人物
李彭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鼎新县
相关地名
酒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