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塔县农业学大寨回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989
颗粒名称: 金塔县农业学大寨回顾
分类号: D652
页数: 12
页码: 82-9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农业学大寨是在1964年以来金塔县推动农业生产发展、改善农村面貌的一项重要运动。学习酒泉地区农业学大寨的经验启发下,金塔县深入宣传学习大寨精神,号召广大干部和农民学习大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善农村面貌为目标。
关键词: 金塔县 农业学大寨 回顾

内容

1964年,中共中央发出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大寨精神鼓舞了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勇气;激发了战天斗地、改变自然面貌、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的决心和信心。它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发展农业生产、巩固集体经济起了促进作用。金塔县农业学大寨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绝大多数在农业生产建设上是有成绩的,也是有贡献的。
  农业学大寨的兴起
  1964年2月10日,新华社播出《大寨之路》的通讯后,县委认真学习讨论了这篇通讯和周恩来总理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三届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概括的大寨基本经验: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通讯还报道了“1962年遭受严重洪灾,大寨党支部带领社员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迅速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事迹。县委要求把毛泽东主席向全国人民发出的“农业学大寨”号召及周恩来总理的报告,在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中广泛宣传,深入动员。普遍讲解大寨经验,让广大群众学习,受教育,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学习时,结合本社队的实际情况,联系思想和实际,激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革命干劲和建设社会主义农村的信心。
  经过半年多的学习动员,总结工作,1964年底,三合公社谭家湾大队党支部提出“以大寨红旗为标杆,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苦战一年、改变面貌”的学大寨设想。他们说:“大寨人能治山、治水,灾年获得丰收,我们为什么不能治沙、治水、治碱,实现大幅度增产呢?我们要学习和发扬大寨人的革命精神,坚决治沙保田,精耕细作保丰收。”1965年计划粮食亩产达到200公斤,棉花亩产达到35公斤,油料亩产达到100公斤,完成定购任务1.5万公斤。副业生产有所发展,挖甘草5000公斤,收入2600元,烧木炭2.5万公斤,收入2万元,砍梭梭柴收入1000元,皮车收入500元,挖煤收入2000元,其他劳务收入1000元。并做好防风固沙,力争压沙50亩,定植长1.5公里、宽30米的防沙林带一条,造林70亩,新建果园3个。改造渠道,截弯取直,用草皮筏子衬砌渠道1公里。为保证上述任务的完成,谭家湾大队党支部提出十三条学大寨的措施,自力更生做到“四不要”:即不要国家救济款、不要救济物资、不要回销粮、不要国家贷款。农活管理上做到“四先四后”:即先计划、后样板,先任务、后定工,先包干、后调人,先验收、后记工。同时,开展比、学、赶、帮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要学大寨、赶玉门,和东坝公社白疙瘩大队挑战,向本公社兄弟大队学习比赛。除此以外,在本大队进行评比竞赛,大队要树立好的生产队作为榜样。生产队要评“五好”社员,户与户、人与人开展经常性的对手赛,发扬学先进、赶先进、帮后进的共产主义风格。1965年3月30日,县委把谭家湾大队党支部的这个材料批转到全县各公社、各大队党支部学习;4月2日,县委、县人委又批转了金塔公社金大大队全体社员向天水县五十里铺大队应战和向全县各大队的挑战书。县委批语是:“金大大队党支部、管委会,组织领导全体社员学习了大寨的革命精神和三合公社改变落后面貌的革命干劲,以及五十里铺的挑战书以后,他们以此为榜样,提出了积极的增产措施和革命的先进指标,向五十里铺应战和全县各生产大队挑战,他们的这种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革命精神应予以鼓励,并望各级组织发动群众向他们学习。”
  金塔县农业学大寨的兴起和推进,是由县委直接领导,在谭家湾、金大党支部等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下开展起来的。
  农业学大寨的经过
  1965年4月4日,县委在三合公社召开春播总结现场会,把“树雄心,立壮志,奋斗十年赶上大寨,五年内粮食亩产达到200公斤”,作为会议的主要内容。各公社汇报了春耕生产、大秋作物播种准备、整修渠道灌好夏水等工作和学大寨的进展情况,参观了谭家湾大队治沙、治水、治碱和植树造林工作,专门讨论研究学大寨的经验,找自己的差距。找出共同的差距是:我们的决心不如大寨大,克服困难、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精神不如大寨强,粮食产量不如大寨高(1964年全县粮食亩产只有119公斤,大寨是406公斤,还差287公斤),对国家的贡献没有大寨多。
  会议还指出:三合公社党委通过组织全体干部社员学习大寨的革命精神,干部、群众的思想有了很大变化,工作大有起色。全县要继续开展学大寨、赶玉门的比、学、赶、帮、超竞赛,开展“五好”(学习毛主席著作好,贯彻政策、完成任务好,社员思想觉悟高、贯彻阶级路线好,干部作风好,经营管理好)活动和“十比”(比粮食亩产高低,比棉花亩产高低,比油料亩产高低,比大牲畜净增率,比羊只净增率,比养猪每户头数,比造林每人植树株数和成活率,比副业收入每人平均元数,比积肥每亩平均车数和质量高低,比压沙每人平均亩数)竞赛。开展的方法是:宣传大寨精神,开展社与社、队与队之间的对手赛和连环赛,逐步培养出“五好”社队、“五好”干部。公社有典型大队,生产队有“五好”社员。开展活动应注意的问题是“五要五不要”,“五要”即:要革命的措施,要革命的志气,要积极可靠的指标,要踏踏实实的干劲,要等价交换的援助;“五不要”即:不要浮夸,不要形式主义,不要蛮干,不要平调,不要强迫命令。至此,学大寨热潮迅速在全县开展起来。
  1、各级领导带领社员认真学习大寨精神,同时掀起以“五好”为目标,以生产建设为中心的比、学、赶、帮、超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活动,已在不少社队初见成效。1966年4月,全县的“四干会”上总结了一年来学大寨的效果,经过全面评比,县上树立粮、棉、油产量高的西坝公社和条件差、干劲足、硬打硬拼、大幅度增产的三合公社为全县学习的标兵,同时又树立了大寨式的大队14个,火烧沟式的生产队198个。
  2、派出去取经,请进来献宝。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大寨经验,尽快在本县见到实效,从1966年开始,县上9次分期分批组织由县级领导、公社领导、县直单位干部、大队和生产队干部组成的代表团到大寨实地学习,现场参观,先后约300人次。并请本地区学大寨先进单位代表(酒泉沙圪楞一队邢建福、玉门清泉公社白杨河四队李志奇、安西三道沟朝阳大队张玉明和张玉兰等人)来我县传经送宝,还安排我县谭家湾、团结、金大等大队的代表在各公社巡回宣讲,教育干部、社员学习大寨精神和先进典型的经验,并结合本地实际,尽快建成自己的大寨式社队。1968年,《甘肃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红日高照谭家湾》的通讯,报道了金塔县谭家湾大队学习“大寨”精神的经验。同时《人民日报》也予转载。金塔县革命委员会立即发出《通知》,学习《甘肃日报》和《人民日报》的这篇报道,号召全县城乡人民向三合公社谭家湾大队学习。
  3、制定规划,向大寨县社奋斗。1969年9月,县革命委员会在充分调查研究、自上而下反复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坚定不移的走大寨之路,多快好省地建设新金塔》全县干部群众大搞平田整地(1969~1975年)规划。1971年12月,县委召开全县1000多人参加的四级干部会议,贯彻酒泉地区农业学大寨敦煌会议精神,运用批修整风的方法,从县委、县革委会领导班子入手,揭矛盾、找差距,解决广大干部学大寨、学谭家湾的认识问题。会议研究部署了今后的战斗任务,提出了“高举红旗狠抓纲,学习大寨赶昔阳,敦煌谭家湾为榜样,七二年粮食跨上纲”的战斗口号。1975年11月,县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讨论研究建大寨县、社、队规划。我县已进入学大寨先进行列,全县有大寨式公社6个、大队48个,要在进一步巩固提高的基础上,计划1976年新建成大寨式公社2个(中东、金塔)、大队20个;1977年再建成2个(天仓、芨芨)、大队27个;1978年建成1个(西坝)、大队3个。并提出,动员全县人民“大干社会主义,大批资本主义”,努力完成“一年建成大寨县,两年亩产跨长江,三年实现条田化,四年实现水利化,五年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规划任务。
  4、结合全县学大寨进展现状,认真贯彻“北农会议”和两次“全农会议”精神。1970年9月,国务院召开北方地区农业会议,我县三合公社谭家湾大队魏海生作为先进集体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并作了汇报发言,中央广播电视台播放了魏海生的发言录音。10月,县委制定了贯彻落实“北农会议”精神的措施和办法,并决定,县级机关每年抽调三分之二的干部组成宣传队,到基层蹲点帮队。地区农宣队由地区革委会副主任白云亭带队在三合公社蹲点。要求各行各业转轨支农,地县单位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困难队以扶持和支援,逐步形成制度。这对发展农业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1975年9月15日至10月19日,县委书记杨柱基参加了中央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为了贯彻好这次会议精神,县委于同年11月中旬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对照大寨、昔阳的经验寻找自己的差距。认为:我县虽然被列入全国农业学大寨先进县行列,但是问题依然不少,决定必须开门整风,实行贫下中农代表倒蹲点、挑毛病、找差距。全县邀请了25名贫下中农代表,分别驻县委部门和部局单位帮助整风。经过自己找、大家提,揭摆出的差距和问题是:工作有成绩,问题不少;比过去有进步,比昔阳差的远;对大寨的经验理解不深,比大寨的七斗八斗差的太远。根据找出的差距,提出的整改措施是:每位常委每年当一个月的社员,搞三个月的调查研究,轮流主持县委工作;建立干部“123”参加劳动制度(即县委干部全年参加劳动100天,公社干部200天,大队干部300天),并发给劳动手册做记载;县、社干部下队提筐拾粪、扛铣,随身携带劳动工具,走到哪里劳动到哪里,在当地生产队记上工分,年终一并考核。在年底召开的四级干部会议期间,县委召集全县12个大队、35个生产后进队干部开座谈会,帮助他们找学大寨步子慢、贡献不大、面貌难变的原因。1976年春天,县委把加强后进队的工作当作建设高标准大寨县的重要一环来抓,从各部门抽调干部77名,组成农宣队进驻10个大队、67个生产队。地区派农宣队进驻3个大队、16个生产队,解放军驻金部队进驻2个大队、10个生产队。要求抓出新变化,一年改变后进队的面貌。
  1976年12月10日至27日,中央在北京召开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县委书记李宝峰和下乡知识青年代表黄耀荣参加了这次会议。县委为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开展了由部门负责人和各公社党委书记、贫下中农代表参加的开门整风工作,按照建成大寨县的六条标准,评议县委,帮助县委整风。共提出229条意见和建议,县委领导分别作了检查,会后各公社党委普遍照此方法进行了整风,并在全县四级干部会议上提出了“四年建成商品粮基地”的战斗口号。“四干会”后,从县社两级抽调600余人,由县委6名常委分别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深入农村社队,掀起宣传贯彻“全农会议”精神的热潮。
  农业学大寨的成果
  一、通过坚持学大寨精神,走大寨道路,农业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我县农业学大寨是在度过了三年困难时期,各方面正在恢复阶段开始的,人瘦、地瘦、牲畜瘦的痕迹在部分社队依然存在,粮食产量低而不稳。1963年,全县粮食单产平均98.5公斤,总产2119.5万公斤,农村吃回销粮152万公斤,对国家贡献粮食180万公斤;棉花单产12.5公斤,总产14.5万公斤;油料单产46.5公斤,总产26.5万公斤。经济收入非常低。
  1、认真学大寨,产量贡献四年翻一番。从1964年至1967年四年间,在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的鼓舞下,广大干部带领社员,不怕苦,不怕累,治沙、治碱、治水,深翻改土,破板结,掏漏沙,压麦草改良土壤,科学种田,培育良种,大积农家肥,山肥、滩肥下山进地。双城公社领导在数九寒天带领社员赶着皮车,开着拖拉机到远离公社驻地100多公里外的额济纳旗拉羊粪,连续四五年不间断,一心要把农业生产搞上去。三合公社谭家湾大队干部和社员同吃苦同实干,使三面沙窝、一面碱滩的穷队,改变了生产基本条件,三个小队新修了居民点,粮食单产由1963年的84公斤,1966年达到218.9公斤,1967年达到245公斤,对国家贡献粮食由1963年的5050公斤,增加到1967年的6.17万公斤,成为全县第一个“上纲过河”的先进典型。1967年全县粮食单产提高到172.5公斤,总产达到3793万公斤,对国家贡献粮食达到714.5万公斤,人均经济收入148元;油料单产104.5公斤,总产达到88万公斤,棉花单产37.5公斤,总产达到48万公斤。全县人均收入有了大幅度增长,对国家贡献也翻了一番,摘掉了吃回销粮的帽子。
  2、深入学大寨,解决了干旱缺水的矛盾,为农业生产更上一层楼创造了条件。广大干部、社员一致认为,粮从地出,地要人改,水是命脉。全县农业学大寨中,掀起了兴修水利的高潮。从1967年开始在鸳鸯、黑河两灌区,打锅锥井、冲机井和大口井,实现了部分社队井水河水灌溉“双保险”;1971年6月建成解放村水库,正常库容3000万立方米,同年建成芨芨高腰墩水库,库容127万立方米;1971年涌现出上“纲要”公社3个、大队75个、生产队145个,过“黄河”大队8个、生产队50个。全县粮食单产达到了179.5公斤,总产3933.5万公斤,对国家贡献粮食840万公斤。
  3、坚持学大寨,面貌大改观,使农业生产基本条件有了很大变化。
  到1975年累计建成条田13.7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5%;渠路林实现林网化,四旁植树629.9万株,建成果园698个;队队新建了初具规模的居民点,金塔片架设高低压线路872公里,鼎新片通电大队30个、生产队150个。农业机械化程度大大提高,全县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18台、6339马力,柴油机985台、13636马力,电动机554台。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产量不断提高,1975年全县粮食单产提高到308.5公斤,总产达到6778万公斤,比1963年增长2.2倍,对国家贡献达到2499.5万公斤,比1963年增长12.8倍。全县所有公社全部“过河”,其中:350公斤以上的公社3个,“上纲”大队8个、生产队67个,“过河”大队102个、生产队500个,“跨江”大队6个、生产队54个,超千斤的生产队3个。
  二、通过坚持农业学大寨,加快了农田基本建设步伐
  1965年3月,甘肃省组织由地县领导参加的代表团到新疆参观,学习农田基本建设经验,时思明县长参观回来,立即在干部群众中传达贯彻,讨论研究实施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1、制定规划。1966年3月,县委、县人委决定成立由县长时思明任组长、副县长何世斌任副组长的金塔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抽调机关干部19人、技术人员7人、各公社积极分子33人,组成金塔县农田水利规划队,由葛生年任队长,以农田水利为中心、平田整地为重点、“五好”(好渠道、好条田、好林带、好道路、好居民点)为标准,对全县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新安排。渠系规划设计从长远出发,以当年生产着眼,干支斗农渠逐级配套;田间渠道达到分水有闸,流水有槽,过路有桥。条田因地制宜,有利于灌溉和机耕,在第三级渠道(斗渠)之间形成大条田,第四级渠道(农渠)之间形成小条田;大条田长1000米、宽500米,小条田长200米、宽100米。林带以防护林为主,主林带重点布置在农田外围,乔灌结合,沿干支渠种植,并适当栽植经济林;道路沿干支渠带有公路,除原有酒建、金梧两条公路外,开通纵贯东西的大庄子、西坝主干道路,斗渠上带有田间大道,农渠间带有田间小道。居民点选择在有利生产、便于生活的适中地方,充分考虑交通和用水用电,每户住宅占地0.5亩~0.6亩。为确保全县有总体规划,公社有具体规划,1970年县上将水利规划队员下派到公社,帮助公社逐村逐队发动群众,讨论定出规划,三榜定案,避免了“干部一换,一切全变”的现象。
  2、组织实施。1966年9月中旬,全县掀起第一次农业基本建设高潮,以金大、谭家湾、友好三个大队为重点,点和面一起开展,从县委书记、县长到各单位职工,人人有平田整地任务,吃住在工地,同群众一起劳动。截至11月底,全县参战劳动力2.02万人,占总劳力的59.5%,共完成干、支、斗、农、毛渠911条,长455.8公里,渠、路、田及各类附属建筑物全面配套的农田面积2.8万亩,平整耕地3.39万亩,其中达到标准条田的有2.56万亩。之后,县革委会每年在制定计划时都将农田水利建设的任务、要求、投入劳动人数和各项措施,作出具体安排,落实到公社、大队、生产队和国家机关单位,从夏收、秋收后一直干到土地封冻。1975年4月13日,县委组织各公社主管农田水利建设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到民乐县参观学习后,将《农田基本建设远景规划图》,制作成沙盘模型在城乡各个公社巡回展出,进一步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全县组建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118个,参加人数达到了7600人,并提出了“农忙专业干,农闲突击干,机关干部齐参战”的口号,进一步掀起了农田基本建设高潮。全年计划完成条田3.3万亩,实际完成3.63万亩,渠、路、林随着条田建设一次形成。1975年~1978年,全县机关干部参加了重点大队中杰、五星、谭家湾、移庆、上三分、晨光、三下、友好、新民和潮湖滩、拦河湾等平田整地大会战,当年实现了条田化。截至1978年底,全县累计建成标准条田面积达到应整条田面积的81.8%。
  3、排阴治碱。干旱、风沙和耕地盐碱化是金塔县农业生产的三大自然灾害。由于金塔盆地在地理位置上处于封闭型,地下径流受北山阻隔流动不畅,加之强烈的干旱气候,使地下潜水大量蒸发,加剧了土壤表层的积盐过程,形成盐碱地。多年来,农民采用铺沙压碱、铲除地表碱土、深翻压麦草等办法防治,仍不能彻底根除盐碱。1964年开始,在盐碱严重的西坝、双城公社的部分队,挖排阴渠治碱。至1969年,全县共挖排阴渠4条,全长29.7公里;支渠10条,全长49.5公里;斗渠7条,全长17公里,排阴面积达10万亩。随着渠道的衬砌,渗漏减少,地下水位降低,耕地盐碱化程度也逐年下降。
  农业学大寨的教训
  农业学大寨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开展的一场运动,大寨的基本经验对促进农业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大寨经验中被塞进了“左”的东西,工作中出现偏差,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作风等方面,也就自然走向了其反面。而我们在学大寨中的主要教训是:
  1、在“文革”期间,盲目的改变生产关系,不顾实际,不管群众劳动生产的便利条件,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状况,不顾好队与差队的区别,全县将658个生产队,合并成595个,造成新的平调。如中东公社梧上大队实行以大队核算。这种变革,其结果是阻碍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
  2、进一步“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堵资本主义的路”。把自留地说成是“私字根”,自留羊准杀不准养,自留树准伐不准长。1968年,全县共收自留地18655亩,自留羊2.54万只,自留树伐了一部分,基本没有私人树木了,进而发展到批判集体经济内部的“资本主义”,限制社队工副业生产,扼杀多种经营。如三合公社谭家湾大队,批“皮车往哪条路上赶”,开“一个洋芋蛋辩论会”“5张狐皮的分析会”。金塔公社城郊生产队社员,出售自留地产品被画了像;“提的私字筐,拿的私字秤,街上坐的小板凳,回家割半斤,锅里刺楞楞”。从此取消了集市贸易,阻止了社员互通有无,堵塞了城乡经济交流。实际上斗的不是资本主义歪风,割的不是资本主义尾巴,而是集体经济的补充;堵的不是资本主义的路,而是发展社会主义的路,使农民由穷变富的路。
  3、在劳动管理上,取消定额管理、定额计酬,推行平均主义,破坏按劳分配。1967年开始试办“大寨式的记工法”,1968年在600多个核算单位推行“自报公议、民主评定”的记工、分粮的办法,开始5日一评,逐步发展到月评季评,基层干部和群众把大寨式记工叫做“大概工、混混工”“大寨式的记工、大概式的干活”“能说会道的吃酒肉、老实疙瘩把苦受”“出工不出活”等,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平均主义的实质。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七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金塔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农林牧渔和文化教育,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发展。在社会政治方面,金塔县经历了和平解放和新政府接管的过程,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等重要事件也有详细纪实。在经济发展方面,金塔县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了农林牧渔业和工商企业,对沙害治理和农机事业也有一定的经验。文化教育方面,金塔县拥有多所学校,传统戏剧和电影事业也有一定发展。这些文章通过回顾历史和纪实报道,展现了金塔县的发展历程和多样的文化与经济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吴成德
责任者
周恩来
相关人物
毛泽东
相关人物
李志奇
相关人物
邢建福
相关人物
张玉明
相关人物
张玉兰
相关人物
魏海生
相关人物
白云亭
相关人物
杨柱基
相关人物
黄耀荣
相关人物
李宝峰
相关人物
时思明
相关人物
何世斌
相关人物
葛生年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