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调粮食 抢救人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292720020230000983
颗粒名称: 外调粮食 抢救人命
分类号: F324.9
页数: 4
页码: 70-7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在大跃进时期,金塔县受到极左思潮和自然灾害的影响,出现了严重的困难局面。由于农业生产上的错误指导和虚报浮夸,导致粮食严重缺乏,农民生活困难,人口外流,甚至出现非正常死亡的情况。为了抢救人命,金塔县以调运粮食为重点任务,派出工作人员到国内外采购粮食,并采取各种措施确保粮食运输的安全和迅速到位。同时,采取整顿食堂、医疗救济、提倡劳逸结合等措施,帮助群众渡过难关。通过这些努力,金塔县逐渐摆脱困境,恢复了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关键词: 大跃进 困难 调运粮食

内容

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1958年大跃进中的高指标、瞎指挥,以及1959年的“反右倾”斗争,使党内外的极左思潮已达高峰,加之连年的自然灾害,造成了连续三年严重困难的局面。
  金塔县1958年11月与酒泉县合并为酒泉市。在大跃进的年代里,由于农业生产上的“瞎指挥”,金塔片(原金塔县)4个公社(在原14个乡、1个镇、68个高级农业社的基础上,成立金星、红星、红旗、东方红4个公社)划定为棉花方,1959年种植棉花6.27万亩,1960年又扩大为11万亩,占到了总耕地面积的42.3%,粮食面积大大减少。特别是受大跃进、浮夸风的影响,许多人不敢“顶风”,更不敢讲真情,本来当年粮食亩产只有一百几十斤,却虚报为几百斤、几千斤,有的甚至上了万斤,造成了农民的口粮严重缺乏,征购任务无力完成。加之全民大炼钢铁,棉花在大雪铺盖后仍长在地里无人收摘,许多人因口粮不足而辅以菜叶、树皮等维持生命,面黄浮肿,甚至出现了人口非正常死亡的现象,为了谋生,人口大量外流,形势非常严峻。
  1959年下半年以来,双城、天仓部分群众由于口粮紧张,越过禁区到东风场区逃要饭吃,有的在禁区内多日流窜,严重影响了部队的工作和正常的安全秩序,部队机关曾向中央作了如实汇报。1960年11月,党中央派出了以内务部长钱瑛为组长的中央工作组,来到酒泉市检查工作,在鼎新公社的天仓听取了党委书记丁伟的情况汇报后,又深入到几户农民家中实地了解社员生活情况,当即从天仓直接给中央汇报了情况。11月27日,钱瑛在酒泉市委召开的公社党委书记会议上,就酒泉市在工作中存在的瞎指挥、虚报浮夸、高指标、征过头粮等问题提出了批评。之后,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兰州会议上,响亮地提出了“抢救人命”的政治口号,并采取切实可行的纠正措施,把抢救人命作为压倒一切的头等重大任务,要求切实抓紧抓好。会后,西北局书记处书记王甫和甘肃省委书记王秉祥迅速来酒泉市,帮助传达贯彻西北局兰州会议精神。为此,酒泉市委决定:成立调运粮食指挥部、医疗救济办公室、城市生活安排办公室、代食品生产办公室和综合办公室,号召全市各级干部紧急动员起来,全力以赴,抢救人命,制止人口外流,帮助群众战胜暂时困难,为全市人民的生死存亡做好工作。
  为了切实抓好粮食调运这件对抢救人命最迫切、最实际、又最要紧的工作,酒泉市先后派出副市长李才、张子江,还有地区粮食局副局长党新孝等一大批工作人员,分赴新疆、秦皇岛、上海、武汉、宝鸡、咸阳和阳平关等地,进行调运粮食工作。同时,又从酒泉钢铁公司、酒泉市机关、厂矿抽调汽车百余辆,带上修理人员和必需器械随车前往,一面以工求食,一面抓紧从新疆、宝鸡、咸阳进行转运粮食。在酒泉火车站、嘉峪关市区卸车点都派出护粮工作组,昼夜看护到站待调的粮食。为了确保运输安全,在宝鸡、咸阳、阳平关运输线上,派出工人、武警随车押运,还与铁路部门协商,在风州、兰西、大柴沟编组车站,尽量将粮车编入货运快车,小站不停,专列派10多人押运,单车一节车厢1人,防止运输途中造成不应有的丢失。三年困难时期,国家从国内外调拨各种粮食数千万公斤,其中:调拨给金塔近2000万公斤。这次大批量调入粮食也是解放后酒泉第一次从外地调粮。除省内统一平衡调拨的外,省外调入的都是由中央统一安排的。在调入的各种粮食中,从新疆达坂城上火车调入酒泉的粮食数量最大,以玉米、玉米棒子为主,还有部分小麦;在陕西阳平关上火车的是安康、汉中的粮食,以玉米、高粱为主,另有部分小麦和杂豆;从吉林扶余调入的有高粱、豆饼、杂豆、红薯干,以高粱为主;从秦皇岛、上海、武汉港口下船的有进口小麦、大米、莜麦等。我省调剂调入的有从宝鸡、咸阳上火车的本省平凉、庆阳的高粱、小麦、糜子、黄豆等,以高粱、糜子为主;还有从天祝上火车的洋芋。这些粮食的调入,对抢救人命、促进人民群众康复、恢复和发展生产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为了最快的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在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指导下,市委和各公社认真检查,注意纠正“左”的错误,果断采取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如整顿农村公共食堂,扎实安排社员生活,绝大部分农村食堂散火停办,让社员回家吃饭;及时将病危人员和浮肿病人,集中到公社医院,以抢救为主,先住院治疗,后结算费用,救活了一大批人的生命;提倡劳逸结合,狠抓代食品生产和加工,提出宰杀40%的牲畜,有条件的组织人力进山打猎,以改善人们的生活;降低城市市民、职工的粮油标准,把农村社员的口粮由每人每天4、5、6两不等,提高到8两以上,对浮肿病人每人每天供给粮食1斤等等。在长远政策上,首先从体制政策上着手,下放核算单位,扩大了自留地,改原以大队核算为以生产队核算,除划拨社员自留地外,再划给适当饲料地(二者相加不超过生产队总耕地的1O%);再就是调整征购任务,1962年全县征购任务调整为125万公斤。1963年国家仍调拨回销粮食216万公斤,同时又下发了救济款70余万元,使广大社员群众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
  通过多种措施,1963年即金塔县重新恢复建制后的第二年,全县生产粮食达到了2119.5万公斤,比1960年增产1181万公斤,人民生活面貌和生产形势有了较大改观。1964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到2647.5万公斤,第一次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对国家的贡献也逐年上升。
  (本文作者系县司法局退休干部)
  (原载《金塔文史资料》第五辑)

知识出处

金塔文史资料

《金塔文史资料》

本文记述了金塔县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到农林牧渔和文化教育,都有各种各样的故事和发展。在社会政治方面,金塔县经历了和平解放和新政府接管的过程,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运动等重要事件也有详细纪实。在经济发展方面,金塔县有着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了农林牧渔业和工商企业,对沙害治理和农机事业也有一定的经验。文化教育方面,金塔县拥有多所学校,传统戏剧和电影事业也有一定发展。这些文章通过回顾历史和纪实报道,展现了金塔县的发展历程和多样的文化与经济特色。

阅读

相关人物

向敬善
责任者
钱瑛
相关人物
丁伟
相关人物
王甫
相关人物
王秉祥
相关人物
李才
相关人物
张子江
相关人物

相关事件

1960年11月27...
相关事件

相关地名

金塔县
相关地名
兰州市
相关地名
酒泉市
相关地名